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合集下载

院士增选指南

院士增选指南

院士增选指南引言:院士是指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具有卓越学术成就和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或学者,是对其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

院士增选是评选和甄选卓越科学家进入院士团体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篇文章将从增选的目的、条件、程序以及国内外的实践经验等方面,对院士增选进行详细阐述。

一、院士增选的目的:院士增选旨在表彰和奖励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杰出学术成就和长期贡献的科学家或学者,促进学术交流与创新,提升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

通过增选院士,可以鼓励学者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推动学科领域的发展。

同时,院士团体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威望,可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养和引进人才。

二、院士增选的条件:院士增选的条件通常包括学术成就、学术影响力和学术道德三个方面。

(一)学术成就:候选人应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学术成就,包括独立完成的重要科研项目、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专利成果等。

同时,候选人应具备较高的学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学术影响力:候选人应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包括被同行引用的次数、在学术会议上的邀请发言、学术论文的评审、学术组织的重要职务等。

此外,候选人还应在学术界享有良好的声誉和口碑。

(三)学术道德:候选人应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包括诚实守信、勤奋学习、严谨科学、敢于创新等。

候选人还应遵守学术伦理规范,不从事学术不端行为。

三、院士增选的程序:院士增选的程序一般包括提名、初审、专家评审、最终评审和公布等环节。

(一)提名:候选人可以由本院士团体成员提名,也可以由科研院所、高校、学会等单位提名。

提名材料一般包括个人简历、主要学术成果、学术影响力、学术道德等方面的证明材料。

(二)初审:由增选委员会对提名材料进行初步审核,筛选出符合基本条件的候选人。

(三)专家评审:由一定数量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候选人进行综合评议。

评审过程一般包括查阅相关文献、听取候选人的报告、面试等。

(四)最终评审:由院士团体全体院士参与最终评审,通过秘密投票确定是否增选候选人为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根据《中国工程院2003年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修订,2004年11月2日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为了规范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的组织实施,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制定本办法。

一、院士的标准和条件(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二)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主要是指:在某工程科技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有显著应用成效;或在重大工程设计、研制、建造、运行、管理及工程技术应用中,创造性地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有重大贡献;或为某重要工程科技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以上各项中都包括其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方面作出的成就和贡献。

“重大工程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指: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包括规划、论证、勘设、施工、运行管理等);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重大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方面的管理;产业、工程、重大科技布局和战略发展研究、管理。

在工程管理领域作出“重大贡献”主要是指:被提名人在上述领域具体组织、参加工程项目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发挥管理科学的作用,促使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实施,取得众所公认的成就,或在工程管理理论上有重大建树,并通过实践取得具体业绩。

“学风正派”主要是指院士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等。

“高级工程师”是指等同于教授或研究员职称的高级工程师。

二、增选名额及对院士候选人的有关要求(一)院士增选每两年(奇数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及各学部的名额分配,由主席团决定。

(二)院士候选人(以下简称候选人)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70周岁(以增选当年6月30日为计算的截止日期)。

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和初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2010)

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和初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2010)

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和初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2010)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科学院•【公布日期】2010.12.24•【文号】科发学部字[2010]158号•【施行日期】2010.12.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正文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和初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科发学部字〔2010〕158号)国务院各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协: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规定,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将于2011年1月开始。

现将推荐和初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经第六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九次会议确定,2011年增选院士名额不超过60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0名、化学部10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名、地学部10名、信息技术科学部7名、技术科学部11名。

各归口初选部门推荐到各学部的候选人人数不得超过该学部的增选名额。

二、各归口初选部门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组织所属单位推荐并初选院士候选人。

凡双重领导单位推荐的候选人,由其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初选。

推荐工作必须坚持院士标准,认真审议,严格把关。

三、请各归口初选部门要特别注意推荐符合标准和条件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被推荐人的年龄不得超过65周岁(1946年7月1日(含)以后出生)。

四、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第二章中“凡已连续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和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的有效候选人,停止1次院士候选人资格”的规定,凡2005、2007和2009年连续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和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的有效候选人,2011年停止1次被推荐为院士候选人的资格。

五、推荐院士候选人需填写和准备《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推荐书(部门推荐用)》(以下简称《推荐书》)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被推荐人附件材料》(以下简称《附件材料》)。

中科院院士增选标准

中科院院士增选标准

中科院院士增选标准
中科院院士增选标准是指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中科院)增选院士的评选标准和要求。

中科院
院士是中科院最高学术荣誉称号以及科学家的最高学术称号,代表了中国科学界的最高水平。

根据中科院的规定,院士增选是以学术研究成就为评判标准的。

具体的增选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并取得重要成果:候选人应该在某一科学领域内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并且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这些成果应该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对该领域的科学进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具备卓越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候选人应该具备卓越的学术水平,包括对科研问题的深刻理解、创新思维、科学方法的应用等。

同时,候选人还应该具备在学术研究中展示出的创新能力,即在科学研究中能够提出新的理论、方法、技术等。

3. 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候选人应该在科学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包括在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重要学术报告等。

4. 具备培养和指导学科建设的能力:候选人应该具备较强的指导本学科发展和培养学科人才的能力,包括指导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参与学科建设等。

中科院院士增选是通过引荐、申报、初评、复评、公示等环节进行,最终经中科院学部会议讨论决定并通过中科院院士大会正式选举产生。

增选一次一般持续数年,通过者成为中科院院士。

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39
赵思雄
64
大气科学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40
莫宣学
66
岩石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1
郭正堂
41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42
郭华东
54
遥感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43
钱永甫
66
气象学
南京大学
44
高山
42
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45
高抒
48
海洋地质与自然地理
南京大学
14
吴培亨
65
超导电子学
南京大学
15
张树霖
69
半导体光谱学
北京大学
16
张铃
67
计算机应用
安徽大学
17
李建中
54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
18
李征帆
68
电磁场与微波
上海交通大学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9
李爱珍(女)
68
半导体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
李景镇
64
光学工程
深圳大学
21
杜国同
59
电子科学与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
22
杨福民
62
天体测量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23
苏毅
63
应用激光技术与光电测试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24
陈天平
64
信息处理、系统科学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关于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关于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关于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日期】2005.01.12•【文号】•【施行日期】2005.01.12•【效力等级】团体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正文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关于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各全国性学会、协会、研究会:现将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和初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科发学部字[2005]6号)和中国工程院《关于提名和遴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中工发[2004]94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给你们。

鉴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以下简称两院)2005年院士增选工作已经开始进行,现就中国科协所属一级学会推荐、提名两院院士候选人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参与推荐、提名的单位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协会、研究会)可以推荐、提名本学会的专家学者为中国科协系统候选人,被推荐、提名的人选为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高级工程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必须是本会会员。

二、推荐、提名候选人的标准和条件1.各学会要按两院《通知》和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要求的标准条件(见附件1、2)及学科专业范围进行院士候选人的选拔。

在推荐过程中,要坚持标准,实事求是,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把好质量关,增加透明度,在本学会范围内征求意见,特别是要听取同行专家的意见。

2.在推荐、提名工作中,在坚持标准条件的前提下,要特别注意选拔符合标准和条件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及长期工作在工程技术第一线并作出重大成就和贡献的工程技术专家。

三、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的名额及要求两院增选院士名额均不超过60名,其中,报送中国工程院每个学部候选人名额不超过6名。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改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新增信息技术科学部,目前为6个学部。

各学会推荐、提名两院院士候选人的人数,由各学会按照增选院士的标准掌握。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推荐书(部门推荐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推荐书(部门推荐用)

附件4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推荐书(部门推荐用)本推荐书的内容不得涉及国家秘密。

如确需提供涉密材料,涉密部分请另纸按保密规定报送。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附件材料被推荐人姓名:专业:工作单位:推荐学部:填表日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印制附件材料目录附件1:被推荐人基本情况附件2:被推荐人中国国籍证明附件3:论著目录附件4:重要引用和评价情况相关内容的复印件附件5:获奖证书和发明专利证书的复印件附件6:10篇(册)以内有代表性的论文、著作、研究技术报告、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的全文说明1、本附件材料由被推荐人所在单位或由被推荐人提供。

被推荐人对附件材料的真实性向推荐单位负责,并提交确认函。

2、附件材料的附件1用“院士增选录入系统”填写,附件2至附件6不使用“院士增选录入系统”,请按相关要求填写或提供复印件。

全部附件材料用A4纸按顺序装订成册。

如10篇(册)代表性论文、著作、研究技术报告、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不便装订,可以另附。

3、本附件材料内容不得涉密。

如确需提供涉密材料,涉密部分请另纸按保密规定报送。

不得报送绝密级材料。

附件1:被推荐人基本情况1.个人信息2.主要学历(六项以内)3.主要学术经历(十项以内)4.重要学术任(兼)职(六项以内),指在重要学术组织(团体)或重要学术刊物等的任(兼)职5.代表性的论文、著作、研究技术报告、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限10篇(册)以内。

在每篇论文、著作、研究技术报告、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后说明被推荐人所起的作用和主要贡献(限100字),如,提出什么学术思想,是否执笔人,研究工作的参与程度和主要贡献。

按以下顺序填写:论文:作者(按原排序),题目,期刊名称,卷(期)(年),起止页码;著作:作者(按原排序),著作名称,出版社,出版年份,出版地;研究技术报告(未公开发表的重要报告):作者(按原排序),报告题目,完成年份;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作者(按原排序),报告题目,报告年份,会议名称、地点。

外籍院士是什么意思

外籍院士是什么意思

外籍院士一、什么是外籍院士外籍院士是院士的一部分。

外籍院士和本籍院士的区别,主要是国籍不同,外籍院士的国籍是国外户籍。

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或在促进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国籍专家、学者,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外籍院士如取得了中国国籍,可按程序转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享有同等义务、权利及有关待遇。

二、院士简介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

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于2021年11月18日揭晓,共有149人当选。

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

三、制度由来院士在中国,原来称为学部委员,就是在某一领域内的资深专家,中国最早的院士产生于1948年3月,即中央研究院院士,通过层层选拔,81人当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著名学者,此次院士选举,比较充分展示了学术成就而非政治主张的推选理念,如民主人士郭沫若先生因为在甲骨文等考古工作方面的突出成果而获得胡适举荐并获选。

这次选举中,除了中央研究机构以外,获选人数最多的四所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

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233人,华罗庚、苏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学家进入新中国第一批院士(学部委员)的行列。

1955年学部委员(后称院士)包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数学物理学部30人、化学部22人、生物学部60人、地学部24人、技术科学部36人,以及人文社会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部61人。

1957年增选了自然科学学部委员18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王清月
64
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
天津大学
11
王锡凡
66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西安交通大学
12
卢柯
37
材料科学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13
史忠植
61
计算机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4
叶定友
62
固体火箭发动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
15
叶培建
58
空间飞行器总体与信息处理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16
左铁钏(女)
62
激光技术
31
饶子和
52
生物物理学与结构生物学
清华大学
32
席焕久
57
人类学
锦州医学院
33
徐汝梅
64
昆虫生态学
北京师范大学
34
郭爱克
63
神经科学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35
高琼
49
生态系统模拟
北京师范大学
36
康乐
44
昆虫生态学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37
曹志洪
61
土壤农化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38
曹雪涛
38
免疫学
第二军医大学
27
沙金庚
54
古生物学、地层学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8
邵明安
46
土壤物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9
陆大道
62
经济地理
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
30
陈军
46
地理信息系统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31
陈旭
66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32
陈智梁
62
地质学
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33
周新华
61
地球化学
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20
李小建
48
人文地理学
河南大学
21
李曙光
62
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2
杨元喜
46
大地测量学
总参测绘研究所
23
杨文采
60
地球物理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4
杨树锋
55
构造地质学
浙江大学
25
汪啸风
64
地层古生物学
国土资源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
26
沈焕庭
67
自然地理--河口学
华东师范大学
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
有效候选人名单
(共309人,分学部按姓名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55人
化学部44人
生物学部46人
地学部59人
技术科学部105人
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
二〇〇三年五月
数学物理学部(共5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广厚
63
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学
南京大学
2
王仁卉
65
凝聚态物理
40
郝守刚
61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北京大学
41
夏军
48
水文学及水资源
武汉大学
42
夏林圻
61
岩石学、火山岩浆学
国土资源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43
秦大河
56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中国气象局
44
贾承造
55
石油地质、构造地质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45
钱永甫
64
大气科学
南京大学
46
陶澍
52
环境地理
北京大学
47
顾连兴
58
矿床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3
颜德岳
66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44
薛奇
58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南京大学
生物学部(共46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方荣祥
57
植物病毒学、植物生物技术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2
王大成
62
分子生物物理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3
王书荣
63
生物物理学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4
王宪(女)
48
生理和病理生理学
63
大气物理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3
孙孚
63
物理海洋
中国海洋大学
14
孙革
59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吉林大学
15
朱日祥
47
地球物理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6
何国琦
68
大地构造学
北京大学
17
张本
60
水域国土整治
海南大学
18
张先康
59
地球物理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19
张经
45
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11
朱军
53
作物遗传育种
浙江大学
12
许再富
63
保护生物学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13
何廷农(女)
64
植物学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14
张亚平
37
进化生物学与保护遗传学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15
李伯良
5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6
李林
4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7
李增智
57
森林保护
安徽农业大学
18
杨焕明
50
基因组学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19
沈敏(女)
48
法医毒物学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20
沈岩
51
分子生物学、遗传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21
陈霖
57
认知科学
中科院研究生院
22
周开亚
70
脊椎动物学、保护生物学
南京师范大学
23
周海梦
56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4
计亮年
69
生物无机化学
中山大学
5
冯守华
47
无机化学
吉林大学
6
田中群
47
物理化学
厦门大学
7
刘淑莹(女)
60
分析化学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8
朱鹤孙
73
化学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
9
吴奇
48
高分子科学
香港中文大学
10
吴云东
45
理论有机化学
香港科技大学
11
吴养洁
75
有机化学
郑州大学
12
吴毓林
65
20
杨峻山
61
天然药物化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21
汪文川
61
化学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
22
沈涛
64
物理化学(染料光敏化)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23
沈延昌
71
有机化学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24
单孝全
65
分析化学、环境化学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5
侯建国
43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6
姚建年
49
物理化学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36
黄宪
69
有机化学
浙江大学
37
黄仲贤
63
化学
复旦大学
38
景遐斌
61
高分子化学和物理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39
董绍俊(女)
71
分析化学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40
韩布兴
45
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41
廖代正
63
化学(无机化学)
南开大学
42
潘才元
62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27
封继康
64
物理化学
吉林大学
28
洪茂椿
49
无机化学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29
费维扬
63
化学工程
清华大学
30
赵东元
39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
31
赵新生
45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32
徐正
63
无机化学
南京大学
33
徐筱杰
66
结构药物化学、计算化学
北京大学
34
柴之芳
60
放射化学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35
曹怡(女)
73
有机光化学
清华大学
24
周筠梅(女)
6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25
林兆鑫
60
肠胃科、内科
香港大学
26
林其谁
65
生物化学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7
郑光美
70
鸟类学
北京师范大学
28
贺林
49
分子遗传学
上海交通大学
29
赵志奇
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