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例报告要求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等。
丙肝是一种潜伏期较长的疾病,患者可在长期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不知不觉感染并携带病毒。
丙肝的确诊和报告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了解疾病的流行病学情况,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患者相应的治疗和管理。
下面将介绍关于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
一、丙肝的确诊1. 临床症状和体征丙肝患者在慢性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也有少数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下降、肝区不适和黄疸等症状。
体检可发现肝大、肝明显压痛等体征。
2. 实验室检查(1)血清HCV抗体检测:通过血清HCV抗体检测可以初步筛查出患者是否感染了丙肝病毒。
(2)HCV-RNA检测:对血清HCV抗体阳性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测HCV-RNA,以确认病毒是否仍在体内活跃。
(3)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检查,有助于评估肝脏功能的损害程度。
(4)肝脏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检查,可辅助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状态。
3. 病史和暴露史的调查对疑似丙肝患者需进行详细的病史和暴露史调查,包括输血史、手术史、药物滥用史、性行为史以及与丙肝患者接触史等,以便确定感染的可能途径。
以上是丙肝确诊的相关标准,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病史和暴露史的调查,可以比较全面地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丙肝病毒。
二、丙肝的报告1. 丙肝报告的对象在确定患者确诊为丙肝后,需要将相关信息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报告的对象一般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公共卫生部门等相关单位。
2. 报告的内容(1)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2)诊断情况:患者的丙肝确诊情况,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病史和暴露史等相关信息。
(3)传染病相关信息:患者的感染途径和暴露史等相关信息。
3. 报告的流程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将患者的丙肝确诊信息报告给相关部门,以便进行及时的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丙肝上报的新标准

丙肝上报的新标准
丙肝的上报新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病例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丙肝的病例包
括以下情况:
- 有丙肝病毒(HCV)感染的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认感染病毒。
- 有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测发现病毒RNA或抗体。
- 有丙肝相关临床表现的患者,如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2. 实验室检测:对于丙肝的实验室诊断,按照新标准应包括以
下内容:
- 病毒RNA检测: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如RT-PCR或核酸杂交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病毒RNA。
- 抗体检测:采用ELISA或免疫层析试纸法,检测患者血液中的丙
肝抗体。
3. 报告内容:根据新标准,丙肝的上报内容应包括以下信息:
-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 丙肝感染情况:包括病毒RNA和抗体检测结果、感染途径等。
- 相关临床信息:包括肝功能指标、肝脏病变情况等。
- 医疗措施:包括是否接受治疗、治疗方案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丙肝上报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以上内容仅代表一般情况,具体以当地相关机构的规定为准。
丙型肝炎病例报告要求

丙型肝炎病例报告要求
一、诊断要求:
1、血清抗・HCV阳性。
2、血清A1.T或AST升高(大于40)。
3、肝硬化症状。
4、慢性丙肝症状。
5、急性丙肝症状。
6、流行病学史:
1)有输血史或其他人体组织治疗,或器官移植;
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消毒不严的有创操作史或静脉吸毒史;
3)职业供血者;
4)与HIV性接触史,或H1.V感染者所生婴儿。
流行病学史中有任何一条既支持流行病学史成立。
1+2、3、4、5、6中任何一条,既按临床诊断病例上报基本公共卫生科(目前白玉辉负责)。
二、分型
1、急性丙型肝炎: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标准,病程小于6个月。
2、慢性丙型肝炎: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标准,病程大于6个月。
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
年月日。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

3、报告管理要求
(一)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病史
丙肝流行病学史较为复杂,多数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 没有进行详细询问,或者询问时病人不愿意、不能进行 确切回答。医务人员接诊中应仔细询问,特别是近六个 月的流行病学史和既往丙肝诊疗史。
(二)严格依据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的基本条件是有流行病学史,同时具备临床表 现或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
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流行病学史。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临床表现。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肝功能异常。
确诊丙肝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血清HCV RNA阳性。
• 所有实验室检测遵照《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疫情报告及管理要求
1、报告原则及分类
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 实验室诊断病例。
没有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诊断分型。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丙肝,慢
性丙肝。
2、报告要求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在 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在同一家医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诊且已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病人, 由门诊医生或防保科大夫确认后,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复诊”后,不再重复报告。
医生诊疗和网络直报过程中发现病例曾被明确诊断报 告的丙肝病例,可不再进行报告,但需在门诊日志或 传染病登记薄中分别注明“复诊”、“具体诊断时间” 或“XX医院XXXX年X月X日已报告”。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 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 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丙肝报告原则

丙肝报告原则
丙肝是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会导致肝脏炎症和肝硬化。
为预防疫情的扩散和保障公众健康安全,各国政府和社区部门都
制定了丙肝报告原则。
这些原则旨在确保及时控制和治疗丙肝,
并防止其传播。
丙肝报告原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医疗机构的报告原则
医疗机构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采集并上报患者的丙肝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和诊断情况。
医疗机构需确保信息的
准确性和保密性,以便进行有效的调查和治疗。
2. 个人的报告原则
患者或疑似患者需主动向医疗机构报告丙肝病情。
此外,如有
接触史,应及时通知确诊医生,以便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个人的报告原则能够促进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避免疫情扩散。
3. 社区的报告原则
为了防止丙肝的扩散和流行,各社区部门需定期上报疫情信息。
社区部门要及时发布疫情信息,提醒居民注意防护,同时也要落
实相关的防控措施,确保公众的健康安全。
总之,丙肝报告原则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措施。
在防控工作中,医疗机构、个人和社区部门的贡献都是不可或缺的。
加强宣
传和落实相关措施,有助于降低丙肝的发生率和传播率,提高全
社会的健康素质。
丙肝病例报告诊断标准及规范性报告要求

去年同期报 报告病例数较去年同 告病例数 期升降幅度( %) 138 355 -61.13 361 578 -37.54 1210 1858 -34.88 1900 2727 -30.33 2179 3021 -27.87 3736 4932 -24.25 1340 1740 -22.99 3165 3910 -19.05 1000 1201 -16.74 1505 1708 -11.89 3891 4408 -11.73 547 619 -11.63 552 623 -11.40 986 1077 -8.45 1623 1737 -6.56 1066 991 7.57 1192 1108 7.58 1812 1674 8.24 28203 34267 -17.76 总计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组织病理 学及影像学检测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
确诊丙型病毒性肝炎须依据HCV-RNA检测
诊
疑似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断
急性丙肝诊断:符合下列任何一 项可诊断:
• 符合3.3.3和3.2.1。 • 符合3.3.3和3.4.1。
•
•
符合3.1和3.2。
2014年 各省辖 市丙肝 报告情 况
2014年各省辖市丙肝病例报告情况与2013年比较
2006年以来, 丙肝报告发病率一直在全省法定 传染病的前5位;
河南省丙肝报告病例数在传染病中发病顺位表
顺位
1 2 3 4 5 6 7 8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乙肝 乙肝 乙肝 乙肝 乙肝 乙肝 乙肝 乙肝 手足口病 肺结核 肺结核 肺结核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肺结核 肺结核 肺结核 乙肝 其它感染性 其它感染性 其它感染性 肺结核 肺结核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肺结核 腹泻病 腹泻病 腹泻病 其它感染性 其它感染性 其它感染性 其它感染性 其它感染性 其它感染性 痢 疾 痢 疾 丙肝 腹泻病 腹泻病 腹泻病 腹泻病 腹泻病 腹泻病 丙肝 丙肝 痢 疾 丙肝 丙肝 丙肝 丙肝 丙肝 丙肝 流行性腮腺 流行性腮腺 流行性腮腺 流行性腮腺 流行性腮腺 流行性腮腺 梅毒 梅毒 梅毒 炎 炎 炎 炎 炎 炎 流行性腮腺 麻 疹 麻 疹 手足口病 痢 疾 痢 疾 梅 毒 痢疾 流行性感冒 炎 新生儿破伤 流行性腮腺 甲肝 麻 疹 梅 毒 梅 毒 痢 疾 痢疾 痢疾 风 炎
丙肝病例报告及疫情管理要求

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4、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 急性、慢性丙肝及丙肝肝硬化可呈现不同组织病理学改变
5、 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
➢ 急性丙肝:腹部超声、CT或MRI可显示肝脾轻度肿大。 ➢ 慢性丙肝:腹部超声、CT或MRI可显示肝脏实质不均匀, 可见肝脏或脾脏轻度增大。
诊断原则
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生化学检查以及抗-HCV阳性结果 做出临床诊断。
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确诊病例:血液HCV RNA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例。
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 18个月婴幼儿,应以HCV RNA阳性作为诊断HCV感染及报告的 依据。新生儿如在母亲分娩时发生HCV感染,在出生1周~2周以后, 可在血清中检测到HCV RNA,6个月后复查HCV RNA仍为阳性者, 可确诊为慢性HCV感染。
• 确诊病例、急性病例、年龄小于15岁的病例
二、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1、病例诊断不准确 2、病例分类不清 3、临床诊断病例分期 4、仅丙肝抗体阳性就报告 5、报告卡不规范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小练习
案例3——15个月的婴儿,HCV抗体阳性,HCV RNA未检测 • 不报告
案例4——12月婴儿,HCV抗体及HCV RNA均阳性,感染时间不明, 母亲感染状况不明
• 确诊病例,慢性
如果这个孩子年龄是5个月,如何报告? • 确诊病例,急性
三、丙肝防治工作现场督导核查
督导指标
• 丙肝网络成员相关知识和技术标准培训率及合格率均达 95% • 丙肝疫情报告率调查95% • 丙肝报告病例准确性核查95% • 丙肝重复报告率小于5% • 丙肝抗体阳性者成功转介率达50% • 丙肝抗体阳性者核酸检测比例达90% • 丙肝病例传染病报告卡个人信息填写规范率达95% • 丙肝抗体阳性患者告知率95% • 丙肝聚集性疫情预警乡镇/村病例个案流调率、及时率达95% • 按时、按质量上报丙肝综合防治信息年度报表
丙肝传染病上报标准

丙型肝炎属于传染病,其诊断标准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具体情况需要由医生指导进行分析,观察病情。
1、流行病学资料:通常此类患者有输血史,或者有输血史、组织献血史,或不洁的手术史,如在路边或在不干净的诊室做拔牙、针灸、文身、穿孔等操作,就容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2、临床表现:有肝炎的表现,如食欲不振、腹胀、厌油、厌食,甚至有的病人可以出现黄疸。
但丙型肝炎又称为隐匿的杀手,即临床表现可以不突出,症状很轻,甚至让人不自觉,即察觉不到有任何不舒服。
3、实验室检查:病人的肝功能可以有轻度的损伤,通常出现转氨酶1-2倍的升高,但常被忽视。
最重要的检查就是丙型肝炎抗体的阳性,以及核酸即HCV-RNA的阳性。
如果做影像学的检查,如超声检查,会发现肝脏的受损、脾脏的增大,CT检查也可能有相应的脏器损伤的表现,甚至部分病人已经出现肝硬化的表现,如肝脏的缩小、脾脏的增大,甚至会出现脾功能亢进,即血常规发现全血细胞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型肝炎病例报告要求
一、诊断要求:
1、血清抗-HCV阳性。
2、血清ALT或AST升高(大于40)。
3、肝硬化症状。
4、慢性丙肝症状。
5、急性丙肝症状。
6、流行病学史:
1)有输血史或其他人体组织治疗,或器官移植;
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消毒不严的有创操作史或静脉吸毒史;
3)职业供血者;
4)与HIV性接触史,或HIV感染者所生婴儿。
流行病学史中有任何一条既支持流行病学史成立。
1+2、3、4、5、6中任何一条,既按临床诊断病例上报基本公共卫生科(目前白玉辉负责)。
二、分型
1、急性丙型肝炎: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标准,病程小于6个月。
2、慢性丙型肝炎: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标准,病程大于6个月。
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