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用典

合集下载

关于对联的用典-对联知识

关于对联的用典-对联知识

关于对联的用典-对联知识顾名思义,用典这一手法,就是在对联中运用典故。

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

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亦如此。

但对联不一定都要用典,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

如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

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恰当合理,有的放矢,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一、用典要有思想性如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曾即孔子弟子曾参。

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此为“曾三”。

“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故称颜四。

“禹寸”,是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

《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阴”。

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

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郑板桥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简练的语句,囊深邃之内容,此联在于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值得效仿、学习。

二、用典要准确用好典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然而,必须做到用典准确,切不可典义失调。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袁世凯本想利用小凤仙以磨洗蔡锷心志,但小凤仙与蔡锷相识后,结为知音,爱憎同道,视为患难知己,后来小凤仙冒险救蔡脱身,完成倒袁大业。

不幸蔡病逝,作者将蔡比周郎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用典贴切;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做李靖。

两喻中人物同是在政治上做过一番大事业的英雄,所以此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三、用典要新颖典故是静态的,用典贵在活用,可使典故鲜活起来,给读者以新鲜、真实、完美的感觉。

这就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客观意识融进典故中去,使它具有独特的韵味。

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马一浮赠毛泽东联:旋乾转坤,与民更始开物成务,示我周行这副联用了四句成语,“旋乾转坤”出自韩愈《潮洲刺史谢上表》一文,这里是说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军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联的典故和趣事

对联的典故和趣事

对联的典故和趣事
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的书法艺术形式。

对联字数不等,字数相等的为工整联,字数不等的为参差联。

一、对联的典故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桃符。

桃符是古代用于驱邪避害的物品,由两块桃木板制成,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名字。

到了汉代,桃符逐渐演变为春联,人们在桃符上写上吉祥的文字,用来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二、对联的趣事
关于对联,民间流传着许多趣事。

1.苏小妹打趣苏东坡脸太长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有一次写了一副对联: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

他的妹妹苏小妹看了之后,笑称:“哥哥的脸太长了,这副对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你的脸。

”苏东坡听了,哭笑不得。

2.乾隆皇帝的对联趣事
乾隆皇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皇帝,他也非常喜欢对联。

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出巡,来到一家酒楼。

他看到酒楼门口的对联写道:天下第一楼
乾隆皇帝觉得这副对联太过于狂妄,便提笔写了一副新的对联:
地下第二泉
酒楼老板看到乾隆皇帝的对联,顿时哑口无言。

对联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它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是一种有规律的语言形式。

对联一般由前衬和后衬两个句子组成,前衬和后衬在意义上相互呼应,语言形式上相对称。

对联的创作要求用典、工整、完整。

用典是指对联中要用到典故、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文化积淀;工整是指对联的排比结构要求匀称平稳、字数相等,形式上要求和谐;完整是指对联要有内容,要有积淀,要有意义,不是空洞的、无聊的文字排列。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二、对联的类型对联可以分为诗对、散对、俚俗对等多种类型。

1、诗对诗对是使用诗体形式的对联。

因此,诗对的前衬和后衬都必须符合诗句的韵律和字数的要求,前后句还可以呼应联想。

诗对需要有诗的意境和韵味,用词需精练。

例如:“春水轻舟跨枝嫩,秋风嘹亮泊叶深。

”2、散对散对是使用散文形式的对联。

散对的排比结构更显灵活,没有严格的音律和字数要求,但前后句意义呼应,句式工整的特点依然需要遵循。

例如:“山高水长有彩虹,花暗莺喧竞蝶飞。

”3、俚俗对俚俗对是指内容多为儿歌、笑话、顺口溜等俚俗之文。

俚俗对是对联中生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形式上更灵活,内容上富于幽默。

例如:“官有官言不算官,民有民气更难民。

”三、对联的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用典、排比、对仗、意境、清新、幽默。

1、用典对联的创作离不开历史典故、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对联的用典要求在短短的两句话中有所呈现,不但要求在句子中有典故的隐喻,还得结合上下文的含义,在短小的篇幅中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篙春水笑吟风。

”2、排比排比在对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排比是指在对联中,前后句之间在韵律上需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句式严整对称,套韵工整。

例如:“山寺钟声动地来,夜半猿啼影树花。

”3、对仗对仗是指对联中前衬和后衬的形式对称。

对仗一般可以从音韵上、意义上、句式上等多个方面呈现,对仗使得对联的前后句更加丰富多彩,富有韵味。

对联典故

对联典故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位金石学家。

夫妻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

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 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辰,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

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 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众人惊叹不止。

乌老欣喜异常,亲自铺开宣纸道:“二位雅兴正浓,请再为老朽赐书一副。

”未等清照表态,明诚抢先应诺,他揣度一番,纵笔写下五个大字:三多福寿子;只见清照从容镇静,目光落在乌老的书架上,灵机一动,低头写道:四诗风雅颂。

明诚一心想难倒清照,向乌老施一礼说:“这般拙联既得老人家错爱,我夫妻再献一联,可否?”“好,好,好,真是求之不得!”乌老又亲自铺开了宣纸,明诚毫不谦让,刷刷刷就是几个大字:乌龟方姓乌,众人一愣,乌老脸上顿时也乌云密布。

清照不慌不忙,在明诚的墨迹后续写道:龟寿比日月,年高德亮;乌老看罢,手捻长髯连声叫好!明诚万没想到如此致命之词,清照竟能巧对,便“死不服输”地续写下联:老鼠亦称老,清照嫣然一笑,将明诚轻推一旁,提笔而书:鼠姑兆宝贵,国色天香。

(鼠姑乃牡丹花的别称)众人为清照夫妇的巧对喝彩,乌老见此联中巧嵌“乌老”二字,更是欣喜若狂,拉着明诚夫妻,连连干杯!至此,明诚也不得不服清照锦心秀口,机敏过人。

洗手间对联本来,洗手间有一对联,“来时匆匆,去也冲冲”3天后,第一小间门上贴有字条:“有小便宜,得大解脱”一星期后,旁边贴上:“有小便,宜。

得大解,脱”10天后第二小间门上贴有:“进去三步紧, 出来一身轻”两天后,旁边贴上:畅通上下, 集雅东西”,横批“新陈代谢”15天后,第三小间贴有:“来前百步紧, 出后一身松”,横批“愉悦身心”。

楹联对仗用典例释1

楹联对仗用典例释1

楹联对仗用典例释1漆园丁按:对联属于国学的范畴,写作对联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知识和智慧的综合运用,学习文史专业尤其不可忽视。

写作或品评对联,须立足于寄托、意境、情感、气势等,绝不可以辞害意。

但对联有一定的形式要求,否则就不是对联。

对联的格律比较宽松,不必要求押韵,但须讲究平仄,最重要的是对偶。

宽泛的平仄以词组为单位,严格的平仄以音节为单位,即以每个词组或音节的末字为准,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对句与出句平仄相对,上下联的末字仄起平落。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形成抑扬顿挫的音律美感。

对偶的基本要求是词性相对,有工对、宽对、流水对。

这里的例释材料从一位博友的博客中引过来,例释只是对偶的型例,并不是说非如此对偶不可。

有些型例显得死板,工而不巧,然多有工整灵巧者,可资观玩,亦可训练对偶用语习惯。

分韵排列只是一种排序形式,无关紧要。

且音律与时俱进,古韵可知而不可用。

文中用典奇多,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裨于增长知识。

引载于此,提供参考。

01、ong\eng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牛女:牛郎、织女二星。

河,银河。

参商:二星名。

《左传·昭元年》载,传说高辛氏有二子,长阏伯,季实沉。

兄弟不睦,日寻戈矛。

帝迁阏于商丘,主辰;迁沉于大夏,主参,使之永不相遇。

斗:北斗七星。

戍旅:守边塞的兵卒。

河对汉,绿对红。

雨伯对雷公。

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云叆叇,日曈曚。

腊屐对渔篷。

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

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叆叇(àidài):浓云蔽日之状。

曈曚(tóngméng):日初出将明未明之状。

蜡屐:晋代阮孚好蜡屐,谢灵运亦有登山蜡屐。

梅子雨:即黄梅雨。

五月江南雨,迎梅又送梅。

有历史典故的对联

有历史典故的对联

有历史典故的对联展开全文有历史典故的对联,你收集了多少个,那么,关于有历史典故的对联分享给大家,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有历史典故的对联,一起来看看吧!1、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

众无以相对。

杨大年刚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

众皆喝彩。

2 、刘贡父善属对。

王安石出对试之:三代夏商周。

刘对道:四诗风雅颂。

王安石夸其对句,真乃天造地设。

3、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底下走棋。

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

苏东坡得句曰: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4 、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胸中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

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

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

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击破水底天。

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5 、某日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

朱出对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刘伯温对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朱刘之对各合身份,用词绝妙。

6、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农夫车水。

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

7、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次日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

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寻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8、徐晞上任,守令率诸生相迎。

诸生以徐出身贫寒,相见时颇为无礼。

守令心中恼怒,乃出对考诸生: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诸生面面相觑,无人能对。

徐答曰: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诸生惊报,再也不敢小觑徐晞也!9 、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

有哪些运用了典故的对联?

有哪些运用了典故的对联?

有哪些运用了典故的对联?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是中华民族的独创。

是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此常用典故。

2005年,国务院把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让我们盘点下有哪些运用了典故的对联。

琅玕岁报平安竹锦绣春开富贵花琅玕(láng gān):传说中的仙树,典出《尚书》。

平安竹:典出唐代笔记小说《酉(yǒu)阳杂俎(zǔ)》。

这副对联脱胎于元代诗人郭钰的诗句“锦绣春明富贵花,琅玕书静竹平安。

”画眉喜仿张京兆点额欣谐宋寿阳画眉:典出《汉书.张敞传》。

点额:典出《岁时记丽》。

该对联寓意夫妻恩爱。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脱胎于唐李商隐的《乐游原》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两岁苦兵戈,一统山河,肯容吴楚东南坼重湖惊梦影,万家劫火,怕说乾坤日夜浮上联和下联的后半句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

千秋绝唱桃花扇万古奇文论语篇孔姓人物典故。

上联:典出清代戏剧大家孔尚任所著《桃花扇》。

下联:典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

立志欲拿云,且邀来四壁琴书,五更灯火求知图报国,莫辜负门前立雪,座上吟风拿云:典出唐代李贺的《致酒行》中名句“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五更灯火:典出名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日寒”。

门前立雪:典出《宋史·杨时传》:程门立雪西席桃李满桑梓东坦龙蛇尽楷模这副赞美老师的对联用了六个典故,西席:尊称老师。

典出清《称谓录》。

桃李:学生。

典出西汉《韩诗外传》。

桑梓:家乡。

典出《诗经小雅小弁》。

东坦:女婿。

典出南朝《世说新语》。

龙蛇:非凡人物。

典出《左传》。

楷模:典出清《广群芳谱》。

对联的含义、典故及种类

对联的含义、典故及种类

对联的含义、典故及种类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对联吧,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的含义、典故及种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对联】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别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对联典故】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的发展阶段】1、对偶阶段2、骈偶阶段3、律偶阶段【对联的种类】按用途1、通用联——春联,例如;''堂绕紫气臻福禄,庭盈春光添寿禧''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3、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

(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寿联)5、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8、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的用典李岫春顾名思义,用典这一手法,就是在对联中运用典故。

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

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亦如此。

但对联不一定都要用典,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

如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

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恰当合理,有的放矢,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一、用典要有思想性如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曾即孔子弟子曾参。

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此为“曾三”。

“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故称颜四。

“禹寸”,是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

《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阴”。

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

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郑板桥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简练的语句,囊深邃之内容,此联在于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值得效仿、学习。

二、用典要准确用好典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然而,必须做到用典准确,切不可典义失调。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袁世凯本想利用小凤仙以磨洗蔡锷心志,但小凤仙与蔡锷相识后,结为知音,爱憎同道,视为患难知己,后来小凤仙冒险救蔡脱身,完成倒袁大业。

不幸蔡病逝,作者将蔡比周郎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用典贴切;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做李靖。

两喻中人物同是在政治上做过一番大事业的英雄,所以此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三、用典要新颖典故是静态的,用典贵在活用,可使典故鲜活起来,给读者以新鲜、真实、完美的感觉。

这就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客观意识融进典故中去,使它具有独特的韵味。

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马一浮赠毛泽东联:旋乾转坤,与民更始开物成务,示我周行这副联用了四句成语,“旋乾转坤”出自韩愈《潮洲刺史谢上表》一文,这里是说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军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民更始”出自《汉书·武帝》,这里是喻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改造旧的社会面貌,除旧布新。

下联的“开物成务”出自《易经·卜辞上》,这里是说毛泽东通晓万物之理,按理办事,从而得以成功。

“示我周行”,出自《诗经·大雅·鹿鸣》,这里是说毛泽东为全国人民指出了很好的建设新中国的方法和道路。

这些典故,一字不改,现成照搬。

整个对联对仗极其工整,气魄宏大,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既是用典之妙品,又是集成语联之佳作。

成都武侯祠联写得出人意料: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作者赵藩借鉴清末岑春煊、刘丙章先后任四川总督,其一宽一严、尽失其度,终至失误的教训,托出诸葛亮的治蜀之道,针贬时政,颇有余味。

赵为岑春煊老师,联语一语双关,明写诸葛亮治蜀之功,暗示岑治蜀之过,致使岑后来迷路得返,当归功于此联之妙力。

此联作为墓祠联,不见悲寒之色,用典奇绝,笔法乃联中稀品。

毛主席当年游武侯祠时,对此联极为赏识。

下面谈谈用典的几种方式:拈用将古诗文中的原话照搬或稍加改动而成联,称拈用。

如杭州岳庙联: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上联引自岳飞的话:“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

”只将顺序颠倒一下,属拈来之笔,下联引自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只改动几个字、即翻成新联。

掇合在一联里,将不同作品中的互不相干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典故掇在一起,为同一主题服务,即称掇合。

如安徽霍山县韩信祠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此寥寥十字,便全面概括了韩信一生中的重大经历。

上联“生死一知己”,是说韩信得以重用及后来谋反被识破者,均为萧何一人。

世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理也。

下联是说,韩信在早年因家贫挨饿,幸被一洗衣妇人救助,才保全生命。

后韩谋反被捕,被吕后所杀,存亡都在两个妇人之手,即是下联的含义。

出新即用原来的典故翻出新意。

如河南南阳卧龙岗诸葛庐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有何辩襄阳南阳据传此联为清代咸丰年间的南阳知府顾嘉衡所做。

有关部门对茅庐的所在地,多有争议,一说在湖北襄阳的隆中,一说在河南南阳。

顾嘉衡是清襄阳人,当时他正在南阳任职,地方人士要他证明茅庐的出处,顾颇感为难,于是便撰写一联于卧龙岗处。

意思是说既然诸葛亮对政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功绩扬名天下,又何必去为茅庐这一小事而争论不休呢?此联句显示了作者的大度胸怀。

脱化即用典用得不着形迹、使典故原来的风貌不易被人察觉。

例如湖南岳阳楼一联: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此联乍看不见用典,其实不然。

下联应是将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脱化。

重在“忧乐”二字。

二字关情,用得极巧。

改造即对所用典故的内容做一番改动,以为己用。

请看下联:不明才主弃多故病人疏传说此联为清代大学土纪晓岚所做,因他的府上人多次被庸医所误,故对不学无术的庸医恨之入骨。

为此,他将孟浩然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改变成一幅嘲讽庸医的妙对。

按原诗的意思是说,因为没有才华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因为身体多病,连老友也疏远了。

改联不变一字,只调换了“才”、“明”、“病”、“故”四字的位置,意思则变成为由于庸医所致遭财主嫌弃,由于总出事,故病人都不来求医。

可称神来之笔,令人称奇。

此为改造典故的很好范例。

当然,对用典的改造,不仅在于动字,有的可用原意,有的反其意而用等等。

这要作者通晓典故,掌握好用典的分寸及典故的内涵及外延特点,才能得心应手,改出新意,不落俗套。

修饰修饰即摘取原文中、诗词中的句子加以修正,以符合对联的要求。

下联是清末秀才许经明为明诚学校所题之联:明以辩之,学以聚之诚者成也,校者教也联中四小句,形成字句对,集引对,联首二字藏“明诚”二字,以誉明诚学校之意,后半句首字冠“学校”二字,主语诚、校与谓语成、教分别构成叠词,妙趣横生。

上句“明以辩之”,出自《礼记·中庸》原句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诚之”,在明辩之句中加一“以”字。

“学以聚之”语出《易经·乾卦》:君子“学以聚之”。

下句“诚者成也”,出自《礼记》,原文为“诚者,自成也”,删去一个“自”字。

“校者教之”出自《史记·儒林传》正文。

上句的意思是说,学者要对所学知识必须加以分辨以求其解。

学者以学而聚,亦学问之聚处。

下联的意思是说教育十分重视“诚”的,只有讲诚,方成大器,联语典雅自然,主意深邃,堪称奇绝之作。

四、用典要照应主题做对联,不仅形式上要对称,内容上更要讲对称,用典时特别要注意它的对称形式,即文与义的关系。

如上下句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典故,典故之间内容要和谐,性质要对称,不要生拉硬扯。

典故的引用必须服务于主题,这是关键。

因为用典的作用是让人们从典故中更深刻地领悟联语的旨意。

如果用典失误,文义错节,题典火调,必然使读者误入歧途。

如庐山白鹿升仙台(又称街碑亭)一联写的与内容十分贴切:故从此处寻踪迹更有何人告太平史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之时,有一名周颠的疯和尚,于南京处唱太平歌,歌词大意是说:“朱元漳当了皇帝,天下会得太平”。

朱听说后,派人将其招至军中,随军而行。

在朱元璋横渡长江时,狂风大作,兵马难行。

周颠立于船头,向天大叫数声风雨骤止,顺利渡江,后周颠告辞要走,朱元璋问去何方?周答:我是庐山竹林寺僧人。

后来人们传说他在仙人洞北竹村等处骑白鹿升天而去。

朱元璋为他在此建升仙台和御碑亭。

此联之妙,在于它全面地将故事化为联内,文辞紧扣主题,语言平中具奇,非大家所不能为。

五、用典要自然得体要明白用典不是点缀作品更不是炫耀文采,卖弄风骚。

用典只是一种手段,为了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

作品是给人看的,用典必须做到不生涩、不枯燥、不失度、不牵强。

中国历史典故浩若烟海,我们用典的范围毕竟有限,使用典故必须避免那些生涩、偏颇、繁乱、含义不清以及不称为典故的“典故”入联。

更不能随意串联一些成语、典故或者人名以成联,使人读之生厌或不知所云。

典故要给人以美感,要成为点睛之笔。

如蒲松龄的镇纸铜条联写的就十分成功: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联语中连用两个典故,上联借用项羽救赵过漳水后,沉船、破釜、背水一战,终获大捷的典故,无半点雕琢之感。

下联借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苦熬十年,绝不罢休的顽强意志和远大志向。

六、用典要积极上进典故是几千年文明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但由于它产生于封建社会,有的典故有很浓郁的封建落后色彩,如“人生如梦,攀龙附凤、黄金屋、男尊女卑、黄道吉日、盖棺论定、金榜题名”等等,用这些词时必须慎之又慎,否则会陷入封建思想的团圆之中。

古为今用必须注意思想性和政治性。

毛泽东是用典的高手,在他的诗作中,典故屡见不鲜,像吴刚、嫦娥、孙大圣、唐僧、神女、湘妃、牛郎、盗跖、玉皇、五帝、孔子、陶令、曹操、霸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他的笔下运用得十分自如、自然。

例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联句。

如何做好对联,无捷径可走,必须平时多读一些名诗、名句、名联,久而久之,会得悟其真谛。

多写,首先应在多读的基础之上。

总之,在用典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创作出新的胆识,不要在别人的陈词滥调中爬行。

这是我们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的关键所在。

(转自网友同心圆博客,来自“恶人谷珠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