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红桥怀古】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1[宋]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注释:①苏:即江苏苏州市。

这里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②“雪晴”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明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

③镊(niè):拔除。

霜须:白须。

评解:苏轼被贬到黄州,适逢天降大雪。

本词即为此所作,表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

这首词以乐景写忧思,以艳丽衬愁情,手法奇特巧妙。

全词境界鲜明,情思深婉,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穷而情无尽的艺术效果。

集评:《唐宋词鉴赏集》:这首小词,抒发了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

从艺术感受来看,上阕比较显露,下阕更为深婉,而上阕的情思抒发,似乎在为下阕的无声形象作提示。

这样,上下两阕的重点,就自然地都落在最末一句上,彼此呼应,互为表里。

《唐宋词选注》:词中表示出“雪兆丰年”的欣喜,“但令人饱我愁无”,是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一胸怀。

说明恶劣的处境并没有使他悲观绝望。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

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若据傅引旧注,则“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

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在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但据现有资料,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在苏州,只在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

从词前小序得知,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

古诗浣溪沙·红桥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红桥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红桥翻译赏析
《浣溪沙·红桥》作者为清朝文学家王士稹。

其古诗全文如下: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

【注释】
①红桥:在江苏扬州,明末建成。

桥上朱栏数丈,周围荷香柳色,为扬州一景。

②一带:形容水状似带。

③雷塘:在扬州城外,隋炀帝葬处。

④迷楼:隋炀帝在扬州所筑宫室,千门万户,曲折幽邃,人入之迷而不能出,因称之迷宫。

【赏析】
作者任扬州OrG推官时,曾与友人修禊红桥,经常泛舟载酒于桥下。

此词除欣赏红桥美景外,还寄托怀古伤今之情。

词中怀古之情寓于景物之中,情景交融,妙笔感人。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经典诗句】浣溪沙红桥原文_翻译和赏析_王士祯

【经典诗句】浣溪沙红桥原文_翻译和赏析_王士祯

【经典诗句】浣溪沙?红桥原文_翻译和赏析_王士祯浣溪沙?红桥朝代:清代作者:王士祯原文: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消。

遥指平山山外路,断鸿无数水迢迢,新愁分付广陵潮。

相关内容相关内容注释作者:佚名①桡:船桨,此指船。

②平山:指平山堂,扬州游览胜地。

③断鸿:失群的孤雁。

④广陵:即扬州。

相关内容相关内容评解作者:佚名此词写舟中观看红桥景色,抒发怀古之幽思。

上片写美景诱人。

白鸟朱荷,碧波荡漾,画舫悠游,光艳照人。

面对绿柳红桥,不禁思绪万千。

回顾往事,怎不令人黯然消魂!下片借眼前景物,抒发感怀。

放眼远望,平山山外路漫漫,江潮汹涌水迢迢。

无数失群孤雁,空中徘徊。

这凄凉景色,勾起了无数新愁。

无法排遣,只好付于广陵潮水。

通篇含蓄、有神韵。

相关内容王士祯王士祯(?),原名王士?,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

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

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

书法高秀似晋人。

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

论诗创神韵说。

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

擅长各体,尤工七绝。

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

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热门】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热门】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热门】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热门】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波面铜花冷不收。

玉人垂钓理纤钩。

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

西风梧井叶先愁。

译文水波清澈的西湖像一面菱花铜镜,好像谁将它丢在冷夜里不来收拔,哪位美人理出钓竿,将一弯纤细的月钩垂钓在湖中,月色澄明映池阁,夜来池阁秋风冷。

当年像双燕呢喃话归,清晨时劳燕分飞,各自西东,仿佛随着春意终结,水面上莲荷凋谢了艳红。

瑟瑟西风吹过天井的梧桐,最感到悲愁的叶子先自飘零。

注释浣溪沙(huàn xī shā):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名,后用为词调。

一作“纱”。

有杂言、齐言二体。

铜花:铜镜。

比喻水波清澈如镜。

古代铜镜刻有花纹,故称铜花。

纤钩:新月影,如钩,弯细的月影,约农历初二、三时的月亮。

冷来秋:指比秋天还冷水花红:水边红蓼(liǎo),也叫水蓼,茎叶呈红色。

晓:清晨时分。

水花:荷花。

春休:春天结束。

梧井:井,即露井,无盖井。

叶先愁:树叶先凋谢。

梧井,取前《解连环》(暮檐凉薄)“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词意,因梧桐落叶最早,由其叶落,即知秋至。

赏析此词乃是借写西湖秋夜之景,以此来怀念旧人之作,全词造境清奇,情意深永。

上片寓情于景,绘出西湖秋夜清冷凄寂之景,奇幻优美。

当时波平如镜,月影在水,而词人只觉得梧桐叶落,一派秋意,生动描绘了一幅清冷寂寥的秋景图。

“冷不收”是词人的刻意之言,说铜镜被遗落在凄冷的夜晚没有人收。

陈洵在《海绡说词》里说:“‘玉人垂钓理纤钩’是下句倒影,非谓真有一玉人垂钓也。

”“玉人垂钓理纤钩”营造了一个虚幻美丽的景象,写词人看见月亮倒映在湖水中,湖面竟然出现了一位“玉人”。

这位玉人就是传说中的月宫美人嫦娥。

月亮是真实的景物,而湖面的“玉人”是虚假的,这一真一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显示出词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具有人情味。

最后一句说池阁月夜冷寂方知已经人秋。

“月明池阁”,点明词人身在池阁,欣赏月明西湖之景,而“夜来秋”写出词人在池阁上辗转难眠,只感到阵阵秋风袭来,分外奇寒,暗喻内心的凄凉。

晏殊浣溪沙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可打印

晏殊浣溪沙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可打印

晏殊浣溪沙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晏殊浣溪沙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可打印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那么关于晏殊的浣溪沙我们该怎么赏析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晏殊浣溪沙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

晏殊浣溪沙原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译文: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

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

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

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晏殊浣溪沙注释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一曲,一首。

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

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

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

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

徘徊:来回走。

晏殊浣溪沙鉴赏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15篇)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15篇)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浣溪沙》原文及赏析(15篇)《浣溪沙》原文及赏析1原文: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馀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注释:⑴姑苏:山名,今苏州市西南,古姑苏台于其上。

亦作苏州之别称。

据《吴越春秋》载:越进西施于吴,请退师,吴王得之,筑姑苏台,游宴其上。

⑵凝睇:凝聚目光而视。

这里是微微斜视而又含情的意思。

雪肌肤:肌肤白嫩、细腻而润滑。

《庄子》:“肌肤若冰雪。

”郭象注:“冰,古凝字,肌肤若冰雪,即诗所谓肤如凝脂也。

”《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所以说“雪”在这里是与“凝脂”同义。

⑶“吴主”句:吴王夫差的江山已覆没。

落日:喻亡国。

又解:“空落日”,在落日照耀下显得更空旷,意思是吴王的江山已不复见,只有夕阳西照。

⑷“越王”句:越王勾践的宫殿,也大半为荒草所掩。

芜:音无,田野荒废,丛生野草。

乱草。

⑸菱蔓(wàn万):菱角的藤子。

重湖:湖泊相连,一个挨着一个。

赏析:这首词是咏史词,借越国美女西施的故事,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慨,充满悲凉、凄婉的凭吊气氛。

词的上片写西施。

“倾国倾城”是用来形容女子的姿色艳美绝伦的词语,始见于《汉书·外戚传》:李延年知音律、善歌舞,尝在汉武帝前起舞作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此词首句“倾国倾城恨有馀”引出的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灭吴的一段动人的故事,“倾国倾城”四字系指代越国浣纱美女西施,她在吴越之争中,被越王勾践当作祸国工具献于吴王夫差,以惑乱吴国之政;“恨有余”,是说西施之恨无尽无穷。

“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两句似乎是对西施之恨是什么的问题作出了解答:在姑苏台上春霄宫中,西施内心凄苦,她多少次在妆成侍宴之前还忍不住泪水暗流,她倚立风前深情远望,凝视着自己那南方白云深处的故乡。

晏殊《浣溪沙》原文、注释及译文

晏殊《浣溪沙》原文、注释及译文

晏殊《浣溪沙》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似曾:好像曾经。

香径:指花间小路。

徘徊(páihuái):来来回回地走着。

【大意】
我一边听着新填上词的曲子,一边喝着芳香浓郁的美酒。

眼前的这一切,一点也没有变化,还是和去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仍是同样的楼台亭阁。

渐渐落下的夕阳什么时候再重新升起呢?春来复春去,时序飞快地轮转着,枝头鲜艳的花朵转眼就零落萎谢,纷纷扬扬落了一地,显得那样无可奈何。

翩翩飞舞的燕子,好像是去年曾经见过的那几只,又回到了我身边。

在幽静的花园里,我独自在花间小路踱步,深深地感叹春色易逝,时光无情。

晏几道《浣溪沙》古诗原文及鉴赏

晏几道《浣溪沙》古诗原文及鉴赏

晏几道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

不将心嫁冶游郎。

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

一春弹泪说凄凉。

晏几道词作鉴赏此词通过歌妓内心痛苦的真实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女子的同情与怜惜。

全词以精美之词传达沉郁悲凉之情,貌似轻柔,而笔力沉重。

小晏词中,它是别具一格的作品。

词中先以浓墨重彩极言女子装饰之美、歌舞之乐,而末句却突作转折,写女子内心的坚贞与凄凉,两相比照,从巨大的反差中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完整形象。

起首一句,写歌女贵人们要求下,梳妆打扮,争妍取怜,每日仔仔细细地画着自己的一双长眉毛。

一“斗〞字,已饱含辛酸。

次句更进一步描写:她象天上的行云那样轻浮,象纷飞的柳絮那样狂荡。

“行云〞,用《高唐赋》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意,暗喻歌妓的生涯。

“飞絮〞,旧诗词中常用杨花柳絮的飘流无定喻女子的命运和行踪。

“行云飞絮〞四字,不独写歌女的举止情态,也暗示了她的身份。

“轻狂〞,也是表象而已。

杜甫《绝句漫兴》诗:“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随风逐水,不也象征着女子身不由己、随人摆布的可悲境遇吗?前两句竭力写这位歌女的装饰和态度,强调她的“轻狂〞,是为了表现其现实生活与理想的矛盾——“不将心嫁冶游郎!〞这才是歌女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她发誓不把自己的真心许给浪荡的男子。

语自李商隐《无题》诗“不知身属冶游郎〞化出,而其思想境界更高。

“身属〞,那是无可奈何的,也许是无法防止的,处社会底层的歌妓,被迫委身于那些玩弄女性的公子哥儿,可是,她的内心深处,还是有其不可侵犯的领地的,身可属而心不可嫁,冶游郎决不能获得自己真正的爱情。

“不将心嫁〞,字字千钧,斩钉截铁,向人们揭示出一个被压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纯洁、美好的心灵。

过片二句,描绘歌女筵前伴人歌舞的情景:酣饮时溅出的美酒滴到歌扇上,使扇上的字迹都漫漶了;拈花弄草,把舞衣熏染得幽香袅袅。

“溅酒〞,谓其纵饮狂荡:“弄花〞,写其娇美情态。

歌扇舞衣,乃说明女子身分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红桥怀古】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无恙年年汴水流。

一声水调短亭秋。

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

玉钩斜路近迷楼。

注释
①红桥:吴绮《扬州鼓吹词序》:“红桥在城西北二里。

崇祯间形家设以锁水口者,朱栏数丈,远通两岸。

而荷香柳色。

雕楹曲槛,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

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于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

”又,王士祯《红桥游记》:“出镇淮门,循小秦淮而北,破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榭溪塘,幽窈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

拿小舟,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

桥四面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

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

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

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然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矶诸子偶然漾舟,酒阑兴极,援笔成小词二章,诸子倚而和之。

箨庵继成一章,予亦属和。

暖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

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千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
叹,如予今日,未可知也。

”王阮亭,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一字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

少时多填词,有《衍波词》。

主“神韵说”,并主盟诗坛多年。

②汴水:古河名,原河在今河南荥阳附近受黄河之水,流经开封,东至江苏徐州转入泗水。

隋炀帝巡幸江都即由此道。

今水已湮废,仅泗县尚有汴水断渠。

③水调:曲调名,传为隋场帝时,开汴渠成,遂作此。

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此曲为商调曲,唐曲凡十一叠。

④曾是句:长堤,指隋堤。

隋炀帝大业元年,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水、洛水入黄河;自板渚引黄河入汴水,经泗水达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长江。

渠广四十步,旁筑御道,并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

白居易《隋堤柳》:“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锦缆,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谓隋炀帝“至汴,帝御龙舟,萧妃乘凤舸,锦帆彩缆,穷极侈靡。

……每舟择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板镂金揖,号为殿脚女。

锦帆过处,香闻十里.”后以此典喻指帝王穷奢极侈,招致国破身亡。

⑤玉钩斜: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

参见《青衫湿遍·悼亡》注③。

一迷楼,楼名。

故址在今扬州西北。

隋炀帝时,浙人项升进新宫图。

帝令依图起造于扬州,经年始成。

回环四合,上下
金碧,工巧弘丽,自古无有,费用金玉,努库为之一空。

《古今诗话》云:“帝幸之,曰:‘使真仙游此,亦当自迷。

’乃名迷楼。


赏析
这首词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是为纳兰扈驾巡幸江南抵达扬州之时所作。

王士祯在其《浣溪沙》词序中云:“红桥同箨庵、茶村、伯玑、其年、秋崖赋”。

词共二首,其一系纳兰和作之本,词云:“北郭青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

绿杨城郭是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

淡烟芳草旧迷楼。

”词中亦有怀古之意,唯词题未予标出。

纳兰此篇则明示之“怀古”,“怀古”之作是诗人咏怀的一种手法,无非是借用古人古事以抒情达意而已,可以说举凡诗词中的怀古之作都是诗人的咏怀之作。

本篇亦是如此,作者借咏隋炀帝穷奢极欲,腐败昏馈之故实,抒写了自己的不胜今昔之慨。

词以情景俱到之法出之。

上片写红桥一带之景物和感受,其今昔之感已见篇中。

下片点出炀帝旧事,怀古之意显明鲜活。

结处尤为深刻,“玉钩斜”、“迷楼”于一句中形成对比,意含深曲,令人回味深思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