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翰林轶事

合集下载

解缙妙联轶事

解缙妙联轶事

解缙妙联轶事作者:贾艳芬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5年第05期一、九岁妙对父联解缙曾为明代翰林,从小才华出众,被人称为“神童”。

九岁时有一次和父亲一起到江边洗澡。

父亲见他把衣服挂在一棵老树上,出口吟出一句:“千年古树为衣架”。

解缙不假思索,信口对出:“万里长江作浴盆”。

解缙非凡的语气令父亲又惊又喜。

二、机敏巧对师联解缙幼年机敏异常,一次他摘了一朵花玩耍,不提防老师进来,他急忙把花藏在袖内,老师随口吟道:“小子暗藏春色”,解缙对道:“大人明察秋毫”,这才平息了老师的怒气。

三、施展才华得佳偶解缙年轻时,一位尚书指着棋盘出了一联:“天当棋盘星当子,谁人敢下?”他对道:“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敢弹?”尚书见解缙身着绿袍,颇似青蛙,出一联:“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

”他见尚书身着红袍,极像红虾,对一联:“落汤虾子着红袍,鞠躬如也。

”尚书佩服之至,于是将女儿许配给解缙。

四、信口为帝解难题明成祖朱棣读书甚广,解缙曾作侍读,伴朱棣读书。

一天成祖谓之曰:“书中一句属对甚难。

”解缙问:“何句?”成祖曰:“色难。

”解即应之:“容易。

”成祖问之:“卿既谓容易,何不对之?”解云:“为臣已然对之矣!”成祖思之良久方领悟到联中“色”即脸色,“容”即容貌,二者恰对,于是连连称妙。

五、以联求茶解渴解缙中了解元之后,远近闻名。

有一次他到山上游玩,口渴欲饮。

见一草庐就进去要茶喝。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问他是何人,解缙年轻气盛,答道:“吾解缙解元是也。

”老者笑道:“啊,你就是号称神童的解缙,想喝茶是吗?那么请你先对一个对子。

”解缙毫不在乎地说:“老丈请讲。

”老者好似胸有成竹,慢慢说出上联:“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解缙一时语塞,心想这茶喝不成了,于是准备告辞,但又顺便问道:“老人家,您贵姓?”“敝姓乐。

”解缙听罢,为之一震:“您一直住这山里吗?”“不,老夫过去是朝廷乐府的一个官员。

”解缙更是一喜,心中已有八九分把握,又指着墙上的七弦琴说:“老丈长抚琴,请弹一曲好吗?”老人家取下琴,奏了一曲《高山流水》。

211102714_由《彭八百先生书画册》谈彭八百其人其艺兼及文史馆轶事

211102714_由《彭八百先生书画册》谈彭八百其人其艺兼及文史馆轶事

艺术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

1962年国庆节期间,画舫斋举办了在京名人书画展,参加者多为北京书法研究社成员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如陈云诰、溥雪斋、徐石雪、彭八百、钟刚中、郭风惠、秦仲文等,梁志斌在观展时被一幅“始终听毛主席话,坚决跟共产党走”的行书对联所吸引,这时一位戴眼镜、拄手杖的老者翩然而至,工作人员说这就是彭八百先生,他身边跟着不少学生,梁志斌也跟进了这个“队伍”,边观展边听彭先生讲解,而且一跟到底,临走时梁志斌表示非常喜欢彭先生的书法,彭老热情地一、彭八百的三件宝彭八百(1882-1971)原名彭鸿恩,字溥皋,号耕兰山人。

河北邯郸曲周南街人。

自幼酷爱书画,勤奋好学,是20世纪以善画兰石著称的书画家。

他早年生活贫苦,经历坎坷,几度辗转到济南、苏州、太原、宜昌等地做文书,曾任巴东县令,虽从政但不废翰墨。

1943年出版《彭溥皋石兰画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斯大林等中外领导人都藏有他的多幅作品。

据彭八百的学生梁志斌回忆,彭先生是他画奇书老足怡神,矍铄真符不老身。

祝与彭篯同寿数,年过八十正青春。

—郭风惠题《彭八百先生书画册》并彭八百八十三岁肖像《彭八百先生书画册》收录了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陈云诰、彭八百和钟刚中的翰墨丹青,以及诗人、书画家郭风惠的诗句和对彭八百的评赞等。

此册以书画为载体,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过往和真实可感的情谊。

如今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再观此册,别有一番纪念意义。

□ 梁 鸿由《彭八百先生书画册》谈彭八百其人其艺兼及文史馆轶事·敬老崇文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2023 04.总第 期162陈云诰题“彭八百先生书画册”郭风惠题“曲周彭八百先生八十三岁肖像”《彭八百先生书画册》梁志斌题跋《彭八百先生书画册》郭风惠题跋说:“好啊,年轻人喜爱书法好啊,你有时间到我家来……”于是就从上衣兜里拿出写好了家庭地址的字条递给他,很真诚地希望与年轻人往来。

徐光启小故事

徐光启小故事

(按:天主教上海教区正在推动上海先贤徐光启教友列品事宜。

在此编写一些徐公的小故事,一为效法自勉,二为推介给主内兄弟姐妹分享,以认识我们的先贤——徐光启。

)1,惜恩师辞世兮留棺索以念君1611年夏天,利公玛窦神父的墓地改建竣工,11月举行葬礼,徐公光启先生率领北京的教友们参加,并主持仪式。

在丧礼中,所有在场的人,无论是教友还是利公生前的同道友好,都满怀哀伤之情,仿佛悼念的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一样。

而主持丧礼的徐光启先生,更是悲痛万分。

利公玛窦神父对他来说,亦师亦友。

往事一桩桩、一幕幕,断断续续地浮现在他脑海。

他回想起两人相互交流中西文化时得意而忘言的微笑,回想起一同翻译数学著作时忽来灵感的情景,回想起向利公请教信仰道理时的豁然开朗之感,回想起利公的幽默、聪慧、令人敬慕的举止言谈,而如今斯人已去,音容婉在,怎不让他悲从中来!葬礼上,徐光启先生没有顾及自己高官显宦的地位和尊容,任凭悲伤的泪水扑簌簌地落下。

对利公离世的忧戚和不舍,使他禁不住伸出双手,和落棺的随从们一起拿起绳索,帮助他恩师兼益友利公的棺椁葬入地下,让他安静地长眠于此。

又亲自拿起土铲,为利公覆上黄土。

如果说他刚才还是强忍了哽咽,现在则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伤感,痛哭起来。

虽然他和在场的教友们一样,相信此别并非永别,相聚终有时日,结束生命旅程,天国永福有望;但是离情难禁,为他来说,尤其是离情难禁啊!要知道,曾以为山高水长,他们俩还有多少事业要一起合作来进行。

可是,天主的圣意,到如今已在利公身上得以彰显;利公的人生使命,已经完成,可以交付给天主。

而自己呢?今年已经50岁了,知天命之年,还有多少家事、国事、天下事,需要努力,可在自己最需要恩师益友襄助的时候,蓦然回首,灯火阑珊,人已不在。

眼泪模糊了他的双眼,但并没有模糊他的心。

他知道,恩公的使命已竞,自己的使命未成。

他要擦干眼泪,步利公芳踪,遵恩师训诲,做热心教友,济黎民苍生——不能让忧伤迷茫了自己的信仰和志向!他要好好教导自己远在上海的家人,时常以《家书》勉之励之;他计划写一部《农政全书》,中国地广人多,许多同胞还在为衣食担忧,他觉得在这方面肩负重责;他要劝说执政者在发展经济、保家卫国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信仰,他切身感受到信仰的益处,要让百姓身心都健康平安,不能只顾及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更要注重精神生活的提升……他要做的事太多了,没有时间再殷殷戚戚。

李白轶事典故

李白轶事典故

李白轶事典故李白轶事典故姓名由来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

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

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落”。

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

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惊姜之夕,长庚入梦。

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的《唐左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唐朝长安元年,李白出生于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

他很早就相信喜欢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搁笔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

唐代诗人崔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儒林外史050 第五十回.pdf

儒林外史050 第五十回.pdf

第五十回假官员当街出丑真义气代友求名话说那万中书在秦中书家厅上看戏,突被一个官员,带领捕役进来,将他锁了出去。

吓得施御史、高翰林、秦中书面面相觑,摸头不着。

那戏也就剪住了。

众人定了一会,施御史向高翰林道:“贵相知此事,老先生自然晓得个影子?”高翰林道:“这件事情,小弟丝毫不知。

但是刚才方县尊也太可笑,何必妆这个模样?”秦中书又埋怨道:“姻弟席上被官府锁了客去,这个脸面却也不甚好看!”高翰林道:“老亲家,你这话差了。

我坐在家里,怎晓得他有甚事?况且拿去的是他,不是我,怕人怎的?”说着,管家又上来禀道:“戏子们请老爷的示:还是伺候,还是回去?”秦中书道:“客犯了事,我家人没有犯事,为甚的不唱!”大家又坐着看戏。

只见凤四老爹一个人坐在远远的,望着他们冷笑。

秦中书瞥见,问道:“凤四哥,难道这件事你有些晓得?”凤四老爹道:“我如何晓得?”秦中书道:“你不晓得,为甚么笑?”凤四老爹道:“我笑诸位老先生好笑。

人已拿去,急他则甚!依我的愚见,倒该差一个能干人到县里去打探打探,到底为的甚事,一来也晓得下落,二来也晓得可与诸位老爷有碍。

”施御史忙应道:“这话是的狠!”秦中书也连忙道:“是的狠!是的狠!”当下差了一个人,叫他到县里打探。

那管家去了。

这里四人坐下,戏子从新上来做了《请宴》,又做《饯别》。

施御史指着高翰林道:“他才这两出戏点的就不利市。

才请宴就饯别,弄得宴还不算请,别倒饯过了!”说着,又唱了一出《五台》。

才要做《追信》,那打探的管家回来了,走到秦中书面前,说:“连县里也找不清。

小的会着了刑房萧二老爹,才托人抄了他一张牌票来。

”说着,递与秦中书看。

众人起身都来看,是一张竹纸,抄得潦潦草草的。

上写着:台州府正堂祁,为海防重地等事。

奉巡抚浙江都察院邹宪行,参革台州总兵苗而秀案内要犯一名万里(即万青云),系本府已革生员,身中,面黄,微须,年四十九岁,潜逃在外,现奉亲提。

为此,除批差缉获外,合亟通行。

凡在缉获地方,仰县即时添差拿获,解府详审。

《清代名人轶事辑览》清代大臣之李鸿章(二)

《清代名人轶事辑览》清代大臣之李鸿章(二)

《清代名人轶事辑览》清代大臣之李鸿章(二)《清代名人轶事辑览》清代大臣之李鸿章(二)李合肥轶事合肥傅相肃毅伯李公,始以丁未翰林供职京师。

其封翁愚荃先生,与曾文正公戊戌同年也。

傅相未第时,常以年家子从文正习制举文,既得翰林,亦常往问业。

咸丰二年,文正丁忧回籍。

傅相与其封翁,从侍郎吕文节公贤基,奉旨回籍治团练,自是遂不通音问。

厥后皖北糜烂,吕公殉舒城之难,而团练事遂无可为。

傅相旋入皖抚福元修中丞济幕府,中丞盖傅相座主也。

然中丞本不知兵,指注未尽合宜,傅相亦不甚得志。

会洪军势益盛,傅相病官军之退避也,力请大举一战。

是时郑军门魁士为总统,谓叛强如此,君既欲战,如能保其必胜,愿书军令状否?傅相毅然书之。

官军与洪军战而大败,洪军漫山遍野而来,合肥诸乡寨皆被蹂躏,傅相所居寨亦不守,封翁先已捐馆,傅相与诸兄弟奉母避之镇江,而自出谒诸帅,图再举。

既落落无所合,久之闻曾文正公督师江西,遂间道往谒焉。

谓文正笃念故旧,必将用之。

居逆旅几一月,未见动静,此时在文正幕府者,为候补道程桓生尚斋,前翰林院庶吉士陈鼐作梅,今江宁布政使举人许振仙屏。

陈鼐与傅相本系丁未同年,傅相使往探文正之意,不得要领。

鼐因言于文正曰:“少荃愿侍老师,藉资历练。

”文正曰:“少荃翰林也,志大才高,此间局面窄狭,恐艨艟巨舰,非潺潺浅濑所能容,何不回京供职?”鼐曰:“少荃多经磨折,大非往年意气可比,老师盍姑试之?”文正许诺,傅相入居幕中。

文正每日黎明,必召幕僚会食,而江南北风气,与湖南不同,日食稍晏,傅相欲遂不往,以头痛辞。

顷之差弁络绎而来,顷之巡捕又来,曰:“必待幕僚到齐乃食。

”傅相披衣踉跄而往,文正终食无言。

食毕,舍箸正色谓傅相曰:“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

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

”遂无他言而散,傅相为之悚然。

盖文正素稔傅相才气不羁,故欲折之使就范也。

傅相初掌书记,继司批稿奏稿。

数月后,文正谓之曰:“少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

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

书香门第家风传承

书香门第家风传承

书香门第家风传承书香门第家风传承——读邓格伟先生《梦鼍集》之《家族回眸》有感罗明妍认识邓格伟先生是在2006年春天,当时邓老应邀到我校文学社做讲座,他渊博的学识与谦和的态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我每次经过阳江北门街必登门造访,邓老也总会放下手中文稿与我谈天说地,意兴盎然。

我所了解的邓老是位令人如沐春风的仁厚长者,一个古道热肠的学问家。

我常常思考,邓老为什么能在人声鼎沸的闹市中固守一方精神家园,保持独立的个性。

在拜读邓老大作,《梦鼍集》中《家族回眸》一章后,我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书香门第,家风传承。

邓老的高祖父邓琳先生是清末一位高风亮节的文人、教育家、社会公益家,他的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后世子孙也自觉地传承着这种优良家风。

奖掖后学据记载:“邓林,道光26年中举,后屡试不第,转为乡梓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创建南恩书院、字祖庙、同敬文社......掌教南恩、濂溪两书院多年,培育人才不少,阳江翰林姜自驹、姜自驺出其门下。

对贫寒学子免收束修。

”邓林先生不以科举落第为患,兴办学校,培育英才。

他是一介寒儒,深知贫寒学子求学的艰辛,于是免收学费,他对后辈学子的关爱提拔令人动容。

作为邓琳的五世孙,邓格伟先生同样乐于奖掖后学,邓老曾多次在阳江中小学开办讲座、举办书画展,分文不取。

我个人也从邓老身上获益匪浅。

每次我去拜访他,他必然先关切地询问我近来工作状况如何、读些什么书、有什么疑难问题。

有一次,我把我校自己办的《海螺报》带给他看,他接过报纸,并非草草地扫一眼就收下,而是去书房拿了眼镜仔细阅读。

他首先称赞片面和色彩都不错,进而指出报头、排版、字体和文章内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他的见解让人特别愿意接受。

当时,我刚开始学办报纸,听到各方面的声音批评不少,很少有人肯静下来读一读,并为我提出可行性建议。

我只是一个农村中学的青年教师,邓老能够这样真诚热心地帮助我,确实令我很感动。

每次离开他家,我都会满载而归——邓老将自己的许多书籍赠送给我。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溪笔谈部分翻译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卷一故事一1.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

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

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2.胡服原文: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

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

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

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翰林轶事高翰林轶事高熙喆(1854——1938)字仲王咸,一字亦愚,滕县城关镇人(祖籍浙江会稽)。

清咸丰四年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仕绅家庭。

5岁丧父,随母艰难度日。

高熙喆8岁进滕县“道一书院”,拜清朝举人黄来麟为师。

在书院就读的十余年间,刻苦攻读经史古文,加上天资聪颖,对文章过目成诵,成为众多学生中的佼佼者。

1883年(光绪九年),高熙喆中二甲进士。

1887年授朝议大夫,翰林院编修,并先后任国史馆协修,甲午科山西正考官,甲午科会试同考官,河南道、贵州湖广两道监察御史,工科给事中(以上为京官——笔者注)。

1904年后,历任甘肃宁夏府知府,直隶宣化.大名知府等职。

在近30年的仕途生涯中,忠实地恪守忠君保民的儒家思想,刚直不阿,直言进谏,致力于除积弊、易风俗,劝学倡俭,鼓励生产。

他的事迹至今仍被家乡人津津乐道……以上文字抄至《枣庄市志》。

而笔者手中存有的太史公资料中云“赐进士出身清授朝议大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光绪甲午科正考官甲午科会试同考官贵州湖广道监察御史工科给事中宣化府知府滕县高熙喆”两文相互印证,说明史家的记载是真实的。

据正史记载,高翰林一生中做出过多件轰动朝政和感动乡里百姓的事。

在高熙喆尚未取得功名前,还仅仅是个副贡,这年,他的叔父高文保被奸人杀害。

原来高文保为地方一名小吏,他在一次执行公务时,发现峄县知县朱永康有贪赃枉法行为,便向上峰递上呈子揭露此事,朱县令获悉后派人贿赂高文保,文保不为所动,朱永康为怕事情败露,遂雇凶将高残杀,并栽赃高文保酒后发狂自杀而死。

高熙喆为叔申冤,四处奔走,终不得其果。

此时,高熙喆正值血气方刚之年,决心去京城告状,他与家人田刚携带血衣、状纸日夜兼程赶赴京师都察院,“哭号陈状”,引起都察院重视,几经勘察,真相大白,贪官朱永康被处极刑。

朝廷“褒扬高文保忠正不阿,赐祭葬,入昭忠祠国史立传”。

这场官司,也让高熙喆“名动朝野”。

光绪二十六年,高翰林任“朝议大夫”和“监察御史”时,发现山东巡府袁世凯在德国侵占胶东之后的一系列事件上,表现得软弱无能,一味地屈膝媚外,滥杀义和团教民,而使主权沦丧,生灵涂炭,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高熙喆以忧国忧民之心,置仕途生死于度外,大义凛然,披沥上阵,写下了弹劾袁世凯的奏折《为防维后患请定界限以杜效尤折》及其《附片》,上书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勇敢地向权倾一时、正受慈禧宠爱的奸臣贼子袁世凯挑战。

此片奏折使得朝廷御前大臣尽皆失色,同僚们都为他的不畏强权,敢于直谏的品格表示敬佩。

光绪三十年(1904年),袁世凯爬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高位,将高熙喆排挤出京师,贬去宁夏任知府。

高翰林到任后,兴修水利,改造黄河,使宁夏府富甲一方,他还注重兴办教育,移风易俗,增强回、汉民间团结。

在他任职期间,政绩卓然,是宁夏府一段时间“太平盛世”。

这里有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回忆录为证。

冯将军在他的著作《我的生活》中(当时冯玉祥任西北军总司令,驻陕甘宁片区)写道:“我到宁夏,就问邵道尹(姓邵的省长——笔者注)这里从前有些什么好官和坏官?他回答说:还没有打听过。

我向地方父老问悉:民国前有山东滕县人高熙哲老先生为翰林出身,任此间知府。

上任时,两匹骡子,拉着一辆轿车,里面坐着他的夫人,他自己跨在车子外边坐着。

在任数年,所有自己穿的鞋袜,全是他夫人做的。

这里所筑的秦渠、唐渠、清渠,工程草率,致黄河年年成灾。

高老先生着手改造,每日带些干粮及待批阅的公文,打成一个小包,背到野外草棚中坐着监导民工筑渠。

一连五六个月,不问风雨,从不间断。

渠成,地方年年丰收,原野一片江南风光,真是万家生佛。

民无鼎革,他挂冠归里,百姓送行数十里,依依不舍,此为宁夏百年来最好之官。

后来我到泰山,曾与高老先生见面……冯玉祥将军的著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高翰林为民兴利、倍受黎民百姓爱戴崇敬的感人情景。

而据笔者所知,高翰林的宁夏为官之行,还带回了当地黎民百姓捐赠的“万民伞”、“万民轿”等物,翰林公回归故里后一直秘而不宣,直到孙子们婚娶时瞒着老人使用过一次,才使故里人眼界大开。

后被翰林爷知晓,将“新郎官”叫去痛骂了一阵。

俗话说“铁碑石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高翰林为官28年,归田隐居27年(1911年——1938年)他的忧国忧民、犯上直谏、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等事迹都被收入多种正史,而他归田后的兴办教育、修史补志、施舍赈灾、文章道德等,又得到了乡里极好的口碑,正如正史上所云“他(指高熙喆)的事迹至今仍在民众中广为流传。

”笔者所读到有关高熙吉吉老先生的正史,皆用字严谨,史料翔实,但行文四平八稳、中规中矩,加之文言文,读来味同嚼蜡,不甚了了。

倒是流传在民间的轶闻轶事,讲得文采飞扬,生动活泼,听来情趣盎然。

妙文巧释兄弟嫌甲午年(公元1894年)高翰林任山西正考官,在此任上,留下一段妙文巧解兄弟嫌隙的佳话,近一个世纪了,还在晋鲁两省老人们口中流传。

清代会考,大抵都在夏季,这些天太原府天气闷热,员生们在考场上挥汗如雨,作为主考大人,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此年高翰林年交四十,正是年富力强,成熟沉稳的年龄。

此次会考,高翰林又发现了几位举子才学甚佳,他如获至宝的将文章读了又读,不禁忘乎所以吟哦出声。

高翰林正陶醉在佳作的意境中,忽然贴身随员柴峰推门进来。

“禀报老爷,忻县朱县令前来求见。

” 高翰林接过名刺(即现代的名片)一看,并不相识,但既然登门拜访,总会有什么事体,于是封存起考卷,吩咐柴峰说,请朱大人进见。

翰林、知县分宾主坐定,柴峰端上两杯香茶。

朱县令道:“久仰太史公文章道德,今日一睹尊容真是三生有幸。

” 翰林谦词道:“哪里,哪里,百无一用是文人呐。

”交谈之下,方知朱县令乃胶州人士,于是话题便多了起来,翰林打问起胶州同僚朋友张元济、柯昌泗等人,朱县令一一作答,话题从胶州人的风土人情,又扯到潍县县令郑板桥,乡土乡音,宾主的距离骤然拉近了许多。

谈兴正浓时,朱县令忽然沉吟不语,面起难色,翰林道:“朱大人来访,定有什么事情要说,我们既然已经认识,不妨明示。

” 朱县令起身再拜道:“高大人,实不相瞒,下官现有一棘手官司无法交割,特拜请大人赐教。

” 翰林道:“详情道来。

” “治下沈家大院有沈仲仁、沈仲义兄弟,皆当朝进士,官至四品,近因先父去世,兄弟俩为分家产引起争端,双双将状纸递到下官县衙,想下官乃七品县令,怎敢造次,倘得罪哪方,我这乌纱翅岂不折断!” 朱县令一边说,一边从公文袋里取出状子。

翰林接过来仔细看了两遍,摇头叹息道,沈氏兄弟和我同科中第,一别也有十年了,不想十年变化如此之大,为争家产手足相煎,枉费了这状纸上的一手好字!翰林、县令唏嘘了一阵。

临别前,朱县令道:“高大人德高望重,又是朝廷命官,我将状纸留在尊处,想大人定能妥善处之。

”说完拱手退出。

柴峰送走朱县令,回复道:“这县令也真滑头,难办的案子推给老爷,不知老爷如何处置。

” 翰林道:“官低三品,他也有他的难处呀!”一边叹息,一边如此这般向柴峰叮嘱了一番,柴峰听罢,面露喜色,说道:“老爷放心,我定会照您的方法去做。

” 次日晨,在太原府福寿巷沈家公馆门前,走来一位算命先生,只见他白净脸膛,挺挺的身材,右手擎一卦幡,“卦”字两侧写一对联:“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 那青年课士在巷子里转了两趟,便去叩沈家公馆,说要讨碗水喝。

家丁回房禀报说有一课士,打扮不俗,可否让他来见大人。

主人沈仲仁正和师爷商量这场官司,闻说有算卦人路过家门,不禁触动了心思,他遂命家人:“招进来。

”须臾,秀士进到前厅。

沈仲仁见秀才卦幡的对联,不禁笑道:“好大的口气。

” 那秀才定定地望了望沈仲仁,所答非所问地说:“官人当前官司缠身。

” 主人一惊:“你如何知晓。

” 那秀才道:“我如何知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官人想不想知道这场官司的输赢?” 主人见碰上了高人,便立马请先生上坐,诚恳请教。

秀才道:“官人不妨任意写个字,我用字以拆吉凶。

” 沈仲仁为图吉利,随手写了个“心想事成”的“成”字,递给了秀才,那秀才眉头紧闭,略一思考道:“官人,这场官司一定是打不赢了。

” 主人紧逼:“有何说法?” 秀才道:“你看这‘成’字,左边为‘刀’,右边为‘戈’,刀枪相争,安有完卵?你这官司定输无疑了。

” 主人着急了:“小秀才,你能不能有个破解之法,让我反败为胜。

” 秀才道:“学生才疏学浅,只学得卜而后知,破解之术唯我师傅精通,官人不妨明日午时去‘狮子楼’清心阁,我和师傅在那里等您。

” 同天下午,胞弟沈仲义刚从街上返回,正要拐向福寿巷,只听道旁卦摊一秀士叫道:“官人留步。

” 沈仲义停下脚步说,秀才叫我有何见教?那秀才道:”我见官人印堂发乌,嘴角下坠,想是犯了克星,须处处提防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