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必修二:第3章-3.1.2(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14-2015学年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配套课件第三章 3.1 3.1.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2014-2015学年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二)配套课件第三章 3.1 3.1.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题型二
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应用
例2 已知A(0,3),B(-1,0),C(3,0),求D点的坐标,
栏 目 链 接

跟 踪 训 练
(2)若 l1⊥l2, 1 ①当 k2=0 时,a=0,k1=- ,不符合题意; 2 2-a ②当 k2≠0 时,l2 的斜率存在,此时 k1= . a-4 ∴由 k2k1=-1,可得 a=3 或 a=-4.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A.相交 C.重合
答案:B

自 测 自 评
3.直线 l1 的倾斜角为 60° ,直线 l1⊥l2,则直线 l2 的斜率为( A. 3 3 C. 3
答案:D
) B.- 3 3 D.- 3
栏 目 链 接

自 测 自 评
4.经过点(m,3)和(-2,m)的直线 l 与斜率为-4 的直线互相垂直,则 m 的值是________.
w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时,两条直线一定平行吗?
解析:一定,课本说“两条直线时,一般是指两条 不重合的直线”.
栏 目 链 接

思 考 应 用
2.当直线 l1⊥l2 时,它们的倾斜角 α1,α2 的关系是 什么(α1<α2)?
栏 目 链 接
(2)l1的斜率为1,l2经过点A(1,1),B(2,2)
(3)l1的斜率为-10,l2经过点A(10,2),B(20,3)
(4)l1 经过点 A(3,4) , B(3,100) , l2 经过点 M( - 10 , 40) ,
N(10,40)

1--2 -1-4 5 解析:(1)k1= =1,k2= = . 2--1 -1-3 4 ∵k1≠k2,k1k2≠-1 ∴l1 与 l2 不平行也不垂直. 2-1 (2)k1=1,k2= =1, 2-1 ∴k1=k2. ∴l1∥l2 或 l1 与 l2 重合.

2014年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必修二:第3章-3.3(3、4)(ppt课件)

2014年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必修二:第3章-3.3(3、4)(ppt课件)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PR||PS| 【提示】 d= |RS| .
菜 单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2.受问题1的启发,如何描述d同A,B,C及x0,y0间的 具体关系?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用联系与转化的观点看问题,体验在探索问 题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功感.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数学能力. (3)在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转化(或化归)等数学 思想以及特殊与一般的方法.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3.3.3 3.3.4
点到直线的距离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教师用书独具演示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3)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PPT课件
【提升总结】
圆柱、圆锥可以看作是由矩形或三角形绕其一边所在直线旋转而成,圆台是否也可看成是某图形绕轴旋转而成?
探究点3 圆台的结构特征
圆台: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如图:

下底面
上底面
侧面
母线
表示方法:用表示它的轴的字母表示,如圆台O′O.
O′
B
【变式练习】
轴:旋转轴叫做圆柱的轴;
底面:垂直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侧面:平行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母线:无论旋转到什么位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侧面的母线.

底面
底面
侧面
母线
表示方法:圆柱用表示它的轴的字母表示,如圆柱O′O.
A
B
探究点2 圆锥的结构特征
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如图:
练习
练习
1. 对几何体三视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正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宽
B . 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高
C . 侧视图反映物体的高和宽
D . 正视图反映物体的高和宽
C
2 . 若某几何体任何一种视图都为圆,那么这个几何体是 ___________
球体
5、正棱锥的直观图的画法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画板演示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练一练·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A
练一练·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高中数学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3.2.1.pptx

高中数学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3.2.1.pptx

栏 目
即 6|b|2=6,∴b=±1.
开 关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 y=16x+1 或 y=16x-1,
即 x-6y+6=0 或 x-6y-6=0.
练一练·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1.方程 y=k(x-2)表示
( C)

A.通过点(-2,0)的所有直线
课 时
B.通过点(2,0)的所有直线
栏 目
C.通过点(2,0)且不垂直于 x 轴的所有直线
开 关
D.通过点(2,0)且除去 x 轴的所有直线
解析 易验证直线通过点(2,0),又直线斜率存在,故直线不
垂直于 x 轴.
练一练·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2.已知直线 l 过点 P(2,1),且直线 l 的斜率为直线 x-4y+3
=0 的斜率的 2 倍,则直线 l 的方程为_x_-__2_y_=__0.
本 课 时 栏 目
解析 由 x-4y+3=0,得 y=14x+34,其斜率为14, 故所求直线 l 的斜率为12,又直线 l 过点 P(2,1),
开 关
所以直线 l 的方程为 y-1=12(x-2),即 x-2y=0.
练一练·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3.写出下列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1)经过点 A(2,5),且与直线 y=2x+7 平行;
的.但在求解时仍然需要讨论斜率不存在的情形.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学习要求]
本 1.了解由斜率公式推导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的过程;
课 时
2.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
栏 目
3.会利用直线的点斜式与斜截式方程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PPT课件

第1课时
问题 3 类比棱柱的分类,棱锥如何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进行分 类?如何用棱锥各顶点的字母表示问题 1 中的三个棱锥?
答 底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棱锥分别叫做三棱锥、
四棱锥、五棱锥……其中三棱锥又叫四面体.三个棱锥从左到右

课 可分别表示为 S-ABC,S-ABCD,P-ABCDE.

练一练·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第1课时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棱柱的面中,至少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A )

B.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平面一定是棱柱的底面
课 时
C.棱柱中一条侧棱就是棱柱的高
栏 目
D.棱柱的侧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但它的底面一定不是
开 关
平行四边形
解析 棱柱的两底面互相平行,故 A 正确;
置关系等角度紧扣定义进行判断.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第1课时
跟踪训练 1 根据下列关于空间几何体的描述,说出几何体名称:
(1)由 6 个平行四边形围成的几何体.
(2)由 7 个面围成,其中一个面是六边形,其余 6 个面是有一个公共
本 课
顶点的三角形.
时 栏
解 (1)这是一个上、下底面是平行四边形,四个侧面也是平行四边
棱柱的侧面也可能有平行的面(如正方体),故 B 错;
立在一起的一摞书可以看成一个四棱柱,当把这摞书推倾斜时,
它的侧棱就不是棱柱的高,故 C 错; 由棱柱的定义知,棱柱的侧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但它的底面
可以是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是其他多边形,故 D 错.
练一练·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第1课时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棱柱中互相平行的两个面叫做棱柱的底面;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第3章 3.2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第3章 3.2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B )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难点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1.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由点斜式方程导出.从两点式方程
y-y1 x-x1 = 中,可以看出 x1≠x2,y1≠y2,即直线斜率不存在 y2-y1 x2-x1
(直线方程为 x=x1)或斜率为 0 时(直线方程为 y=y1),不能用两 点式. 2.若把两点式化为(y-y1)(x2-x1)=(x-x1)(y2-y1),就可以 利用它求平面内过任意两点的直线方程.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1.过 P1(-1,-3),P2(2,4)两点的直线的方程是(
B )
y-3 x-1 A. = 4-3 2-1 y-4 x-2 C. = 3-4 1-2
y+3 x+1 B. = 4+3 2+1 y+1 x+3 D. = 2+1 4+3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法较为简便.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2-1.直线 l 过点(1,2)和第一、二、四象限,若直线 l 的横截
距与纵截距之和为 6,求直线 l 的方程.
解:设直线 l 的横截距为 a,由题意可得纵截距为 6-a, x y ∴直线 l 的方程为a+ =1. 6-a ∵点(1,2)在直线 l 上, 1 2 ∴a+ =1, 6-a
故所求的直线 l 为 y=8(x-3),即 8x-y-24=0.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解法二:设 l1 上的点 A 的坐标为(x1,y1), ∵P(3,0)是线段 AB 的中点, 则 l2 上的点 B 的坐标为(6-x1,-y1),
x =11 1 3 2x1-y1-2=0 ∴ ,解得 6-x1+-y1+3=0 y1=16 3
4x0+y0+6=0 所以 -3x0+5y0-6=0

2014年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必修二:第3章-3.3(1、2)(ppt课件)

2014年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必修二:第3章-3.3(1、2)(ppt课件)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的优越性.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两直线交点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认识事物 之间的内在的联系. (2)体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 题.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两点间的距离
3.3.1
3.3.2
教师用书独具演示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高一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二课件:3.3.1~3.3.2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两点间的距离

高一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二课件:3.3.1~3.3.2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两点间的距离

线(不含l2).
2.解析法又称为坐标法,它就是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代替点、用方
程代替曲线、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的方法.
3.两点P1(x1,y1),P2(x2,y2)间的距离公式|P1P2|= x1-x22+y1-y22 与两 点的先后顺序无关,其反映了把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思想.
解析答案
类型四 直线恒过定点问题 例4 不论m为何实数,直线(m-1)x+(2m-1)y=m-5恒过的定点坐 标是____________.
解析答案
跟踪训练4 求证:不论m取什么实数,直线(2m-1)x+(m+3)y -(m-11)=0都经过一定点,并求出这个定点坐标.
解析答案
返回
达标检测
1 23 4
思考1 直线上的点与其方程Ax+By+C=0的解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 直线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满足直线方程,也就是说直线上的点的坐 标是其方程的解.反之直线的方程的每一个解都表示直线上的点的坐标. 思考2 已知两条直线l1与l2相交,如何用代数方法求它们的交点的坐标? 答案 只需写出这两条直线的方程,然后联立求解.
代数表示
A(a,b)
l1:A1x+B1y+C1=0 A1a+B1b+C1=0
A1a+B1b+C1=0, A2a+B2b+C2=0
答案
2.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A1x+B1y+C1=0,
方程组 A2x+B2y+C2=0 的解 直线l1与l2的公共点的个数 直线l1与l2的位置关系
一组
一个 相交
无数组 无解
1.已知直线l1:3x+4y-5=0与l2:3x+5y-6=0相交,则它们的交点
是( B )
A.(-1,13)
B.(13,1)
C.(1,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单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直线的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 难点:两条直线垂直判定条件的探究与证明. 重难点突破:以初中学习的平面内两直线平行和垂直关 系为切入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导出直线倾斜角间的关 系,再通过直线的倾斜角同斜率的关系,猜想得出两条直线 平行和垂直判定的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两直线垂直的条件, 老师可利用几何画板直观演示,验证当两条直线的斜率之积 为-1 时,它们是相互垂直的即可.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提示】 两条直线平行其倾斜角相等;反之不成立.
2.有人说:两条直线平行,斜率一定相等.这种说法对 吗?
【提示】
不对,若两直线平行,只有在它们都存在斜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率时,斜率相等,若两直线都垂直于 x 轴,虽然它们平行, 但斜率都不存在.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演示结束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在学习直线的倾斜角、斜率概念和斜率公式等 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用直线的斜率判定两条直线 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核心内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 判定.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建议采用引导发现法,先从学 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两条直线 平行与垂直的几何关系代数化,由于学生面对的是一种全新 的思维方法,首次接触会感到不习惯,故教学过程中,教师 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 注意到直线的倾斜角同斜率的关系, 在几何关系代数化的过程中, 注意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3.1.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教师用书独具演示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2)让学生掌握用代数的方法判定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平行 与垂直的方法.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两直线平行,倾斜角相等”这一性质,推出两 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2)利用两直线垂直时倾斜角的关系,得到两直线垂直的 判定方法.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两条直线平行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问题导思】 1.若两条直线平行,其倾斜角什么关系?反之呢?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教学流程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1.理解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判断条 件.(重点) 2.会利用斜率判断两条直线平行或垂 课标 直.(难点) 解读 3.利用斜率判断含字母参数的两直线 平行或垂直时,对字母分类讨论.(易 错点)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新课标· 数学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必修2
思 想 方 法 技 巧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几何与代数有着密切的 联系,对解析几何有了感性的认识.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 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课堂上的启发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 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