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自然灾害与人

合集下载

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分析

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分析


堤坝溃决


原 流域汇水 地面坡度低越 ,土壤含水率越 ,植被覆
因 速度
盖率越 顺直,流域汇水速度越快

河道排水 河谷越 、越通畅,纵向坡度越 ,
速度 河道排水的速度越大
返回
原因
表现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 加快 ,加剧

破坏植被 水土流失和河道的淤积,使河

流水位 升高 、河床坡度减小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
由强冷空气
迅速入侵造 成大范围的
主要发生在冬半
剧烈降温, 年,由东北到海
并伴有大风、 雨雪、冻害
南依次减弱
等现象
危害
防御措施
强烈的大风、 降温天气使 发布准确的
农作物和牲 寒潮消息或 畜受到冻害, 交通、通讯 警报,做好
和建筑物受 防寒准备 到很大影响
地震、地质构造复 滑坡、杂,地形崎 泥石 岖,不合理 流 人类活动等
返回
洪灾的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
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防止洪水漫溢 加快泄洪速度 降低洪水水位
兴修水库
严格控制滥砍滥伐
退耕还湖 修筑堤坝
疏浚河道
提高森林覆盖率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建立减灾防灾管理体制 建立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
开辟分洪区 拟订居民应急撤离计划
开挖分洪道
设置防洪保险基金
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考点一线串] 1.淮河的治理
上游建水库和蓄水工程;中游利用湖泊洼地蓄洪,加固干流 的堤防;下游开辟入海河道,分流排泄洪水。
返回
2.黄河的治理
上游兴建水利枢纽蓄积洪水,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及其.PPT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及其.PPT

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 √ ) 【分析】地震震级的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 震只有一个震级。影响烈度的因素除震级外,还与震源深浅、 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所以一次地震有 多个烈度。
2.干旱就是旱灾。( × ) 【分析】干旱是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 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只有干旱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 会失稳或资源破坏等,干旱才能形成旱灾。
地面上任何 一点到震中 的直线距离
震中 距
地质构造和 地面建筑
烈度
地震时地面 受到的影响 和破坏程度
②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 环太平洋地带。 (2)滑坡和泥石流。
类型
滑坡
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 岩体与土体,在 重 概念 力作用下沿一定滑
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
现象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
分布
破碎、 _地_势_起_伏_较 大、植被覆盖较差
【解析】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 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黄土 的垂直节理发育,内部孔隙较大,在坡脚遭到人为作用而变陡, 或者发生暴雨时容易使黄土层发生崩塌。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 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 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 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图中显示黄土覆盖层 和基岩之间有明显的滑动面,特别是该区域降水较多,加之人 为开挖边坡的影响,从而导致滑坡发生。
2.读受不同海平面升高影响下某国土地变化图(图中虚线为 国界线),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A国水灾特别多的原因是什么? 2 分析该地区风暴潮比较严重的原因。 【解析】根据图中国界轮廓等相关信息可知,A为孟加拉国, 濒临孟加拉湾海域。第(1)题,从气候(降水)、地势、植 被等方面分析A国水灾多发的原因。第(2)题,该区域风暴潮 比较严重的原因与风力风向、地势、海湾特征、飓风等都有关 系。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知识讲解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知识讲解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知识讲解要点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把自然灾害理解为自然现象的发生超越了人类的适应能力,从而危害到人类社会。

2.自然灾害形成所应具备的条件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自然灾害系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的大小是前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4.自然灾害的类型(1)自然灾害的分类(2)我国政府采用的自然灾害分类方案七大类自然灾害及其主管部门【典型例题】下列现象或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①喜马拉雅山无人区的雪崩②印度洋地震海啸③大兴安岭的森林火灾④城市火灾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判断自然灾害时要依据两个标准:一是看诱因是否是自然作用,二是看是否有受灾体。

喜马拉雅山无人区的雪崩虽然有自然的作用,但缺少受灾体,即不会对人类社会构成任何威胁,不属于自然灾害。

造成大兴安岭森林火灾问题的因子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为的,但森林火灾的发展过程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仍属自然灾害。

而城市火灾毫无疑问是人为造成的。

答案:B要点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1)自然灾害对人员的伤害对人类生理、心理的伤害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后果,因此人是防灾、救灾中的首要防救对象。

(2)人员伤害的人群差异人们在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导致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因此,同样强度的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的情况不同。

如下图: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毁。

第16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 (1)

第16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 (1)

第17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 课时 2【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深刻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2.通过学习洪水和洪灾问题,学会分析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3.通过分析洪峰、洪灾和泥石流的相互关系加深对自然灾害之间关联性的认识。

4.通过探究洪灾的成灾特点,尤其是人为因素对洪灾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学法指导】1.利用大约30分钟认真预习,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

2.下节课将对学案完成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查反馈。

课前预习案【基础知识梳理】一、认识洪水和洪灾1.自然灾害概况(1)概念:在__________发生的,对人类________________构成危害的事件。

(2)分类⎩⎪⎨⎪⎧ 气象灾害:如 (飓风)、 、寒潮、冰雹等地质灾害:如 、火山、 、泥石流等水文灾害:如 、海啸、咸潮、赤潮等2.洪水与洪灾(1)概念: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________现象的统称。

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________,就形成洪灾。

(2)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包括 损失和 损失。

二、洪灾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一)洪灾的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1)气象因素:__________、大量冰雪________________。

(2)河湖因素⎩⎪⎨⎪⎧ 冰凌堵塞河道滑坡、泥石流溃决(3)流域汇水速度:地面坡度越大,土壤含水率越____,植被覆盖率越____,流域汇水速度越快。

(4)河道排水速度:河谷越顺直、越通畅,________________越大,河道排水的速度越大。

2.人为原因(1)破坏植被:导致流域汇水速度________,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________、河床坡度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

mooc自然灾害与人章节测试_2018年

mooc自然灾害与人章节测试_2018年

Mooc自然灾害与人章节测试第一章1.根据自然灾害的起始速率、灾害在单位时间内的影响强度,自然灾害可分为()。

20分正确答案:BD 学生答案:BDA 多发性自然灾害B 骤发性自然灾害C 少发性自然灾害D 迁延性自然灾害2.可以通过历史资料的统计,进行某些自然灾害的预报。

()20分正确答案:Y 学生答案:YYX3.汶川地震和其余震,是()。

20分正确答案:D 学生答案:DA 因果型灾害链B 同源型灾害链C 互斥型灾害链D 重现型灾害链4.1987年,()地质学家首次提出灾害链的理论概念。

20分正确答案:B 学生答案:BA 美国B 中国C 英国5.1960年智利大地震,造成的山地滑坡、水灾、海啸,其中海啸甚至影响到夏威夷、日本等地,这是一次典型的灾害链。

()20分正确答案:Y 学生答案:YYX第二章.赤道上空暖气流运动到()沉至地表。

20分正确答案:B 学生答案:BA 南北回归线附近B 南北纬30度附近C 南北纬60度附近D 南北极圈附近2.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吸收太阳辐射量最大的地方是()。

20分正确答案:B 学生答案:BA 两极B 赤道C 北半球D 南半球3.全世界利用地热能最好的国家是()。

20分正确答案:B 学生答案:BA 日本B 冰岛C 中国4.地球的板块构造系统由()组成。

20分正确答案:BCD 学生答案:BCDA 地核B 软流圈C 深部地幔D 岩石圈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20分正确答案:B 学生答案:BA 从地心到地表,不同的深度有不同的物质、温度、压力、密度。

B 地核密度比地表小C 地核温度比地表高D 地核压力比地表大第三章1.汶川大地震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一次地震。

20分正确答案:X 学生答案:XYX2.圣安德鲁斯断层附近地震频发,下列中哪些地震发生于此()20分正确答案:ABC 学生答案:ABCA 1971年圣费尔南多地震B 1989年旧金山地震C 1994年洛杉矶地震D 1811年新马德里地震3.阿波罗神像、亚历山大灯塔等“世界七大奇迹”均毁于不同时期的地震。

认识灾难,险中求生_四川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认识灾难,险中求生_四川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认识灾难,险中求生_四川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下列关于应急包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车载应急包的存放位置为后备箱中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在百货超市、便利店等地点逃生时,应注意头顶及身边落物,沿建筑物结构较坚实的结构向外移动,必要时可将购物篮扣于头顶3.地震后下列哪项行为“not to do”?答案:开车逃离灾难发生地点4.火灾中引起人员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答案:烟气窒息致死5.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该公共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应答案:组织引导在场群众疏散6.当打开房门闻到燃气气味时,为防止引起火灾,首先应该做什么答案:打开门窗通风7.当遇到火灾时,应迅速向什么方向逃离答案:安全出口的方向8.检查燃气用具是否漏气时,通常如何寻找漏气点答案:涂抹肥皂水9.地震发生时,以下逃生步骤,哪项是较为合理的答案:关掉煤气阀门—关掉家中的电源总闸—立即打开住宅大门—拿上应急包—若未逃离房屋,则躲在安全角落10.下列不是台风对人类的益处的是答案:台风能够大大提高风力发电的发电量11.以下哪项是暴雨蓝色预警信号的灾害防御及防范措施答案: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的安全12.灾难发生后,官方不会发布哪些信息答案:夸大或捏造伤亡个案的惨痛经历,号召捐赠13.关于灾后早期心理干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首先应该收集所有相关信息14.以下哪些词是化学品标签中的警示词答案:危险、警告、注意15.对于乙丙类传染病(除去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报告卡的审核时限是答案:24小时16.本课程中建议公众进行的演习有哪些答案:灾难避难演习灾难现场的应急救护演练身体防护演练火灾的预防与灭火演练17.下列哪些场所需要重点防护雷击答案:堤岸和沙滩运动场山顶和山脊18.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答案:每年的5月12日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日”评估家庭防灾风险需要结合家庭自身人员结构、内部和周边环境的潜在威胁进行盘查19.施救人员必须熟知救援环境、救援技能和方法。

《自然灾害与人类》

《自然灾害与人类》

《自然灾害与人类》【考纲要求】1.知道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2.理解不同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概念。

2.知道洪灾的成因。

3.知道洪灾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学习重、难点】各类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学习方法】合作探究、阅读归纳法、练习巩固【学习过程】一、课首自学1.自然灾害指在 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洪水:河流水位超过 出现的 现象。

3.洪灾: 溢出或冲垮河岸,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

4.洪灾的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主要有(2)人为原因主要有5.洪灾的防治措施(1)工程措施主要有(2)非工程措施主要有 二、课中共学探究1:结合教材,归纳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类型。

1.自然灾害概况1) 概念:在 发生的,对人类 构成危害的事件。

气象灾害:如(飓风)、 、 寒潮等2) 分类 地质灾害:如 、火山、 、泥石流等水文灾害:如 、海啸、赤潮等探究2:据图2分析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完成表1。

图2表1 主要自然灾害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地震形成多发季节影响地区危害防御措施探究3:据图分析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图31.据图3分析气象灾害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是。

2.我国华南地区虽然纬度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其成因是、。

3.我国华北地区的旱情以季最为突出,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4.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月也会发生干旱,其成因是。

5.台风是我国夏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但它在给在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有、。

6.西南地区多发地质灾害的原因有7.西北地区常年干旱的原因8.分析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原因。

三、课尾检学一、单项选择题1.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A.地震B.火山喷发C.滑坡D.泥石流2.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地形复杂多样B.南北温差大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3.有关气象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B.短时间的大暴雨,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C.冬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D.干旱是造成我国农田受灾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4.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是()A.北美洲B.南美洲C.亚洲D.欧洲5.下列有关地质灾害关联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某地发生的滑坡、泥石流,一定与地震有关B.一种原发性的地质灾害往往诱发其他灾害C.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D.某地土地荒漠化,可能与降雨有关6.在夏季风势力强盛的年份,往往造成我国东部地区()A.北旱南涝B.北涝南旱C.南北皆旱D.南北皆涝7.主要由外力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是()A.地震和滑坡B.火山和泥石流C.火山和滑坡D.滑坡和泥石流8.下列属于防洪工作的工程措施是()A.修建分洪区B.洪泛区土地管理C.实行防洪保险D.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9.人们通过植树造林可以预防或减少的地质灾害是()A.地震B.火山爆发C.泥石流D.暴雨洪涝10.对台风、暴雨洪涝的最主要的监测手段是()A.气象台的人工监测B.利用气象雷达C.利用探测气球D.利用气象卫星二、综合题滞洪区是为了抵御洪水而划定的地区,在洪水期来临时蓄水以保证下游河堤的安全。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课件(新人教版选修5)解析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课件(新人教版选修5)解析
4.造成的影响
5.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 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2)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 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 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 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 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属性
被破坏后情况
矿产资源等 非可再生
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水资源 大气资源 生物资源
可再生 可再生 可再生
受灾后虽然
可以再生,
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一)地震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2.构造地震示意图
(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
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5)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与人》01导论判断题1.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均匀,比如北方有干旱,南方雨水充足无干旱。

╳2. 海啸之后,灾区出现疫情,这不属于灾害链。

╳3.为了应对灾害全球化的趋势,联合国在上世纪连续的几次大会上,通过相关的决议,确立了一个国际减灾十年的活动。

√4.自然灾害不仅有其自然属性,也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社会属性。

√5.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可以依靠一己之力应对自己境内的自然灾害。

×6.太阳上的黑子活动,磁暴等灾害涉及天文因素,不属于自然灾害的范畴。

×单项选择题1.全球每年发生可记录的地震约()次A. 500万B. 50万C. 5千次D. 5 万正确答案:A2.下列哪些地区不属于我国风灾频繁地区。

A. 浙江沿海B. 塔里木盆地C. 四川盆地D. 河西走廊正确答案:C3.地震常常伴随着暴雨,历史上发生的“大雨截震”,这二者是()。

A. 因果型灾害链B. 同源型灾害链C. 互斥型灾害链D. 重现型灾害链E. 偶排型灾害链正确答案:C4.可以通过得知(),进行太平洋海啸的预报。

A. 内陆地区发生山体滑坡B.太平洋地区沿海地区和太平洋之中发生了地震C. 沿海地区出现台风D.太平洋地区沿海地区发生暴雨正确答案:B5.旱灾引起了山林火灾,是()。

A.重现型灾害链B.因果型灾害链C.同源型灾害链D.偶排型灾害链E.互斥型灾害链正确答案:B6. 1987年,()地质学家首次提出灾害链的理论概念。

A. 英国B. 美国C. 中国D. 德国正确答案:C7.南美洲西海岸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导致全球气象紊乱,这描述的是自然灾害的()A. 不可避免性B. 区域联系性C. 不确定性D. 频繁性答案关键: B8.我国的蝗灾受灾范围与程度堪称世界之最,那么,下列哪些地方不是蝗灾灾区。

A. 河北、河南B. 江苏、安徽C. 湖南、广东D. 湖北、新疆答案关键: C9.旱灾引起了山林火灾,是()。

A. 同源型灾害链B. 互斥型灾害链C. 重现型灾害链D. 偶排型灾害链E. 因果型灾害链答案关键: E10.汶川地震和其余震,是()。

A. 同源型灾害链B. 重现型灾害链C. 因果型灾害链D. 互斥型灾害链E. 偶排型灾害链答案B11. 由于某种因素的触动作用而瞬间进入灾变状态,这是自然灾害启动机制的A. 自然因素B. 社会因素C. 诱发因素D. 人为因素答案关键: C12.下列哪些地区不属于我国的风灾频繁地区。

A. 浙江沿海B. 塔里木盆地C. 四川盆地D. 河西走廊答案关键: C13.下列什么情况不是自然灾害A. 酸雨B. 土地沙漠化C. 人口膨胀D. 地震答案关键: C多项选择题1.自然灾害链类型有()。

A. 因果型灾害链B. 同源型灾害链C. 重现型灾害链D. 偶排型灾害链E. 互斥型灾害链答案关键: A, B, C, D, E2.某一区域发生自然灾害的充要条件包括A. 上述条件和状态都不断变化B. 具备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C. 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D. 人类活动逐渐加剧答案关键: A, B, C3.某一区域发生自然灾害的充要条件包括A. 上述条件和状态都不断变化B. 具备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C. 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D. 人类活动逐渐加剧答案关键: A, B, C4.【多选题】下列哪些选项是自然灾害的承载机制研究的内容A.减轻自然灾害的实际效益评估B.自然灾害的规模和损害程度的评估C.原生自然灾害和次生自然灾害的关系D.自然灾害的诱发因素的成灾机制E.自然灾害的性质和特点F.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答案关键: A, B, C, D, E, F7 【多选】下列哪些灾害是气象灾害A.台风B.洪涝C.泥石流D.火山答案关键: A, B8 【多选题】我国暴雨主要发生于()。

A.东部地区B.黄河中游雨量较大的地区C.长江上游雨量较大的地区D.西南部地区答案关键: A, C, D9 【多选】某一区域发生自然灾害的充要条件包括A.具备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B.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C.上述条件和状态都不断变化D.人类活动逐渐加剧答案关键: A, B, C10 【多选题】我国火山主要分布在()。

A.云南腾冲地区B.新疆西藏交界地区C.东北五大连池、长白山地区D.海南岛周边地区答案关键: A, B, C, D12【多选】下列哪些灾害是气象灾害A.台风B.洪涝C.泥石流D.火山答案关键: A, B《自然灾害与人》02地球系统判断题1.地球的内核和外核的差异运动造成了地球的电磁系统。

√2.地球上主要分为七大板块,板块的边界也是地震的分布带。

√3.地球系统过程需要确定事件的空间位置,时间位置则是不需要了解的。

╳4.中国青藏铁路辅助供电系统是依靠羊八井的地热能发电来运行的。

╳5.中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却承载着90%以上的人口,人口密度和资源分配都非常不均匀。

√6.大气层对生命有重要意义,不仅保持着地表的温度不被发散掉,而且保护了地表的生物不受到大量紫外线的散射危害。

√7.岩石圈的循环是板块构造系统和大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8.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人类能够饮用的淡水也非常多,占到水总量的20%以上。

╳9.在一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都是聚集在一起的,即冈瓦纳大陆。

×10.洋中脊代表的是转换断层。

×11.所有的气象行为都在同温层里发生,所以同温层也称之为气象区。

×12.地球上主要分为七大板块,板块的边界也是地震的分布带。

√13.地球的内核和外核的差异运动造成了地球的电磁系统。

√14.地球的表面有70%都被水所覆盖。

√单项选择题1.大气层由地面向上依次为()。

A. 电离层--中间层--同温层--臭氧层--对流层B. 对流层--中间层--臭氧层--同温层--电离层C. 同温层--对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电离层D. 对流层--同温层--臭氧层--中间层--电离层答案关键: D2.下列那些叙述是错误的。

A. 地核密度比地表小B. 地核压力比地表大C. 从地心到地表,不同的深度有不同的物质、温度、压力、密度。

D. 地核温度比地表高答案关键: A3全球平均太阳辐射吸收量最大的地方是()。

A. 赤道B. 两极C. 南半球D. 北半球答案关键: A4.目前,全球最大的屋顶太阳能面板系统位于()。

A. 中国西藏B. 美国西部C. 德国南部D. 印度中部答案关键: C5 全球平均太阳辐射吸收量最大的地方是()。

A. 南半球B. 赤道C. 两极D. 北半球答案关键: B6 全世界利用地热能最好的国家是()。

A. 冰岛B. 芬兰C. 中国D. 日本答案关键: A多项选择题1.地球的板块构造系统由()组成。

A. 岩石圈B. 软流圈C. 地核D. 深部地幔答案关键: A, B, D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圈大概是地上、地下各延伸10公里的范围B. 动物是负责分解有机物,释放热能,属于分解者C. 奥地利的地质学家休斯第一次提出了生物圈的概念D. 植物是负责固定太阳能,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答案关键: A, B, C, D3.大气的成分有()。

A. 水蒸气B. 78%的氮C. 21%的氧D. 氩、二氧化碳等其它少量气体答案关键: A, B, C, D1 【多选】板块有三种板块边界,它们的表现形态是()。

A.洋中脊B.转换断层C.火山链D.深海沟答案关键: A, B, D2 【多选题】地球的地表热能主要来自于()A.自转运动B.人类活动C.内部放射性热能D.太阳答案关键: C, D《自然灾害与人》03地震判断题1.横波与纵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由此可求出震中距。

√2.地球内部是由地核和地幔两种介质所组成的,地震波在这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3.1999年土耳其中部和西部发生地震,造成地表破裂,破裂是以上下错动为主。

╳4.汶川大地震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一次地震。

╳5.阿波罗神像、亚历山大灯塔这两个古代著名的建筑均毁于地震。

√6. 地震波有体波和面波两种,体波又分为横波(S波)和纵波(P波),其中能造成较大损害的是纵波(P波)。

╳7.差分干涉雷达主要是为了探测地壳的形变。

√8.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过程中缓慢释放能量所造成的振动。

╳9.南京不会发生大的地震是因为南京地下土地比较松软,不能积累大的能量。

√10.1960年智利发生的地震震级是人类科学观测史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震级。

√11.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是我国成功预防的一次地震。

√单项选择题1.地球表面的地壳与下面的地幔之间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的不连续面,这个面称为A. 莱曼面B. 康拉德面C. 莫霍面D. 古登堡面答案关键: C2.震级用( )来表示。

A. SB. PC. ND. M答案关键: D3.20世纪的前80年全世界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多达260万人,占同时期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的()以上,在所有的自然灾害里面地震是为天灾之首。

A. 40%B. 95%C. 58%D. 20%答案关键: C4.唐山地震发生在()A. 燕山地震带B. 郯城—庐江地震带C. 海河(河北)平原地震带D. 黄河下游地震带答案关键: B6地球上,每年发生的人们能感觉到的地震次数约有A. 10万次B. 100万次C. 50万次D. 200万次答案关键: A7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烈度逐渐( )。

A. 不能确定B. 不变C. 升高D. 降低答案关键: D多项选择题1.【多选】龙门山断裂带引发的地震有()A. 汶川地震B. 雅安地震C. 921台湾地震D. 玉树地震答案关键: A, B2.【多选】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 横波(S波)的传播方向与地壳振动方向是一致的B. 地震发生后,横波(S波)最先到达震中C. 地震仪是记录地震波的仪器D. 确定地球内部结构的工作真正开始于对各类地震波的研究答案关键: C, D3.【多选】海地地处哪几个板块交界处A. 北美板块B. 纳斯卡板块C. 加勒比板块D. 南美板块答案关键: A, C4. 【多选】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有()A. 滑坡B. 堰塞湖C. 洪水D. 泥石流E. 瘟疫答案关键: A, B, D5. 【多选】地震的分类有哪些A. 陷落地震B. 火山地震C. 诱发地震D. 构造地震答案关键: A, B, C, D6.【多选】圣安德鲁斯断层是由()板块交错挤压形成的A.加勒比板块B.北美洲美洲板块C.太平洋板块D.南美洲板块答案关键: B, C7.请将右侧的描述与左侧的科学家相匹配(文字与文字)A. 提出世界上任何一点均能测到地震波B. 查明各种地震波遵循的规律C. 设置精确的摆锤探测到东京大地震D. 制造候风地动仪1. 米尔纳2. 帕施维茨3. 奥尔德海姆4. 张衡答案关键: 1:A, 2:C, 3:B, 4:D8.对应于一次地震,地震烈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