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研究的常用方法
流行病研究方法 病因推断 病因的概念

轮状模型 病因网模型
三、病因模型——三角模型
1. 1954年,约翰-高登(John Gordon)总结了人类对传 染病病因的认识,提出了传染性疾病流行的三角模型 (epidemiologic triad)。 2. 明确提出影响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是多重 的,并将它们归结为三个方面,即宿主( host)、病原体 ( agent)和环境( environment) ,三者对传染病流 行缺一不可。
三、病因模型——病因网
1. 同一疾病不同病因链相互连结、 相互交 错, 形成一个更为复杂的完整的病因关系 网络。 麦克马洪(MacMahon)把这个从 病因到发病的联系的整体网状结构叫做病 因网络(web of causation)。
三、病因模型——病因网
2. 对疾病预防的启示 (1)去除一条病因链中的仸何一个因素就可以完全切断整个病因链,从而预防疾病 通过此病因链发生; (2)不同的病因链对疾病发生的作用的大小可能不同, 有效的预防应切断主要的病 因链,即效应大的病因链; (3)不同的病因链可能独立地影响疾病的发生,同时切断多个病因链必然可以预防 更多的病例。
X2
Y
直接 病因
三、病因模型
病因模型
是一种用来区分不同病因以及阐述它们与 疾病的关系、 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 它们作用机制的一种假说或理论框架。
主要用途
阐述病因不疾病的关系,以及病因之间 的关系。
指示病因的方向以解释新的病因。 说明病因的作用和解释流行病学概念和
原理。
三、病因模型
三角模型 生态模型
1. 1991年Dahlgren和Whitehead从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健康决定因素的生态模型, 是轮状模型的迚一步发展,也被称为生态病因模型( ecological model of causation)。
提出病因假设常用的研究方法

提出病因假设常用的研究方法
疾病的病因分析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的疾病需要选
择不同的研究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1. 观察研究法
观察研究法是一种直接观察现象的方式,通过收集目标群体的信息,研究者可以发掘出因果关系并确定病因。
例如,针对疾病发生的
危险因素,研究人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病例对比等方法,寻找可能
的病因因素,如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
2. 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是一种通过实验手段验证病因假设的方法。
例如,某
药物可能会导致某种疾病,然而不能直接证明因果关系,研究者可以
进行实验来验证药物是否对疾病的发生起到作用,从而就可以确定某
种疾病的病因。
3. 统计研究法
统计研究法是通过利用现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研究病因的方法。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来分析大量的生物数据,来发掘出潜在的病因。
4. 分子生物学研究法
分子生物学研究法是一种最近十分常用的研究方法,它采用生化
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DNA、RNA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
变化,从而探寻疾病的病因。
例如,分子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基因,找
出不正常的基因突变,从而确定某些疾病的发生原因。
5. 发现性研究法
发现性研究法是一种通过试错方法探索可能的病因的方法。
它不
仅关注现有的知识,也尝试去探索未知的病因因素,发现性研究法通
常用于研究较为罕见的疾病。
总之,以上是研究病因假设常用的方法,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并不是完全可替代的。
对于医学研究人员来说,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对于解决疾病病因至关重要。
关于病因学案例

关于病因学案例——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病首次爆发的病因学研究一、流行病学关于病因研究的一般步骤描述——分析——实验三部曲:1.提出假设:常用Mill J S的逻辑推理方式①求同法:在相同事件间找共同点。
如在待研究病因的所有患病者之间找共同点。
②求异法:在不同情况间找不同点。
如在患病与未患病间找差异点。
③共变法:看疾病发生频率及强度是否与某因素的变化相关。
④类推法:若所研究疾病与已知病因的某疾病的分布特征相似,可推想两种疾病的病因可能相同。
⑤排除法:对多种可疑病因一一排除,剩余的最难排除的因素很可能就是病因。
2.分析性检验假设:一般是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后作队列研究3.实验验证病因:指基础医学实验研究,可有①生化实验:对营养代谢药物毒物等进行鉴定②微生物学实验:当疑为传染性病源微生物致病时可用③分子生物学实验:可从分子水平研究可疑病因及其致病机制。
④动物实验:通过建立动物模型证实病因假设。
另外还有临床研究。
二、1.病因假设的建立:①求同法寻找共同点:最初出现的病例以病因未明的临床少见病例加以处理,随着相似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的病例不断出现,临床医生开始将患者作为一群体共同研究。
开始查阅文献,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动员患者认真详尽回顾并前1个月接触史,以查找可疑病因。
②早期病例发病危险因素的排查,寻找可疑病因线索:由参加H饭店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人员聚集发病现象找到可疑病原地——H饭店,继而发现可疑传播途径——特色生拌凉菜③排除法依次排除可疑病因:W市卫生局组织大会诊,分析疫情,对可能病因进行一一排除。
对病因做出初步推断: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蠕虫蚴移行症),以广州血管圆线虫感染引起的幼虫移行症可能性最大。
④病因假设建立:通过文献调查,在高度怀疑“神经系统蠕虫蚴移行症”的前提下,经调查证实有明显“聚集发病现象”、“集体聚餐”食用“特色生拌凉菜”的暴露接触史,“生食螺肉感染蠕虫蚴”的病因假设成立。
2.病因假设的论证:①病例调查研究:拟定调查表,指派调查人员对早期患者患病前的生活接触史进行全面细致的回顾性询问调查,尤其生活饮食方面的暴露情况。
常用临床实验研究方法包括

常用临床实验研究方法包括常用临床实验研究方法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
这些方法在医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旨在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评估新药的疗效以及评估诊断和筛查方法的准确性。
下面将对这些临床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经典的实验研究方法,被认为是评估药物疗效的金标准。
该方法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接受不同处理的组别,其中一个组别接受治疗(例如药物),而另一个组别接受安慰剂或标准治疗。
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可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随机对照试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有效性,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需要注意样本选择、随机化的过程以及盲法的使用。
队列研究是一种前瞻性的观察性研究方法,在该方法中,研究者根据暴露因素将参与者分为不同的组别。
随后,在一段时间内,研究者观察并记录参与者的发病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但需要较长的时间跟踪参与者的疾病发展过程。
队列研究的优势在于能够更直接地评估因果关系,但也存在样本选择和控制其他因素的挑战。
病例对照研究是另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常用于疾病的病因学研究。
在该方法中,研究者选择一组已患疾病的个体(病例),以及一组与其类似但未患疾病的个体(对照),然后比较两组的暴露因素。
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暴露情况,研究者可以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
病例对照研究通常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较低的成本,但也可能受到回忆偏倚和选择偏倚的影响。
横断面研究是一种针对特定时间点的观察性研究方法。
在该方法中,研究者同时收集参与者的暴露因素和疾病发生情况。
然后,通过比较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之间的疾病发生率,可以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
横断面研究通常快速且成本较低,但由于无法确定因果关系,其研究结果应谨慎解释。
除了上述提到的常用临床实验研究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研究方法也在医学研究中被运用。
例如,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可以综合多个研究的结果,提高证据的强度和精确性。
2 病因与病因推断(研18) 2

16
(二)判断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
即某一事件(暴露)的频率或性质的改变, 即某一事件(暴露)的频率或性质的改变, 会引起另一事件(疾病)的频率或性质的改变, 会引起另一事件(疾病)的频率或性质的改变, 则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即为因果联系。 则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即为因果联系。
17
(三)因果推断的标准
1.联系的时间顺序 必要条件) 1.联系的时间顺序(必要条件) 2.联系的强度:RR、 2.联系的强度:RR、OR 联系的强度 3.剂量 剂量3.剂量-反应关系 4.联系的一致性 重复性) 联系的一致性( 4.联系的一致性(重复性) 5.分布的一致性 5.分布的一致性 6.联系的特异性 暴露与疾病一对一、 联系的特异性: 6.联系的特异性:暴露与疾病一对一、联系强度大 7.生物学的合理性 7.生物学的合理性 8.实验证据 人群实验、 实验证据: 供参考) 8.实验证据: 人群实验、动物实验(供参考)
病因与病因推断
( cause & causal inference )
天津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 齐秀英
1
主要内容: 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容:
病因的概念 病因研究方法 病因推断
2
一、病因的概念
(一)流行病学病因
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 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 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 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 频率就会下降。 频率就会下降。
14
病因推断程序: 病因推断程序:
15
(一)排除虚假联系和间接联系
病因研究的基本步骤和研究方法

病因研究的基本步骤和研究方法
1. 首先啊,咱得明确研究啥病呀!就像你要找个东西,总得知道找啥吧!比如说研究心脏病,那咱就瞄准这个目标啦。
2. 然后呢,收集相关资料可太重要啦!这就好比盖房子得有砖头呀!找各种关于这个病的文献、病例啥的。
3. 接着呀,观察患者的症状那是必须的呀!你想想,不仔细观察咋知道问题出在哪呢,就像侦探找线索一样。
比如说观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
4. 还要进行实验研究呢!这就跟做个有趣的小实验一样,看看不同因素对病因的影响。
5. 对啦,统计分析数据也不能马虎呀!这就像整理一堆乱麻,把有用的信息理出来。
比如统计癌症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布。
6. 千万别忘了调查家族病史呀!这可关系重大呢,就好像看看有没有家族遗传的“种子”。
7. 建立动物模型也很关键哦!就如同给病造个“小窝”,在动物身上模拟研究。
8. 多和其他专家交流交流呀!这就像大家一起头脑风暴,说不定就有新发现呢。
9. 随时关注最新研究动态也很有必要呀!可不能落后呀,就像跑步要紧跟前面的人。
10. 最后呀,综合所有信息,得出病因啦!这就像拼图完成,看到全貌啦!比如说经过一系列研究,终于搞清楚某种罕见病的病因啦!
我觉得呀,病因研究就得一步步认真来,每个步骤和方法都不能忽视,这样才能真正找到病因,为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呀!。
病因研究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一、病因概念(一)病因概念的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认识病因经历了如下几个重要的阶段:(1)阴阳五行说公元前5世纪,我国祖先即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提出疾病的发生与外环境物质-水、火、木、金、土密切相关。
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病因观,它摆脱了唯心主义的束缚。
(2)Koch法则意大利学者(Fracastora)最早于16世纪提出了“特异的疾病与特异的‘传染物’有关”,这是特异病因论的开始。
到19世纪提出了“活的传染物”的概念。
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德国学者郭霍(Robert Koch)于1884年提出了确定病原菌的郭霍三原则:① 在相同的疾病病人中均能分离出同一种病原菌,但不能在其他疾病患者或健康人中找到;② 必须能在体外获得纯培养,并能传代;③ 这种纯培养接种于易感动物能引起典型疾病,并能从这种实验感染的动物中重新分离出相同的病原菌。
第一个被证实符合这些原则的疾病是炭疽。
郭霍三原则在病因发展史上有过重大作用。
(3)三角模式人类在长期的防治疾病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疾病的发生不单与病原微生物有关,而且与环境和宿主状况有关。
另外,有大量的非传染病并非由“活的传染物”引起。
建立在细菌学理论上的郭霍三原则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病因理解的需要。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病因的三角模式逐渐发展成熟。
该模式强调,病原微生物、宿主和环境是疾病发生的三要素,三要素各占等边三角形的一个角,当三者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人体能保持健康,一旦其中某要素发生变化,三者失去平衡,就将导致疾病。
该模式较单一病因论全面,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疾病发生的条件。
(4)轮状模式三角模式将病因、宿主、环境截然分开,并强调三者处于同等地位,显然有不妥之处。
至上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疾病的轮状模式,该模式强调了环境与机体的密切关系。
机体占据轮轴的位置,其中的遗传物质有重要作用;外围的轮子表示环境,环境包括生物、物质和社会环境,机体生活在环境之内,而病因存在于机体和环境之中。
病因的名词解释病因的研究方法

病因的名词解释病因的研究方法病因的名词解析:中医学认为,病因就是导致一种疾病发生的原因。
它包括致病因子和条件。
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是指使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这里的危险是指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
病因的研究方法:1、求同法(method ofagreement)如果多种不同情况与某种疾病的存在有联系,而在这多种情况均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则这个因素很可能为该病的病因。
如氟斑牙患病率高的地区,饮水氟含量高,而患病率低处则饮水氟含量低。
饮水氟含量高则可能为氟斑牙的病因。
2、求异法(method ofdifference)如果有A、B两种情况,某病的发病率在A显著高于在B,在A有某因素(F),在B没有该因素,则F很可能是该病的病因。
如肺癌发病率在吸烟者显著高于在不吸烟者,说明吸烟可能是肺癌的病因。
3、共变法(method ofconcomitant variation)当某个因素(F)出现的频度或强度发生变化时,该病发生的频率与强度也变化,则F很可能是该病的病因。
如海豹肢畸形(phocomelia)随反应停(thalidomide)上市量的增减而增减。
在温州地区研究发现“散发性脑炎”的发病数,随四咪唑和左旋咪唑上市量而变化,从而怀疑该药物与“散发性脑炎”的发生有关。
4、类推法(method of analogy)当一种疾病的分布与另外一种病因已清楚的疾病的分布相似时,则这两种病可能有共同的病因。
如前文所述河北省1963年流行的“不明热”被判断为钩端螺旋体病,就是根据共分布特点而作。
除上述四种方法外,如果一种疾病有多种可疑的病因,而其中多种已被排除,仅余一种可能时,则此因素是该病的病因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病因的分类:1.中医分类:病因种类繁多,现代对病因的分类,是将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分类的方法,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以及其他病因四大类。
即①外感病因-六淫、疠气(戾气、疫气);②内伤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不节、不洁、偏嗜)、劳逸失度(过劳、过逸);③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④其他病因-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ction study)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 对一定人群或人群样本的患病或健康状 态及其影响因素所进行的调查。
二、研究的目的 (一)描述疾病分布 (二)探索病因 (三)检出患者
三、种类 (一)普查(Census):指对调查范围内的
全部对象进行调查。
RR 或OR值愈大表示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 程度愈强。
RR值 范围
意义
0-0.3
高度有益
0.4-0.5
中度有益
0.6-0.8
微弱有益
0.9-1.1
不产生影响
1.2-1.6
微弱有害
1.7-2.5
中度有害
>=2.6
高度有害
配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配对资料整理表
病例 对照暴露情况 合计
+-
暴露 +
抽样样本的计算:与要求的精确度 和疾病特征在总体人群中所占 的比例有关。
t2pq n=
d2
=400q/p
随机抽样的方法: 单纯随机抽样
系统抽样 分层抽样 整群抽样 多级整群抽样
四、资料分析
根据疾病的“三间分布”强度,寻 找表现特征。
调查显示:中国6成中年人健康有问题
据中新社消息:一项在上海、深圳、无锡 等地针对中年人健康状况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 66%的人有失眠、多梦、不易入睡等现象;经 常腰酸背痛者为62%;记忆力明显衰退的占 57%;脾气暴躁、焦虑占48%。
a b a+b
情况 -
c d c+d
合计
a+c b+d a+b+c+d
X2= (b-c)2/(b+c)
RR(OR)=b/c
配比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时,对子资料不宜扯开进 行分析,否则将降低检测效率。
E(a)
D
N Ne
E(c)
D
E(b)
E(d)
比较: a/a+c 与 b/b+d(两组的暴露率) a/a+c > b/b+d 表明因素与疾病可能有关系
例:雌已烯酚与阴道腺癌
母亲服用雌已烯酚人数
病例组人数
>
母亲服用雌已烯酚人数 对照组人数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又称前瞻性 研究。是将特定人群分为暴露于某因素 和非暴露某因素(或不同暴露水平), 然后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某病 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调查表明,慢性疲劳综合症在城市新兴行业 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10%至20%,在某些行业中 高达50%,如科技、新闻、广告、公务员、演 艺人员、出租车司机等。
2000年底的HIV感染统计:
全球有3610万HIV感染者(其中3470万为成年,140万为
15岁以下儿童). 15-49岁人群的感染率为1%. HIV感染者的死亡人数为2180万. 2000年新发生530万HIV感染人数,平均每日15000人 (5人/min ,1人/11 sec). 死亡近300万人. HIV感染一般城市高于农村;5岁和15-49岁组发病最高; 有高危的职业人群,但在一些高发地区其传播有从吸毒 者至妓女至嫖客再至普通人群的趋势;70%的感染病例 分布在非洲亚沙哈拉沙漠,16%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另 14%分布于欧美等其他国家。
癌症、心血管等慢性疾病资料
门诊和医院的疾病登记资料
其他:如出生缺陷登记、流产统计、口腔疾病统 计、 交通事故登记等。
记录联结(Record linkage)
将个人分散的与健康有关记录资料编号,输入微 机储存,并与其家庭资料联接。这些记录联接对 研究多因素的慢性病病因有意义。
专题调查
第一节 现况调查(Prevalence survey)
描述资料主要是医疗机构和政府机构收集 的常规资料,也有部分一时性的调查资料。 这些资料均需作到真实(可靠)、完整。
人口资料: 户籍资料;人口普查资料; 出生和死亡登记资料
疾病报告登记、病例档案、疾病监测资料
疾病报告登记资料
传染病报告
结核病和麻风的登记制度
重要寄生虫病资料
重要地方病资料
职业病资料
(根据目的选择因素,要求准确、完整、细致、量化)
6 收集资料、* 整理和分析
方法:询问、填表,辅以查阅档案、采样化验、 实地查看等。
三、 病例和对照的选择
1 原则:病例代表总体中所有某病病例, 对照代表产生病例和非病例的总体。
举例:儿童乙肝传播途径的调查。
2 病例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 诊断标准必须准确(有确诊依据,分类明确) ➢ 尽量选新病例,避免选夹杂病例和死亡病例。 ➢ 从普通人群中发现病人,随机挑选。 ➢ 从医院中挑选病人。
分析性研究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定义 病例-对照研究是比较一群某病病
例与一群未患该病的对照暴露于某因素 的可能性大小,以推论可能的病因或有 关因素的一种调查。是从“病”探索可 能的“因”。
病例-对照又称回顾性调查 (Retrospective study)。
群体匹配(Category matching): 在选择对照时要求匹配的因素,在所占 比例上与在病例中的一致。
个体匹配:(Individual matching) 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
配对(Pair matching)
匹配(配比)
二 、调查步骤和方法(略)
1 明确目的(广泛探索危险因素、检验病因、 两者兼有) 2 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研究的种类) 3 对照的选择*** 4 样本含量(与精确度要求、暴露比例有关) 5 调查表制备及研究因素的选择
N Ne
D (a) E D (b)
E D (c 与c/c+d ,当a /a+b 显著大 于c/c+d 时,则认为某因素与发病有联系, 甚至有因果联系。
举例:易犯罪人的神经特征。
10年后有犯罪记录人数 10年后有犯罪记录人数
具有阳性神经特征人数 > 阴性神经特征人数
三、流行病学实验
• 如果对照选择不难,可多设对照。 • 主要病因不可列为配对条件,以避免过分配
比(Over matching )。
四、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1 调查资料的检查、归纳和整理 非配对资料的整理表
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整理表
暴露
疾病
合计
病例(+) 对照(-)
有(+) a
b
a+b
无(-) c
d
c+d
合计
a+c b+d a+b+c+d
(epidemiological experiment)
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 )
干预研究(intervention trial)
定义:
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随 机方案,将受试者随机地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其人为地增加或减少某些处理因素,然后追 踪随访观察这些处理的结果,比较两组人群的 结局及效应上的差异。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调查分析种类
观察
根据性质 目的分类
描述性 常规资料(个案调查、疾病报告、死亡登记) 横断面资料(现况调查、暴发调查) 纵向资料(出生队列)
分析性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干预
(实验性质,分析性质,前瞻研究)(现场试验) ( 群体试验) (流行病学试验)
描述性资料的收集,了解疾病的分布特 点
T
N Ne
C
D (a) D (b)
D (c) D (d)
流行病学实验可对病因假设作出可靠性 的验证,是病因研究的重要步骤。
病例-对照研究
(Case-control study)
一、研究的种类
以目的分类 1 探索性研究 2 检验性研究
以研究设计分类 1 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2 病例与对照匹配
匹配:要求对照组在某些因素或特性上 与病例组保持相同,目的是为了在比较 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是一种限制手 段。能增加分析时的统计学检验能力。
优点:在短时间内取得成绩。 缺点:1 对象多,漏检难免。
2 检查的仔细程度和准确性有限。 3 发病率低,诊断程序复杂的疾病 不适合普查(成本与收益问题)。
(二)筛检(Screening):指用灵敏、 简便、快速、易行的检测方法,有组织 地对人群进行检查,检出外表健康而可 能患病的人,以利于进一步确诊的调查 方法。
2 X2 检验: X2=(ad-bc)2 n/(a+b)(c+d)(a+c)(b+d)
P< 0.05时,说明两组暴露率有显著差 异,可能暴露因素与疾病有联系。但不 能说明联系的程度。
3 危险度估计: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 暴露组的发病率是非暴露组的发病率的 多少倍。 RR= a(c+d)/ C(a+b)
3 对照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 选一般人群
➢ 医院住院或门诊病人(要求病种愈多愈好, 但与该病病因不能有联系) 如:肺癌与吸烟(慢支、矽肺) 高血压与遗传(糖尿病)
➢ 病例的家属、同事、邻居
配比法(Matched studies):为增加病例与 对照的均衡性(可比性)而把病例与对照配 成”对子”进行调查,使混杂因素在两组中 分配均匀。
优点: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指通过对部分有代表性人群的调查,
推测其全部人群中患病情况的调查方法。
优点:1节省时间、劳动、经费、材料。
2 容易做的精确细致。 缺点:调查设计、实施及资料分析比较复杂。
注意事项:1 抽样必须随机化 2 调查材料的分布必须充分均匀 3 样本必须足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