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康南地区传统藏族饮食特点

合集下载

藏民一般吃什么食物有什么习俗

藏民一般吃什么食物有什么习俗

藏民一般吃什么食物有什么习俗随着进藏旅游的人是日益增多,多了解一些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也是很有必要的,不要犯了当地人的忌讳才好。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藏民吃什么食物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藏民吃的食物介绍藏族人民从古就有养猪吃猪的习惯,西藏有一种独特的土生土长的猪,俗称“藏猪”,学名“藏雪豚”,以下是一些关于藏猪的资料。

藏猪主产于青藏高原,包括云南迪庆藏猪、四川阿坝及甘孜藏猪、甘肃的合作猪以及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山南、林芝、昌都等地的藏猪类群。

藏猪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原型猪种。

藏猪长期生活于无污染、纯天然的高寒山区,具有皮薄、胴体瘦肉率高、肌肉纤维特细、肉质细嫩、野味较浓、适口性极好等特点。

糌粑和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最具特色也最普遍的饮食,据说,藏族同胞们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日无酥油茶。

由此可见,世代相传的糌粑和酥油茶在藏族人民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实藏民的饮食习惯在牧区和农区有一定的区别,但对青棵面、酥油茶和牛羊肉、奶制品的喜爱是一致的。

糌粑糌粑是藏民的一种主要食品,是“炒面”的藏语音译。

“炒面”就是将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成的细面,色白,味香浓。

制作糌粑时先将青稞或豌豆晒干炒熟(不去皮),磨成细面,然后放在碗里,加一点酥油茶,用水不断搅匀,直到可以将糌粑捏成团为止。

吃的时候将糌粑团成一个个小团,边团边吃,边喝奶茶。

糌粑里还可以加入一些肉、野菜之类,做成“稀饭”,藏语叫“土巴”。

酥油茶酥油茶是中国西藏的特色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有御寒的作用。

酥油茶是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而酥油茶的背后也有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据说,从前的藏区有辖和怒两个部族,曾因发生冲突而势不两立。

但是辖部落土司的女儿美梅措在劳动中与怒部落土司的儿子文顿巴相爱,由于两个部落的历史冤仇,辖部落的土司派人杀害了文顿巴,当在为文顿巴举行火葬仪式时,美梅措奋不顾身跳进火海殉情。

二人死后,化作茶树上的茶叶和盐湖里的盐,这样每当藏族人打酥油茶时,茶和盐就能再次相遇。

藏族的饮食礼仪有哪些

藏族的饮食礼仪有哪些

藏族的饮食礼仪有哪些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饮食礼仪的民族。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藏族的饮食礼仪内容!藏族的饮食礼仪:藏餐的起源藏族人民世代居住、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即今天的西藏自治区及青海、四川、云南及甘肃的一部分地区。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藏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孕育出了独具风格的餐饮文化。

藏族的饮食礼仪:藏餐的原料1、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其原料为青稞或豌豆炒熟之后磨成的面粉。

糌粑营养丰富、味香耐饥、携带方便且易于保存。

一般分为“乃糌”(青稞糌粑)、“散细”(去皮豌豆炒熟磨成)、“散玛”(豌豆糌粑)、“白散”(青稞和豌豆混合磨成)四种。

2、酥油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其营养价值非常高,食用后能耐寒耐饥。

酥油这种高热量的食物可以帮助藏民抵抗低温的。

酥油提炼出来之后与砖茶一起熬制,就可打出酽酽的酥油茶。

3、牛羊肉牛羊肉是藏式肴馔中的重要原料。

藏餐中的牛肉以高原牦牛肉为主,而羊肉大多是绵羊肉。

藏餐中的肉类肉色鲜红,肉质细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

人们常说的风干肉,指的就是风干牛羊肉。

藏族的饮食礼仪:藏餐的独特制作方法藏餐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如煮、烤、蒸、炒、炖等。

较为独特的食品有:1、“夏卜钦”(生肉酱):选用无油牛肉(比如牦牛后腿上的肉,没有脂肪为佳)为原料,将其剁成酱拌上辣椒酱,放入少许花椒、盐水及野蒜末,味道鲜美。

2、“卓玛哲丝”(人参果饭):是一独特的食品,除了平日的餐桌之外,过年喜庆典礼等都少不了它,因为它象征着吉祥。

藏族的饮食礼仪:藏族饮食习俗1、藏民的主食(1)农区:主要的食品是青稞、小麦、玉米、土豆和其他杂粮;饮用酥油茶、青稞酒。

一般为一日三餐,农忙时为四至五餐。

(2)牧区:奶类、肉类和糌粑是牧民主要食品。

面粉、大米只是偶尔吃一点儿,蔬菜和水果就更少了。

牧民们最喜欢吃的莫过于“手抓肉”,主要饮料为奶茶,饭后多饮酸奶。

基本为一日三餐。

牧区很少产酒,故所饮白酒主要从外地购来。

(3)城区:居民除食用糌粑、酥油外,还常吃大米、白面及蔬菜。

藏族的饮食文化介绍

藏族的饮食文化介绍

藏族的饮食文化介绍藏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四川、西藏、云南、青海等地的雪山和草原上,那里的气温经常达到零下几度。

在这样的天气中,他们吃什么呢?根据日常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劳动强度强度较大时会有日食四餐、五餐甚至六餐的习惯。

绝大部分藏族以糍粑为主食。

在牧区,除糍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

食用糍粑时,要班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糍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使用时也很方便。

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糍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可以食用。

一些地区还经常食用“祖玛”、“炸果子”等。

“祖玛”是藏语,是青藏高原野生蕨麻的一种,俗称人参果,像大花生仁一样,春、秋两季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的作料。

炸果子是一种面食,和面加糖,捏成条状用酥油炸成。

他们喜欢和喝小麦、牛骨、牛肉、青稞熬成的粥。

“推”是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制成有点像抹了奶油的鸡蛋。

藏族老乡还有做大饼的习俗,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可达100甚至125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

云南迪庆的藏族把土豆、粑粑、蒸馍作为主食。

藏族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猪肉为主。

藏族吃肉讲究新鲜,宰牛羊宰杀后,立即将骨肉下锅,用猛火炖煮,加入作料,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

牛、羊血则加碎灌入肠中,加工成血肠。

有些地区的藏族人将猪肉制成猪膘,便于保存。

四川的藏族割下猪的瘦肉,风干后缝合成方形,制成琵琶肉,食用时用刀一圈圈切下,加入调料,蒸熟即食,色泽蜡黄,鲜而不腻。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垂涎三尺了呢?其实这不仅是美味,更蕴含著我国藏族的传统饮食文化。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藏餐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

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

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

藏族饮食风俗_传统文化

藏族饮食风俗_传统文化

藏族饮食风俗藏族,是一个以快乐性情和轻松节奏面对人生的愉快祥和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还分散居住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少数从事农业。

牲畜主要有藏系绵羊、山羊、牦牛和偏牛。

农作物有青稞、豌豆、荞麦、蚕豆、小麦等。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

藏族一般以糌粑为主食,食用时,要拌上浓茶,若再加上奶茶、酥油、“曲拉”(即奶渣,是打出酥油后的奶子经熬好后晾干而成,若用酸奶或甜奶熬制则更香美)、糖等一起食用则更香甜可口,糌粑被誉称为藏族的“方便面”。

四川一些地区的藏族还常食“足玛”(即藤麻,俗称人参果)、“炸裸子”以及用小麦、青稞去麸和牛肉、牛骨人锅熬成的粥。

青海、甘肃的藏族也食烙薄饼和用沸水加面搅成的“搅团”,还喜食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做成的“推”。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

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用刀子割食。

藏族喜饮奶、酥油茶及青稞酒。

藏族民众普遍信奉藏传佛教,藏历年“洛萨节”(汉族新年)是最大的节日,届时,家家都要用酥油炸裸子,酿青稞酒。

初一,年迈长者先起床从外边打回第一桶“吉祥水”;合家人按长幼排座,边吃食品边相互祝福;长辈先逐次祝大家“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回敬“扎西德勒彭松错”(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之后,吃酥油熟人参果,并互敬青稞酒。

云南的藏族,除夕家家吃一种类似饺子的面团。

在面团里分别包人石子、辣椒、木炭、羊毛,巨各有说法。

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团,说明在新的一年里他心肠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团,则表示他心肠软。

此外,藏族还要过“雪顿节”,意为向僧人奉献酸奶的节日,藏语酸奶称为“雪”,“顿”为宴意,节在藏历七月一日,持续3~4天;“望果节”,目的是娱神酬神,祈愿丰收,向巫师敬酒,每个人都从自己田里采集三穗青稞供在家中神龛上;“沐浴节”,时在藏历七月上旬,持续一周,届时整个西藏高原的藏族男女老少都到水域嬉戏、游泳、洗刷衣物,并备以酒、茶及各种食物,中午野餐,又称作“沐浴节”。

西藏美食 品味独特的藏式美食

西藏美食 品味独特的藏式美食

西藏美食品味独特的藏式美食西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拥有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

藏式美食深受当地人民喜爱,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品味。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们用大自然赋予的食材,制作出一道道口感独特、味道鲜美的佳肴。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西藏美食的独特魅力。

一、高原大餐西藏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因此藏式美食注重营养和热量的补充。

高原牦牛肉是西藏餐桌上的主要食材之一,它的肉质鲜嫩,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藏式炖牛肉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传统菜肴,将牛肉炖煮至酥烂,加入大量的香料和调味料,使其味道更加浓郁。

这道菜肴不仅美味可口,还能帮助人们御寒保暖,非常适合在寒冷的冬季享用。

除了牛肉,羊肉也是西藏特色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式烤羊肉是藏族人民经常食用的美味佳肴,它选用新鲜的羊肉,并经过腌制和烤制而成。

烤羊肉的外皮酥脆,内部嫩滑多汁,肉质鲜美。

在西藏,人们常常借助炭火烤制羊肉,炭火的独特风味为羊肉增添了一份特殊的香气,使其更加美味可口。

二、海陆兼备尽管西藏地处内陆,但由于靠近青藏高原,西藏的湖泊和河流仍然丰富多样。

这使得西藏的美食文化不仅包含了传统的草原肉食,还融入了海鲜食材。

西藏的湖泊中盛产鱼类,尤其是青海湖、纳木错和羊卓雍湖。

这些湖泊水质纯净,鱼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肉质鲜嫩,口感鲜美。

藏式酸汤鱼便是一道很受欢迎的菜肴,它选用新鲜的鱼类煮制而成,汤汁酸辣可口,混合着鱼肉的鲜嫩,给人一种绝佳的口感享受。

此外,西藏还有特色的河鲜美食,比如藏式鱼翅,是一道将鲜嫩的鱼翅与各种调料烹饪而成的美味。

藏族人民利用当地独特的佐料和烹饪技巧,制作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美食佳肴,让人流连忘返。

三、奶制品特色在西藏的饮食文化中,奶制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牦牛奶是西藏最重要的乳制品之一,乳制品是藏族人民日常饮食不可或缺的食材。

牦牛奶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具有高营养价值,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西藏的美食中。

藏餐文化品味西藏独特的美食与饮品

藏餐文化品味西藏独特的美食与饮品

藏餐文化品味西藏独特的美食与饮品西藏,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文化遗产的地方。

藏族是西藏地区最主要的民族,而其独特的餐饮文化更是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本文将为您介绍西藏的美食与饮品,带您一同品味藏餐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酥油茶——藏族的“国饮”酥油茶是藏区最具代表性的饮品,被誉为“藏族的国饮”。

它是由茶叶、牛奶、酥油和盐等原料制成的。

酥油茶不仅是藏族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饮品,也是供奉神灵和招待客人的重要饮品。

酥油茶具有浓郁的香味和浓厚的奶香,同时它也是藏族人解暑、驱寒的最佳选择。

在寒冷的冬日里,一杯热腾腾的酥油茶可以让人暖和起来,增添温情与亲切。

品味酥油茶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藏族人热情好客的风俗。

二、青稞饼——传统美食中的珍品青稞饼作为西藏传统美食的代表之一,是由青稞面和酥油等原料制成的,它酥脆可口,营养丰富。

青稞是西藏的主要粮食作物,而青稞饼则是将其制成的一种特色食品。

青稞饼无论是早餐、午餐还是晚餐,都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

它的特点是酥脆可口,充满了丰富的香气,让人回味无穷。

与此同时,青稞饼还具有抗寒保暖的功效,是高原地区人们经常食用的美食。

三、糌粑——藏区人们共同喜爱的食品糌粑是一种传统的藏族食品,它是由青稞面和水制成的糕点。

糌粑不仅是西藏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物,也是藏传佛教、宗教仪式和传统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供品。

糌粑的制作相对简单,首先将青稞面和水混合搅拌成糊状,然后放入特制的容器内蒸熟即可。

糌粑有软糯香甜的口感,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风味享受。

无论是作为主食还是零食,糌粑都是藏区人们共同喜爱的食品。

四、藏式馕——独具风味的主食藏式馕又称为“吾曲”,是西藏地区的传统主食之一。

它是用麦子或青稞面制成的,然后放入土鳖内,经过长时间的烘烤而成。

藏式馕色泽金黄,口感酥软,有一股浓郁的香气。

藏式馕在西藏地区的日常饮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家庭聚餐还是节日庆典中,藏式馕都是桌上的主角。

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藏地食色:浅谈藏族美食及饮食习俗

藏地食色:浅谈藏族美食及饮食习俗

藏地食色:浅谈藏族美食及饮食习俗藏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藏族人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藏族人民的饮食文化既独具地域特色,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在某种意义上,了解藏族的饮食文化是走进和了解藏族的一个窗口。

特定地域的饮食文化受到人们长期以来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经过历史的沉积逐渐形成和发展为该民族社会活动中具有符号性和象征意义的物质文化。

藏族人民居住在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量少、日照充足、风速大的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形成了藏族人民独特的饮食习惯。

而在广袤的高原地带,糌粑、曲拉、酥油茶、青稞酒、牛羊肉等历来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

西藏人的早餐是传统的,正宗的藏餐代表,主要有糌粑、奶酪、酥油茶、十分简单。

藏族人对午、晚餐较重视,特别是晚餐菜肴质量高,用餐时间长。

西藏特有的饮料除青稞酒外,还有油茶、奶茶、清茶、酥油茶,这些藏族人民须臾离不开的饮料,成为藏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藏族的特色饮食(一)糌粑和曲拉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

“糌粑”在汉语中的意思是炒面。

做法是选上好的青棵、豌豆或燕麦洗净,晾干后,炒熟并磨成面粉,称为糌粑面(炒面),藏族人把糌粑面经常和酥油一起食用。

一般的食用方法是,先在碗里放上一些酥油,然后冲入滚烫的茶水。

食用者慢慢地饮用泡有酥油的茶水,喝时一边用嘴将酥油吹到碗边不喝入口中,一边啜饮,等把茶喝完一半多一点的时候,将磨好的糌粑面放到喝剩下的酥油茶水中,并用手指搅拌,再放入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拌匀,并捏成块状后食用。

这样的糌粑既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润,又营养丰富,热量大,因此很适合作为藏人充饥御寒的主食。

藏族传统特色饮食

藏族传统特色饮食

藏族传统特色饮食藏族以熏烤肉为主,辅之以青稞酒,酥油茶,酸奶等饮品。

藏胞从古至今居住在高寒地区,形成了与其它兄弟民族迥然不同的饱含习惯。

藏族人民对自己的传统食品和食俗,犹如对待风俗一样,怀着浑厚的感情。

游人在贪图这儿秀丽山川的同时,若是再吃一口香甜的糌粑,品浓酽的酥油茶,喝一杯醇香的青梨酒,尝尝地道的地方菜肴,定会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获得从未有过的享受。

1、糌粑糌粑是藏胞的主要食品,形似内陆的炒面,可分为青稞、豌豆、燕麦糌粑等。

藏胞无论下地劳动,上山放牧,出门旅行,都要随身携带糌粑。

吃时,往碗里倒些糌粑,另少量的酥油,冲茶水食用。

糌粑携带方便,又是熟食,在地广人稀、燃料缺乏的地方,的确是一种物美价廉实用方便的快餐食品。

2、酥油茶在九寨沟藏胞家中,酥油茶壶从早到晚都煨在火塘上面,任何时候,都可以喝到又香又热的酥油茶。

酥油茶营养丰富,香醇可口,并有提神、滋补作用,深为藏族群众所喜爱。

3、奶制品九寨沟一带群众习惯养奶牛,牛奶很丰富。

从春至秋,鲜奶源源不断流入牧民家的奶桶内,人们用它制作出多种多样的奶制品,日常食用的主要有奶酪、奶渣、奶皮、酥油和酸奶。

奶酪是用提取过酥油的奶水加热、发酵,挤出水分制成的。

把奶酪装入毛布口袋里,进一眇挤压去掉水分,摊干晒干,即为奶渣。

将鲜奶盛在锅里,用文火慢慢地熬煮,奶的表面即可渐渐凝成味捍可口的奶皮。

4、青稞酒青稞酒色微黄,酸中带甜,有“藏式啤酒”之称,是藏事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

按照藏族习俗,客人来了,豪爽热情的评价要端起青稞酒壶,边斟三碗敬献客人。

前两碗酒,客人按自己的酒量,可喝完,也可剩一点,但不能一点也不喝。

第三碗斟满后则要一饮而尽,以示尊重评价。

藏族同胞劝酒时,经常要唱酒歌,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康南地区传统藏族饮食特点1传统的藏族饮食文化藏区一贯给世人一种神秘的印象,在这个称之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居住着我们热情好客的藏民族,他们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塑造了独特而灿烂的人文文化。

其中,藏民族传统的餐饮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

藏餐在长久历史的变迁中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及完整的系统。

藏民族在特殊的居住环境下与周边地区、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知识,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术。

无论是从种类上还是从营养价值上都为瞩目。

(1)藏族饮食结构中的几大元素主食藏族以糌粑、面食为主食糌粑可以分为青稞、豌豆、玉米、燕麦糌粑,分别用青稞、豌豆、玉米、燕麦炒磨而成青稞糌粑最为普遍。

糌粑的吃法有三种;一种是搓成坨食,先在碗中放少许清茶、奶茶,然后放糌粑。

用手在碗中捏成团即可食用,俗称“挼糌粑”。

另一种是调糌粑汤。

在碗中放一点清茶、奶茶,放入少量糌粑,用手指或筷子等调和成糊状即可;还有一种是舔“卡提”。

在碗里先放半碗糌粑,用手指背将糌粑压紧,然后盛清茶或酥油茶、奶茶,喝完茶,将茶泡湿的一层用舌头舔掉,周而复始直至将糌粑舔碗。

多数在早餐时这样吃。

也有放酥油或奶渣、奶饼和着吃的。

面粉分荞麦面粉、玉米面粉。

荞麦面粉可以炕饼,也可以做荞面“搅团”。

玉米面粉用来做馍馍,做“搅团”或蒸“面饭”。

麦面粉主要用来做馍馍、锅快、面皮。

还有把刚收割的青稞和麦子捣碎去掉皮,合上牛肉或骨头炖熟喝。

麦面粉的吃法有很多,尤其是内地饮食文化的传入,丰富了传统饮食内容。

肉食藏族的肉食主要为牛肉、羊肉、猪肉三种。

在牧区,牛肉,羊肉既是主食,也是副食。

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大多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子,用刀子割食。

吃法也有做成风干牛肉吃的,也有煮“坨坨肉”吃的习惯。

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一般在冬季制作,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牛肉的新鲜色味。

藏区气候高寒,多吃肉有助于补充热量耐寒。

奶制品奶制品是藏族农牧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

其中主要有鲜奶、酸奶、酥油、奶饼等。

鲜奶除可以直接食用外海可以做奶茶。

熬好清茶后,在茶中倒入适量鲜奶即成奶茶。

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多饮奶茶。

鲜奶可提炼酥油,制成酸奶、奶饼、奶渣等。

酸奶主要是在夏秋两季饮用。

可分别为提过酥油的和没提过酥油的酸奶。

酸奶可直接饮用或放糖饮用,蘸着馍馍或锅魁吃也是很好吃的。

酥油营养价值很高,奶制品中最重要的制品之一,也是藏族尤其是牧区藏族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

酥油可以补充人体热量,是高原民族的最佳食品。

酥油是从鲜奶中提炼出来的,传统的方法是;将酸奶稍微加温然后倒入专门提炼酥油用的大木桶,在用力上下抽打数百次,待油水分离后,便把上面浮着的淡黄色脂肪质舀起来用手拍打成一坨冷却后便成酥油。

不过现在藏民族提炼酥油大都用的是机器。

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大酥油茶喝,酥油茶可以说是藏民的终日饮料,也是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藏区很多地方几个月的婴儿就用吧酥油熬成汤往里放入糌粑和蜂蜜在调和成糊状的食物补充营养。

年节或喜庆日,藏族也用酥油炸“油炸果子”,即在面粉里放酥油、糖、掺入适量的水和开,擀成皮,上涂一层红色,然后切成条状,翻出各种花状,放在高温油锅里炸。

而有的地方还做酥油包子,即用酥油和糖、糌粑做陷买面粉做皮。

奶饼种类较多,常见的是做成陀状,将其揉搓成粒状在太阳子下晒干即成奶渣;还有一种做法是用末提炼酥油的奶酪制成,不带酸味,称甜奶饼,西藏地区多为甜奶饼,形同小锅魁,有的则做成麻花状。

茶茶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料,也是待客的主要饮料之一。

藏族所用茶可分为清茶、奶茶、酥油茶、甜茶、糌粑茶、面茶。

清茶:制作最为简单,用砖茶熬煮加入适量盐而成,不加酥油打制。

奶茶:、消食、解除疲劳,是牧区和半农去半牧区藏民的日常饮料。

奶茶的制作方法是在茶壶或茶锅里放进茶叶,让水沸煮,待熬成咖啡色然后往熬好的茶水里放进鲜奶,再烧开即成奶茶。

酥油茶:脂肪含量高,为藏族重要的日常饮料和营养丰富的佳品。

制普通的酥油茶时,将砖茶或沱茶用说熬成浓汁,熬成后,把茶渣筛滤出来,又将趁热的茶汤倒入事先放有酥油、食盐的桶内,在倒入鲜奶和奶粉,同时打几个鸡蛋倒入桶内,用打茶工具不断的在茶桶内搅合,使酥油等食料充分均匀的溶于茶中,然后装入陶制或铜制的茶壶内,置于温火上,即可随时热饮。

制作上等的酥油茶,还要在上述作料中加入事先碾细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等,酥油茶因为有酥油能产生很大的热量,喝后可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料。

甜茶:用红茶熬汁,滤去茶叶后加入牛奶白糖而成的饮品,在藏区尤为喜爱。

甜茶茶香浓郁,甜而不腻,十分可口。

由于甜茶的制作方法简单,脂肪含量少,越来越受年轻人的青睐。

酒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它是藏族人民的又一重要的传统饮品。

青稞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呈黄色的“穷”,一种是无色低度经过“波拉”多为冷饮。

制作时,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待温度稍降后就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发酵。

两三天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两天,便成青稞酒。

色淡而酸甜,酒精度约为15到20度。

分头道、二道、三道酒。

藏族因对酒的喜爱有了很多著名的敬酒歌和赞酒诗。

藏族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又由于受高原地理环境气候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藏族饮食文化。

可以说原汁原味充分吸收各种营养,是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2)各大藏区的饮食特点在很久很久以前,藏民族的祖先酒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十分简陋的,寒则息于洞里,热则巢于树上,过着茹毛饮血,挂树叶衣毛皮的生活。

人们在漫长的开发高原的过程中,偶尔发现了自然或的作用,便开始保留火种,继而又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此人们由生食转化为熟食,完成了烹饪的第一阶段。

随着火的运用,陶器的发明,青铜的生产以及调味品的出现,经历水烹、石烹、陶烹、铜烹、铁烹各历史阶段,技艺日精,水平日进。

藏族人的祖先告别了野蛮的饮食生活,进入了文明的烹调时代。

当我们巡视藏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时,发现藏族历史上的每一个社会变革,都会带来藏式烹调的发展。

一,卫藏菜,是农区与半牧区风味,其特点是;注重原汁原味,配料广泛,荤素配合得当,工于火候,调料以咸鲜淡爽。

制法重于煮、炒、烧为主。

二,康巴菜,其食物结构既粗狂同时又精细,其特色是非常食物的口味同时戒备原汁原味,取材于高山森林,以菌类野生药材为主,制作原始,风味清鲜,咸中带甜、农而不腻,尤以烤制见长。

三,安多菜,尤以突出面食加工的水平。

四,卓巴菜:指高寒牧区的主要食谱。

其特色是食物的原味。

以牛羊肉各种奶制品、酥油类等为主,具有营养适应高海拔地区。

五,荣巴菜,指海拔较低的农区的主要食谱。

主要取材于高山森林。

藏餐中比较有特色的食品有:那曲的退(酥酪糕)、普兰德尼雾汁(醪糟煮油汁)、山南的鸡蛋、亚东的鱼、拉萨的糌粑、林芝的藏鸡烧香菇、昌都的蜂乳酱菜等。

藏式面点有:酥油浇面疙瘩、奶酪糕、人生果糕、玛尔糕、藏式薄饼、奶酪包子、肉炒面疙瘩、酒饼、肉饼、汤心面、藏式窝头、拉面、藏面、扁面、面疙瘩汤、带面、四角面、打卤面、青稞打卤面、青稞粥、青豆糊、糌粑糊、奶酪糊、青稞酒奶酪红糖汤等。

2 康南地区的饮食特点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民间习惯称之为“康巴”地区。

以康定为界,我们通常会依据地理位置大致分为康南、康北。

康南地区的饮食特点可以说是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统一,它除了具有藏民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外,还在常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与自然气候条件、科学的历史背景、丰富的物产,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饮食习惯。

康南藏民占百分之九十以上,除藏族以外这里还杂居着藏、汉、纳西、彝、白等多个民族,这也影响着这里的饮食结构。

(1)巴塘别具特色的巴塘饮食,巴塘的饮食是在康南地区甚至是康巴地区来讲都是比较有特色的。

它的饮食文化可以说集中反映了康南地区显著地饮食文化。

从中也能突出康南饮食文化的特点。

金丝面(又称手工长面)制作方法:一般用手工做好的细长面,在和面时的放入几个鸡蛋,面煮好后放在冷水里漂一下,然后装入少许在碗里,用炒好的绍子汤一勺勺地把面冒热,酒可食用,面条滑爽,香味可口,很有风味。

如果再加上由巴塘本地种植的南区海椒制作的巴塘粗海椒吃,那味道就是无与伦比了!肉绍子是用牛油炒嫩牛肉,加上葱、蒜等几种调料煮成汤。

巴塘金丝面带有浓郁的习俗寓意。

每逢过年过节时,巴塘群众家家户户都要吃金丝面,而且是年前就把手工长面做好风干放着,过年时只要下了面煮个绍子汤酒可以享受美味了。

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新的一年到来的第一时间,吃上一小碗金丝面,那就是寓意“吉祥长寿”;还有在亲朋好友相聚庆丰收的央勒勒节,它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了。

平日里也成为迎宾送客,款待亲人朋友的美食。

现在巴塘不管大大小小的酒店餐厅的餐单上,金丝面都是榜上有名。

巴塘金丝面不仅深受巴塘人的青睐,其他敌法的人来到巴塘做客也会点名吃“金丝面”。

理塘、芒康等邻县的人也经常风干的面条拿到自己家以备可以随时食用,也许是水质的不同到了他们那里就煮不出在巴塘吃的那种味道。

说起巴塘金丝面的由来,其在巴塘的制作历史很悠久,早在清雍正年间,巴塘人就有了手工制作金丝面的习惯。

清康熙时,派兵入藏,有内地掉来川、陕、滇的士兵制营驻防,另设粮台,办理军粮。

光绪三十一年,清派驻藏帮办大臣风劝,率领卫士两百余人入藏,道经巴塘,见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即招募内地农民,开垦入康安家。

当时招募内地的农民大多是陕西等地的,陕西人喜欢吃面食,巴塘人民在于内地迁进的农民交往过程中,受到影响并借鉴其饮食习惯,学会了各种面食的制作方法,“金丝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巴塘流传开来的。

因在做肉绍子汤时又保留了巴塘人民自己的饮食习惯而具有地方特色。

团结包子巴塘人称其为蒸肉。

制作方法;有新鲜猪肉、排骨或牛肉做陷,洋芋切成小块,和上米或米粉,加上个中调料、葱蒜再炒到六分熟。

根据蒸笼的大小做皮,在蒸笼中间放一个反扣的碗,在放皮,放好后,在皮重放炒到六分熟的陷,然后再反扣碗处划开包皮,使中心皮与蒸笼边皮捏合,使包子成一圈状,然后蒸熟。

吃时,在缘反扣碗的空穴处,用盛好的作料的碗放在其中,然后数人围着用筷子夹来吃,或直接吃,或蘸着作料吃。

团结包子有这样一段来历,1950年6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团进藏南路先遣支队来到巴塘时,当地的人民群众,为了欢迎他们的到来,并用巴塘人爱吃蒸肉的用包子来宴请尊贵客人的习俗,买来排骨、肥肉、面粉、玉米粉、土豆、葱、蒜、姜、花椒、豆瓣、八角等材料,做包子,但是人太多,包子又小,做起来麻烦又费时间,所以就想出了这样一种方法,用面做皮,包成一个大圆或五角形的大包子。

包子做得特别大,一个大蒸笼一个包子,一个大包子可供一个班的人吃一顿。

为了表达藏汉团结、军民团结的歌民族团结的情意,将包子取名为“团结包子”,以此来纪念18军进藏,也寓意全家团团圆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