钢在实际冷却条件下的临界点为
钢在实际冷却条件下的临界点为

一、钢的临界点是什么?钢是一种铁合金,主要由铁、碳和其他元素组成。
在实际冷却条件下,钢的临界点指的是在特定温度下,钢的结构发生相变,从高温相转变为低温相的临界温度。
二、钢的相变过程1.高温相钢的高温相又称为奥氏体,具有面心立方晶体结构。
在高温下,钢的晶体结构比较松散,原子之间的间隙比较大,因此具有较好的塑性和热稳定性。
2.临界点当钢的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钢的结构会发生相变,从高温相转变为低温相。
这个温度就是钢的临界点。
3.低温相钢的低温相又称为马氏体,具有体心立方晶体结构。
在低温下,钢的晶体结构比较紧密,原子之间的间隙变小,因此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脆性。
三、钢的临界点影响因素1.钢的成分钢中的不同合金元素的含量和种类会影响临界点的温度。
例如,碳元素是钢中最主要的合金元素之一,不同碳含量的钢具有不同的临界点温度。
2.冷却速度钢的临界点温度还受到冷却速度的影响。
当钢在快速冷却的情况下,临界点温度会降低;而在缓慢冷却的情况下,临界点温度会升高。
3.外界温度外界温度对钢的临界点也有影响。
在较低的外界温度下,钢的临界点温度会相应降低。
四、钢的冷却过程1.加热钢在冷却之前通常需要进行加热处理,以使其达到一定的温度。
加热后,钢的晶体结构会发生改变,原子之间的间隙增大,使得钢具有较好的可塑性。
2.冷却加热后的钢被放置在冷却介质中进行冷却。
冷却的速度和方式会影响钢的临界点温度和最终的组织结构。
3.相变当钢的温度降低到临界点温度时,钢的晶体结构会发生相变,从高温相转变为低温相。
这个相变过程会导致钢的性质发生变化,例如硬度和脆性的增加。
4.固化钢在冷却过程中逐渐固化,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坚固钢材。
五、钢的临界点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钢的临界点温度是钢材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对于控制钢材的性能和组织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钢的临界点温度对以下方面有影响:1.焊接和热处理在焊接和热处理过程中,需要控制钢材的温度,以保证其在特定温度范围内进行相应的热处理和组织改变。
钢的加热冷却组织转变

(F和Fe3C),转变为另一种晶格形式的单相(A)的过程,在这样的相变过程中,必然伴随 着Fe、C原子的扩散和相应的晶格重构。研究证明,α-γ晶格重构过程实际上是固态下重结
晶的过程,因此,同样遵循结晶的基本规律,是一个形核、长大和均匀化的过程。
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可分为以下3个步骤,共析钢中奥氏体形成过程示意图如图6-3
亚共析钢室温下的平衡组织是铁素体和珠光体,因此亚共析钢的奥氏体转变由两个阶段 组成。① 是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加热到略高Ac1 );② 是铁素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加热 到Ac1~Ac3之间)。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与共析钢相同。当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结束时,在 铁素体晶界上开始形成新的奥氏体晶核,这些新的晶核依靠吸收由先形成的奥氏体中越过晶 界扩散过来的碳原子而不断向铁素体晶粒内部长大。当温度略高于Ac3时,铁素体全部转变成 奥氏体,之后碳原子的扩散还要维持一段时间才能使所有奥氏体的成分达到均匀一致。 2.2.2 过共析钢的奥氏体转变
指在规定加热条件下(把钢加热到930±10℃、保温3~8h)所测得的奥氏体晶粒度。本 质晶粒度的实质是表示钢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不同牌号的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 向是不同的,在一定的温度下把随着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迅速长大的钢称为本质粗晶粒钢, 而奥氏体的晶粒随温度的升高不易长大的钢称为本质细晶粒钢,钢的本质晶粒度示意图如图 6-8所示。一般需要进行热处理的零件大多采用的是本质细晶粒钢,因为本质细晶粒钢热处理 后易获得细小的实际晶粒度。
过冷或过热现象,在相图上实际的相变温度和平衡临界点就会产生偏移的现象,而且加热或
冷却速度越快,偏移量越大。为了便于区别,通常把实际加热时的各临界点用Ac1、Ac3、Accm 表示,冷却时的各临界点用Ar1、Ar3、Arcm表示。钢的各实际临界点的含义如下:
各类钢材淬火温度参数冷却方式淬火硬度及临界点对照表

980
240
CrWMn
820-840
750
940
210
Cr12
960-980
800
1200
70-210
1000℃以下用于 冷冲模
Cr12
1000-1040
>45
Cr12MoV
960-1030
油
>60
810
1200
185
冷冲模用
Cr12MoV
1050-1130
油、160℃硝盐
>45
810
1200
水-油
>50
724
780
340
50
820-830
水-油
>50
725
760
340
60
810-830
水-油
>55
727
766
30Mn
860-880
水
>40
734
812
340
45Mn
810-840
水-油
>50
726
790
40Mn2
820-840
油
>50
713
766
340
箱炉840-860℃
50Mn2
810-830
1050-1150
>50
6W6Mo5Cr4V
1180-1200
820
65Cr4W3Mo2VNb
1120-1170
>52
3Cr2W8V
1050-1120
>45
850
1100
340-370
540-570回火HRC46-49
8Cr3
840-860
>60
钢的锻造温度范围

钢的锻造温度范围锻造热力规范是指锻造时所选用的一些热力学参数,包括锻造温度、变形程度、应变速率、应力状态(锻造方法)、加热加冷却速度等。
这些参数直接影响着金属材料的可锻性及锻件的组织和性能,合理选择上述几个热力学参数,是制订锻造工艺的重要环节。
确定锻造热力学参数的主要依据是钢或合金的状态图、塑性图、变形抗力图及再结晶图等。
用这些资料所确定的热力学参数还需要通过各种试验或生产实践来进行验证和修改。
在确定锻造热力学参数时,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上述的所有资料。
当对锻件的组织和性能没有严格要求时,往往只要有塑性图及变形抗力图就够了。
若对锻件的晶粒大小有严格要求,而且在机械性能方面也有硬性规定时,除状态图、塑性图和变形抗力图之外,还需要参考再结晶图以及能说明所采用热力规范是否能保证产品机械性能的资料。
锻造温度范围是指始锻温度和终锻温度之间的一段温度间隔。
确定锻造温度的基本原则是,就能保证金属在锻造温度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塑性和较小的变形抗力,并得到所要求的组织和性能。
锻造温度范围应尽可能宽一些,以减少锻造火次,提高生产率。
碳钢的锻造温度范围如图10(铁-碳状态图)中的阴影线所示。
在铁碳合金中加入其他合金元素后,将使铁-碳状态图的形式发生改变。
一些元素(如Cr,V,W,Mo,Ti,Si等)缩小r相区,升高A3和A1点;而另一些元素(如Ni,Mn等)扩大r相区,降低A3和A1点。
所有合金元素均使S点和E点左移。
由此可见,合金结构钢和合金工具钢也可参照铁-碳状态图来初步确定锻造温度范围,但相变点(如熔点,A3,A1,A Cm等)则需改用各具体钢号的相变点。
1.始锻温度始锻温度应理解为钢或合金在加热炉内允许的最高加热温度。
从加热炉内取出毛坯送到锻压设备上开妈锻造之前,根据毛坯的大小、运送毛坯的方法以及加热炉与锻压设备之间距离的远近,毛坯有几度到几十度的温降。
因此,真正开始锻造的温度稍低,在始锻之前,应尽量减小毛坯的温降。
常用材料及热处理名词解释及钢临界点(全)

常用材料及热处理名词解释常用铸铁牌号常用钢材牌号热处理名词解释钢的临界点(1)Ac1 钢加热时,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
(2)Ac3 亚共析钢加热时,所有铁素体都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
(3)Ac4 低碳亚共析钢加热时,奥氏体开始转变为δ相的温度。
(4)Accm 过共析钢加热时,所有渗碳体和碳化物完全溶入奥氏体的温度。
(5)Arl 钢高温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温度。
(6)Ar3 亚共析钢高温奥氏体化后冷却时,铁素体开始析出的温度。
(7)Ar4 钢在高温形成的δ相在冷却时,开始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
(8)Arcm 过共析钢高温完全奥氏体化后冷却时,渗碳体或碳化物开始析出的温度。
(9)A1 也写做Ae1,是在平衡状态下,奥氏体、铁素体、渗碳体或碳化物共存的温度,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下临界点。
(10)A3 也写做Ae3,是亚共析钢在平衡状态下,奥氏体和铁素体共存的最高温度,也就是说亚共析钢的上临界点。
(11)A4 也写做Ae4,是在平衡状态下,δ相和奥氏体共存的最低温度。
(12)Acm 也写做Aecm,是过共析钢在平衡状态下,奥氏体和渗碳体或碳化物共存的最高温度,也就是过共析钢的上临界点。
(13)Mb 马氏体爆发形成温度,以Mb表示(Mb≤MS)。
当奥氏体过冷至MS点以下时,瞬间爆发式形成大量马氏体,并伴有响声,同时释放相变潜热,使温度回升。
(14)Md 马氏体机械强化稳定化临界温度。
(15)MF 马氏体相变强化临界温度。
(16)Mf 有的文献以Mf表示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终了温度。
(17)MG 奥氏体发生热稳定化的一个临界温度。
(18)MS 钢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其中奥氏体开始转变为马氏体的温度,符号中的“S”是“始”字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也就是俄文书籍中的MH和英文书籍中的MS。
(19)MZ 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终了温度,符号中的“Z”是“终”字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也就是俄文书籍中的MK和英文书籍中的Mf。
钢的淬火知识

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3(亚共析钢)或Ac1(过共析钢)以上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化,然后以大于临界淬火速度的速度冷却,使过冷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钢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以及韧性等,从而满足各种机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
也可以通过淬火满足某些特种钢材的铁磁性、耐蚀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
钢件在有物态变化的淬火介质中冷却时,其冷却过出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蒸汽膜阶段、沸腾阶段、对流阶段。
淬硬性和淬透性是表征钢材接受淬火能力大小的两项性能指标,它们也是选材、用材的重要依据。
1.淬硬性与淬透性的概念淬硬性是钢在理想条件下进行淬火硬化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的能力。
决定钢淬硬性高低的主要因索是钢的含碳量,更确切地说是淬火加热时固溶在奥氏体中的含碳量,含碳量越离,钢的淬硬性也就越高。
而钢中合金元素对淬硬性的影响不大,但对钢的淬透性却有重大影响。
淬透性是指在規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
即钢淬火时得到淬硬层深度大小的能力,它是钢材固有的一种属性。
淬透性实际上反映了钢在淬火时,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容易程度。
它主要和钢的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有关,或者说与钢的临界淬火冷却速度有关。
还应指出:必须把钢的淬透性和钢件在具体淬火条件下的有效淬硬深度区分开来。
钢的淬透性是钢材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它只取决于其本身的内部因素,而与外部因素无关;而钢的有效淬硬深度除取决于钢材的淬透性外,还与所采用的冷却介质、工件尺寸等外部因索有关,例如在同样奥氏体化的条件下,同一种钢的淬透性是相同的,但是水淬比油淬的有效淬硬深度大,小件比大件的有效淬硬深度大,这决不能说水淬比油淬的淬透性髙。
也不能说小件比大件的淬透性高。
可见评价钢的淬透性,必须排除工件形状、尺寸大小、冷却介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钢淬火与回火知识要点

例题: 已知T12钢,Ac1=730℃,ACcm=820℃, 试确定其淬火加热温度,并分析原因。
在工件尺寸大,加热速度快的情况下,淬火温度 可取Ac3+50~80℃;
另外,加热速度快,起始晶粒细,也允许采用较 高的加热温度,细晶粒钢Ac3+100℃。
适用条件:
只适用于尺寸较小的工件。
5.等温淬火法 概念:工件淬火加热后,若长期保持在下贝氏体转 变区的温度使之完成奥氏体的等温转变,获得下贝 氏体组织,这种淬火方法称等温淬火法。如曲线d所 示。
等温淬火与分级淬火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获得下贝氏 体组织。
等温淬火目的:获得变形小,硬度高并兼有良好韧 性的工件。
第六节 钢的回火
概述 1、回火概念: 将淬火零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临界点某一温度,保温 后空冷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回火。 回火时的转变称为回火转变。 2、回火原因
一、淬火介质的冷却作用
1、分类 (1)按聚集状态分类: 淬火介质有固态、液态、气态。 最常用介质为液态介质,淬火时不仅发生传热作用,还会 产生物态变化,因此过程较为复杂。 (2)按液态淬火介质是否具有物态变化: 分为有物态变化的和无物态变化的。 2、有物态变化的淬火介质淬火冷却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蒸气膜阶段: 工件表面产生大量过热蒸汽,紧贴工件形成连续的蒸汽膜; 冷却主要靠辐射传热,冷却速度较缓慢。
3、无物态变化的淬火介质: 淬火冷却主要靠对流散热。 温度较高时辐射散热占有很大比例,也有传导传热。 二、淬火介质冷却特性的测定 淬火介质冷却能力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所谓的淬火烈度H。 1、概念: 规定静止水的淬火烈度H=1,其它淬火介质的淬火烈度由与静 止水的冷却能力比较而得。 2、实质: 反映钢内部的热传导系数以及钢与介质间的给热系数的关系, 即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 注意:不同淬火介质,在工件淬火过程中其冷却能力是变化 的。几种常见淬火介质的淬火烈度H,如下表所示。
《材科热处理原理》思考题

《材科热处理原理》思考题第一章固态相变概论1. 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类型有哪些?2. 热力学主要的状态函数与状态变数之间的关系如何?3. 金属固态相变按(1)相变前后热力学函数、(2)原子迁移情况、(3)相变方式分为哪几类?4. 金属固态相变有哪些特点?5. 固态相变的驱动力和阻力包括什么?加以说明。
6. 固态相变的过程中形核和长大的方式是什么?加以说明。
7. 何谓热处理?热处理的目的是什么?热处理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作用有那些?热处理与合金相图有何关系?8. 金属固态相变主要有哪些变化?9. 说明下列符号的物理意义及加热速度和冷却速度对他们的影响?Ac1、Ar1、Ac3、Ar3、Accm、Arcm10. 一些概念:固态相变、热处理、平衡转变、不平衡转变、同素异构转变、多形性转变、共析转变、包析转变、平衡脱溶沉淀、调幅分解、有序化转变、伪共析转变、马氏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块状转变、不平衡脱溶沉淀、一级相变、二级相变、扩散型相变、非扩散型相变、半扩散型相变、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非共格界面、惯习面、位向关系、应变能、界面能、过渡相、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晶界形核、位错形核、空位形核、界面过程、传质过程、协同型方式长大、非协同型方式长大、切变机制、台阶机制第二章钢中奥氏体的形成1. 奥氏体(A)的晶体结构,组织形态与性能有什么特点?2.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是什么?共析钢的珠光体(平衡态组织)向奥氏体转变属于何种转变?试说明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过程。
3. 钢在实际热处理加热和冷却过程时的临界点为什么偏离相图上的临界点?实际的临界点如何表示?实际的临界点与加热和冷却速度有什么关系?4. 试以碳扩散的观点说明奥氏体长大机理。
(奥氏体的形成包括哪几个过程?为什么说奥氏体形成是以C 扩散为基础并受碳扩散控制的?)5. 说明奥氏体形成时铁素体先消失的原因。
6. 非共析钢的奥氏体的形成与共析钢的奥氏体的形成有哪些异同?7. 共析碳钢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TTA图)有什么特点?非共析钢和共析碳钢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图有什么异同?8. 影响奥氏体等温形成的形核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计算A线长大速度?影响奥氏体转变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形核与长大)的经验公式)(为什么温度升高,奥氏体转变速度加快?)(合金元素对奥氏体的形成速度有什么影响?)9. 合金钢的奥氏体形成动力学有什么特点?10. 连续加热时奥氏体形成动力学有什么特点?试以连续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动力学曲线,说明奥氏体形成时临界点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在实际冷却条件下的临界点为
1. 引言
钢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
在钢的生产过程中,冷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
正确的冷却条件可以使钢达到理想的性能和结构,但如果冷却不当,则可能导致钢的质量下降。
了解钢在实际冷却条件下的临界点非常重要。
2. 钢的临界点概述
2.1 定义
钢的临界点是指在特定温度下,钢材从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时所对应的温度。
2.2 影响因素
钢的临界点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化学成分、加热和冷却速率、形变等。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化学成分和加热和冷却速率。
2.3 分类
根据不同晶体结构转变形式,钢材可分为以下几类:
- 纯铁(α铁)→ 非平衡γ铁(奥氏体):Ac1点
- 非平衡γ铁(奥氏体)→ 平衡α铁(铁素体):Ac3点
- 平衡α铁(铁素体)→ 非平衡γ铁(奥氏体):Ar3点
- 非平衡γ铁(奥氏体)→ 平衡γ铁(渗碳体):Ar1点
3. 钢的临界点测试方法
3.1 金相法
金相法是一种常用的测试钢的临界点的方法。
该方法将钢样品切割成
薄片,经过磨光和腐蚀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晶粒结构变化。
通
过观察晶粒结构变化的温度范围,可以确定钢的临界点。
3.2 热分析法
热分析法是另一种测试钢的临界点的方法。
该方法将钢样品加热到一
定温度,然后通过测量样品热量变化和温度变化来确定其临界点。
4. 钢在实际冷却条件下的临界点
4.1 冷却速率对临界点的影响
钢在实际冷却条件下的临界点与冷却速率密切相关。
当冷却速率较慢时,钢材中晶体结构转变所需的温度会降低,临界点会向低温方向移动。
当冷却速率较快时,临界点会向高温方向移动。
4.2 化学成分对临界点的影响
钢的化学成分也会影响其临界点。
一般来说,含碳量越高的钢材,其
临界点会越低。
其他元素如铬、钼、镍等也会对钢的临界点产生影响。
4.3 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了解钢在实际冷却条件下的临界点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在制造
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钢材时,需要精确控制钢材的冷却速率和温度,以
确保其达到理想的晶体结构和性能。
通过测试和了解钢在实际冷却条
件下的临界点,可以更好地控制钢材生产过程中的冷却条件。
5. 结论
在制造高质量和高性能的钢材时,了解其在实际冷却条件下的临界点
非常重要。
通过金相法和热分析法等方法可以测试出不同类型钢材的
临界点,并根据化学成分、加热和冷却速率等因素来确定其实际应用
中的临界点。
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工业生产者更好地控制钢材生产过程中的冷却条件,从而制造出更高质量和高性能的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