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
人物简介章太炎简介

人物简介章太炎简介章太炎于1869年1月12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一个末落的书香门第。
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
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
幼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
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
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
他曾"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
辛亥革命后,日渐脱离政治,专意治学。
在经学、史学、文字音韵和文学诸方面都有深湛造诣。
章炳麟一生著述甚丰,被尊为经学大师,著作版本繁多,后辑为《章太炎全集》。
1891年(光绪十七年),章太炎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关注经、子之学,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此后几年陆续完成《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章太炎曾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有为、梁启超通信。
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
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
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
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
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章太炎(7张)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
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
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
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
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
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訄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
章太炎简介_章太炎妻子是谁

章太炎简介_章太炎妻子是谁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
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章太炎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章太炎简介章太炎的一生比较坎坷,但是说起来那时候的作家但凡是有一点爱国情怀的写的文章都含有一点超前的意味,只是他的遭遇比别人都惨一点而已,章太炎简介大多是有关于他的主张和他的文学作品的。
他是一个非常有民族气概的作家,他所写的文章虽然屡次将他至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但是他依然坚持不放弃。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当过很多报社的编辑,他的文章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不不一样的观念。
他的原名叫做张炳麟,是典型的浙江人,小的时候非常喜欢学习所以喜欢长大之后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教育家,他在年轻的时候受到西方思想比较严重,所以在革命时期他是倡导新思想的那一批人,在他的很多文章中都表现了他这一类的思想。
他不仅仅是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天文学语言学等方面都非常的有看法,是个非常博学的人。
他称得上是一个非常高产的作家,有人曾经统计过在他的一生中把他所有的作品加起来,他大概写了有四百多万字。
可能有很多人觉得现在有电脑四百多万字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是没有电脑这种高科技的产品的,所以这四百多万字都是章太炎一个一个写出来的,这样看来他确实是非常的不容易。
章太炎妻子章太炎是我们所熟悉的大师,他在学术上非常有造诣,他也收了非常多的弟子,每一个都很尊敬他。
章太炎一生中结过两次结婚,第一次婚姻结束之后他在报纸上公然征婚,这让很多的大家闺秀都望而却步,在十年之后才和陪伴他一生的妻子结婚,那就是汤国棃。
章太炎夫人汤国棃从小就是一个很有进步思想的女性,也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女性。
她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缠足导致她在上体育课的时候非常不方便,脚上时常感受到一阵剧痛,但是她没有放弃,依然坚持着上完了体育课跑完了步。
汤国棃和章太炎结婚之后章太炎经常在外面做学问很少回家,由此就可以推断两人的夫妻生活并不和谐了,还有就是章太炎身上有很多怪癖,他常常穿着不整齐,还喜欢吃及其臭的东西,特别是臭豆腐是他每顿饭都不能少的,这使从小就是大家闺秀的汤国棃感到非常的痛苦。
中华历代名人故事-章太炎的故事

中华历代名⼈故事-章太炎的故事章太炎(1869年1⽉12⽇—1936年6⽉14⽇),浙江余杭⼈。
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
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事⽽改名为绛,号太炎。
世⼈常称之为“太炎先⽣”。
下⾯⼩编给⼤家讲⼀讲中华历代名⼈故事-章太炎的故事。
怒砸总统府章太炎学问淹博,造诣精深,是灵光岿然的国学⼤师,但他的疯癫是出了名的,狂也是出了名的。
他持论偏激,⾏为怪诞,⾃称"章神经"。
早年在⽇本,东京警视厅让他填写⼀份户⼝调查表。
原是例⾏公事,章太炎却⼗分不满,所填各项为:"职业——圣⼈;出⾝——私⽣⼦;年龄——万寿⽆疆。
"这与英国⽂学家王尔德有异曲同⼯之妙。
此公赴美演讲时,海关检查员问他有什么东西需要报关,他说:"除了天才,别⽆他物!"真是神⽓⾮凡。
袁世凯弄权,为了拉拢这位"章疯⼦",曾经聘他为"总统府的⾼等顾问",并颁发勋章给章太炎。
然⽽袁世凯很快就发现⾃⼰看⾛了眼,他知道了章太炎是⼀个不好利⽤的⼈。
⽽章太炎在袁世凯⼿下做了⼀阵"官"以后,逐渐地认清了袁世凯的为⼈。
他发觉袁世凯是⼀个居⼼叵测、想要葬送民国恢复封建专制的野⼼家。
加上处处听来和看到的袁世凯的桩桩件件龌龊事,便要去找那位独夫民贼好好理论⼀番。
⼤冷的天⽓,他蹬⼀双破棉靴,穿⼀领油油的⽺⽪袄,⼿中绰⼀把鹅⽑扇,扇坠吊着袁世凯颁给他的⼤勋章,直闯总统府。
接待员将他安置在接待室中等候,他眼见国务总理熊希龄谈过了,副部长向瑞琨谈过了,还轮不到他。
⼀怒之下,骂道:"向瑞琨,⼀个乳臭未⼲的⼩孩⼦见得,难道我见不得?"他径直往⾥闯,警卫阻拦,双⽅⽴刻起了冲突,章太炎索性⼀不做,⼆不休,操起桌上的花瓶朝⼤总统画像猛⼒掷去。
随后⼜将接待室中的桌椅板凳⼀应摆设全部砸了个稀烂。
袁世凯⾃然恼怒异常,可迫于舆论的压⼒,他不好给章太炎派罪名,就定了个"疯⼦病发违禁"的滑稽名⽬,将他幽禁在北京钱粮胡同的新居。
章太炎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贡献及影响

章太炎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贡献及影响章太炎(1864年-1911年),字仲和,号振武。
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家和领袖。
章太炎的思想成果涉及政治、文化、哲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对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章太炎生于晚清时期,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
但他认为传统文化本身存在众多缺陷,需要去粗取精。
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封建思想,敕令观念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
因此,章太炎主张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把其中优秀的部分提取出来,并改造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工具。
例如,章太炎在《周易新传》中提出了我门要扫清圣人所未断绝之暗昧,取圣人所残存之糟粕。
他认为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体系,但孔子的思想也存在诸如敬鬼神、恭敬天下大事、小人之道,众生皆知等不足之处。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新的解读和思考,挖掘出其中真正有益的思想成果。
二.对科学文化的推广和传承章太炎明白,要想让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从科学开始。
因此,他强烈主张科学教育的推广和传承。
他开创了一门新的科学哲学,提倡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发扬实证主义,强调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章太炎还非常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
他主张学生要接受科学技术的训练和教育,实际上也是为了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
同时,他也非常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相互渗透。
他认为,科学必须与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文明之境。
三.对南国文化的推崇和传承章太炎身为福建人,对南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认为南国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和历史背景,因此非常值得传承。
在《南国言志》中,章太炎对闽南文化进行了澄清和研究。
他提出了“扪缣吕氏史,见我南康道”这样的口号,呼吁闽南人应该重新研究自己的文化和历史,重新认识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
四.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章太炎坚信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石。
他认为,教育应该为人的自由、发展和进步服务,而不是为了培养某一特定的人才或者阶层的利益。
【中国政治名人】章太炎简介

【关键字】中国政治名人章太炎简介章太炎章太炎(1869-1936),名炳磷,字枚叔,因仰慕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人格,更名绛,号太炎,以号行于世,浙江余杭人。
近代学者,思想家、经学家,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源的代表人物之一。
章太炎早年曾师从俞樾、黄以周、谭献等研习经学。
后入康有为发起的强学会,参加维新运动。
1897年至上海任《时务报》撰述。
1903年撰《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维新而主张革命;同年6月发生"苏报案",他遭捕入狱,被监禁三年。
后流亡日本,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与改良派进行论争,1910年任光复会正会长。
辛亥革命后回国,曾任南京临时政府顾问。
反对袁世凯复辟,曾参加护法军政府。
晚年以讲学为主,提倡读经。
在经学、语言文字学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成为近代最后一位古文经学大师。
章太炎早期的学术研究深受俞樾的影响,继承了乾嘉汉学的风格,主要精力用于语言文字和历史方面,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文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章律、典章制度的传统。
这一时期他相继写出《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考证著作。
开始他没有严格区别今古艾,其《膏兰室札记》与《春秋左传读》中常有今文学家",甚至对今文学家所述俗的谶纬也表示理解,同时他也兼容宋学。
从二十九岁起,章太炎“始分别古今文师说”,视《公羊》为"诡诞",对康有为的《新学历经考》批评为"恣肆",而自称"私淑刘子骏",这表明章太炎与今文经学立异,实由康有为借今文们改而缘起(参见《太炎先生门定年谱》)。
这一年,他作《春秋左传读》,在《序》、《后序》、《叙录》和《今广文辨义》、《驳箴膏盲评》、《驳箴膏评三书叙》等文中批评今文经学。
在这些论述中,章太炎坚持认为《左传》不伪,丘明"亲见素王",孔子作《春秋》,与丘明作《左传》,经传相辅相成,"孔子之旨,本行传见",指出《左传》才能体现孔子作《春秋》的本意,而《公羊》迟于《左传》,得之"传闻"。
人物简介:章太炎简介

章太炎简介字号: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生卒: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年代:清末民初籍贯:浙江馀杭人评价: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一代儒宗生平简介章太炎于1869年1月12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一个末落的书香门第。
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
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
幼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
1891年(光绪十七年),章太炎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关注经、子之学,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此后几年陆续完成《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章太炎曾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梁通信。
1987年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
但终因不满康有为倡言建立孔教,自称“教主”,遭康氏门徒麦孟华等人的围攻殴打,愤而离泸返杭。
此后与较为稳健的“中体西用”派王文俊、宋恕、陈虬等人相往来,创办“兴浙会”,为《实学报》和《译书公会报》撰稿。
1898年春,章太炎受张之洞邀请,赴武昌筹办《正学报》,不到一月即离去。
七月,在沪任《昌言报》主笔,发表《商鞅》、《弭兵难》、《书汉以来革政之狱》等。
戊戌政变后,章太炎因参加维新运动被清廷通缉,遂携家避难台湾,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
1899年夏,东渡日本,与梁启超等人修好,并与孙中山相识。
不久返回上海参与《亚东时报》编务工作。
此时章太炎的排满观和古文经立场日益明确,在苏州出版了其著作《訄书》的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启超题签。
1900年义和团事件发生后,晚清趋新的士大夫严复、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组织“中国议会”以挽救时局,章太炎应邀参加。
在会上,章太炎主张驱逐满、蒙代表,并割辫明志。
章太炎的故事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
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57] 。
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
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
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朴学大师[58] ,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朴学等等,著述甚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即《革命军》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等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
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
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
民国二年(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前往北京,为袁世凯禁锢,袁世凯死后被释放。
民国六年(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
晚年愤恨日本侵略中国,积极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病逝。
人物生平早年时期1、同治七年戊辰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年1月12日),章太炎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2] 。
章太炎起初跟从外祖父朱有虔(左卿)学习,自称:“余十一岁时,外祖朱左卿授余读经,偶读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
’余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曰:‘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
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
’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
章太炎故居详细介绍

章太炎故居详细介绍章太炎故居详细介绍章太炎,字仲平,是中国近代领袖的先行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之一。
他出身于江苏苏州的一个药铺世家,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勇敢地反抗了外国侵略者,并且为中国的独立和民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章太炎的故居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中山东路286号,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
故居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
前院是章太炎的祖屋,现在有石碑、牌坊和荷花池。
中院是章太炎的父亲章夏之营业的“仁和堂”药铺,现在是展览厅。
后院是章太炎的居住区,有会客厅、起居室、餐厅、书房、内室等。
故居建筑的风格是苏派建筑风格,四周环绕着墙壁,池塘展现着独特的江南园林特色。
庭院内有各种精美的花卉,如桂花、月季、三角梅等,春天,蔷薇和牡丹盛开,为故居增添了几分迷人的气息。
故居内还陈列着章太炎的雕像、照片、家书、手稿、药物和名人手迹等珍贵文物。
特别是在书房里,保存有章太炎手写的《大清一统考》等重要文献,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章太炎伟大的思想和对中国民族命运的坚定信念。
故居还设有馆藏精品展厅,展示了苏州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闻名中外的“苏绣”和“苏锦”。
苏绣是苏州及周边一带的传统刺绣工艺,以其精细的刺绣和华丽的色彩闻名于世。
苏锦是苏州及周边一带的传统织物工艺,与南京云锦、杭州绸缎、广东广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走进章太炎故居,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中。
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建筑和艺术品,更可以感受到章太炎先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使命感。
因此,章太炎故居也成为了苏州知名的旅游胜地,并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的参观。
总之,章太炎故居是一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传统建筑,是苏州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和苏州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祖屋中药店、居住区等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等待着人们去了解和发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读章太炎
第一次知道章太炎的名字还是高中时期,那时候语文老师说章太炎曾经是鲁迅先生的老师。
而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鲁迅先生在晚年的时候还曾为章太炎鸣不平。
但是同时鲁迅先生还曾经章太炎进行过尖锐的批评。
此二人之间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
带着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我也对这位章先生有着初步的了解。
前段日子无意中翻书是看到了关于一则章老的轶事,是讲他娶妻的事。
传说章太炎是最早刊登征婚启事的名人之一,有人问他择偶的条件,他说:“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
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
”后经过蔡元培介绍,与汤国黎女士结为夫妇,婚礼当天,皮鞋左右颠倒,一时大窘。
于是我便开始想对鲁迅的这个老师有进一步了解。
通过查资料我了解到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
后改名绛,号太炎。
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
汉族,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
著名学者。
套在太炎先生头上的帽子真是不少,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现在来说说我眼中的章太炎。
一、学术上的巨人
且说章太炎于1869年1月12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一个末落的书香门第。
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
幼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
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
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
章太炎曾在晚清时与《新世纪》报吴稚晖等人争论汉字前途,反对在中国采用“万国新语”(世界语)。
乃依篆书创造记音字母,作为汉字初学的注音手段,以保存汉字。
民国三年,由其弟子钱玄同、许寿裳、周树人促成教育部通过,作为国语注音符号,即今日仍在台湾通用之注音符号前身。
当时的北京大学,有名的教授,大多出之于章太炎的门下,如:黄
侃、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沈兼士等。
章太炎为人戏谑,以太平天囯为例,封黄侃为天王,汪东为东王,朱先生为西王,钱玄同为南王,吴承仕为北王。
当年二十七岁的胡适独树一帜,在大师环伺的北京大学,教起《中国哲学史》,其讲义《中国哲学史大纲》颇多沿袭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下卷“诸子学”诸篇的观点。
二、政治方面
鲁迅笔下的章太炎先生,首先是一个革命者,其次才是一个大学问家。
他张扬国粹,却坚决而激烈地反抗权威和反抗一切束缚。
他的确是一个道德主义者,强调道德的力量,却反对社会对个人的压抑,主张个性的绝对自由。
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
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
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
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章太炎早年在日本主编《民报》时,曾主张社会主义,与片山潜等日本社会主义者过从甚密,并由此反思西方的进化论及现代文明,撰写了《俱分进化论》、《五无论》等著作。
据传,章太炎逝世的时候,只愿以五色旗覆盖,不承认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章太炎是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重要领袖之一。
他与孙文既有过并肩奋战的岁月,也有过激烈争辩乃至分道扬镳的日子。
孙文逝世,章太炎肯定“天生我公,为世铃铎……余岂好邮,好是谔谔。
”既承认孙文首倡革命之功,又坦言彼此的分歧,是有话直说的诤友。
孙文生前,他笔下已一再出现如下的字眼:“中山计划短浅,往往自败”,“中山天性褊狭”,“中山为人卤莽轻听”,“中山名为首领,专忌人才,此仆辈所以事事与之相左也。
”
章氏的思想受到多方影响,因为变化的历程相当繁复,依其《菿汉微言》中的自述,是以“始则转俗成真,终则回真向俗”十二字予以归结。
大抵而言可以1908年(光绪二十四年)著成《齐物论释》为界。
在此之前,章氏先习朴学、诸子学以及西方进化论和社会学,在因苏报案入狱之后,则改习法相宗,而后思想便以唯识学为尚,认为先秦诸子之学皆不足比拟,固可谓“转俗成真”。
自《齐物论释》著成之后,章太炎因齐物思想的启示,不再仅以唯识为唯一标准,转而认为凡“外能利物,
内以遣忧”之学皆有价值,开始对古今中外的学术思想进行重估。
即进入“回真向俗”的境界
三、章老的各种轶事
与袁世凯的轶事
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在北京龙泉寺,仅弟子钱玄同可以随时进见。
袁世凯每月提供给他生活费500元,雇厨子一人、听差两人以供侍奉。
他毫不客气,晓谕听差和厨子必须每日向他请安三次,清晨9时一次、下午3时一次、晚上9时一次,请安方式为打躬,不得违误,若有差池重责不贷。
听差厨子唯唯不敢稍忘。
有时已下午3时,章犹自午睡不醒,听差必联袂入房,就枕畔低语:“大人醒来,打更时间到了!”按例章可每日享受两个大洋的菜肴,极尽丰盛,他便要求只做一块钱的,剩下的一块钱公然饱入私囊。
即便是这一个大洋的菜肴,光他一人享用也过于丰盛,他从来只吃摆在面前的两个菜,对摆在远处的则懒得举箸。
久而久之伺侯他的两个听差便只把一些清淡的素菜放在他的近处,而把鲜腴的菜肴放在远处,等他吃完后,听差们便自己享用。
后来钱玄同晓得了,便和官方取得联系,将两个听差革职。
1915年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期间,被迫写“劝进书”,书云:“某忆元年四月八日之誓词,言犹在耳。
公今忽萌野心,妄僭天位,非惟民国之叛逆,亦且清室之罪人。
某困处京师,生不如死!但冀公见我书,予以极刑,较当日死于满清恶官僚之手,尤有荣耀!”据说,老袁气得冒烟,又自嘲说:“彼一疯子,我何必与之认真也!”时称章太炎为“民国之祢衡”。
与胡适的轶事
胡适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出版时特送了一本给章太炎,上写“太炎先生指谬”,下署“胡适敬赠”,人名旁边便用标点符号。
章看到自己名旁加了黑杠,不禁大骂:“何物胡适!竟在我名下胡抹乱画!”及至看胡的名旁也有黑杠,才消了气说:“他的名旁也有一杠,就算互相抵消了罢!”
可见章先生还是一个很可爱的革命人。
言语中透露着些许孩子气。
说实话,我更喜欢这样的章太炎,平易近人,可爱有余。
这些就是我了解的章太严,各种方面都有。
当然这些都还不是很全面,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我还是会继续加深对章先生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