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上海市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

合集下载

上海市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模拟试卷精选写作专题汇编(12页)

上海市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模拟试卷精选写作专题汇编(12页)

上海市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写作专题浦东新区三模26.有人说,世界上不是缺少价值,而是缺少对价值的肯定。

对此,你怎么看?写一篇800的文章,题目自拟。

静安区5月二模三写作70分26.认识到知识的局限性是否和不断求知同样重要?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

(2)不少于800字。

高考压轴卷三、写作70分26.“混搭”原是一个时尚界专用名词。

指将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身价的东西按照个人口味拼凑在一起,从而混合搭配出完全个人化的风格。

“混搭”现象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三、写作(70分)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围绕“混搭”展开,立意要从“混搭”的含义分析入手,从材料中的“混合搭配出完全个人化的风格”,可以可以理解为“混搭”其实也是一种创新的方式,其目的是打破传统,创造出一种新的面貌、新的景象。

从这个角度来立意,可以肯定“混搭”的求新求异的可贵品质。

从相反的角度看,但同时,“混搭”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与可靠的控制,其效果是难以预测的,因此“混搭”是有很多风险的。

从这个角度来立意,可从“规范”“探索”等话题来思考。

行文时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论述,论述中可以从“质变和量变”的理论角度分析,还可结合现实中的一些做表面文章事件从反面分析其危害。

【参考范文】正确对待混搭“混搭”就是混合搭配,原本是时尚界的一个专用名词,指着装时摒弃传统的搭配模式,将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身价的东西按照个人口味拼凑在一起,从而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从穿衣到化妆,从音乐到饮食甚至家居装修都可以“混搭”,这股风近年来刮到了餐饮行业,不仅从菜肴上混搭,连经营模式也流行混搭。

肯德基之前卖烧饼、油条、豆浆,最近还看到有排骨粥卖,原来—个彻头彻尾的洋快餐店现在也放下身段,开始吆喝起中式美食了。

2019年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一)【精校Word版】

2019年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一)【精校Word版】

2019 年高三一模文言文一汇编【精校Word版】宝山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8分)大西洋(明)沈德符①①利玛窦字西泰,以入贡至,因留不去。

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往时予游京师,曾与卜邻..,果异人也。

②初来即寓香山岙,学华言读华书者凡二十年,比.至京,已斑白矣。

入都时在今上庚子年,途经天津,为税监马堂所谁何..,尽留其未名之宝,仅以天主像及天主母像②为献。

礼部以所称大西洋,为《会典》所不载,难比客部久贡诸夷,姑量赏遣还。

上不听,俾从便僦居。

③④③玛窦自云:其国名欧罗巴,去中国不知几千万里,今琐里诸国,亦称西洋,与中国附近,列于职贡,而实非也。

今中土士人授其学者遍宇内,而金陵尤甚。

盖天主之教,自是西方一种,释氏所云旁门外道,亦自奇快动人,若以为窥伺..中华,以待⑤风尘之警,失之远矣。

【注】①利玛窦(1552 —1610 ):意大利传教士,明朝万历十年来到中国。

后因病卒于北京。

②《会典》:朝廷职掌制度的书。

③琐里:古代南洋群岛上的一个小国名。

④西洋:当时将南海以西沿海各地都称为“西洋”。

⑤风尘之警:军事行动。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 2 分)(1)比.至京()(2)若以为窥伺..中华()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2 分)(1)曾与卜.邻.()A.选择邻居B.寻找住所C.占卜验证D.询问邻居(2)为税监马堂所谁何..()A.斥责B. 盘问C.何人所为D.呵护何人17.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B.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C.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D.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18.将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 6 分)19.根据文中内容推测,利玛窦是意大利人,为何自称自己来自大西洋?( 4 分)20.根据第③段内容,概括利玛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01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汇集

201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汇集

201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汇集(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8分)和徐都曹[南朝齐]谢眺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

结轸青郊路,回瞰苍江流。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

桃李成蹊径,桑榆萌道周。

东都已俶载,言归望绿畴。

【注】徐都曹:徐勉。

都曹,官名。

宛洛:南阳和洛阳,这里指建康。

皇州:帝都,指建康。

结轸:停车。

俶载:指农事伊始。

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1分)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C.《诗余选集》D.《律诗集粹》13.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叙述与写景结合B.寓情于景物之中C.用典而不失自然D.铺陈和比喻兼用14.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

(5分)答案:(三)(8分)12.B(1分)13.D(2分)14.(5分)答案示例:我觉得“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一联写得最好。

这一联写日光遍布江上,青草沐浴着阳光,在微风中摆动。

其中“动”“浮”二字,捕捉精准,感受细腻,化虚为实,最有表现力。

阳光本是最难以捉摸的,作者却能抓住阳光落于江上、波光粼粼的画面,写出日光仿佛在江上跳跃的效果。

日光又落在草叶上,风吹草动,仿佛风也有了光,浮动在草际。

这一联描绘的画面清新灵动,明丽旖旎,我们读诗时也能感受到作者赏景的喜悦,很有感染力。

评分说明:选诗句和对诗句的赏析分别评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9分)项经传公讳经,字诚之,号怡庵,襄毅公长子。

成化丁未成进士,明年,授南京福建道御史,奉命简阅内库。

内库向为豪贵人掌,公既至,循故实,稽录羨余,无敢冒利者。

比又视南城,南城肃然。

为御史者七年,倔强有父风。

升太平府知府。

至则叹曰:“嗟乎!太平,建康南屏也,实国家股肱郡,然民贫矣,不宽不可。

”于是身抚循之,流亡来归者万计。

移治临江。

临江与袁、筠诸郡接壤也,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无休居。

上海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1

上海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1

文言文阅读专题1虹口二模(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8分)①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

绍兴十四年登进士第。

三十年,除浩权建王府教授。

三十一年,迁宗正少卿。

会金主亮犯边,下诏亲征。

时两淮失守,建王抗疏请率师为前驱。

浩为王力言:“太子不可将兵,以晋申生、唐肃宗灵武之事为戒。

”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请扈跸①以供子职,辞意恳到。

高宗方怒,览奏意顿释,知奏出于浩,曰:“真王府官也。

”既而,殿中侍御史吴芾乞以皇子为元帅,先视师。

上亦欲令王遍识诸将,遂扈跸如建康。

②三十二年,孝宗受禅,迁翰林学士。

张浚将图恢复,浩与之异议,浩奏:“先为备御,是谓良规。

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寇去则论赏以邀功,寇至则敛兵而遁迹,谓之恢复得乎?”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首言赵鼎、李光之无罪,岳飞之久冤,宜复其官爵,禄其子孙。

悉从之。

③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

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

起知绍兴府。

持母丧归,服阕,知福州。

五年,复为右丞相。

枢密都承旨王抃建议以殿、步二司军多虚额,请各募三千人充之。

已而殿前司辄捕市人,被掠者多断指,示不可用。

军人怙众,因夺民财。

浩奏:“尽释所捕,而禽军民首喧呶者送狱。

”狱成议罪,欲取兵民各一人枭首以徇。

浩曰:“始衅者军人也,军法从事固当。

若市人特与抗斗尔,可同罚乎?‘等死,死国可乎?’是岂军人语。

”上怒曰:“是比朕为秦二世也。

”寻求去,拜少傅。

④十年,请老,除太保致仕。

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

浩喜荐人才,尝拟陈之茂进职与郡,上知之茂尝毁浩,曰:“卿岂以德报怨耶?”浩曰:“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

”莫济状王十朋行事,诋浩尤甚,浩荐济掌内制,盖其宽厚类此。

(节选自《宋史·史浩传》)[注]①扈跸:指随侍、护卫皇帝出行。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禄其子孙()(2)上知之茂尝毁浩()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上海市各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一

上海市各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一

上海市各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一2019年宝山区一模(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8分)大西洋(明)沈德符①利玛窦字西泰,以入贡至,因留不去。

近以病终干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往时予游京师,會与卜邻,果异人也。

②初来即寓香山岙,学华言读华书者凡二十年,比至京,已斑白矣。

入都时在今上庚子年,途经天津,为税监马堂所谁何,尽留其未名之宝,仅以天主像及天主母像为献。

礼部以所称大西洋,为《会典》②所不载,难上客部久贡诸夷,姑量赏遣还。

上不听,俾丛便僦居。

③玛窦自云:其国名欧罗巴,去中国不知几千万里,今琐里诸国,亦称西洋④,与中国附近,列于职贡,而实非也。

今中土士人授其学者逼宇内,而金陵尤甚。

盖天主之教,自是西方一种,释氏所云旁内外道,亦自奇快动人。

若以为窥伺中华,以待风尘之警⑤,失之远矣。

【注释】①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传教士,明朝万历十年来到中国,后因病卒于北京。

②《会典》:朝廷职掌制度的书。

③琐里:古代南洋群岛上的一个小国名。

④西洋∶当时捋南海以西沿海各地都称为“西洋"。

⑤风尘之警:军事行动。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比.至京()(2)若以为窥.伺中华图谋()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1)會与卜邻..()A.选择邻居B.寻找住所C.占卜验证D.询问邻居(2)为税监马堂所谁何..()A.斥责B.盘问C.何人所为D.呵护何人17.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近以病终于郾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B.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C.近以病终于郾,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D.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18.将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礼部以所称大西洋,为《会典》所不载,难上客部久贡诸夷,姑量赏遣还。

上不听,俾丛便僦居。

2019年5月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详析

2019年5月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详析

2019年5月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

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

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

近几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大博物馆纷纷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文化遗产“用户体验”,利用诸如VR技术、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和互动需求,加强观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理解。

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都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

故宫博物院等富集文史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基于传统文化“IP”,通过与游戏、动漫、影视、文学以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器物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人们争相体验的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

截至2017年底,故宫文创产品已突破10000种,文创产品收入达15亿元。

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和更大影响,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还比较少,缺乏像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

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合适贴切的表达方法,最终呈现出既具备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进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上海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

上海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

文言文阅读专题 2虹口二模(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复鲁絮非书(节选)(清)姚鼐①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

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

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

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

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

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鸪之鸣而入寥廓。

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②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①,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

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

”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

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

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

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②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

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

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

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③不失法;吐辞雅驯④,不芜而已。

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

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

先生以为然乎?[注]①绌(chù):通“黜”,退。

②曾公:指宋代散文家曾巩。

③廉肉:《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

”孔颖达疏云:“廉,谓廉棱,肉,谓肥满。

”比喻风格峻峭硬瘦和丰满润泽。

④雅驯:典雅,顺畅。

古人多称文辞善于修饰为“雅驯”。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上海市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模拟试卷精选诗歌鉴赏专题汇编

上海市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模拟试卷精选诗歌鉴赏专题汇编

上海市2019届高三5月最新语文模拟试卷精选诗歌鉴赏专题汇编浦东新区三模(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 题。

(8分)幽州夜饮(唐)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12.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14.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

(4分)12.A (1分)13.C(3分)14.(4分)军中舞剑,那壮阔的场景及刚劲的舞姿,给人以雄健豪壮的感觉(2分);胡笳悲凉的声音,渲染了边塞环境的苦寒,将士常年征战的辛劳,容易勾起将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岁月迟暮的悲伤。

所以说豪壮中寓悲凉,令人感慨。

(2分)静安区5月二模(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

(8分)夜渡湘水孟浩然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①歌声识采莲。

榜人②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旅时相问,涔阳何处边?[注]①杜:杜若,芳草名。

②榜人:船夫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2分)A.本诗是田园山水诗。

B.本诗是五言律诗。

C.颈联中“岸火”“潭烟”,紧扣了诗题中的“夜渡”二字。

D.尾联中的“时”表达了诗人想到涔阳与朋友相聚的急切心情。

13.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2分)A.明快飘逸B.婉约含蓄C.质朴刚劲D.清淡自然14.请赏析“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两句。

(4分)12. A (2分)13. D (2分)14. 傍晚的露气中飘荡着杜若的芳香,江面上不时传过来采莲女悠扬的歌声。

两句分别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紧扣“夜渡湘水”的特点,营造出香气飘荡,歌声悠扬的美好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专题2浦东新区三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5题(13分)送夏进士序龚自珍①乾隆中,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

上曰:“是胡害?朕亦一书生也。

”大吏悚服。

(甲)是其炳①六籍、训万世矣。

②嘉庆二十二年春,吾杭夏进士之京师,将铨②县令,纡道别余海上。

相与语,益进,睟然愉,谡然清,论三千年史事,意见或合或否,辄咍然□欢。

余曰:“是书生,非俗吏。

”(乙)海上之人以及乡之人皆曰:“非俗吏!”之京师,京师贵人长者识余者,皆识进士,亦必曰非俗吏也。

③虽然,固微窥君,君若惧人之訾其书生者,又若有所讳夫书生者,暴于声音笑貌焉。

天下事,舍书生无可属。

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訾已而讳之耶?且如君者,虽百人訾之,万人訾之,其终能肖俗吏之所为也哉?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

噫!以书生之声音笑貌,加之以拙,济之以回护,终之以失所据。

(丙)果尔,则进士之为政也,病矣!④新妇三日,知其所自育③;新官三日,知其所与④(丁)予识进士十年,既庆其禄之及,于吾里有光,而又恐其信道之不笃,行且一前而一却也。

于其行,恭述圣训,以附古者朋友赠行之义。

(有删改)【注】①炳:光明,显著。

②铨(quán):这里指去吏部听候选派授职。

③自育:自我修养,道德教育。

④与:心许,赞同。

这里指政见、主张等。

21. 第②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虚词是()(1分)A.则B.且C.以D.为2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大吏因为囿于书生之见而看不起其下属。

B.皇帝信任书生,对大吏的做法不以为然。

C.皇帝曾经也是书生,这使大吏肃然起敬。

D.皇帝的说法英明,可彪炳史册传扬万代。

2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本甲、乙、丙、丁四处,合理的位置是()。

(2分)呜呼,大哉斯言!A.甲B.乙C.丙D.丁24.分析第③段的行文思路。

(4分)25.概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21(1分):C22(2分):B23(2分):A24(4分)先写夏君像是担忧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在言谈神色之间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1分);然后写真正的书生是可以托付国家大事,这样的人不必害怕别人诋毁自己而避忌书生这个称呼(1分)。

接着说像夏君这样的人,即使有许多人诋毁他,他也难以有像俗吏那样的行为(1分)。

最后说如果极力为自己辩护,一定会弄得书生和俗吏都做不像,最终在治理政事上陷入糟糕的境地(1分)。

25(4分)对友人将要担任吏职,荣耀乡里表示祝贺;赠序鼓励友人坚信圣道,不要犹豫;希望友人不要为书生的称呼感到自卑,要保持书生的本色而不混同于俗吏之流。

(答对其中任意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满分。

)[参考译文]①乾隆年间,高官中有不满意他下属官员的人,皇上问他(为什么不满意),他用下属官员是个书生来回答。

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我也是一个书生呀。

”高官恐惧地表示服从。

啊,这话伟大啊!它将光大昌明六经的旨意,教诲千秋万代。

②嘉庆二十二年春天,我们杭州府的夏进士去京师,将要选拔为知县,绕道来上海和我告别。

我和他交谈,觉得他更加长进了,面色温润和悦,神态举止峻挺高洁,议论三千年的历史,两人的看法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他总是笑着,显得欢乐。

我说:“这是个书生,不是平庸的官吏。

”上海的人和同乡的人都说:“不是平庸的官吏!”他到京师去,京师与我相识的尊贵人物,都认识夏进士,他们也一定会说夏进士不是平庸的官吏。

③虽然如此,但认真暗暗地观察夏君,夏君像是害怕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又像是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这些心理都表露在言谈神色之间。

国家的事,除了书生,无人可以托付。

真正的书生又很少,有一个真正的书生在此,却会害怕别人诋毁自己而避忌书生这个称呼吗?再说像夏君这样的人,即使有一百个人诋毁他,一万个人诋毁他,他咬着指头发誓不做书生,以言辞捍卫自己的尊严,极力地辩解他不是书生,难道他最终能够与俗吏的行为相似吗?学做俗吏却学不像,更加显出他的迂笨,曲意辩护他的笨拙,发展下去,一定会弄得书生和俗吏二者都不像才罢休。

唉!以书生的言辞神态,加上迂笨,再添上曲意袒护,最终失去书生的本色。

要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夏进士治理政事,就糟糕了!④新娘子过门三天,可以知道她的德行修养;新官上任三天,可以看出他的治政主张。

我结识夏进士十年,既庆贺他得到官职,给我们乡里增光,又担心他信仰圣人之道不坚定,行动上将会前进一步又后退一步。

在他上任的时候,我恭敬地陈述皇上的教诲,也是附从古代朋友送行赠言的意思。

静安区5月二模(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答顾东桥书[明]王阳明①来书①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

□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

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

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②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

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

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

但吾子②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

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

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是亦察之尚有未精。

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注]①书:文中指信②吾子:尊称,您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 其B. 然C. 以D.为22.根据第①段文意,顾东桥来信向王阳明提出的自己对知行关系的看法是()。

(2分)A. 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B.《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C. 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D. 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23.对“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都是古人的原则。

B.(知行)相互培育生发,无论内外本末,这个原则始终贯通。

C.(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都是一个原则贯通。

D.(知行)交叉培育生发,不分内外本末,一个原则始终通行。

24.王阳明回复顾东桥,语气肯定,推理严谨。

请从用词或句式方面举例分析。

(4分)25.概括王阳明阐释知行关系的理由。

(4分)21. B (1分)22. C (2分)23. B (2分)24.“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此句中“必”“然后”“即是”“矣”四个词语气肯定,推理严谨,解说了“知行并进”的统一关系。

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

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

无乃自相矛盾已乎?此句用陈述句点出了顾东桥的两种说法。

用反问句明确的指出了顾东桥说法的自相矛盾。

语气肯定,反驳有力!(4分)25. 观点:知行之为合一并进理由: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4分)高考压轴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巢经巢记(节选)清·郑珍①余幼喜泛窥①,见人家稍异者,必尽首末。

稍长,读《四库总目》,念虽不得本,犹必尽见之。

②家赤贫,不给饘粥。

冻馁迫逐,时有所去。

去即家人待以食。

归而顾担负,色喜也。

解包,乃皆所购陈烂,相视爽然。

而余常衣不完,食不饱,对妻孥脙槁寒栗象②,亦每默焉自悔。

然性终不可改易,迄今二十余年矣。

计得书万余卷,汉、魏后金石文字暨宋、元来名人真迹,又近千卷。

虽不能名藏家,吁,亦多矣!其得之之难为何如□玉川子③欲舍遗经,巢之空虚,诚贵之也。

以余得之之难,其视玉川之贵之,又当何如?僦④寓夷牢水⑤上,若羁禽无定栖。

③嗟乎!书犹财也。

当其无,百方期有之;有而仅摄缄固鐍⑥,不为己用,则反不若不有不为累。

或用而仅罄之居服饮博,淫荡无益,亦未见为能用也聚书而不读,与读之而不善者,何以异是?夫聚而不读,犹不失为守财之俗子至读之不善,斯败家辱宗之尤矣!致足于外,而不求足于内则是外物者,又安见其可贵哉?(节选自《巢经巢诗文集》)【注】①泛窥:这里指广泛读书。

②脙槁寒栗象:瘦瘠枯槁,瑟缩发抖的样子。

③玉川子:唐诗人卢全的号,孟郊有诗写他“卢全归洛船,崔伟但载书……我愿拾遗柴,巢经于空虚”。

④僦:租住。

⑤夷牢水:又名乐安江。

⑥摄缄固鐍(jué):收拢绳子扎紧口袋,加固铰纽锁紧箱子。

21. 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应是()(1分)A. 也B. 哉C. 耳D. 焉22. 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余”虽然家贫但嗜书如命,广泛收藏。

B. “余”因为家贫所以发愤图强,改变家境。

C. “余”依本性买书二十余年,终成藏书家。

D. “余”的藏书比玉川子更加丰富更加珍贵23. 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叙述因为得书之难,所以书显得格外可贵。

B. 说明“读之不善”比“聚而不读”的危害性更大。

C. 为了揭示乱用钱财是读书人败家辱祖的表现。

D. 说明只有通过求足于内才能真正知晓书的可贵。

24. 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3分)因以巢经巢名所寄之室。

A. 第①段末尾B. 第②段末尾C. 第③段末尾D. 作为第④段25. 第③段论述,层层推进。

请加以分析。

(4分)▲▲(五)(13分)21. B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此题注意“何如哉”是一个固定的句式,意思是“怎么样”。

故选B。

22. A 【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概括第二段的内容,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概括,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家赤贫,不给饘粥”“然性终不可改易,迄今二十余年矣。

计得书万余卷”可以概括为“嗜书如命,广泛收藏”。

故选A。

23. C 【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概括对本文写作意图,注意根据文中的内容作答,根据文中的“斯败家辱宗之尤矣”只是一个比喻,并不是“乱用钱财是读书人败家辱祖的表现”。

故选C。

24. B 【详解】此题语句的衔接能力,要去把给出的句子放到原文中,此题要求放置的句子是“因以巢经巢名所寄之室”,从句子看是为屋子取名,第二段“巢之空虚”和“僦寓夷牢水上”提到居住的地方,因此此句放到此处较为合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