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当代文论
文学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讲义

第一讲:序论一、阅读视野:百年中国文学发展▪起点:1917年标志性事件:《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发表▪定位:(1)古典与现代之间的断裂(2)西方与东方的对接(3)现代化、本土化历程中的多元探索1、“第一个十年”▪时段:1917—1927年A、文学现象——(1)新文学的发生:1917;(2)与旧文学阵营的论战(与鸳鸯蝴蝶派;与学衡派;与甲寅派);(3)新文学的分化B、代表作家——鲁迅、胡适、郁达夫、冰心、徐志摩、叶绍钧、王鲁彦等2、“第二个十年”▪时段:1927——1937年A、文学现象——(1)时代重心的转移(地理重心;文化重心);(2)众声喧哗的文学思潮:京派、海派(左翼、新感觉派)(3)各文体的成熟与鼎盛B、代表作家——老舍、沈从文、茅盾、巴金;戴望舒、卞之琳;曹禺;丁玲、萧红3、“第三个十年”▪时段:1937——1949年A、文学现象——(1)文学的区域化:沦陷区、国统区与解放区(2)成熟与分化B、代表作家——张爱玲、钱钟书、赵树理;艾青、穆旦等4、“十七年文学”▪时段:1949——1966年A、文学现象——(1)赞歌与颂歌(2)革命经验写作与想象力的匮乏(“一本书作家”)B、代表作品——“三红一创”+青、保、林5、“文革文学”▪时段:1966——1976年A、文学现象——(1)主流文学:“三突出”与“三陪衬”(2)地下文学:朦胧诗的兴起B、代表作家作品——“八个样板戏”、浩然与《金光大道》;北岛、食指与地下写作附:八个样板戏▪《沙家浜》现代京剧▪《红灯记》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现代京剧▪《海港》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白毛女》芭蕾舞剧▪《沙家浜》交响乐附:地下文学:▪丰子恺《缘缘堂续笔》▪北岛《回答》▪食指《相信未来》6、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时段:1977年——A、文学现象——思潮流派的频繁更叠(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朦胧诗、第三代诗、女性写作、晚生代写作等)B、代表作家——贾平凹、王蒙、王安忆、张炜、张承志、苏童、叶兆言、余华、史铁生、莫言、毕飞宇、迟子建、阎连科、李锐、陈染、林白;北岛、舒婷;高行健、孟京辉等二、特点:“如何现代,怎样文学”(一)如何现代▪语符的现代性▪文体与美学品质的现代性▪人性呈现的现代深度例:▪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郑愁予《错误》)例三:人性开掘的现代深度例1:鲁迅《孤独者》例2:张爱玲《倾城之恋》例3:钱钟书《围城》(二)怎样文学:现代汉语的美感(东方文学的诗性与灵性》▪例:戴望舒《白蝴蝶》、《我思想》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
文艺理论热点研究资料

2007年的文艺理论热点问题大都具有反思和探索的特征,而这正是文艺理论能够不断取得进步的常态。
当然,热点是相对的,不同的观察者会有不同的眼光和选择,所以,我想2007年文艺理论的热点问题也决不会只限于下面述及的五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举措,甫一提出就在思想理论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文艺理论界也引发了强烈反响,在2007年度成为一个重要的热点话题。
学者们主要就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了阐述和讨论,既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引领作用,也论及了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进与建构功能。
曾繁仁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对于我国文艺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南与启示作用,也为我国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要人们在当代文艺学建设中照搬这些理论,而是要求人们以其为理论指导,紧密结合文艺学的学科特点进行符合学科规律的科学的建设工作。
(曾繁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艺学建设》,《人民日报》2007年1月18日)赵慧平认为,文学批评比文学创作更直接地沟通着社会公共意识与人们个体精神世界之间的联系,实现着社会文化思想与艺术活动之间的相互转换与促进,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扬进步文艺以引领文艺创作是文艺批评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的首要工作。
(赵慧平:《发挥文学批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文艺报》2007年11月20日)赖大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是相对于价值多元化的现实而言的;在文艺价值取向多元开放的格局中,要突出应有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尤其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和引领。
(赖大仁:《核心价值观与当前文艺的价值取向》,《文艺报》2007年5月15日)张炯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是我国当代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文化的最有力的传媒,理当为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作家的作品获得深厚的历史内容,从而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作用。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在文学作品中建构出的一系列系统的符号和有意味的空间形式。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1论钱钟书与朱光潜对《拉奥孔》的解读异同摘要:莱辛《拉奥孔》专论“诗”与“画”的界限,是西方文艺比较批评的经典之作。
钱钟书和朱光潜两位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这本专论作了赏析和研究,本文旨在分析两者鉴赏的方法、视角等方面的异同,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拉奥孔;诗画异质说;朱光潜;钱钟书引言朱光潜与钱钟书,都是具有丰厚西学背景的中国学者。
两者对莱辛名著《拉奥孔》进行独到的评析。
本文选取两者文论中直接评论《拉奥孔》的两篇文章——《诗论·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和《七缀集·读﹤拉奥孔﹥》——并结合其各自相关的文论作品,对两者的解读异同进行辨析,并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一莱辛《拉奥孔》是专论“诗”与“画”的一本书。
画是指造型艺术,诗是指诗歌以及西方古代的史诗。
在肯定莱辛贡献方面,两位学者都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朱光潜的《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分为四个部分,先重述了莱辛的主要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钱钟书的《读﹤拉奥孔﹥》前两节陈述了鉴赏者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及对莱辛学说的基本看法。
朱光潜与钱钟书都深刻地体会到“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但是,诗与画既然都是艺术,就应该有共同性。
朱光潜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指出诗画同为艺术有共同点,诗与画都是从情趣与意象而出。
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指出诗画“同出心源”,有一致之处,“画之写景物,不尚工细,诗之道情事,不贵详尽,”[1] 诗与画并非直白地传达情趣或者意象,在传达的过程中是留有余地,耐人寻味的。
二其次,朱光潜与钱钟书的评析也有很大的差别。
两位学者在肯定莱辛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指出其学说不周之处,并给出了自己的新解和补充,两者在这一点上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近现当代文论4

近现当代文论一近代文论1 近代诗坛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是(黄遵宪)、(梁启超)。
2 为使文学成为变法维新启迪民智的工具,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3 主张诗歌要“吾手写吾口”的是(黄遵宪)。
诗界革命”是梁启超于1899年12月在《清议报》发表《夏威夷游记》(旧题《汗漫录》)提出的,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4 清末陈衍认为古代诗歌“莫盛于三元”,所谓“三元”指的是开元和(元和)、(元祐)。
5 写出作者:《饮水室诗话》(梁启超),《白雨斋词话》(陈廷焯),《四溟诗活》(谢榛)。
6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和梁启超(《论小说和群治之关系》)分别对戏曲、小说的发展作了论述7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和(《宋元戏曲史》),分别对小说和戏曲加以论述。
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首标境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有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9 (周邦彦)的创作曾被王国维称为“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二现代文论1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
2 新文学运动的重要文献《人的文学》的作者是(周作人)。
3 “五·四”文学革命中,曾对(“学衡派”)和(“甲寅派”)两大复古派进行了斗争。
4 “新红学”的代表著作是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
5 《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1917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倡导文学革命运动。
6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
7 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的(李初梨、冯乃超、蒋光慈)等人对(鲁迅)等发动的批判是新文学阵营左派间的一场误会。
8 林纾曾写过文言小说(《荆生》)和(《妖梦》)攻击文学革命运动。
9 鲁迅称赞《史记》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两句话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概述(基础知识框架梳理)

第一章现代文学批评的先导一、“新文体”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端主要批评论著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美术与生活》(1923)《屈原研究》(1922)《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1922)《情圣杜甫》(1922)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
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
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
梁启超的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
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
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效仿者众,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梁启超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1、政论特征《陶渊明》2、引进外国名词与语言新变天演、风格、政治小说、心理学、情节、叙述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3、笔锋常带感情二、王国维与现代学术话语的产生王国维建立现代文学批评体系第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批评论第二,尝试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文学批评理论1、悲剧观:《<红楼梦>评论》(1904)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思考(革新文学批评方法)王国维悲剧观产生的文化机制(心理动因)人生体验:叔本华、尼采、老庄的影响2、审美独立第二形式之美说(古雅说)的原创性探索审美批评理论3、境界说:《人间词话》(1908)4、文学进化论:《宋元戏曲考》(1912)王国维对现代文学批评体系建构的贡献首先,他的文学研究主要以非正统文学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戏曲、词等非正统文学给予了更多关注其次,从理论上建立了新的文学批评标准,以美学理论取代传统文论中的经学意识和政教功利主义第三,他以客观的、理论的批评改造乃至取代了主观的、印象的批评第四,他自觉借鉴并运用了西方文论和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解构和挑战,从而使中国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西方文学批评的接轨与对话,实现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第二章《新青年》批评家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建构古典——现代;典雅——世俗;贵族——社会一、胡适与现代文学批评语言的重建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绩溪人。
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

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黄念然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
它涉及到当代西方一些主要文化理论如结构主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并且渗透到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实践中,覆盖面十分广阔。
同时,互文性理论涵盖了文学艺术中不少重大问题:如文学的意义生成问题,文本的阅读与阐述问题,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文本的边界问题,文艺生产流程中的重心问题,文学的文体间关系问题,批评家地位问题以及传统与创新关系问题等等。
正是由于其覆盖面广,涵盖问题复杂,所以,互文性理论不能简单看成一般意义上的一种文本理论,而应该从更为宏阔的文化研究的视野来把握和审视。
本文无力展开这一浩大的工程,只能在清理、描述的基础上作粗浅的评述,意在抛砖引玉。
一“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
(1)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2)实际上,在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这一术语之前,“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内涵在俄国学者巴赫金诗学中已初见端倪。
巴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复调”理论、对话理论和“文学的狂欢节化”概念。
巴赫金认为陀氏的“多声部性”小说创作改变了传统小说中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偏向于在共时性状态下平行地展开多种意识,从而形成各个主人公的意识、视野和声音的一种共存关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类似复调(多声部)音乐的小说结构使得众多独立声音混响并行,造成了文本结构在更高层次上的多重复合统一。
巴赫金在其对话理论中还指出,陀氏的小说使作者和主人公之间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对话关系,对话中各种意识、各种声音的争论与交锋,构成不同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 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 对话形式,强化了复调结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绪论一、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指起于五四前夕,迄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文学历史,即从1917年发难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约三十二年文学发展历史。
分期1917年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27年到1937年为第二时期,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1937年到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抗战的民主的文学运动的勃兴和繁荣时期。
二、现代文学的性质1.“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2.“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文学”3.“现代化的与世界文学相沟通的民族文学”4.“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三、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1.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主题现代作家对待现代化的态度并不是统一的,主题的呈现往往充满了矛盾与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一种“复调现象。
”所谓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2.多样化的题材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与农村题材。
同时又极为广阔: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命运、形象与心理情绪都无一例外地被摄入作家们的艺术视野。
3.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纠结现代文学前半期:文学形式的“现代化”诉求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抗战的爆发扭转了这一进程一直在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轨道中寻求自己作为现代民族文学的位置和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专业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下,以五四以来的文学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阶段。
现代文学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当代文学则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
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它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并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例如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
现代文学注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并重,通过多样化的手法展现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当代文学则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它继续以现代语言表现现代思想,同时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
当代文学在题材、形式和风格上都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吸收了世界各地的文学资源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当代文学风貌。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个文学思潮和流派、作家群体、作家作品和文学风格的嬗变,以及从文体的角度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影视等文学艺术样式的理论批评和研究等。
通过对这些研究对象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它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中国现当代文学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和进步。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学概论: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历史背景,以及它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作家与作品研究:重点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如鲁迅、老舍、丁玲、钱钟书、沈从文、余华等。
通过分析这些作家的生平、创作背景、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学贡献和影响。
文学理论与批评: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当代文论第一篇:近现当代文论近现当代文论一近代文论近代诗坛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是(黄遵宪)、(梁启超)。
3 4 5 6 7 8 9为使文学成为变法维新启迪民智的工具,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主张诗歌要“吾手写吾口”的是(黄遵宪)。
诗界革命”是梁启超于1899年12月在《清议报》发表《夏威夷游记》(旧清末陈衍认为古代诗歌“莫盛于三元”,所谓“三元”指的是开元和(元和)、(元祐)。
写出作者:《饮水室诗话》(梁启超),《白雨斋词话》(陈廷焯),《四溟诗活》(谢榛)。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和梁启超(《论小说和群治之关系》)分别对戏曲、小说的发展作了论述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和(《宋元戏曲史》),分别对小说和戏曲加以论述。
(周邦彦)的创作曾被王国维称为“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题《汗漫录》)提出的,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首标境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有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二现代文论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
新文学运动的重要文献《人的文学》的作者是(周作人)。
“五·四”文学革命中,曾对(“学衡派”)和(“甲寅派”)两大复古派进行了斗争。
“新红学”的代表著作是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
《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1917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倡导文学革命运动。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
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的(李初梨、冯乃超、蒋光慈)等人对(鲁迅)等发动的批判是新文学阵营左派间的一场9 林纾曾写过文言小说(《荆生》)和(《妖梦》)攻击文学革命运动。
鲁迅称赞《史记》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两句话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 11 鲁迅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文章大多收入(《三闲集》)提出“摩罗精神”的是(鲁迅)闻一多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三美,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5 16 17 18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发生于(1917)年,“革命文学运动”发生于(1928)年。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作者是(周作人)。
“国防文学”与“民族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发生在(1936年)《诗与真》的作者是(梁宗岱)。
抗战前的文艺界发出了(“国防文学”)和(“民族文学”)两个口号。
三十年代最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李健吾,以(刘西渭)为笔名出版过批评论集(《咀华集》)。
20 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入中国的时间是(1933)。
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自由人”的是(胡秋原);被称为“第三种人”的是(苏汶)。
萧军《八月的乡村》深受苏联作家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和法捷耶夫的《毁灭》的影响,1933年周扬(《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最早介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4 陈铨属于(“战国策”)派的成员。
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召开。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出自(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泉源。
28 29 30 三40年代的诗论:艾青《诗论》、朱光潜《诗论》、冯文炳(《谈新诗》)和朱自清(《新诗杂谈》)。
钱钟书在40年代札记体文艺美学论著:(《谈艺录》),1979年又出版文史研究巨著(《管锥篇》)。
提出“精神奴役创伤”观点的中国文艺理论家是(胡风)当代文论“当代文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50年代)2《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是:(邓拓、吴晗、廖沫沙)文学札记《夜读偶记》的作者是(茅盾)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始于(1951)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始于(1955)年。
《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作者是(胡风),写作于(1955年)。
《论“文学是人学”》的作者是(钱谷融),发表于(1957年)。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是(路翎)针对批评(《洼地上的“战役”》)而写的反批评文章。
1955年,围绕(胡风)的《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展开了全国性的批判斗争。
1957年,刘宾雁的两篇特写(《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遭到批判。
1958年《文艺报》开展“再批判”,受批判的除王实味《野百合花》、丁玲《三八节有感》、艾青《了解作家,尊重作家》外,还有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和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
11 错案“丁陈反党集团案”中的“丁”指(丁玲),“陈”指(陈企霞)。
我国当代文学时期的文学论文《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的作者是(秦兆阳)5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著作中,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的作者是(刘绶松)14 《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发表于(1966年4月)1967.5?江青所谓的“黑八论”指“中间人物论”、“写真实论”、“现实主义深化论”、“时代精神汇合论”和(“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反题材决定论”)、(“离经叛道论”)、“‘火药味’论”。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
”提出这一论断的是(邓小平)17 《性格组合论》的作者是(刘再复)诗论《新世纪的太阳》的作者是(谢冕)。
80年代初,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出版引发了李陀、刘心武等人参与的一场有关(文学创新)问题的有的评论者认为,高行健的话剧《车站》在构思上受到《过客》和《等等戈多》的影响。
《过客》是鲁迅的作品,收入(《野草》)中,荒诞派剧作《等待戈多》的作者是(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
第二篇:南师大近5年现当代文学真题南京师范大学考研题2010年文学院考研试题综合基础第一部分各专业必做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风骚2文选3杨朔模式4意识流小说二简答题每题10分1《聊斋志异》的艺术特点2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3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的作用1980年代问题报告文学的特点第二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必做题一论述题每题20分1《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异同2都是以上海为描写对象,新感觉派小说与茅盾的《子夜》有何不同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关系二分析题 30分十七年文学和解放区文学的关联性专业写作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人说冰心爱的哲学太肤浅,丁玲政治色彩太浓,萧红作品思想太单纯艺术性弱,只有张爱玲能把握住人性,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很好地结合,是最优秀的现代女性作家。
要求:结合上述,自拟题目,写一篇专业文学评论,字数1500 2010年现当代文学复试1、诗歌赏析《我爱这土地》艾青 70分2、十七年文学的历史传统是什么3、新时期话剧有什么艺术创新2011年文学院考研试题综合基础一、解释题文学风格桐城派问题小说黑色幽默二、简答题1、简述文学批评的基本模式2、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主要包括哪些方面3、简述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特征4、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散文的政治品格和审美价值取向现当代必做题三、论论述1、试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京海之争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对鲁迅思想的理解3、试述你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意义的理解四、分析题分析老舍,赵树理,汪曾祺小说语言在口语运用方面的特点及彼此的异同专业写作现当代评论林庚的《那时》,1931年写的,要求1200复试:1、你认为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哪些体现了其自身经历与生命体验,请结合作品说明40分2、简述郁达夫的短片小说《沉沦》的成败得失30分3、选一种文体(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按照现代文学史的不同阶段,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这种文体的内容变化及其与时代的关系40分4、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说说“十七年”的文学作品塑造“英雄典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40分2012年文学院考研试题综合基础一、解释题1、艺术构思2、三吏三别3、样板戏4、欧洲骑士文学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艺术夸张2、《说文解字》的内容及其使用方法3、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4、18世纪英国文学成就现当代文学必做一、论述题1、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2、曹禺《雷雨》中人性的复杂性及其表现3、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二、分析题从对地域文化表现的角度,分析比较中国现当代文学各个时期的小说创作专业评论写作鲁迅《雪》,1925年,题目自拟,1500字左右。
2013年文学院考研试题现当代专题初试一名词解释(每个五分)1学衡派 2文明戏 3七月诗派4样板戏 5寻根文学 6两个口号论争二简答(每题15分)1郭沫若历史剧的理解2郁达夫前后两个时期小说创作3《寒夜》的艺术特点4双百方针对文学史的意义三论述(每题三十分)1根据新时期对鲁迅的研究,谈谈你对鲁迅的理解2谈谈你对当代文学中的家族小说的理解或者对知青作家创作的理解(二选一)文学评论:宋晓贤:《一生》复试:1、鲁迅认为“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的理解2、以《创业史》和《古船》为例,谈谈农村题材小说的变化3、《假如我是真的》和《陈毅市长》是谁的作品,它们的思想艺术特征2014南师大现当代文学史与文学评论真题一、名词解释:1.人的文学;2.京派小说;3.朦胧诗;4.新写实小说二、简答题:1.简述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派的创作特点2.老舍的小说的创作特点3.张爱玲的小说为什么能雅俗共赏4.巴金《随想录》的文体价值5.寻根小说的特点三、论述题: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农民题材的小说对国民性的批判及这类作品的特点2.以具体作品论述曹禺戏剧的悲剧美学特点3.新历史小说的特点、意义及不足4.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代表的艺术大散文创作特点及兴衰原因四、文学评论:根子《三月与末日》2015南师现当代真题专业课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50分)一、填空题(60分)共60个空,每空一分。
多考察作家作品。
内容皆出自今年新换的教材丁帆《中国新文学史》上、下册。
二、名词解释(5分×6)1、京派2、80后作家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4、朦胧诗5、《现代》杂志三、简答(7分×4)1、为什么说曹禺的《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2、简析台湾现代主义文学。
3、结合作品谈谈对红色经典的评价。
4、如何理解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寻根文学思潮的价值。
四、论述(16分×2)1、论述周氏散文(周作人)一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处境变化,并结合作品谈谈周作人散文对现当代散文创作的意义和启示。
2、结合作品论述现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和演变。
专业课二:文学评论写作(150分)给出一篇诗歌孟浪的《怀抱中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