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经济生活第一二课重难点解析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第1-5课)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第1-5课)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价值、使用价值(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货币的本质及基本职能(1)本质:一般等价物。
(2)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3.货币流通规律及发行公式(1)货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货币流通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通货紧缩。
)4.汇率变化规律及影响(1)汇率变化规律: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
(2)人民币贬值利弊分析:人民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利:①有利于我国商品出口;②外资投资成本降低,利于吸引外资;……弊:①不利于我国商品进口;②不利于对外投资;③不利于出国留学、旅游和消费等;④不利于偿还外债。
5.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1.影响价格的因素(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与之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效率成反比,与个别无关。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和生产经营的影响有哪些(1)对生活的影响:①需求法则:一般说来,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形态: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
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必须具备的条件:(1)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2)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3)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4)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3)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自然属性——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社会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3)有价值的物品一般有使用价值。
2、货币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3)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4)货币的职能:(1)基本职能:流通手段:需现实货币。
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2)其它职能: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支付手段:伴随赊账产生而出现。
例: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
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产生:贝币→金银→铸币→纸币。
3)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4)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 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实质表现 影响 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 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通胀 通缩供<求 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 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经济生活第一二课知识点

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复习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的定义: 商品的本质属性: 正确区分商品、自然界存在的物品、劳动产品。
A: B: C:(2)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3)货币的定义:货币的本质:(1)什么叫货币的职能:(2)货币的基本职能有: 和A 、价值尺度(标价、标签、可以卖)①价值尺度的定义:②货币可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是因为 ③价格定义: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如青菜的价值用货币表现2元一斤。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功能,只需要 。
B 、流通手段①流通手段的含义: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②商品流通的含义和对生产者的启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公式是:启示:商品生产者为了能把生产的东西卖出去,成为商品,就要(3)货币的其他职能:(注意:这不是基本职能)A 、贮藏手段:货币作为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这时,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功能。
执行该功能的货币应该是金属货币。
B 、支付手段(欠债还钱):货币用来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C 、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货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的手段。
三、纸币(1)纸币的优点及其含义:A 、纸币的产生:金属货币---铸币----纸币B 、纸币的优点:成本低、容易保管、携带运输方便。
C 、纸币的定义:A BC(2)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
公式(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解决办法:通货紧缩:解决办法:四、信用工具和外汇1、信用工具(1)信用卡A、信用卡的含义: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功能的B、银行信用卡含义:是商业银行对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
持卡人可以在发卡指定的消费场所消费或在指定的营业机构存取现金或转帐。
C、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信用卡可以集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
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2、支票(1)支票的含义:是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
说课 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第二课

(三)走进生活、案例体验
为什么在节日中鲜花的价格会比平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价格高出许多而节日过后鲜花的价 格又会落下来? 暮春买毛衣,夏末买凉席,在商品的 使用高峰期过后再去购买所需的商品, 消费者能在价格上获得实惠?
意图:有助于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很好地 应用在现实生活当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 系实际。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情景探究法 情景探究法
1
2 3
讨论法
•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小组讨论,自主探究
•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说教法学法
(二)说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 生的合作意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走进生活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汽车销售量增加,对汽油的销售有什 么影响?汽油价格上涨,对汽车销售会产生什么影 响?
意图:感知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思考怎样 应对价格变动?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案例归纳、回归教材
通过对情景模拟的分析,回归教材,讲解教
材的相关内容。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 的影响两个方面。并讲班里的同学分为两个 小组,针对所要讲的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 生活的自主性,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
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运用“价格变动”的原理,分析相关 经济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二课知识点

经济生活第一二课知识点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①货币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比如商品的标价,价格②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比如,用钱买一支笔。
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其中商品-货币阶段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货币还有其它职能:贮藏手段(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4、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不是货币,没有价值。
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出现后才出现这两种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纸币发行超出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
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紧缩是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的持续下跌。
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5、信用卡的定义及给使用者带来的好处(教材9页)6、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理解汇率升高或降低,币值升值或贬值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含义及意义。
(教材10页)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或如何看待金钱(一般是探究题):①在一定程度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与生活息息相关。
②从货币的起源看,,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③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基本职能。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核心知识总结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2、货币(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要求: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要求:必须用现实货币。
(4)其他职能: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3、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1)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2)发行规律:货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二(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含义、表现及对经济的影响①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影响:对居民: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经济秩序混乱。
对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影响生产和销售。
对国家: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②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
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
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
影响;物价下降,短期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影响经济长远发展和人民长远利益。
4、信用卡的含义及功能、支票的含义及种类①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信用卡具有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等功能。
②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票据。
经济生活第一二课知识总结

经济生活第一、二课知识总结(一)商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交换的必要性,价值是交换的可能性。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
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 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新授课)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价格变动的影响》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的内容。
本课时是接着上一框内容进行的,它主要围绕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个中心,分成二个方面进行阐述,结构严密。
第一目《对生活消费的影响》,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生活场景中归纳出价格变化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不同。
同时价格变化还会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量;第二目《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这是新增加的内容,教师必须讲得透彻,而且必须生动形象。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识记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问题,针对经济生活中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解释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并说明价格变动前后企业的供给量和消费者的需求量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透过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认清问题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生产的影响【依据】因为这些知识和题目呼应,是本课时的主要因素,所以确定为重点。
2、难点: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依据】因为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比较复杂,不同的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不同,以及其他理论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确定为难点。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便让学生学会学习。
2、讲授式教学法因为本课时涉及许多理论性比较强、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将传统的讲授法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这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定物价的措施
(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保障 商品的有效供给 (2)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符合 市场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3)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 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通过经济立法和行 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 (4)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科学理性 消费等。
[点评] 一种商品价格上升, 其替代品需求量增加,互 补品需求量减少。一种商 品价格下降,其替代品需 求量减少,互补品需求量 增加。
• (2012广东深圳二调)市场上某种商品热 卖且价格有持续攀升之势,最有可能导致 出现的情形是( ) • A、该商品的供应量会减少 • B、其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 C、投资过热并引发通货膨胀 • D、其互补商品的供应量增加
考点三、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商品价值量与价值总量 的影响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通常用单 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单位时间 生产商品 数量 社会劳动生 率提高 单位商品 价值量 单位时间 生产商品 价值总量
增多
减少
不变 增多
个别劳动生 产率提高
增多
不变
• (2011高考海南卷4)某市实施新的水务管理办法, 对居民生活用水逐步推行阶梯水价, 对工业和服 务业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对高耗水行业实 行差别水价。这种水务管理办法有利于 • ①产业结构的调整 • ②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 ③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 ④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解析】本题考查价格变动的影响。根据课本知 识,我们可以判断出本题答案。
(2011·安徽卷)下图中的曲线反映的是某种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价格走势。同期, 该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其需求量发生反方向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 列判断正确的是 ( )
①该种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②该种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③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④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大陆女生参选台高校学生会长续: 校方叫停选举
•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淡江大学陆生参选 学生会长补选,风波不断,淡江大学选举部门今 天宣布停止办理补选。 • 淡江大学第20届学生会会长补选,首次出现大陆 学生参选,其中一组候选人中,会长候选人蔡博 艺和兰阳校园副会长候选人姚远鸣2人来自大陆。
• 淡江“中选会”今天公告,“本会自即日起终止 会务,停止办理2014学年度学生会第20届正副会 长补选选举。相关选务事宜,将再行公告”。
香港保钓船昨日启程赴钓鱼岛 海域 拟“9.18”抵达
香港保钓行动委员会再就钓鱼岛主权问题展 开行动。一行逾10名保钓人士昨天(15日)乘 “启丰二号”先到香港南丫岛一带捕鱼,再 尝试前往钓鱼岛。委员会主席罗堪就表示, 这次出海的目的是捕鱼,以及于“9.18事变” 当日到达钓鱼岛。
• 2012年8月12日,14名中国香港“保钓”人 士曾经乘船前往钓鱼岛水域,宣示中国主 权。当年8月15日“保钓”渔船进入钓鱼岛 海域,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厅船只阻拦。渔 船在距离钓鱼岛不远处搁浅,7名“保钓” 人士陆续跳入海中,游泳登上钓鱼岛。5名 登岛人士随后遭日本警方以“非法入境” 逮捕,船上9人也被日本逮捕,经中方抗议 交涉后全数释回。
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 1、像一根指挥棒:调节生产(指挥企业扩 大或缩小规模) • 2、像一条鞭子:促使企业不断提高劳动生 产率 • 3、像一个筛子:导致企业优胜劣汰
影响价格变动的多种因素 价值决 价值量越大,商品的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 定价格 品的价格越低。
供求影 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响价格
• (2007年高考政治江苏卷17)“贵上极则反贱, 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殖列传》)从经 济学角度看,这是( ) • A.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 B.计划机制作用的结果 • C.劳动决定价值的体现 • D.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
A
• (北京市西城区2012届高三4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33.甲商品的价格每下降10个单位,需求增加15个单位; 乙商品的价格每下降10个单位,需求增加5个单位。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商品需求弹性大,更适合采取“降价促销”的方式 • ②乙商品需求弹性大,更适合采取“降价促销”的方式
• ③如果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则更适合扩大甲商品的生产
两组关系
• 1、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某个企业或个 人)——个别劳动时间缩短——价值量不变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所以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 关)——价值总量增大(所以每个企业千方百 计提高效率)——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 2、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部门、行 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价值量降 低——价值总量不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数量 增加而每件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因此价值总量 不变)
需要强化的几个问题
• 例:空气和水、桌子和凳子谁的使用价值 大? • 结论:1、不同的物质不能比较使用价值的 大小 • 2、价值和使用价值不能相互决定,决定价 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使用价值 的是物品本身的自然属性。 • 3、同类的东西可以比较使用价值量的大小, 即数量的多少,如两台彩电比一台彩电的 使用价值量大。
• 由于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的,所以商品生产者要在竞争中处于有 利地位,必须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个别 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 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 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 产者增加收入的主竞争中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意味着全行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即社会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 短,各个企业就又会进入新一轮的竞争中 去,推动了社会物质产品的丰富和社会进 步。(价值规律)
• ④如果整体经济不景气,则乙商品的生产会先受到冲击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2011高考四川卷24)在谈到某些图书的价格时,有人认 为:“每一份的品质都是由每一份的成本堆积起来的,没 有真正物美价廉的东西。”这一观点蕴含的经济道理是 • A.图书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它一定要等于其价值 • B.图书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它一定要反映其价值 • C.图书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它不会等于其价值 • D.图书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但它不会偏离价值 • 【解析】“每一份的品质都是由每一份的成本堆积起来 的”,反映了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一定要反映价值,B 符合题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不一定要在每时刻都等于价值,A错误;第每个交换点上, 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从较长时期看,价格仍等于价值, C错误;题干没有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D本身正确,但不 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