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临床诊断病例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丙肝上报的新标准

丙肝上报的新标准

丙肝上报的新标准
丙肝的上报新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病例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丙肝的病例包
括以下情况:
- 有丙肝病毒(HCV)感染的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认感染病毒。

- 有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测发现病毒RNA或抗体。

- 有丙肝相关临床表现的患者,如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2. 实验室检测:对于丙肝的实验室诊断,按照新标准应包括以
下内容:
- 病毒RNA检测: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如RT-PCR或核酸杂交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病毒RNA。

- 抗体检测:采用ELISA或免疫层析试纸法,检测患者血液中的丙
肝抗体。

3. 报告内容:根据新标准,丙肝的上报内容应包括以下信息:
-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 丙肝感染情况:包括病毒RNA和抗体检测结果、感染途径等。

- 相关临床信息:包括肝功能指标、肝脏病变情况等。

- 医疗措施:包括是否接受治疗、治疗方案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丙肝上报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以上内容仅代表一般情况,具体以当地相关机构的规定为准。

XXXX88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XXXX88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周,潜伏期短,临床过程无显著特பைடு நூலகம்。 急性丙肝的转归:10%-30%为自限型;10%-
20%ALT正常,血清HCV RNA 持续阳性,抗 HCV水平较高并持续较长时间;40%-60%发展 为慢性肝炎。 慢性HCV感染有两种生化模式:1、HCV持续或间 歇的病毒血症,ALT水平正常;2、伴有ALT 升高 的慢性丙型肝炎。
隐匿杀手首次现形
1989年,由Michael Houghton领导 的研究组首次克隆、鉴定丙肝病毒基 因序列
(单股正链RNA,NS3有强免疫原性)
RNA基因组
衣壳
丙肝病毒模式图
病毒颗粒 (核心)蛋白
HCV 的特性
黄病毒科 有包膜 单股正链 RNA (9.6 kb) 3000 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 RNA 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 - 准种(quasi-S) T½ : 2.7 小时 每日复制量:10 兆 (1012) 病毒颗粒 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
基因1-3型呈全球性分布,其中1a和1b占所有HCV感染 的60%以上。
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流行株以1型和2型为主;3型主要 流行于东南亚地区;4型主要流行于中东地区;南非以5 型和6型为主。
我国以1b和2a基因型较为常见,但以1b型为主;某些地 区有1a、2b、3b和6a型的报道。
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HCV血清学试验
EIA检测抗HCV、 Immunoblot assay
HCV-RNA定性试验 PCR、TMA
HCV-RNA定量试验PCR、 bDNA
诊断、监测 方法
基因分型
ALT
肝活检
肝纤维化非损伤试验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Statement: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C:2002-June 10-12,2002

丙肝诊断标准

丙肝诊断标准

丙型病毒性肝炎(WS 213-2008)1 诊断标准1.1 流行病学史1.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 与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1.2 临床表现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2.1.1 病程在6 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发。

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2.2.1 病程超过6 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不适等。

1.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 实验室检查1.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 AST 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 升高。

1.3.2 血清抗-HCV 阳性。

1.3.3 血清HCV RNA 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1.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变,即单个核细胞浸瑞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d)常见界面性炎症。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

3、报告管理要求
(一)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病史
丙肝流行病学史较为复杂,多数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 没有进行详细询问,或者询问时病人不愿意、不能进行 确切回答。医务人员接诊中应仔细询问,特别是近六个 月的流行病学史和既往丙肝诊疗史。
(二)严格依据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的基本条件是有流行病学史,同时具备临床表 现或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
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流行病学史。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临床表现。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肝功能异常。
确诊丙肝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血清HCV RNA阳性。
• 所有实验室检测遵照《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疫情报告及管理要求
1、报告原则及分类
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 实验室诊断病例。
没有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诊断分型。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丙肝,慢
性丙肝。
2、报告要求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在 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在同一家医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诊且已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病人, 由门诊医生或防保科大夫确认后,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复诊”后,不再重复报告。
医生诊疗和网络直报过程中发现病例曾被明确诊断报 告的丙肝病例,可不再进行报告,但需在门诊日志或 传染病登记薄中分别注明“复诊”、“具体诊断时间” 或“XX医院XXXX年X月X日已报告”。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 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 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丙肝的诊断和病理报告要求修改后讲述

丙肝的诊断和病理报告要求修改后讲述

二、丙型肝炎的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它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 植。
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 ,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已网络报告实验室诊断,但未做核酸或核酸阴性病例,存在错报和病例分类错误,不再列入分期准 确率统计
核查前准备
获得网络报告病例名单
➢ 按照报告地区和录入日期提前下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 系统中核查时间段辖区内报告的全部丙肝病例名单备用
按报告单位进行名单分类和统计 将现场核查单位名称,填入表4中“核查医院名称”一栏 将核查单位报告病例数填入表4中“病例报告数”一栏 下载的病例名单保留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分类、诊断分类2、报告
暴露后7~21天后血清可检测到丙肝病毒RNA 有20%感染HCV的患者,病毒能被自发清除
仅抗-HCV结果呈阳性,不能诊断为现症HCV感染,须检测HCV RNA来 确定
3.丙肝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HCV HCV RNA
阴性
阴性
无HCV感染
意义
阴性
阳性 急性HCV感染早期
阳性 阳性
阴性 既往感染,病毒已被清除 阳性 现症感染,可诊断为丙型肝炎
丙肝疫情报告率调查
报告率结果整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算
丙肝抗体阳性报告率(未接受核酸检测)
根据表1数据计算出本院丙肝抗体阳性应报告人数和 已报告人数,计算丙肝抗体阳性报告率,填写表2
丙肝核酸阳性报告率(接受核酸核酸检测)
根据表1数据计算出本院丙肝核酸阳性应报告人数和 已报告人数,计算丙肝核酸阳性报告率,填写表3

丙肝病例报告及疫情管理要求

丙肝病例报告及疫情管理要求

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4、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 急性、慢性丙肝及丙肝肝硬化可呈现不同组织病理学改变
5、 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
➢ 急性丙肝:腹部超声、CT或MRI可显示肝脾轻度肿大。 ➢ 慢性丙肝:腹部超声、CT或MRI可显示肝脏实质不均匀, 可见肝脏或脾脏轻度增大。
诊断原则
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生化学检查以及抗-HCV阳性结果 做出临床诊断。
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确诊病例:血液HCV RNA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例。
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 18个月婴幼儿,应以HCV RNA阳性作为诊断HCV感染及报告的 依据。新生儿如在母亲分娩时发生HCV感染,在出生1周~2周以后, 可在血清中检测到HCV RNA,6个月后复查HCV RNA仍为阳性者, 可确诊为慢性HCV感染。
• 确诊病例、急性病例、年龄小于15岁的病例
二、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1、病例诊断不准确 2、病例分类不清 3、临床诊断病例分期 4、仅丙肝抗体阳性就报告 5、报告卡不规范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小练习
案例3——15个月的婴儿,HCV抗体阳性,HCV RNA未检测 • 不报告
案例4——12月婴儿,HCV抗体及HCV RNA均阳性,感染时间不明, 母亲感染状况不明
• 确诊病例,慢性
如果这个孩子年龄是5个月,如何报告? • 确诊病例,急性
三、丙肝防治工作现场督导核查
督导指标
• 丙肝网络成员相关知识和技术标准培训率及合格率均达 95% • 丙肝疫情报告率调查95% • 丙肝报告病例准确性核查95% • 丙肝重复报告率小于5% • 丙肝抗体阳性者成功转介率达50% • 丙肝抗体阳性者核酸检测比例达90% • 丙肝病例传染病报告卡个人信息填写规范率达95% • 丙肝抗体阳性患者告知率95% • 丙肝聚集性疫情预警乡镇/村病例个案流调率、及时率达95% • 按时、按质量上报丙肝综合防治信息年度报表

最新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最新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 等结果进行初步诊断,确诊丙型病毒性肝炎须 依据HCV RNA检测。
区分急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须根据明确的暴露时间(6个
月)、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诊断
疑似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符合流行病学史和肝功能异常。
1.4.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组织中常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界面炎、汇管区淋巴浸润甚
至淋巴滤泡形成、胆管损伤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小叶内肝细 胞脂肪变性、库普弗细胞或淋巴细胞聚集。 1.4.3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肝纤维化及小 叶结构的改变,即假小叶形成。
1.5影像学检查
1、报告原则及分类
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 实验室诊断病例。
没有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诊断分型。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丙肝,慢
性丙肝。
2、报告要求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在 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1.3实验室检查
1.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 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 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 ALT、AST升高。
1.3.2 血清抗-HCV阳性。 1.3.3 血清HCV RNA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
1.4.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 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 珠状; 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常见界面性炎症。

丙肝诊断标准有哪些

丙肝诊断标准有哪些

丙肝诊断标准有哪些丙型肝炎(HCV)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疾病。

它是一种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传播。

为了准确诊断丙肝,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丙肝的诊断标准。

丙肝病毒检测首先,了解丙肝的诊断标准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丙肝的病毒检测方法。

目前常用的病毒检测方法主要包括:1.HCV抗体检测:通过检测人体对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来确认是否感染了丙肝病毒。

抗体检测是早期判断丙肝感染的重要方法。

2.HCV核酸检测:通过检测病毒核酸(RNA)来直接确认病毒感染是否存在。

核酸检测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结果,特别是在感染初期和慢性感染的早期。

3.血清丙肝病毒抗原(HCV Ag)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丙肝病毒抗原,可以早期发现丙肝感染。

丙肝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其他专业机构的标准,丙肝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HCV抗体检测阳性:如果HCV抗体检测呈阳性,表明曾经接触过丙肝病毒,但不能确定是否仍然感染。

对于这些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HCV核酸检测以确认感染状态。

2.HCV核酸检测阳性:对于HCV抗体阳性的患者,如果HCV核酸检测也呈阳性,表明患者正在进行丙肝病毒的复制。

这是确认感染的关键指标。

3.慢性丙肝:对于患者来说,如果HCV核酸检测连续两次阳性,至少间隔6个月,可以确定其为慢性丙肝感染。

4.丙肝病毒抗原(HCV Ag)检测阳性:HCV Ag检测可以提供更早期的检测,特别是在感染初期。

如果HCV Ag检测呈阳性,而HCV核酸检测阴性,可以怀疑早期感染,需要进一步监测。

5.肝功能检测异常:丙肝感染可以导致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

肝功能异常加上以上丙肝病毒检测的阳性结果,可以作为丙肝的诊断依据之一。

丙肝进一步诊断和分型在诊断丙肝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肝病程度和分型。

以下是常用的辅助检查和分型方法:1.肝组织活检:肝组织活检是确认肝炎活动和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肝临床诊断病例诊断标准
丙型肝炎的诊断需要结合多个方面的信息,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以下是丙肝临床诊断病例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的既往接触史和生活习惯对于诊断丙型肝炎非常重要。

例如,患者是否曾经接受过血液透析、器官移植、注射毒品等可能接触丙型肝炎病毒的病史。

此外,对于性伴侣和家庭成员也应进行调查,以确定是否有传染的风险。

2.临床表现
丙型肝炎的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肝区疼痛等。

然而,这些症状通常较轻,因此患者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患病。

因此,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便及时诊断。

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丙型肝炎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1)肝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包括胆红素、白蛋白、转氨酶等指标。

(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可以检测患者是否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

(3)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可以确定患者体内丙型肝炎病毒的数量和复制程度。

4.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肝脏的结构和形态变化。

例如,超声检查可以显示肝脏的大小、形态和质地变化;CT和MRI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

5.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丙型肝炎的金标准。

通过肝脏活检,可以观察肝脏组织的病变情况,包括炎症反应、纤维化程度和肿瘤等。

综上所述,诊断丙型肝炎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