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
福建土楼的历史故事

福建土楼的历史故事
福建土楼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和北部的特定地区,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福建土楼的历史故事。
1. 土楼起源于明朝末年,当时紫金山区遭受土匪袭击,当地居民为了自保,强迫雇佣的闽南建筑师岭南师傅,建造了一座坚固的防御建筑。
2. 土楼的外墙用厚实的石块或砖砌成,内墙使用厚土包裹的竹子,保证了房屋的强劲耐用性,防止了火灾和敌人、动物的入侵。
3. 土楼通常由多层楼房组成,这些楼房可以在居民之间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社区。
这样一来,土楼就成了一种新型的城市化的模式。
4. 土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外文化的精髓,它融入了南方客家人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又采用了西方城堡的建筑手法,是一座自然与科技、实用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5. 土楼在历史上发挥了非凡的作用,它不仅保护了土楼里的居民免受外来威胁,还帮助他们在困难时期生存下来。
6. 今天,福建土楼已经成了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有很多游客前来欣赏这些古老而美丽的建筑,同时了解福建历史上的文化传承。
关于福建土楼的资料和历史

关于福建土楼的资料和历史福建土楼,嘿,真的是个不得不说的好玩儿的东西!大家可能一听到这个名字,就会想,哎,这是什么?好像是个古老的地方建筑?你没猜错,福建土楼确实是个历史悠久的建筑,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在福建的山野里了。
这种建筑的背后,可不只是个普通的建筑故事,它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有许多关于人、土地、生活的哲理。
你要是去过福建,肯定知道这些土楼有多么的让人印象深刻,瞧那一个个巨大无比、外形奇特的土楼,就像是从历史的深处走出来的巨型蛋糕,外面一层厚厚的土,里面却是充满了温馨和故事。
福建土楼,顾名思义就是用土建的楼房。
嘿,别急着笑,它可不是随便堆一堆泥巴就行的!那土可讲究了,选用的是土壤中最合适的成分,这样才能确保土楼坚固耐用。
你别看它外面土得灰扑扑的,里面可是一个个大大的空间,住着家族成员,甚至是三四代人一起住。
这种楼有个最大特点,就是它是圆形的或者是方形的,像个大锅盖或者大碗,极其独特。
尤其是那些圆形的土楼,怎么看都像个巨大的“碗”,里面住人,外面就是一道坚固的防线。
以前这可是防止敌人侵袭的一大法宝。
再说了,你看那土楼的建材和造型,也没法说它古老和简陋。
土楼的墙体厚得跟铁壁一样,能挡风遮雨还能保温。
特别是到了冬天,暖暖的,夏天又凉快得很。
福建那地方气候湿润,土楼的设计简直就像是为当地的气候量身定做的。
而且这地方的土楼还不止一个,两三个,那真是多得你数不过来!大多数是围成一圈的,像个巨大的“圆形集市”,中间常常是一个大院,院子里就是大家的活动中心。
不得不提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了。
它起源早,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
当时,福建有很多山民和移民,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外敌侵扰,才开始建造这种土楼。
它的设计不仅有实用的功能,还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
每一座土楼的建设,都是一整个家族的力量的体现。
大家一块儿动手,一块儿建造,住进去后,大家的关系也会更紧密。
土楼里面住的基本都是一个家族,亲戚之间不分你我,一起生活、一起吃饭、一起度过风风雨雨。
福建永定土楼中国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

福建永定土楼中国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福建永定土楼是中国土楼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土楼,也是福建土楼的代表之一。
土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其特殊的建筑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福建永定土楼,介绍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对当地文化的贡献。
一、历史背景福建永定土楼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位于福建省南部的永定县,是依山而建的独特建筑群。
明代时期,永定地区的土客族(土楼建筑的主要建造者和使用者)在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下,创造了土楼这种耐久坚固的建筑形式。
福建永定土楼恰逢其时地诞生,并得到了土族人民的广泛应用。
二、建筑特点福建永定土楼的建筑特点突出在于其独特的构造和防御功能。
土楼采用了独特的“夯土墙”、“鹰嘴墙”以及多层高耸的楼层设计。
整个土楼由内至外,分别为天井、圈层、楼层和外围墙体。
天井是土楼的核心部分,起到通风、照明的作用。
圈层是各个楼层之间的连接部分,便于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楼层是居民居住的地方,每个楼层都有自己的厨房、卧室和存储空间。
外围墙体是整个建筑的保护层,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
三、文化贡献福建永定土楼作为中国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对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土楼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传统美德。
土客族人民通过建造土楼展现了对家园的热爱和对家族的敬重。
同时,土楼也是土族人民的精神象征,是他们寄托情感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土楼内的祖先厅堂和家族祭祀仪式等传统习俗,都展现了土客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家族观念的重要性。
总结:福建永定土楼作为中国土楼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
通过对福建永定土楼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土楼,福建永定土楼不仅展示了土客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更是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
走进福建永定土楼,让我们一同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和独特风采。
福建土楼的历史人文景观

福建土楼的历史人文景观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更在于其承载的丰富历史和人文景观。
它们是福建土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本文将从土楼的定义、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人文景观等方面,为大家介绍福建土楼的魅力所在。
一、土楼的定义与历史背景福建土楼是传统的多层圆形或方形建筑,被广泛认为是世界建筑史上独特的一种建筑形式。
其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南部和闽南地区,是少数民族土楼群落的代表作。
土楼由厚重的土墙、石材和木构件构成,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和防御性能。
作为山区居民的居所,土楼通常是一个小社区,由多个家族组成,每个家族占据楼内一个房间,周围则有共用的活动空间。
土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其中最早的土楼建筑可以追溯到15世纪。
土楼的兴起和发展得益于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
闽南山区地势复杂,土地资源有限,因此人们采用土楼这种高密度居住形式,既节约了土地,又提高了居住的安全性。
此外,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福建土楼的发展,使其具有丰富多样的人文内涵。
二、建筑特点1. 独特的外墙福建土楼的外墙采用厚重的土砖或土坯建筑而成,常常达到数米厚。
墙体上部多用木构件加固,使整个建筑更加坚固和耐久。
同时,土楼的外墙通常装饰着精美的壁画、雕塑和砖雕等,这些艺术品不仅增添了土楼的美感,还反映了土楼所在地的特色文化。
2. 四合院式布局福建土楼通常采用四合院式布局,即以一个天井为中心,周围是四条或更多条房间。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增加了土楼的采光和通风效果,还为居民提供了共同活动的场所。
土楼内的每个房间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家庭空间,而天井则成为邻里互动和社交交流的场所。
3. 多层建筑福建土楼通常具有多层结构,可以分为二层、三层甚至更多。
土楼的上下层之间通过木质的楼梯相连,居民可以方便地在各层之间通行。
不同层次的楼层有时充当不同功能的区域,如底层用于耕种、存粮,中层用于居住,顶层则用于防御。
福建土楼中国最特色的建筑之一

福建土楼中国最特色的建筑之一福建土楼:中国最特色的建筑之一福建土楼是中国建筑史上独特而宏伟的建筑艺术之一。
作为福建省特色的建筑形态,土楼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建筑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福建土楼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所在。
一、土楼的起源与发展福建土楼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兴盛和发展起来则是在宋代。
土楼是建于山区的农家住宅,早期由于对抗外来侵略和山区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寻求安全和生活需求成为主要目的,因此采用了独特的圆型或方型平面布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楼的构建逐渐成为彰显家族荣誉的象征,成为多户聚居的堡垒式建筑。
二、土楼的特点与建筑风格1. 土楼的材料与结构:福建土楼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当地的石块、花岗岩、土和竹木等,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
楼体坚实且结构严密,外墙大致分为三层,内墙则更加多层,以确保安全和隐私。
2. 土楼的平面布局:土楼的平面布局独特千变万化,常见的有环形、方形、斜角五边形等。
楼分为内外两个环形,内环用作居住区,外环则是用来防御敌人。
内环的楼层从上到下依次为“天圈”、“地圈”和“人圈”,每个圈按照世系关系来分房。
楼梯间呈螺旋形,便于运输和防御。
3. 土楼的建筑装饰:福建土楼始终追求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楼的外表常常精心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和浮雕,瓦当也装饰得金碧辉煌。
楼内的墙壁、栏杆等装饰也充满了传统的民间艺术风格和民族文化特色。
三、土楼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除了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态外,福建土楼在中华文化中还有着重要的价值。
1. 社会联结的象征:土楼作为宗族组织形式的住宅,其内部居民大多是同一姓氏或是具有亲属关系的人。
土楼的存在加强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保护了传统的家族文化。
2. 文化传承的载体:福建土楼是传统福建民居和建筑工艺的集大成者,承载着丰富的福建民俗文化与历史记忆。
每一座土楼都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记录着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和社会制度,对于后代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古韵重现福建土楼

古韵重现福建土楼福建土楼——古韵重现福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建筑风貌。
在这广袤的土地上,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座座古老而神奇的土楼。
土楼是福建土著少数民族的居住建筑,也是福建建筑的瑰宝。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一、土楼的起源与发展福建土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
那时,福建地区正处于战乱纷起的年代,族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为了抵制外敌入侵,少数民族自发地开始筑楼建城,构建起坚固的堡垒和居住场所。
土楼由此而生,最初仅是简陋的农舍,后来不断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土楼的建造材料主要是黏土和石头。
它们通过堆砌和烧制的方式,使整个建筑物非常结实。
土楼通常呈环形或方形,能够容纳数百人的同住。
它们的墙壁厚实坚固,可防洪防火,无梁无柱,令人叹为观止。
同时,每座土楼里面划分为多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窗户和门,室内设置有餐厅、厨房、卧室等必要的生活设施。
这种特殊的内部结构能够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二、土楼的建筑风格福建土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凝聚了中、蒙、西、南等多种文化特点。
其中最有名的土楼有:云水谣土楼、南靖土楼群、田螺坑土楼群等。
这些土楼无论是外部造型还是内部结构,都展现了古老的福建建筑风貌。
土楼外观上常常以方形和环形为主,楼顶多为平顶,四周围以拱券式的汉白玉石柱子支撑。
在外部装饰上,常以石板、奇石作为楼顶的边角,或在墙壁上雕刻各种花纹和图案,营造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古朴与精致。
在楼内,主要以木质为主,包括楼梯、天花板以及门窗等。
这些木制结构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既实用又美观。
不仅如此,土楼还具有独特的功能设计。
它们采用了独特的供气、供水系统,能够自给自足地满足生活需求。
同时,每座楼内都设有天井,利用自然的光线和空气进入楼内,使室内明亮通风。
此外,由于土楼的特殊设计,居住在里面的人们可以享受到非常好的隔音效果,得到良好的居住环境。
三、土楼的文化内涵作为福建民族建筑的代表之一,土楼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更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福建土楼介绍及其人文意蕴

由于客家人是从战乱中迁徙到福建的,所以他们对安全有着极高的重视。土楼的防御功能强大,厚实的围墙和紧密的房屋设计使得 土楼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这种防御功能不仅提供了家族的安全保障,也反映了客家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尊重
文化教育的传承
在福建土楼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书房或学习空间。这些空间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体现了客家人对教育的重视和 对知识的尊重。这种文化传承的精神为客家人的后代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
福建土楼介绍及其人文意蕴
福建土楼的影响与价值
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其影响力和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在建筑艺术上 独树一帜,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进一步证明了福建土楼的重要性和价值
此外,福建土楼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灵感和启示。它的生态环保理念、防御功能设计 以及和谐社会的理念都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总的来说,福建土楼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也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它以其独 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意蕴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赞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之一
福建土楼介绍及其人文意蕴
福建土楼的人文意蕴
福建土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艺术,它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人文精神
家族精神的体现:土楼的设计和建造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每一座土楼都有 一个中心厅堂,厅堂是家族聚会、祭祀祖先的地方。厅堂的位置和大小都是以 家族的规模和地位来决定的,体现了客家人对家族的尊重和重视
福建土楼介绍及 其人文意蕴
-
1 福建土楼的历史与建筑风格 2 福建土楼的人文意蕴 3 福建土楼的影响与价值
福建土楼介绍及其人文意蕴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是中国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其独特的形制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世界瞩目的宝藏。
本文将介绍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展示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一、历史背景福建土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其鼎盛发展时期始于明清时代。
这些土楼通常位于福建南部的山区,作为土著少数民族土家、黄姓等的聚居地。
这些民族以团结互助为核心价值观,形成了所谓的“土楼文化”。
二、建筑特点福建土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结合了中国南方传统民居和城堡的特点。
土楼外观看起来像是一个庞大的圆形或方形堡垒,由厚重的土坯和石块构建而成。
楼内则分为多层,每层都有自己的功能,包括起居、厨房和储藏室等。
土楼还采用了精巧的水道系统,用于供水和排污。
三、文化内涵福建土楼作为土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的象征,融合了多种文化因素。
它不仅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和社区互助的价值观,还彰显了农耕文化、宗教信仰和传统战争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土楼群还是世代相传的家族叙事和祖先崇拜的重要场所。
四、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福建土楼于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筑的杰出代表。
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建筑风格具有独创性,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的历史和文化。
这一荣誉使得福建土楼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保护和传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任务。
福建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些土楼,包括加强监管和规范建设活动、修复破损的土楼以及推动相关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教育和宣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促使年轻一代继承并传承土楼的历史和文化。
六、结语福建土楼作为中国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个富有凝聚力和表达力的符号。
它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保护和传承,福建土楼将继续发挥其在促进文化交流和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前提摘要:土楼是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发展,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
它以其特有的景观美学价值、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学实用价值完美结合,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由于古代闽西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和客家移民一直恪守着祖宗留下的遗风,使土楼至今得以大量保存而具有重要的人居环境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价值。
本文以土楼的建筑特色为出发点,分析土楼的特点及功能,进而探讨其地域人文意义。
客家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以粤、闽、赣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客家核心地域,形成于宋,兴起于明清,及至民国,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土楼民居建筑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
客家土楼民居主要分布于的西南部、的南部和的东北部地区,尤以闽西、粤东北多见;其形式有圆楼、方楼、围龙屋和五凤楼等,尤以圆楼和围龙屋最具特色。
客家土楼风格独特,结构奇巧,功能齐全,涵丰富,是“世界民居奇葩”,在建筑学、历史学、风水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土楼又称为“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
据统计,永定现存各式各样大小土楼2万多座,土楼一般高3至5层,占地200平方米,可居住数百人,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民居建筑群,故有“土楼王国之称”。
一、土楼的起源及发展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的客家生土楼,建筑历史长达一千年,现在最古老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
它建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迄今已1200年。
”土楼的建造和发展过程,自然跟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
客家先民原自中原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又再度迁移,总计大迁移五次,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
从闽西永定各姓居民的族谱中可知,永定人绝大多数是南宋、元、明三朝,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摇篮”宁化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最后到永定境定居的。
早期到达闽西的客家先民,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在这崇山峻岭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伐木为栅,披茅结庐,作为遮阳避雨的栖身之地;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以求生存。
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开基创业,闽西客家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出了足以安身的家园,并且就地取材,开始建筑简陋而相对牢固的住房———堡或寨。
“堡”大多选择在易守难攻、便于进退的地点建造,有的干脆占据一个山头,以加强防御能力。
土堡的主要功能是武装抵御与保安,作为居处建筑,它只是一地一族或几个家族固定的躲避武力侵扰的临时居所,其格局为全封闭的军事城堡。
古时,寨即砦,是军事防御建筑。
有关寨的记录,《永定氏族谱》中“桂芳公自述”记载,“元世祖十年(1273)……本乡起义士兵约七百余人,在龙安寨交锋失利”。
邳州阙氏族谱关于其五十八世祖应龙公(生于元至元十五年即1278年)的记载,应龙“善理财而巨富”,便在今永定坎市筑寨“以避草寇”,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匪徒勾结元军劫掠应龙寨。
另据永定奥杳黄氏族谱记载,奥杳黄氏始祖谭公约在元朝至大年间(1308年左右)迁居奥杳时,在浮山中村“筑寨而居”。
到了元朝后期,闽西客家人普遍居住的居宅,开始出现了一种习惯性的形态,即今仍能见到的一批建于元、明时期的土楼———它是土楼的初始形态,这些土楼大都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楼龄。
如建于元朝的高东振兴楼、复兴楼、奥杳日应楼,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洪坑崇裕楼、弘治年间的洪坑楼、嘉靖早年的高东华封楼、永固楼、隆庆年间高北五云楼等。
脱胎于堡、寨的土楼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诞生了。
坚实的石脚以防山洪暴发,高大的土墙以隔热御寒、抵御匪盗袭击,宽大的屋檐以抵雨挡霜,土墙中密布的墙骨,则是对抗地震的有效措施。
客家人把防盗、防火、饲养、加工、贮存、晾晒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一体,以图安居乐业。
大约从明朝晚期开始,土楼步入成熟期,随后在清代获得了巨大发展,这一时期土楼的建造工艺达到炉火纯青,造型多姿多彩,形成了方楼、五凤楼、圆楼等体型系列,不同体型的土楼都出现了如今扬名世界的杰出代表作。
综观明清时代乡村土堡的演变过程,从最初单纯为着却敌御盗的军事意义,而逐渐向军事和生活两种作用并重,最后生活的作用甚重超过军事的作用,这应当是土堡发展的一个规律。
进入民国以后,土楼续有发展,有的还吸取西洋建筑技术与风格,别具风韵。
二,土楼的分布及特点。
土楼,又称生土楼,是指外墙以生土夯筑,宅、堡、祠3大功能合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居,其主要居民是客家人。
现存的土楼多建于明清时期,集中分布于南靖县、华安县、平和县、诏安县、永定县、宁化县的部分地区,包括五凤楼、方楼、圆楼3种基本形式,以及其他特殊的变异形状,如“半月楼”、“五角楼”等(表1)。
据初步调查,土楼总数近4 400座,其中圆楼约1 300座。
这些圆、方土楼又分通廊式和单元式。
通廊式主要是闽西客家人的聚居建筑,如永定县的“承启楼”、南靖县的“和贵楼”;单元式主要是闽南人的聚居建筑,如平和县的“龙见楼”、“西爽楼”。
五凤楼集中在永定县,以大塘角村的“大夫第”为代表。
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大的可容几十户人家,如承启楼,占地6 000m2,现有54户347人;最小的圆楼是南靖县的“翠林楼”,直径仅13.72~14.25m。
2特点及社会功能1对外的防卫性土楼的外墙厚实(1~3m厚),墙脚用大卵石或花岗岩条石垒砌,石缝间用三合土粘合,1、2层不开窗,3层以上只开小窗洞,在冷兵器时代具有很强的对外防御性。
土楼不仅以高大厚实的土墙作消极防卫,土墙上还广设枪眼以积极抗御。
土楼一般只有一个出口,大门多以花岗岩条石为门框,用十几厘米厚的实心木板制成门窗,门后加粗大的闩杆,用如此厚实的门来有效地阻止撞击进攻。
为防卫火攻,木门外部还包着铁皮,门顶设水槽,角楼架土炮。
楼数百人聚族而居,有水井、谷仓等生活设施,足不出户亦可生活数月,有利于固守。
2建筑的乡土性“越民族的东西,越具世界价值”。
土楼有浓厚的乡土特色,主要表现在土楼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超建造技艺及地方建材的巧妙应用。
土楼外墙为生土夯筑,部构造为木结构,其建筑材料主要是泥土和木材。
客家人就地取材,以夯土墙承重,用1m多厚的土墙建造4~5层,甚至6层的高楼,将夯土墙造楼技术提高到无以伦比的水平。
从“打石脚”、“行墙”到“献架”都积累了一整套独具地方特色的施工工艺:用松木交叉连排垫底,构成伐形基础,以便在软土上建起高大的土楼;夯土墙埋入杉木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强其拉力。
地区的土楼建设还吸收了其他乡土建筑的特点,在夯土墙中加入糯米浆、红糖水,以增强强度,减薄墙体,颇具创造性。
部的木作构件采取自体榫合或采用竹钉固定,建造整座土楼极少利用金属材料。
由于宅墙环拱板筑,底层墙壁宽厚,往上逐层减薄,结构严谨,坚实牢固,同时,还具有防潮抗震,冬暖夏凉等优点。
因此,许多土楼历经数百载风雨洗刷、地震、台风等袭击,至今仍巍然屹立于崇山峻岭之间。
现存年代最早有漳平市的“一德楼”(方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距今440年;华安县的“齐云楼”(椭圆形),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距今也已410多年。
3聚居的向心性土楼外观高大封闭,造型简单古拙,土墙粗糙斑驳,显示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恢弘气势;部空间则以纤细的木构件组合而成,小开间居住空间面向位居中心的祖堂,形成对外封闭、对开放、环绕中心祖堂分布的聚居空间布局,营造出团结一致又宗法分明的宗族向心力,强调了封建宗法礼教的中心地位。
4人地的协调性土楼的协调性既表现在建筑单体的巧妙设计上,也表现在其群体组合的丰富模式及其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上。
土楼外墙泥土直接裸露,粗糙高大的墙体粗犷、朴实,与周围起伏的丘陵、田野浑然一体;部雕梁画栋,装饰匠心独具。
走进楼,就是走入一活动的农家风俗图中:鹅卵石铺砌的巷道、雕木走廊、披晒的农作物、归圈的牛羊、悠闲自得的居民……在土楼村落中,各式土楼形成各种巧妙的组合:梅花形、八卦形、七星拱月形等。
土楼依山伴水的选址、定位、平面形状等都讲究风水,注重与自然的协调,使镶嵌入青山叠翠、碧水萦绕山峦中的土楼,成为自然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南靖县书洋乡塔下村的“德远堂”祠堂,便是一例。
它背靠半圆形山坡草地,外围是郁郁葱葱的古树老村;面临半月形水池,池左右竖立19根风水石旗,全部用花岗岩条石雕凿,分底座、旗杆、龙柱和旗杆尾4段,造型别致,雕工精细,充分展示单体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的融合与完美的协调。
三,土楼的地域人文意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建筑模式”的土楼群,点缀于青山绿水之山间僻地,虽占地比例不大,但蕴涵着丰厚的地域人文意义。
1地缘生存背景中,官民共治下的聚落形态类似土楼这种防御性强的大型住宅早有雏形。
在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坞堡”的广泛分布。
唐代以后村落制取代了带有割据性质的“坞堡”。
但是,由于陆上省界沿山脉分水脊划分,既是个独立的行政区,又是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境大多数河流源于省,又从省入海;高大山脉阻滞西北气流南下,在地貌、气候、水系水文上自成一体。
这种相对封闭的区域环境里,迁移文化、谪贬文化、闽百越文明融汇凝聚成的客家文化,形成了有别于客家祖先的地缘集团。
客家人在地方化的过程中,承袭并改造了早期的坞堡形态,建造土楼,采取聚居方式,实现生产上的共进、生活上的互助与安全上的集体自卫。
历史上客家土楼在各个统治集团的倡导与控制下,以不同的程度发展着,代代延续下来。
起初,为防御外敌,一些大姓宗族在村落里兴建大型土堡。
由于土堡良好的防卫性可以有效抵御外敌,官府倡导建筑土堡。
连城新泉氏家族的《申报土砦告竣问》中称:“嘉靖年上杭巨寇之奴54福建地理第17卷入境……蒙署县本府推官目击斯故,曾倡大义,就于汤被筑立土堡一所”。
明代中期,沿海“倭寇”、“海盗”的频频侵扰,使乡族土堡迅速发展。
在此期间,乡族土堡广泛出现在沿海“海寇”猖獗地区。
在号称“盗薮”的云霄、诏安地区,乡族“蒸土而砖”,“营堡相望”。
明中叶后,由于担心土堡割据扩大,官府不再提倡兴筑土堡。
清代之后,土堡的建筑虽不及明中期兴盛,但仍有创建。
因为土堡以家族血缘自主聚集而成,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对中央政权的加强又不构成大威胁,所以能得以代代延续,不至于如北方坞堡的突起突灭。
因此可以说土楼是在官民互动关系中不断发展的。
土楼仍保持着汉民族村落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以单一姓氏为主体或联盟的人群聚集,将亲缘与地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土楼几乎是血缘村落,一座土楼一个姓氏,或一个宗族。
这些土楼村落里,宗族组织实际上是一种基层管事机构,其管事作用触及土楼居民生活的各方面,包括敬宗慕族、伦理教化、仲裁审判、兄弟析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