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践活动课说课《走进父母的少年时代》
《走进父母》的课程教案

《走进父母》的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父母的辛劳和付出,增强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2. 帮助学员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增进彼此理解与亲情。
3. 培养学员承担家庭责任,提升家庭和谐氛围。
二、教学内容:1. 父母的辛劳与付出:通过案例分享,让学员了解父母在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和付出,引发学员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 亲子沟通技巧:介绍有效的沟通方法,如倾听、表达、同理心等,并引导学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
3. 家庭责任意识:引导学员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学会为家庭付出,共同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享: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员了解父母的爱与付出。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与父母沟通、承担家庭责任等话题,促进学员思考。
3. 角色扮演:安排学员模拟亲子沟通场景,实地演练沟通技巧。
4. 分享感悟:鼓励学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共同成长。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制作PPT。
2. 准备小组讨论话题,制定讨论规则。
3. 准备角色扮演道具和背景音乐。
五、教学评价:1. 学员课堂参与度:观察学员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员的参与程度。
2. 学员感悟分享:收集学员的感悟分享,评估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3. 亲子沟通实践:跟踪学员在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情况,评估学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员理解父母的辛劳与付出,学会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培养家庭责任意识。
难点:如何让学员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亲子关系和家庭和谐。
七、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父母付出的案例,引发学员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 讲解与分享:讲解父母的辛劳与付出,分享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
3.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改善亲子关系。
4. 角色扮演:模拟亲子沟通场景,让学员实地演练沟通技巧。
5. 学员感悟分享: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八、教学策略:1. 情感共鸣:通过案例分享和讨论,让学员感受到父母的辛劳与付出,引发学员的共鸣。
小学主题班会教案《走近父母》

小学主题班会教案《走近父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父母对他们的爱和付出。
2. 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父母,体谅父母。
3. 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爱。
2. 培养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父母,体谅父母。
2. 如何让学生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家庭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父母。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与父母沟通的经验,互相学习。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家庭案例,让学生从中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故事或案例。
2. 准备一些关于与父母沟通的小技巧。
3. 准备一个计时器,用于控制课堂时间。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小故事,引发学生对父母的思考,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父母对学生的爱和付出,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重要性。
3.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父母和孩子,模拟家庭生活中的沟通场景,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在情景模拟中的感受和体验,讨论如何更好地与父母沟通。
5.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家庭案例,让学生从中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父母”的作文,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2. 让学生设计一个与父母沟通的计划,内容包括沟通的时间、地点、方式和要谈论的话题。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试着按照课堂上学习到的沟通技巧,与父母进行一次深入的沟通。
2. 让学生观察父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了解父母的辛劳,体会父母的爱。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
小学主题班会教案《走近父母》

小学主题班会教案《走近父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和付出。
2. 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3. 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1. 父母对学生的关爱和付出。
2. 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3. 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体会到父母的爱。
2. 学生如何做到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3. 学生如何有效地与父母沟通。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关于父母关爱子女的图片或故事。
2. 准备一些关于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名言或事例。
3. 准备一些关于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父母关爱子女的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和付出。
2. 新课导入:讲解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3. 实例讲解:通过一些名言或事例,让学生了解到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并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
5. 讲解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地与父母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6. 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后,试着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与父母沟通,并记录下沟通的过程和感受。
7. 总结:在下一节课上,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沟通的经历,总结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经验和教训。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延伸:1. 开展“孝心行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父母,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帮父母做家务、给父母递上一杯热茶等,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孝心。
2. 举办“孝敬父母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演讲的形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进一步提升学生孝敬父母的意识。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父母的爱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体会到父母的付出。
2. 学生能够表达出对父母的尊敬和孝敬之情。
《走近父母》主题班会课教案内容

《走近父母》主题班会课教案内容一、教案背景《走近父母》主题班会课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付出和辛劳,学会与父母沟通和交流,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付出和辛劳。
2. 培养学生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4.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三、教学内容1. 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付出: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父母为孩子付出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辛劳。
2. 与父母沟通的技巧:介绍有效沟通的方法,如倾听、理解、表达等,并引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3. 家庭责任感:讨论学生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4. 感恩之心:分享感恩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5. 尊重父母:讨论尊重父母的意义,引导学生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定。
四、教学方法1. 情境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父母为孩子付出的场景,引发学生共鸣。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父母和孩子,模拟真实场景,练习沟通和表达。
4. 分享故事:邀请学生分享感恩父母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5. 小组竞赛:设置有关家庭责任感和尊重父母的小组竞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学生感悟:通过课后作业、心得体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父母付出的认识和感悟。
3. 家庭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如沟通技巧、尊重父母等。
4. 学长:关注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与父母关系的变化,以及家庭责任感和感恩之心的提升。
六、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收集父母为孩子付出的场景图片、视频等资源。
2. 教案手册: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以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走近父母》主题班会课教案内容

《走近父母》主题班会课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和付出,增强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2. 培养学生与父母沟通的良好习惯,提高家庭关系的和谐度。
3.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父母,体谅父母,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父母的爱:通过案例分享、讨论,让学生感受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和付出。
2. 家庭关系:分析常见的家庭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 沟通能力: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提高与父母的交流质量。
4. 孝道文化:介绍我国的孝道文化,让学生认识到尊敬父母的重要性。
5. 行动实践:制定行动计划,引导学生走近父母,增进亲子关系。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观看视频、讨论案例,引发学生对父母爱的思考。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家庭关系、沟通能力等问题,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3. 角色扮演:模拟与父母沟通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沟通技巧的应用。
4. 分享感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5. 行动计划:指导学生制定实际行动计划,促进学生走近父母。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父母的爱,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父母的爱:观看视频案例,讨论父母的爱,让学生感受父母付出的辛劳。
3. 家庭关系:分析常见的家庭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4. 沟通能力: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提高与父母的交流质量。
5. 孝道文化:介绍我国的孝道文化,让学生认识到尊敬父母的重要性。
6. 行动实践:制定行动计划,引导学生走近父母,增进亲子关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感悟: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下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感悟。
2. 行动计划:检查学生的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评估亲子关系的改善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4. 分享感悟:评价学生分享感悟的质量,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
六、教学准备:1. 视频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关于父母爱的视频案例。
《走进父母》的课程教案

《走进父母》的课程教案《走进父母》的课程教案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等良好的交往意识和情感。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及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克服“逆反”心理,并掌握与父母和谐沟通的方法。
导学过程:(导学过程设计好预学感知、研讨展示、拓展提升三个环节及第二部分当堂测评)一、预学感知:根据学习检测P1-2的知识聚焦,预习教材第2—15页的内容。
二、研讨展示(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三、拓展方舟(自主梳理知识要点)1.我们应该孝敬父母。
(1)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给我们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的爱。
(2)孝敬父母既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
在现代社会,孝敬父母是基本的。
(3)孝敬父母,应该体现在中。
A:孝敬父母,就要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认真学习,踏实做人。
B:孝敬父母,就要体谅父母和家庭的困难,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向父母提的要求。
C:孝敬父母,就要亲近、关心和帮助父母,同父母保持的关系;在衣食住行上首先想到;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努力减轻父母的。
D:孝敬父母,就要赡养父母。
长大后,不仅要上赡养父母,更要在上关心父母。
2.要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1)要认识自己的变化和特点,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理解我们的愿望。
(2)客观地看待自己与父母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从内心尊重父母,愉快地接受父母正确的意见、建议。
(3)了解父母的辛苦、困难,体验父母的情绪和需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和心理状况,给予父母更多的安慰。
(4)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态度,克服心理。
(5)妥善处理尊重父母、孝敬父母与帮助父母的关系。
四、课堂收获通过本节课学习,我认识到--------我以后会--------当堂测评一、单项选择题1.观察漫画《心病》,孝敬父母,我们子女应该()A.真心关注父母的健康和心情B.不让父母难看、不给父母丢脸C.多给与父母一些物质方面的赡养D.对父母有礼貌,不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综合实践活动“走近父母”活动方案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走近父母”活动方案范文《走近父母》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关系逐渐疏远,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
为了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了解和亲密度,提高家庭和谐度,我们组织了一次名为《走近父母》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增进亲子关系;2. 增强家庭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3. 促进家庭和谐,加强家庭教育;4.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三、活动内容:1. 调查问卷:组织学生设计一份关于父母生活、工作和兴趣爱好的调查问卷,学生通过填写问卷了解父母的情况,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2. 家庭活动日:组织学生邀请父母参加家庭活动日,设计多种亲子游戏和互动,让家庭成员之间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3. 家风展示: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家庭成员的生活照片、家风展板等,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4. 亲子夜话:组织家庭成员参加亲子夜话活动,通过分享彼此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增进了解和感情。
5. 心灵寄语:学生为自己的父母亲手写一封感恩信,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四、活动实施:1. 预热阶段:学校组织师生进行家庭关系和沟通技巧的培训,介绍活动的背景和目标,并对活动内容进行宣传,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2. 策划阶段: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并进行家庭活动日的游戏策划,确定多媒体展板的内容,以及亲子夜话活动的主题和安排。
3. 实施阶段:学生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父母的情况,并提供自己的意见建议;学生和父母参加家庭活动日,进行各种有趣的亲子游戏和互动;学生进行家风展示,展示自己家庭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家庭成员参加亲子夜话活动,分享彼此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学生亲手写感恩信,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4. 反思总结阶段: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活动的总结和反思,评估活动的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五、活动预期效果:1. 通过调查问卷,学生更加了解父母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并提供自己的意见建议,促进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走进父母》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课例名
《走进父母》
称
要本节中,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知道如何成父
教材分析 母沟通、孝敬父母,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用的策略和
技巧
教学目标
1、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2、如何孝敬父母
学生学习能
通过学习本节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如何孝敬父母、
3.处处留心、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力分析 孝敬长辈
教学策略选
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分成五个小组
择与设计
问题导入,讲解古代孝敬父母的一个小故事引出内
教学过程 容,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体现在
日常生活中,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例研究综
2、充分认识和理解由学生自主生成活动的教育价
述
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实践活动课说课:《走进父母的少年时代》
龙山一中彭扶贫
一、活动背景
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被视为掌上明珠,父母亲人的宠溺很大程度上造成有些孩子自理能力很差,更甚者从小形成了自私的品质,不懂得感恩。
针对此现象,我设计了本次社会实践课,决定以“走进父母的少年时代”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实践体验活动。
通过孩子与父母良好的沟通让孩子理解父母,进而反思自我、再学会感恩的思想道德培养过程。
二、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父母的少年时代的学习与生活,从而激发起学生关心父母,尊敬父母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以及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父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理解父母、感恩父母,以实际的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活动重点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理解父母,学会感恩。
四、活动难点
培养感恩意识,学会在生活中感恩。
五、活动方法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次活动课的具体内容,我采用了调查记录、亲身体验、问卷、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教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六、活动准备
、“父母年少时的一天”记录表;
、“今天我来做家务”体验活动记录表;
、调查问卷;
七、活动流程
活动分为五个阶段:
(一)采访调查
、利用周末的时间,全面了解父母少年时期的生活,和自己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体会父母少年时期成长的艰辛和烦恼。
项目我父母少年时代感受
学习
玩具
衣食
趣事
娱乐
关键词
、开展“超级访问”活动。
记录并讲述父母少年时期最幸福的事,最伤心的事或最难忘的事。
项目我父母少年时代感受
最幸福的事
最伤心的事
最难忘的事
(二)了解妈妈(爸爸)的少年时代的一天生活。
让同学们了解平日里的父母少年时每天要做的事情,进而与自身情况对比。
(三)体验生活“今天我来做家务”。
让孩子们亲身经历一次作为家长的辛苦与责任,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四)回报、感恩父母
展开讨论,对中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感恩”“懂得付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