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马骏:降逆和胃方
治疗脾胃病经验ppt课件

(七)辛开苦降 半夏泻心汤
辩证要点: 1、虚:脾气虚、胃阳弱----乏力、便溏、泄泻; 2、实:气机升降失常----胃脘痞满、腹胀; 3、寒:胃阳不足----恶食生冷、脘腹冷痛; 4、热:脾胃纳运不健、食积化热上蒸----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
胃喜通降而恶壅滞,故治疗上以通降为要。
通降:调畅气血,疏其壅塞,散其郁滞,承胃腑 通降下行之性,使气机调畅。
通降十法
理气通降(气滞) 加味香苏饮 化瘀通络(血瘀) 气:金延香附汤;血:猬皮香虫汤 通腑泻热(热结) 承气汤类 实 散寒通阳(寒凝) 良附丸 平肝降逆(肝郁) 旋覆代赭石汤 导滞降胃(胆扰) 董式清胆和胃汤 辛开苦降(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
(八)升清降浊 中气下陷,症见体瘦纳少,食则不运,腹胀如坠,病久不愈。 积劳积损,脾胃损伤,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虚运化无权,胃失和降,虚中夹滞。 脾胃同治,升降并调。 常用方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升麻、柴胡、大腹皮、枳壳 腹胀便稀:以升清为主; 腹胀便干:以降浊为主。
(九)辛甘通阳
谢谢
(二)化瘀通络
多气多血
瘀血胃痛
初起在气,以胀为主------金延香附汤;
久则入络,以痛为主----猬皮香虫汤。
猬皮香虫汤: 炙刺猬皮:祛瘀止痛,活血止血 炒九香虫:通滞气,壮元阳
五灵脂 川楝子、延胡索 乳香、没药
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补。治疗血瘀重型胃痛。
行气活血止痛
(三)通腑泄热 胃中积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者
(七)辛开苦降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三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胃肠疾病的9个经验方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胃肠疾病的9个经验方【】一、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组成〕党参,白术,云苓,柴胡,佛手片,乌贼骨(或煅瓦楞子),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另一法〕临睡前麦芽糖一汤匙,吞服。
二、治萎缩性胃炎方〔组成〕太子参,云苓,淮山药,石斛,小环钗,麦芽,丹参,鳖甲(先煎),甘草,田七末(冲服)。
〔功效〕健脾养胃,益阴活络。
〔主治〕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三、治胆汁返流性胃炎方〔组成〕吴茱萸,川连,太子参,白术,云苓,甘草,威灵仙,桔梗,枳壳。
〔功效〕健脾疏肝,降逆止呕。
〔主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炎。
四、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方〔组成〕太子参,白术,云苓,甘草,白芍,台乌,威灵仙。
〔功效〕健脾益气,缓急进食。
〔主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五、治慢性结肠炎方〔组成〕木香(后下),川连,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太子参,白术,云苓。
〔功效〕健脾舒肝,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结肠炎。
六、治泄泻方〔组成〕新鲜番石榴叶〔功效〕消炎止泻。
〔主治〕肠炎泄泻,细菌性痢疾。
七、治肠套叠方〔组成〕旋覆花,代赭石(先煎),党参,炙甘草,生姜,大枣,法夏。
〔功效〕降逆理肠,调畅气机。
〔主治〕小儿肠套叠。
八、治急性阑尾炎方〔组成〕生大黄(后下),蒲公英,冬瓜仁,桃仁,丹皮,皂角刺,芒硝(冲服)。
〔功效〕清热泻下。
〔主治〕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药物组成中去芒硝)。
〔外敷法〕三黄散外敷。
用蜂蜜适量加水调匀,敷患处,药干即换。
九、治慢性阑尾炎方〔组成〕生大黄,丹皮,冬瓜仁,桃仁,芒硝。
〔功效〕清热泻下。
〔主治〕慢性阑尾炎。
〔加减法〕痛甚加蒲公英或田七末;热甚加地丁、银花、连翘;出现包块(阑尾脓肿)加皂角刺;虚人于后期酌加党参或花旗参以扶正。
张仲景调理脾胃第一方——半夏泻心汤,七味中药胃胀胃酸全不见

张仲景调理脾胃第一方——半夏泻心汤,七味中药胃胀胃酸全不见治愈慢性胃炎,缓解胃胀反酸,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方子算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
经过多年的中医临床实践,我发现,只要根据患者的症状正确辩证,在它基础上加减过后,一多半的胃病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这就是被称为胃肠病第一方的【半夏泻心汤】。
我们先来看方剂的配伍半夏,黄芩,党参,干姜,炙甘草,黄连,大枣听说过小柴胡汤的应该可以看出来,这两个经方组成非常的像,不过半夏泻心汤将柴胡换成了黄连,生姜换成了干姜。
这是因为,临床上病位在两胁或两边侧的多用柴胡,病位见心下痞,也就是肠胃会多用黄连。
生姜可以起到活血驱寒、增进食欲的作用,主要用于身体出现的风寒感冒。
干姜则可以温肺化饮、回阳通脉,对于身体出现的寒饮喘咳、肢冷脉微、恶心呕吐、腹部疼痛、拉肚子以及脘腹冷痛等疾病,能够起到治疗和改善的效果。
观察经方七味药,发现性质有寒有热,那么它对症的胃病有哪些典型的表现呢?原文是这么写的:“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提炼出来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呕、肠鸣、心下痞。
通过这些关键词,我们又可以整理延伸出来以下这三类症状表现第一类:呃逆、恶心、呕吐、反胃、烧心、第二类:胃胀、返食,口苦、口酸、胀痛、早饱第三组:肠鸣、溃疡、便血、黑便、腹泻、怕冷因此,如果有以上一项或者多项症状出现,都可以采用【半夏泻心汤】来辨证治疗。
那它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方子以半夏为君药,干姜为臣药。
半夏性辛温,可以散结除痞,干姜性辛热,可以温中散寒。
当我们吃了不好消化的食物,堆积在体内引起腹胀、恶心等症状,就需要选择温胃和中、降逆止呕的药,这也就是方中半夏与干姜的作用。
黄芩、黄连苦能降泄,燥湿清热。
中医常说“子病及母”,脾胃失调自然也会影响其他的身体器官。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失眠、溃疡、心烦等症状的原因,这个时候黄芩、黄连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
用人参、大枣、甘草为佐药,可以健脾益气、补虚和中。
国医大师治胃病验方精选

国医大师治胃病验方精选作者: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18期萎胃安(国医大师张镜人方)药物组成太子参9克,炒白术9克,丹参9克,柴胡6克,赤芍、白芍各9克,炙甘草3克,徐长卿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炒黄芩9克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理气活血,健脾和胃。
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为脾胃不和、气虚血瘀者。
方剂分析此方以太子参、炒白术为君药,太子参甘平,功似人参而力薄,为补气药中清补之品,健脾运而不燥,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且能久服,然气滞脘胀者慎用;白术苦甘温,既可培补脾胃,又能燥濕助运,湿甚者用生白术,补脾用炒白术,两者相配,脾运得健,中气充足,气行则血行也。
以丹参、赤芍、白芍为臣药,凉血活血、和营通络,使血流通畅,热无所依,且能改善胃黏膜血流量。
以柴胡、黄芩为佐药,一升一降,平调脾胃之气机而助纳运。
以白花蛇舌草、徐长卿为使药,清热止痛,兼顾虚实夹杂,瘀热互结之同见。
加减运用胃脘刺痛者加九香虫、刺猬皮等;脘胀者加炒枳壳、佛手等;嘈杂易饥者加淮山药、香扁豆等;口燥阴虚者加川石斛、南沙参等;纳谷不馨者加香谷芽、炒山楂、炒神曲等;夜寐不安者加合欢皮、首乌藤等;便溏者加防风炭、炮姜炭等;胃酸缺乏者加乌梅、木瓜等;合并溃疡者加白及、凤凰衣等;合并胃下垂或胃黏膜脱垂者加升麻、生枳壳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方(国医大师周信有方)药物组成沙参20克,麦冬9克,玉竹9克,党参20克,黄芪20克,香附9克,炒白芍20克,丹参20克,郁金20克,蒲公英20克,黄芩9克,乌梅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养胃益阴,补气生肌,祛瘀消滞,苦寒清胃。
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阴虚瘀热型,症见胃脘隐痛灼热、口干舌燥、饥而不欲食、大便偏干、舌质暗红、苔少、脉细兼数。
本型显示胃黏膜有活动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
胃镜所见胃黏膜充血,糜烂较重,且伴有出血点,或胆汁反流。
方剂分析方中沙参、麦冬、玉竹、乌梅可滋养胃阴,生津止渴,且对本证之胃酸缺乏,有酸甘化阴、甘寒生津之妙用。
中医外科学常用方歌

中医外科学常用方歌一、中医外科学方剂的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常用方剂,是中医外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这些方剂由中药组成,根据病情和病因,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常用方剂的组成和功效1、麻黄附子细辛汤:此方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具有温阳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痹痛等病症。
2、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组成,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虚寒厥、胃脘冷痛等病症。
3、逍遥散:由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炙甘草等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脾胃不和等病症。
4、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等组成,具有清肝泻火、利湿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小便赤涩等病症。
5、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柴胡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证,如胸痛、心悸、失眠等。
三、方剂的加减和使用原则使用这些方剂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要注意使用原则,如遵循医嘱、注意剂量、注意禁忌等。
四、常用方剂的现代研究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这些方剂中的中药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对于治疗各种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同时,也发现了这些方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需要在使用时加以注意。
五、总结中医外科学常用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治疗各种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在使用这些方剂时,应遵循医嘱,注意剂量和禁忌,并根据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加减。
也要注意现代医学对这些方剂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情况,以便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中医外科常用方歌中医外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独特的理论和经验在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中医外科的方剂应用是中医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独特的配伍原则和作用机制,为各种外科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胃癌的经方治疗下

胃癌的经方治疗下胃癌的经方治疗下王三虎 / 2017.10.4中医抗癌非常道,大家好,我是王三虎。
病案举例我举几个胃癌的实际案例。
第一,胃癌,术后,杨某某,女,61岁。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油槐镇昌寨村人。
2009年6月1日初诊。
胃痛呕吐3年,胃癌术后100天。
刻诊:面黄无华,形体虚弱,食欲不振,食后易吐,偶见呃逆,大便如常,舌淡苔薄,脉细而弦。
胃溃疡病史2年。
病属胃反,证属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法当健脾益气,护胃和胃。
六君子汤和乌贝散化裁:红参6g,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0g,半夏12g,枳实12g,生姜6g,乌贼骨12g,浙贝12g,瓦楞子20g,当归12g,元胡12g,旋复花12g,莱菔子12g,20剂,1天1剂,水煎服。
要说明的是,这就是胃癌术后坚决不同意化疗的人,对于胃癌呢,或者是消化系统的癌症,化疗确实不太敏感,所以当患者要求单用中药的时候,我也只能勉为其难。
2009年7月1日复诊,症减神增,舌脉同前。
加强了降逆的作用。
加了桂枝12g,竹茹12g,再20剂。
2009年8月3日第3诊,呃逆反弹,你看,我还加了降逆的药,午后胃胀为甚,舌脉同前。
上方再加厚朴12g,丁香12g,柿蒂12g。
再20付。
2009年9月3日第4诊,胃脘胀满,胃中刺痛,呃逆仍有,寒热均非所宜,大便干燥,舌淡红,脉数。
用我的话讲顽疾征兆已现,当补泻并用,寒热并行,增强辛开苦降,活血化瘀之力,上方加黄连6g,干姜10g,桃仁12g,红花12g,麻子仁30g,30剂。
2009年10月5日第5诊,按说我们一次一次加药,这已经不少了,但是患者反应手术切口疼痛,食后胃胀满,纳差,呃逆。
看看舌脉呢,舌淡红,脉数。
我就和患者细细地交谈,她自己说她还是觉得8月份的中药,服了以后呃逆好转明显,我一想那个时候药还少啊,这真就是《灵枢·师传》所谓“临病人问所便”,关键是要“顺其志”,所以我就直接开回8月3日方10剂。
其后果然平稳顺当,4个月来,约用了60剂原方。
《医学三字经》(隔食反胃方)

《医学三字经》(隔食反胃方)《医学三字经》为清代医学家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福建长乐人)、所著,以《内经》、仲景之书为宗旨,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
、以下为《医学三字经》的隔食反胃方:1.左归饮(景岳)即六味汤去丹皮、泽泻,加枸杞、炙草。
2.启隔饮(《心悟》)治食入即吐。
川贝母(一钱五分,切片不研)、沙参(三钱)、丹参(二钱)、川郁金(五分)、干荷蒂(三个)、砂仁壳(四分)、杵头糠(二钱,布包)、茯苓(一钱五分)、石菖蒲(四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3.大半夏汤(《金匮》)、治反胃。
人参(二钱)、半夏(四钱,俗用明矾制者不可用,只用姜水浸二日,一日一换。
清水浸三日,一日一换。
摅起蒸熟,晒干切片用)。
长流水入蜜扬二百四十遍,取三杯半,煎七分服。
4.吴茱萸汤方见《心腹痛》。
5.六君子汤此方为补脾健胃、祛痰进食之通剂,百病皆以此方收功。
人参、白术(炒)、茯苓、半夏(各二钱)、陈皮、炙草(各一钱)。
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
水二杯,煎八分服。
治反胃,宜加附子二钱,丁香、藿香、砂仁各一钱。
6.附子理中汤治反胃。
即理中汤加附子三钱。
治反胃,加茯苓四钱,甘草减半。
7.三一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浓朴、枳实(各一钱)。
水二杯,煎八分服。
按此方太峻,姑存之以备参考。
附∶隔食方法《人镜经》曰∶《内经》云∶三阳结谓之隔。
盖足太阳膀胱经,水道不行;手太阳小肠经,津液枯槁;足阳明胃经,燥粪结聚。
所以饮食拒而不入,纵入太仓,还出喉咙。
夫肠胃一日一便,乃常度也。
今五七日不便,陈物不去,新物不纳,宜用三一承气汤节次下之,后用脂麻饮啜之。
陈腐去而肠胃洁,、瘕尽而营卫昌,饮食自进矣。
【名医名方】马骏教授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名医名方】马骏教授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马骏,博士生导师,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首届国医名师。
他幼年习医,熟读经典,拜名师,勤临证,从医六十余载,尤擅长脾胃病的治疗,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丰富经验。
马骏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提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不仅与胆和胃相关,与肺、肝、脾也有密切关系。
肺失宣降,气逆不利肺主气,主宣发肃降,肺气宣发,则脾气可随之而升发,肺气肃降,则胃气可随之而降逆。
肺失宣降,则脾胃之气随之而升降失调。
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酸水上犯,灼伤食管,嗳腐吞酸,食物不纳。
正如《四圣心源》云:“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
”上窍者咽喉也,咽喉梗阻不顺,则纳谷不畅。
肺属金,脾属土,肺金为脾土之子,肺金受邪,可影响其母脾土;脾土亏虚,其子又可反侮脾土,肺与脾关系密切。
肺气不顺,脾胃之气亦不调。
肺居上焦,主治节,脾胃所生精微需经肺气散布,方可濡养全身。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所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若肺失宣降,则水道不调,水湿中阻而上犯。
后世《医部全录·呃门》也说:“阳明所受谷气,欲从肺而达表,肺气逆还于胃,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肺气宣降正常,则脾胃之气可调。
故喻昌在《医门法律》中云:“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利。
” 马骏根据肺与脾胃的关系及肺与食管同居上焦,强调治脾胃不忘兼顾治肺。
脾胃失调,气逆不降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失调,胃气上逆,浊气上犯而吐酸。
《四圣心源》中言:“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而不降。
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
浊气上逆,则呕哕痰饮皆作,一切惊悸、眩晕……膈噎、反胃,种种诸病于是出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胃健,则气血生化有源,五脏不致为邪气所犯,肝木不可克土,肺金不可侮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医名方】马骏:降逆和胃方
马骏,男,汉族,1940年生,安徽六安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
他幼年习医,熟读经典,拜名师,勤临证,从医六十余载,学验俱丰,在内、妇、儿科疾病诊治中驾轻就熟,尤擅长脾胃病的治疗。
学术主张“顾脾为先,辨证为要,调和致中”,从脾胃中焦辨治杂病,疗效显著。
降逆和胃方
组成: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姜半夏10克,麦冬15克,生薏苡仁20克,炒黄芩15克,仙鹤草15克,木蝴蝶6克,乌贼骨15克,浙贝母9克,白及10克,炙甘草6克。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主治:胃食管反流病,糜烂性胃炎伴胆汁反流,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出血活动期等,证属脾胃不和、胃气上逆,见胃脘痞满不舒、口干口苦、反酸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煎和二煎药液相混,早晚分两次服。
方解:方中以太子参健脾益气养阴,白术健脾益气和胃,生薏苡仁健脾和胃祛湿,三药并用,共奏健脾之效。
姜半夏降逆和胃燥湿,炒黄芩燥湿苦降,麦冬养阴和胃降逆,三药并用共奏和胃降逆之效。
肺主气,主治节,可调全身气机运行。
肺之功能失调,可致脾胃中焦枢纽失衡,脾气不升,胃气不降。
故马骏主张从肺论治胃食管反流等胃气不降之病,多选用入肺经的木蝴蝶、浙贝母以达宣发肃降之效。
木蝴蝶亦有疏肝和胃之功。
浙贝母与乌贼骨相配为“乌贝散”,具有制酸止痛之效。
脾胃病多为慢性病,“久病致虚,久病兼瘀”,故选用仙鹤草补虚及活血化瘀止痛。
胃病者,胃络受损而血出,故选用白芨收敛止血止痛。
炙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加减:兼有胃灼热嘈杂者可加入白芍、黄连、吴茱萸等;兼有呃逆呕吐者可加入旋复花、代赭石、生姜等;兼有体倦乏力,大便黏滞者可加入砂仁、藿香、佩兰等;兼有食后胀满不适者可加入焦三仙、鸡内金、鸡矢藤等;口干欲饮,隐隐作痛显著者可加入百合、石斛、玉竹;胀满疼痛显著者可加入枳壳、乌药、五灵脂等。
(马骏名老中医工作室李永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