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的故事
关于粮食的红色故事

关于粮食的红色故事以下是 8 条关于粮食的红色故事:1. 当年啊,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那粮食短缺得厉害呀!有一次,战士小张饿得眼冒金星,班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干粮给了他,还打趣地说:“你小子可得给咱好好活着!”就像妈妈爱护孩子一样,这就是战友情啊!难道这不令人敬佩吗?2. 还记得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老百姓们自己都吃不饱,但他们还是省出粮食送给红军。
有个老乡对战士们说:“你们打仗是为了我们,这点粮食算啥!”这种情谊,不正像那沉甸甸的麦穗一样实在而珍贵吗?3. 朱德总司令对粮食那可是格外重视呀!有一回,看到一些战士浪费粮食,他可生气了,严肃地说:“这粮食可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们怎么能浪费!”真的,他就像是守护粮食的卫士,让人心中充满敬畏,不是吗?4. 在抗日根据地,乡亲们和战士们一起种粮食,那场面真是热火朝天!大家边干活边说笑,仿佛种下的不是粮食,而是希望的火苗,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的场景能不让人感动吗?5. 曾经啊,有位老英雄,为了保护村里的粮仓不被敌人抢走,他孤身一人和敌人周旋。
他就像那顽强的高粱,坚韧不拔,难道你能说他不英勇吗?6. 当年新四军在敌后作战,粮食可是个大问题。
战士们常常只能靠野菜充饥,可他们依然斗志昂扬。
这就好比是在荒地里倔强生长的杂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真的太了不起了!7. 有个小战士,为了给部队筹集粮食,他翻山越岭去老乡家借。
老乡看到他那坚定的眼神,二话不说就把粮食给了他。
那时候的他们,对粮食的渴望和对胜利的信念是紧紧相连的呀,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8. 解放区的百姓和战士们一起搞生产运动,努力多打粮食。
他们就像一群勤劳的蜜蜂,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这不正体现了人民和军队的鱼水情吗?我觉得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关于粮食的红色故事,展现了前辈们对粮食的珍惜和为了粮食而拼搏奋斗的精神,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珍惜每一粒粮食。
关于粮食的故事

关于粮食的故事1、东坡肉宋哲宗元祐四年一月三日(1089年),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
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
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
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2、太白鸭和李白唐代诗人李白小的时候跟父亲就住在四川,直到25岁才离开四川。
在四川的时候他很爱吃当地名菜焖蒸鸭子。
后来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宠爱,入京被封为翰林学士。
他以年轻时吃过的焖蒸鸭子为蓝本,做了一道蒸肥鸭献给玄宗,玄宗非常欣赏,将这道菜赐名为“太白鸭”,一直延续至今。
3、西施舌和西施传说在春秋时,越王勾践借助西施的美色消灭了吴国,然后越王想接西施回国,但是越王的王后因为嫉妒西施的美貌,害怕她回来之后受宠,便找人将西施沉于江底。
西施死后化为这贝壳类“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尽诉冤情,人们就把这类贝壳做成菜取名西施舌。
4、饺子和张仲景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
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向穷人舍药治伤。
他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一起煮熬切碎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
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
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中国关于粮食的真实历史故事

中国关于粮食的真实历史故事
中国有着悠久的粮食文化和历史。
以下是中国关于粮食的一些真实历史故事:
1. "草木皆兵"
在中国古代粮食资源匮乏的时期,人们常常会因为缺粮而采食草木的根、茎和叶子。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庄公率领臣子巡查国土时看到一片葱茏的山林,便对臣子说:“这里的草木真多,草木皆兵,不留下给敌人。
”这一表达形象地描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粮食困境。
2. 草船借箭
在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著名的将领诸葛亮为了帮助蜀国抵抗魏国的进攻,设计了一场著名的战术行动被称为“草船借箭”。
他借着敌军的粮队之名,借得了大量的箭矢和粮草,从而化解了粮食危机,成功地抵抗了魏国的进攻。
3. 秦始皇焚书坑儒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里,也与粮食问题有关。
秦始皇为了集中国家力量推行中央集权,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
其中一项政策就是为了稳定社会纪律,规定民众不得私藏五谷(指粮食),一旦发现私藏粮食,即处以重罚。
4. 天苗灾害
在中国明清时期,发生了一场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粮食危机,被称为“天苗灾害”。
由于连年大旱和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造成民众大量饥饿死亡。
这场灾害持续了多年,在当时的社会
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促使了政府在农业生产和储存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
这些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粮食问题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反映出粮食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节约粮食的寓言故事

节约粮食的寓言故事节约粮食的寓言故事一、饥饿的城市在一个荒凉的地方,有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周围都是沙漠,每天只能从外面运来一些水和食物。
因为城市的繁荣,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不断增加,而城市周围的资源却越来越少。
很多人都说,这个城市很快就会消亡。
城市的官员十分焦虑,他们费尽了心思,可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有一天,一个小狐狸走进了城市,他得知了城市的困境。
小狐狸说,“我可以帮助你们摆脱困境!”官员们不信小狐狸这个小家伙能有什么办法,但他们也不想失望,于是同意了小狐狸的方案。
第二天,小狐狸带着不少老鼠来到了城市。
小狐狸说,“这些老鼠是我的朋友,他们知道怎样节约食物,我相信他们能帮助我们。
”老鼠们到处搜寻着城市的食物,他们吃的不多,也不浪费。
在他们的带领下,人们也学会了思考节约食物的方法。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城市周围的草原上又长出了青草,植被恢复了生机。
这个城市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二、谁吃了我的牛肉在一个富裕的村庄,有一个富家的儿子。
他每天都吃肉,而且吃的量非常大,令全村子民刮目相看。
有一天,他食欲异常,把牛肉全部吃了,结果他却胃疼不已。
富家的老爷子派人去叫医生,医生查出来他的胃部里长了好几英寸的刺激物质。
大家都纷纷议论,怪不得贪吃一点不好,尤其是吃肉,要节制。
由此,这个村庄里吃素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学会了节制和节约粮食。
三、森林里的松鼠有一只特别可爱的松鼠。
每天早晨,他都会去森林里找食物,寻找松子。
松鼠会把松子藏在树洞里,等到冬天的时候再去把它拿出来吃。
在松鼠的带领下,小鸟们也学会了节约,他们每次也是只吃一些食物,不浪费,不对自然造成破坏。
小松鼠在森林里过着快乐的生活,他从来不会因为浪费食物而担心。
四、狠心的农夫在一个小镇的农民幸福地生活着。
他们种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歌唱着从云彩中洒下的雨滴。
有一个农夫,他总是浪费自己的粮食。
一天,他彻底耗尽了所有的粮食,只能向别人借粮。
在遭受了困难之后,这个农夫再也没有浪费任何一粒粮食,他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人也变得越来越幸福。
名人爱惜粮食的故事

名人爱惜粮食的故事1、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
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
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
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2、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节约粮食的经典小故事【三篇】

【导语】在我们的⽣活中,节约粮⾷是⼗分重要的,那么关于节约粮⾷都有哪些⼩故事呢?下⾯是整理分享给⼤家的节约粮⾷的经典⼩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贝贝兔吃饭】 兔妈妈端着⼀碗饭来到贝贝兔⾝边,说:“贝贝,吃饭啦!” 贝贝兔嗅了嗅⿐⼦,说:“哇!真⾹呀!” 它围起饭兜兜,拿起⼩勺⼦,⼤⼝⼤⼝的吃起来。
过了⼀会⼉,贝贝兔却将好些粒⽶饭扔到了地上,兔妈妈见了,既惊讶⼜⽣⽓,它严厉的批评贝贝兔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你怎么能这样糟蹋粮⾷呢?” 贝贝兔听了,委屈的说:“妈妈,不是这样的,你瞧,地上的⼩蚂蚁也很饿,我想送些给它们吃。
” 兔妈妈这我才明⽩,它对贝贝兔说:“妈妈要向你说对不起,是妈妈错怪你了。
” 贝贝兔笑起来:“没关系!妈妈知错能改,真棒!”【浪费粮⾷的⼩猪】 ⼩猪每次吃完饭的时候桌上都是⼀⽚狼藉,不仅碗⾥要挂着⼀些⽶粒,就连桌上也会粘着星星零零的⽶粒。
猪妈妈每次都对⼩猪说:“孩⼦,你要把碗⾥的饭吃⼲净哦!不可以这样浪费粮⾷。
” ⼩猪满不在意的说:“这点粮⾷算什么啊,还不够塞⽛缝的呢!” 每次猪妈妈都⽆奈的离开。
⼀天,猪妈妈⼜对糟蹋粮⾷的⼩猪抱怨,希望它可以懂得节约。
这时,⼀个⼩精灵突然出现在它们⾯前,⼩精灵对⼩猪说:“⼩猪,由于你经常浪费粮⾷,现在我要把你变到偏远⼭区去,让你好好体验⼀下饥饿的⽣活。
”说着,⼩精灵的魔法棒⼀挥,⼩猪就从猪妈妈的⾯前消失了。
嗖的⼀下,还没等⼩猪反应过来,它⾝边的环境就变成了⼀个穷苦的农村。
⼩猪看着⾝边的⼀切,它郁闷极了。
⼼想:不就是少吃了⼏粒⽶吗?还⾄于把我扔到这么偏远的地⽅。
就在⼩猪⽣闷⽓的时候,它的肚⼦不争⽓的咕咕的响了起来。
“得找个地⽅吃点饭啦!”⼩猪⾃⾔⾃语道。
它⾛到村⼝的第⼀户⼈家,敲门进去说:“你们好,我的肚⼦饿了,可不可以给我些吃的。
”刚说完,⼩猪抬头看到了⼀个⾻瘦如柴的⽼奶奶倚靠在床上,⼩猪恨不得收回⾃⼰刚才的话。
节约粮食小故事

节约粮食小故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节约粮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们知道,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粮食浪费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为了让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节约粮食的小故事。
故事一,小明的午餐。
小明是一名小学生,他非常喜欢吃米饭和蔬菜。
有一天,他的妈妈给他做了一碗米饭和一盘蔬菜,可是小明吃不完,剩下了一些米饭和蔬菜。
妈妈看到了,就问小明为什么不吃完,小明说他吃不下了。
妈妈告诉他,粮食是来之不易的,应该珍惜粮食,不要浪费。
从那天起,小明学会了节约粮食,他每次都会把剩下的米饭和蔬菜吃完,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
故事二,大妈的晚餐。
大妈是一名家庭主妇,她非常会做饭,每天都会给家人做丰盛的晚餐。
有一天,大妈做了一道炒面条,结果做多了,剩下了一大碗。
她本来想扔掉,但是突然想起了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于是,她把剩下的面条放进冰箱保存起来,第二天炒了一道面条煎饼,全家人都觉得非常好吃。
从那天起,大妈每次做饭都会控制好食材的分量,不浪费粮食。
故事三,超市的捐赠。
有一家超市每天都会有一些即将过期的食品,比如面包、牛奶等。
以前,这些食品都是直接扔掉的,但是后来超市和当地的慈善机构合作,把这些食品捐赠给了需要帮助的人。
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粮食,还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个做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也给更多的人树立了节约粮食的榜样。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节约粮食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
无论是从个人、家庭还是社会的角度来看,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珍惜粮食资源,减少浪费。
希望通过这些小故事的分享,能够唤起大家对节约粮食的重视,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节约粮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关于粮食的故事

关于粮食的故事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文明的基础。
以下是几个与粮食相关的故事:1. 粮食之神——稻草人稻草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粮食之神的代表。
相传古时候,一个叫做燕顺的人,因为爱惜粮食,避免浪费,从而让村里的人们都有饭吃。
他便被神仙封为“粮食之神”,后来就被人们称为“稻草人”。
为了纪念他的贡献,每年的初一会有人穿着稻草衣服扮成稻草人在村里游街,庆祝丰收。
2. 诞生于黄河流域的黄粱梦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做六渡桥的农夫,他对黄河上游的灌区进行排灌、治理,使水能够灌溉到旱地上,实现了丰收。
但因为yīngěr 和官员的算计,他最后惨遭流放,最终被诱杀。
六渡桥的妻子梦见他重返家中为自己做黄粱美餐,梦中的美餐让她感到幸福、兴奋和满足,但梦醒之后,六渡桥又变成了历史残酷的另一个牺牲品。
3. 粮食文化的故事——龙虾在中国常常使用的食材之一就是龙虾。
龙虾不光有着美味的口感,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龙虾在中国南方的粮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最初,龙虾被认为是贵族品的食物,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多人开始欣赏它的美味。
4. 粮食流通中的传奇——长途贩粮在古代中国,由于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贫穷的人们往往难以获得大量的粮食,许多地方也会出现饥荒的现象。
这时,一些勇敢的人就会选择去外地贩粮,为人们带去宝贵的食物。
这些长途贩粮的人常常要面对艰险的旅程和危险的路线,但他们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5. 粮食救灾的故事——黑土地上的红飘带在20世纪初,中国黑龙江流域的大面积饥荒曾经给人民生命带来了威胁。
有一个叫刘启航的年轻人,想要帮助灾区的人们。
他决定开始种植红豆,但是在当时,种植红豆在果岭是十分不被看好的。
不过,他坚持了下来,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种出了大量可食用的红豆。
他还在豆田周围绑上了红色飘带作为标记,这个场景让很多过路的人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飘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人效仿并加入进来,让更多的干旱地区都开垦出了果岭,也让灾区的人们渐渐摆脱了贫困和饥荒的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时候家里的粮食总是不够吃,因而关于粮食的故事就特别多。
那时候,每个月最重要的日子就是分口粮的日子。
生产队长在村头的山梁上发一声喊,每家的人就都挑着谷箩,聚集到老祠堂里,等着挑回属于自己的粮食。
口粮是按照每家的工分计算的,家里如果壮劳力比较多,工分自然就多,就可以挑完一担后再挑另外一担,让别人家眼红不已。
我伯父家有四个男丁,几个女儿也基本上出全勤,所以总是分粮大户。
当然也有惨的,像我隔山的四叔家就很可怜,一到分口粮的日子,四婶总是抱着希望去到老祠堂里,却又每每空手而归,因为四叔在外乡鬼混,孩子又都小,工分根本就不够基本线,所以口粮就没她的份。
天黑的时候,四婶就搬一架木梯,登上自家墙头,一边痛哭流涕一边呼唤自己丈夫的名字,哭得每家的炊烟都飘不起来,村子里的妇人少不了要到梯子下一通苦劝。
不知是什么人出的主意,说是只要做堂客的每天这样哭着呼唤一阵,男人在外面就会心慌意乱,非回乡不可。
这样一来,四婶的嗓子固然很是遭罪,村子里的男女老少也颇为凄惶了一阵,我更是每到天黑就躲到离四婶家远远的地方去。
后来四婶哭累了,四叔也不见回来,口粮也没多出一颗,四婶就收了声,改在家里打孩子出气。
再到后来,四叔很荣耀地回来了,带回来一身硬气功,开砖劈石无所不能,据说还是打通了大小周天的,他的几个孩子马上就忘了饥饿这么一回事,变得神气起来。
最早听说皮蛋和蛋糕这两个词,就是从四叔家的孩子嘴里。
因为四叔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所以他毫无疑问见多识广,那么他家的孩子吃过蛋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尽管我和小伙伴们有时有点不屑。
我还记得他家孩子说到皮蛋时,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在他家低矮的房脊下面,那时太阳带点玫瑰红的颜色,没什么温度但感觉很暖。
我们踢着小石头,怀着饥饿开始炫耀自己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时,四叔的大儿子提到了皮蛋,他神采飞扬的样子让我们的灵魂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那时,我的心里有一个严重的困惑:皮做的蛋应该很硬,怎么能好吃呢?但是,当时我没好意思问,我怕四叔家见多识广的儿子笑话。
不过,那个早晨我倒是记住了,我不能忘掉的还有冬天早晨的玫瑰色的阳光。
我父亲那时在中学当老师,家里的三个主要劳动力都是女人,所以工分也总是很低,听我母亲说,我家的基本粮总要被抽掉几十斤,所以,饿肚子是经常的事。
有一次,家里粮食短缺得太厉害,我父亲到边街买回一担有点变烂的红薯,皮都没刮,就煮给我们吃。
据说,我们家几个孩子吃得都很香。
比较糟糕的粮食里,我还吃过沤黄的米煮的米饭。
南方雨水足,收割季节也经常下雨,有时,一大片稻子被热火朝天的青壮劳力们割倒了,老天爷就哗哗下起雨来,稻米就那样在泥水里失去了透明的光泽,有时甚至发了芽。
沤米煮的饭难吃极了,到底有多难吃,我倒是说不太清楚,我只知道大人们总是声讨沤米饭,把它当作万恶之源。
有一年,大概是队长决策失误,种了太多的糯谷,而这些糯谷又不幸被雨水泡成了沤糯,这下子村里的大小们可算遭了殃。
那年,我的肠胃似乎从不曾清爽过,我认为整个世界就是那么黏糊而又寡淡的。
当然,贫下中农也有自己的美食。
因为大米永远紧缺,所以母亲总要在米饭里加上红薯之类的东西。
把红薯去皮,切成一块块的,和大米放在一起,米饭蒸熟的时候,红薯也变得金灿灿。
我很喜欢吃红薯的,一点没有因为它是粗粮就看不起它。
红薯生吃也很不错,很脆,那种红色肉质的红薯特别甜,被我们称做南瓜苕,我们这些偷惯了红薯的小贼们一眼就能从秧子的形状上认出南瓜苕来。
有一次,我和另外一个伙伴因为偷扒了人家的南瓜苕,被家里的大人追得满河滩乱窜。
红薯还有一样好,就是能熬糖。
把红薯切碎,与大米一起煮熟,和以麦芽,然后用豆包布滤出满满一大锅汁水,不断地熬啊熬啊,汁水烧干的时候,粘粘的糖稀就出来了。
熬糖的时候多半都在年跟前,我们这些孩子围着熬糖的大锅团团转,就为了能够舔一舔甜得要命的锅铲。
红薯糖可是一样好东西。
熬好之后,盛在陶土钵子里,放在碗柜的上格,有时我馋了,会偷偷用筷子挑起一些来,放到嘴里细细品尝。
到了临近除夕的时候,母亲会把盛红薯糖的钵子浸在温水里,让糖稀变得更加稀软,再炒上很多的泡米,用糖稀把泡米粘住,用刀背把它拍成方块,仔细地切成一片一片的,那就是上好的米花糖了。
倘若把它揉成一团呢?那就是糖粑了,可以拿在手里,一边吃一边在山间水畔疯玩疯闹的。
做泡米也有讲究,好象是在天气晴好的日子把米煮得半熟,放到偌大的竹篾簸箕上暴晒,直到晒成米干。
别看米干非常硬,但炒过之后却是很松脆的。
还有一种想起来就要流口水的东西是南瓜煮汤圆。
大概就是九月初吧,绿豆熟了,南瓜在屋里存了一些日子,细长的糯米在罐子里等得不耐烦,这个季节就该进补了。
用糯米粉捏好了汤圆,与切好的南瓜块、绿豆和油面头一起煮,能看见金黄的南瓜块、莹白的汤圆在沸水里起舞,升腾起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好味道。
这时,母亲总会给每个人盛满满一大碗,丝毫不像平时吃饭一样有限制。
滚烫的南瓜汤圆又甜又咸,又糯又爽口,又温补又去火,实在是难以忘却的童年大餐。
新麦熟了的时节,家家还要蒸一次馒头。
南方人不会做面食,偶尔蒸一次馒头就像过大节似的。
应该就是端午前后,新面的气味在村子里飘散,也会让我们兴奋好一阵。
有一年端午节,我记得我和姐姐们到河里捞鱼,还颇有收获,于是那天家里的餐桌上就多了一样可口的菜。
那时,公社每年要搞一两次“交流”,实际上就是组织一次大集,其中一次就在新麦出世的日子,在“交流”时,农民们能买到一些平时不容易买到的日常用品。
有一年交流时,不知从哪里请来一个会炸油条的师傅,他炸的油条能让老人吃了起死回生——有点夸张是吧?但是我仍然记得人们买油条时的疯狂劲儿,说是人踩着人一点都不过分。
大家疯了一般扑向飘着油条气味的铁栅栏,那景象让我无法形容。
吃东西最奢侈大概要算过年的时候吧,但过年时实在没有什么胃口,所以不提也罢。
就在过年前的不久,家里的大肥猪卖到了供销社,父母照例把猪下水和大油什么的留给了自家的孩子和老人。
满满的一大锅猪肠、肺头、猪肝什么的,冒着腾腾热气,我想那就是所谓美好生活的象征了。
无论别人会怎么想,我在回想到这一景象时,觉得人生全部的幻觉都能在这个意象里得到充分的阐释。
无论挨过多少饿,流过多少眼泪,因为偷吃东西遭过多少打,只要这个意象还在,只要还有一口冒着腾腾热气的大铁锅,就不应该对生活失望。
也许是因为粮食紧张,偷窃就不时发生。
我自己就跟小伙伴一切偷过红薯和花生。
还没有长大的红薯捏在手里,在破裤子上蹭蹭泥,就嘎吱嘎吱吃起来,比吃什么都香甜。
花生可以生吃,也可以用火煨熟了吃。
经常是一帮小孩到山上拣柴火,另一帮小孩到河滩地上偷河对面大队的花生,然后生了火,把花生煨得热气腾腾地,就可以剥开来吃了。
有的花生还很嫩,经火煨过之后,只是一包甜水,倘若剥的时候没小心,那很烫的水被挤了出来,是会烫得脸上生疼的。
如果说小孩偷点零嘴还没什么大不了的话,那大人偷东西可是会惹来大祸的。
我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村子里的人抓住了一个偷山药的贼,他们把那贼捆住双手吊在房梁上,还在脚下坠了几块砖头。
人整人总是弄得花样百出。
队长抽打那贼时,他发出可怕的叫声。
听大人说,那段时间,山药地里经常发现死山药藤,查看之后,原来是有人把山药偷走了,却把秧子还埋起来,这样头几天看不出异样,但天气放晴时,那回埋的山药藤就会打蔫,直至最后死掉。
于是村里的人夜夜在田里设伏,终于抓住了偷山药的,却是不远处一个村子里的人,据说和我们村的什么人还是远亲。
我和小伙伴们到吊贼的地方玩过,我看那贼一点也不可恶,还非常可怜,但是大人们都说他坏,我也就半信半疑地接受了。
但我仍然不喜欢打人,就像从来也不喜欢看到婶婶们烧香拜佛磕头念经一样,我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我讨厌把一个过去的地主、我同学的父亲吊在大樟树上批斗,我讨厌邻居用柔韧而锋利的竹枝抽打我的玩伴,我讨厌老师打我成绩差的同学耳光。
那个偷山药的贼被吊了多长时间,我已经记不得了,最后怎么了局的,我也不清楚,我不敢再去那间屋子里。
有时候,村子里的人也互相偷。
谁家的南瓜不见了,谁家的豇豆被人摘了,是经常发生的事。
妇人们对自家的东西特别清楚,架子上有几根豆子,长了有多长,南瓜藤上有几朵花,哪朵是公花,哪朵是母花,有几只南瓜,长个什么模样,都记得分分明明。
如果快要成熟的南瓜被人偷摘了,那种痛苦犹如撕心裂肺。
痛苦的女人会在黄昏放工时分,在西边的山梁上对着村子哭骂一个时辰,内容主要是咒那偷南瓜的人如何不得好死,吃了那南瓜如何拉不出屎,生了孩子如何没屁眼之类,极尽恶毒之能事。
每当遇到这种时候,我看着黄昏稀薄的光线,在鸟儿归巢的鸣叫声里忍受着冰雹般的唾骂,我总是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离开这个狭窄而恐怖的地方。
为了能让家里的口粮多一些,所有的小孩都是要干活的,尤其是在暑期双抢季节。
小时候,我主要是捡稻子,就是把干活的大人遗漏的稻穗捡起来,交到小队上,按斤两记工分。
米勒好象画过一幅画,名字似乎叫《拾穗者》,说的就是这回事,但画上的人是一些胖得很生活或者说很物质的女人,而不是孩子。
我干的最多的是看稻场。
村子背后的山梁上有一块水泥平地,也是那时唯一的一块水泥地,是用来晒公家粮食的。
村里的老保管每个晴天都要把祠堂里的粮食挑出来,平摊在水泥地上晾晒,由于麻雀、鸡、猪都喜欢偷吃公粮,甚至连人都不时捞点油水,这就需要有个孩子看着。
我因为比较负责任,而且学习成绩一向很好,所以就经常被委以看稻场的重任。
我管那个老保管叫老水爷。
太阳刚出来时,他就把谷子挑到稻场上,我用趟耙把一堆一堆的谷子摊平了,用趟耙的木把在谷子面上划出道道波浪,好让谷子有更多的受阳面。
然后,一整天我都得呆在稻场边一间小屋子的屋檐下,瞪着大眼睛看着阳光在稻谷上炫耀着金黄。
有时我会打瞌睡,汗水从黑黑的皮肤上滑过,梦见一只山麂在泥田里无法自拔。
突然,一声断喝把我惊醒,老水爷的眼睛里好象要跑出狼来一样——在瞌睡的工夫,鸡和猪已经光顾过好几回了。
如果老天爷突降大雨,村里的壮劳力就是从田里跑来帮我们收粮。
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能作到颗粒归仓。
天气好时,一到傍晚,我就得把平摊着的粮食拢成稻子堆,收进谷箩里,由老水爷把它挑进祠堂。
木制的谷铲、谷子还有水泥地摩擦在一起时,发出一种极难听的锐叫,但给我安慰的是,夏天的夕阳有一种响亮的柠檬黄,它缓缓落下时,把我的影子映在稻场下面一堵白色的墙壁上,就像是电影一般。
我的影子那么清晰,那么柔和,那么久远,仿佛我已经那样表演过好几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