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上报的新标准

合集下载

丙型肝炎病例报告要求

丙型肝炎病例报告要求

丙型肝炎病例报告要求
一、诊断要求:
1、血清抗-HCV阳性。

2、血清ALT或AST升高(大于40)。

3、肝硬化症状。

4、慢性丙肝症状。

5、急性丙肝症状。

6、流行病学史:
1)有输血史或其他人体组织治疗,或器官移植;
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消毒不严的有创操作史或静脉吸毒史;
3)职业供血者;
4)与HIV性接触史,或HIV感染者所生婴儿。

流行病学史中有任何一条既支持流行病学史成立。

1+2、3、4、5、6中任何一条,既按临床诊断病例上报基本公共卫生科(目前白玉辉负责)。

二、分型
1、急性丙型肝炎: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标准,病程小于6个月。

2、慢性丙型肝炎: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标准,病程大于6个月。

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
年月日。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

3、报告管理要求
(一)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病史
丙肝流行病学史较为复杂,多数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 没有进行详细询问,或者询问时病人不愿意、不能进行 确切回答。医务人员接诊中应仔细询问,特别是近六个 月的流行病学史和既往丙肝诊疗史。
(二)严格依据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的基本条件是有流行病学史,同时具备临床表 现或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
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流行病学史。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临床表现。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肝功能异常。
确诊丙肝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血清HCV RNA阳性。
• 所有实验室检测遵照《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疫情报告及管理要求
1、报告原则及分类
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 实验室诊断病例。
没有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诊断分型。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丙肝,慢
性丙肝。
2、报告要求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在 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在同一家医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诊且已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病人, 由门诊医生或防保科大夫确认后,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复诊”后,不再重复报告。
医生诊疗和网络直报过程中发现病例曾被明确诊断报 告的丙肝病例,可不再进行报告,但需在门诊日志或 传染病登记薄中分别注明“复诊”、“具体诊断时间” 或“XX医院XXXX年X月X日已报告”。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 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 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传播途径,为诊断方法的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03
快速、便携式诊断设备
随着便携式设备技术的发展,未来将开发出更加快速、便携的丙肝诊断
设备,便于在基层医疗单位和偏远地区开展筛查和诊断工作。
提高公众对丙肝的认知度和预防意识
加强健康教育
通过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丙肝的认知度 ,增强预防意识。包括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和 定期检测等方面的知识普及。
05
丙肝诊断报告内容与 格式
丙肝诊断报告基本内容
01
02
03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年龄、就诊 科室、就诊日期等。
病史回顾
询问患者是否有丙肝相关 病史、家族史和生活习惯 等。
临床表现
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以 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
丙肝诊断报告基本内容
01
02
03
04
诊断依据
包括肝功能检查、病毒学检测 (HCV RNA检测)、肝脏超
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丙肝 的挑战。通过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分享经验 、技术和资源,协同开展研究和技术创新。
规范报告制度
推动各国建立规范的丙肝报告制度,及时掌 握全球范围内的流行趋势和疫情动态。同时 ,加强跨国合作,共同打击丙肝相关的非法 活动,如非法药品交易、血液制品流通等。
THANK YOU
临床表现
患者主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查体未见黄疸、肝 掌、蜘蛛痣等体征。实验室检查:ALT 45 U/L(正常值0-40 U/L),AST 38 U/L(正常值0-35 U/L),HCV RNA阳性 。
丙肝诊断报告模板与示例
诊断依据 1. 肝功能检查异常,ALT和AST高于正常值; 2. HCV RNA阳性,提示存在丙肝病毒感染;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1、丙肝临床诊断病例:抗-HCV阳性且符合下列任何一项:(1)有流行病学史中任一项①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②有血液透析史、不安全注射史或其他有创操作史,如手术、腔镜、内镜、穿刺、导管、插管、口腔诊疗、针灸、美容、纹身、修脚等;③有既往有偿供血史;④有共用针具注射毒品史;⑤职业暴露史;⑥有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日常生活接触史;⑦有与HCV感染者无保护的性接触史;⑧出生时其母亲为HCV感染者。

(2)有临床表现①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和右季肋部不适或疼痛。

②部分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可有轻度肝脾肿大,少数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部分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③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肝病面容、黄疸、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部分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疸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腹水、肝性脑病或消化道出血史。

(3)有生化学异常检查结果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多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患者有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ALT、AST及胆红素升高。

2、丙肝确诊病例(急性):HCVRNA阳性且符合下列任何一项:①有明确的就诊前6个月以内的流行病学史;②临床表现呈现急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③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呈现急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④其他辅助检查呈现急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⑤抗-HCV检测结果阴性,且排除免疫抑制状态。

慎下急性的结论!!!3、丙肝确诊病例(慢性):抗-HCV及HCVRNA均阳性,且符合下列任何一项:①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有6个月以前的流行病学史;②临床表现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③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④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⑤流行病学史或感染时间不详,已排除急性丙型肝炎。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一、概述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其诊断及报告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标准涉及诊断标准、病理学诊断标准、病毒学检测标准、血清学检测标准、生化指标检测标准、影像学诊断标准和治疗标准等方面。

二、诊断标准1.病史:有输血史、静脉药瘾史、亲密接触史等;2.症状:包括乏力、纳差、肝区疼痛等;3.体征:包括肝肿大、脾肿大、黄疸等;4.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异常、血清丙肝抗体阳性等。

三、病理学诊断标准1.肝组织炎症分级:根据炎症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2.肝组织纤维化分级:根据纤维化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

四、病毒学检测标准1.丙肝病毒RNA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血清中丙肝病毒RNA;2.丙肝病毒抗体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IF)检测血清中丙肝病毒抗体。

五、血清学检测标准1.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2.血脂检查:包括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等。

六、生化指标检测标准1.血糖:正常范围在3.9-5.5mmol/L;2.尿素氮:正常范围在1.7-7.1mmol/L;3.肌酐:正常范围在44-133μmol/L;4.尿酸:正常范围在150-440μmol/L;5.电解质:包括钾、钠、氯、钙等。

七、影像学诊断标准1.B超:显示肝脏、胆囊和脾脏的病变情况;2.CT:显示肝脏、胆囊和脾脏的病变情况,特别适合于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3.MRI:对肝脏、胆囊和脾脏的病变诊断准确性更高,特别适合于肝脏肿瘤的诊断。

八、治疗标准1.药物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利巴韦林等;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肝损伤或肝肿瘤,考虑手术治疗;3. 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3.避免诱发因素:如戒除烟酒、避免肝毒性药物等。

九、预防措施1.避免接触感染源;2.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传播;3.接种丙肝疫苗。

十、建议进一步检查或随访1.对于未确定诊断的患者,建议进一步检查;2.对于已治疗的患者,建议定期随访和检查,以确保疾病的治疗效果。

丙肝病例报告管理分解

丙肝病例报告管理分解
➢ 属地CDC接到报告卡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报告数据管理(1)
• 审核:
➢ 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 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 时向填卡人核实。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日上网对辖区内 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 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报告程序及方式
• 报告责任人:
➢ 属地化管理。 ➢ 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人员填写;
• 报告方式:
➢ 网络直报,无条件者报属地县级疾控中心;
• 报告时限(乙类):
➢ 诊断后,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 网络报告;
➢ 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 传染病报告卡;
主要内容
• 传染病报告的基本要求 • 丙肝病例报告要求 • 现阶段丙肝病例报告注意事项
传染病报告的基本要求
传染病报告
第三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 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 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 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 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 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 、方式和时限报告。
丙肝病例报告要求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2001年首次发布 2008年第一次修订
传染病报告卡-病例分类
一、诊断分类: 1.临床诊断病例 2.实验室确诊病例:纸版报告卡大多仍为“实验室诊
断病例”; 3.疑似病例 4.病原携带者 二、急慢性分类: 1.急性;2. 慢性;3. 未分类。
现行“传染病报告卡”与“丙肝诊断标准”比较

丙肝病例报告及疫情管理要求

丙肝病例报告及疫情管理要求

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4、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 急性、慢性丙肝及丙肝肝硬化可呈现不同组织病理学改变
5、 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
➢ 急性丙肝:腹部超声、CT或MRI可显示肝脾轻度肿大。 ➢ 慢性丙肝:腹部超声、CT或MRI可显示肝脏实质不均匀, 可见肝脏或脾脏轻度增大。
诊断原则
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生化学检查以及抗-HCV阳性结果 做出临床诊断。
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确诊病例:血液HCV RNA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例。
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 18个月婴幼儿,应以HCV RNA阳性作为诊断HCV感染及报告的 依据。新生儿如在母亲分娩时发生HCV感染,在出生1周~2周以后, 可在血清中检测到HCV RNA,6个月后复查HCV RNA仍为阳性者, 可确诊为慢性HCV感染。
• 确诊病例、急性病例、年龄小于15岁的病例
二、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1、病例诊断不准确 2、病例分类不清 3、临床诊断病例分期 4、仅丙肝抗体阳性就报告 5、报告卡不规范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小练习
案例3——15个月的婴儿,HCV抗体阳性,HCV RNA未检测 • 不报告
案例4——12月婴儿,HCV抗体及HCV RNA均阳性,感染时间不明, 母亲感染状况不明
• 确诊病例,慢性
如果这个孩子年龄是5个月,如何报告? • 确诊病例,急性
三、丙肝防治工作现场督导核查
督导指标
• 丙肝网络成员相关知识和技术标准培训率及合格率均达 95% • 丙肝疫情报告率调查95% • 丙肝报告病例准确性核查95% • 丙肝重复报告率小于5% • 丙肝抗体阳性者成功转介率达50% • 丙肝抗体阳性者核酸检测比例达90% • 丙肝病例传染病报告卡个人信息填写规范率达95% • 丙肝抗体阳性患者告知率95% • 丙肝聚集性疫情预警乡镇/村病例个案流调率、及时率达95% • 按时、按质量上报丙肝综合防治信息年度报表

最新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最新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 等结果进行初步诊断,确诊丙型病毒性肝炎须 依据HCV RNA检测。
区分急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须根据明确的暴露时间(6个
月)、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诊断
疑似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符合流行病学史和肝功能异常。
1.4.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组织中常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界面炎、汇管区淋巴浸润甚
至淋巴滤泡形成、胆管损伤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小叶内肝细 胞脂肪变性、库普弗细胞或淋巴细胞聚集。 1.4.3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肝纤维化及小 叶结构的改变,即假小叶形成。
1.5影像学检查
1、报告原则及分类
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 实验室诊断病例。
没有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诊断分型。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丙肝,慢
性丙肝。
2、报告要求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在 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1.3实验室检查
1.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 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 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 ALT、AST升高。
1.3.2 血清抗-HCV阳性。 1.3.3 血清HCV RNA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
1.4.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 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 珠状; 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常见界面性炎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肝上报的新标准
丙肝的上报新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病例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丙肝的病例包
括以下情况:
- 有丙肝病毒(HCV)感染的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认感染病毒。

- 有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测发现病毒RNA或抗体。

- 有丙肝相关临床表现的患者,如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2. 实验室检测:对于丙肝的实验室诊断,按照新标准应包括以
下内容:
- 病毒RNA检测: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如RT-PCR或核酸杂交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病毒RNA。

- 抗体检测:采用ELISA或免疫层析试纸法,检测患者血液中的丙
肝抗体。

3. 报告内容:根据新标准,丙肝的上报内容应包括以下信息:
-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 丙肝感染情况:包括病毒RNA和抗体检测结果、感染途径等。

- 相关临床信息:包括肝功能指标、肝脏病变情况等。

- 医疗措施:包括是否接受治疗、治疗方案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丙肝上报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以上内容仅代表一般情况,具体以当地相关机构的规定为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