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语气词

合集下载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一、两个语气词连用。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

例如:(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译句:(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例句中的“也已”是限止语气兼论断语气。

语气重点在“已”,它同“矣”,可译为“了”。

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不算常见,其中较多的是“也已”、“已也”等。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

例如:①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译句:那么您已经是圣人了吗?】②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译句: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③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译句: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例①是疑问语气兼报道语气,语气重点在“乎”,可译作“吗”。

例②是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欤”,可译为“吗”。

例③是较舒缓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邪”,它同“耶”,可译为“呢”。

三例语气的重心在疑问。

3.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

例如:①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译句:孔子说:“没有谁了解我啊!”】②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译句:难道不是为了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呀?】③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译句:(这个道理)难道只是限于伶人吗?】④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译句:啊!也够盛大隆重了啊!】⑤(齐宣王)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译句:(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凭借德行使人民生活安定吗?”】例①~④均为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夫”或“哉”上,“夫”可译为“啊”,“哉”分别可译为“呀”、“吗”、“啊”。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一、两个语气词连用。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

例如:(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译句:(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例句中的“也已”是限止语气兼论断语气。

语气重点在“已”,它同“矣”,可译为“了”。

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不算常见,其中较多的是“也已”、“已也”等。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

例如:①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译句:那么您已经是圣人了吗?】②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译句: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③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译句: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例①是疑问语气兼报道语气,语气重点在“乎”,可译作“吗”。

例②是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欤”,可译为“吗”。

例③是较舒缓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邪”,它同“耶”,可译为“呢”。

三例语气的重心在疑问。

3.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

例如:①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译句:孔子说:“没有谁了解我啊!”】②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译句:难道不是为了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呀?】③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译句:(这个道理)难道只是限于伶人吗?】④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译句:啊!也够盛大隆重了啊!】⑤(齐宣王)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译句:(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凭借德行使人民生活安定吗?”】例①~④均为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夫”或“哉”上,“夫”可译为“啊”,“哉”分别可译为“呀”、“吗”、“啊”。

古汉语语气词

古汉语语气词

古汉语语气词
1. 哈哈:表示笑声的语气词,用于轻松、开心的场合。

2. 兮:表示疑问、呼唤或感叹的语气词,多用于诗歌中。

3. 者:表示强调、加重语气的语气词。

4. 乎: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的语气词,多用于句末。

5. 呀:表示请求、劝说或感叹的语气词,多用于口语中。

6. 嘛:表示强调、肯定或解释的语气词,多用于口语中。

7. 咯:表示肯定、得意或解释的语气词,多用于口语中。

8. 哟:表示惊讶、感叹或询问的语气词,多用于口语中。

9. 啊:表示感叹、祈求或命令的语气词,多用于口语中。

10. 噻:表示肯定、赞扬或解释的语气词,多用于口语中。

文言文语气助词

文言文语气助词
如:
3.业根,死期至矣!(《聊斋志异·促织》)——惹祸的东西,该死了!
4.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我们这些人现在就要被 他俘虏了!
如:
5.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赤壁之 战》)——如果这样(曹操败后北还),那么荆州和东吴的势力增强,天 下三分的局面就形成了。
语气词分类
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分类: 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祈使语气。
(一)陈述语气
1.也
“也”表示陈述语气,有句尾 和句中两种位置。
用在句尾,有以下三种情况: ,用在判断句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有时和“是……的”相当。
如: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就是杀了我,(宋国)也是不会停止防守的。
4.耳、尔
“耳、尔”用法相同:
一、表示限止语气,和现代汉语的“罢了、而已”相当。如: 1.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说:“普通人发怒,只不过摘了帽子、光着脚,用头往地上撞罢了。” 2.荆州之民附操者,偪(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荆州投降曹操的百姓,只是一时迫于武力威胁而已。
“诸”是合音词。在介词部分说过“诸”是“之于”的合音,“诸”还可以是“之乎”的合音。“之于” 的合音用在句中,“之乎”的合音用在句尾。句尾“诸”等于一个代词“之”加一个语气词“乎”。如: 7.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 ——晋公子重耳有三件与众不同的事,上天或许将立他(为君)吧?“诸”=代词“之”+语气词“乎”:“之” 代晋公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乎”表示猜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
如: 1.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古文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古文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古文表示反问的文言文语气词,常见的有哉、乎、耶(邪)等,它们用于句尾,与副词“岂”“几”等相配合,表示反问的语气,可以译为“吗”“呢”等。

例如:
1、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难道会害我们吗?
2、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孟子梁惠王上》)——纵然有高台深池,难道能够独自享乐吗键顷?
3、利夫秋毫,害靡国家,然且为之,几为知计哉?(《荀子大略》)——有利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损害了国家大事,然而还要做下去,难道是明白计谋吗?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日夜盼望着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
5、呜呼!州县者真驿耶?(孙樵《书褒城驿壁》)——唉!难道扒亮伍州县果真是驿站吗?
6、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现在您往东去争夺天下大权,难道对手不就是项王吗?
以上各句文言文中的语气词,1—3句是“哉”,都可以翻译成“吗”;第四句是“乎”,可以翻译成“呢”;第五句是“耶”,翻译成“吗”;第六句是“邪”,也翻译成“吗”。

文言文常见语气词

文言文常见语气词

文言文常见语气词在文言文的世界里,语气词就像是文字乐章中的音符,它们虽不承载具体的语义,却能微妙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语气,让文字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了解这些常见的语气词,对于我们读懂文言文、感受古人的情感起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也”这个语气词。

“也”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颇高,其基本作用是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

比如《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里的“矣”就表达了一种肯定的判断,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又如《醉翁亭记》中的“环滁皆山也”,一个“也”字,简洁而坚定地表明了滁州周围都是山的事实。

接着是“乎”,它常用来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像《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乎”就是在询问“学习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引发读者对学习这件事的思考。

再如《岳阳楼记》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用“乎”字表达出作者对于观赏自然景物而产生的感情是否会有所不同的疑问。

“矣”也是常见的语气词之一,它多用来表示陈述事实或感叹的语气。

例如《出师表》中的“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一段中多次用到“矣”,如“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中的“矣”,陈述了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的事实;“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中的“矣”,则带有一种恳切的请求和感叹的意味。

“焉”在文言文中也时有出现,它常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陈述的语气。

比如《劝学》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里的“焉”表示陈述,意为“在这里”。

常见疑问语气词的应用

常见疑问语气词的应用

常见疑问语气词的应用文言文中常见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欤)、邪(耶)、哉第一:乎、诸“乎”表示纯粹的疑问,翻译成现代汉语,有时要翻译成“呢”,有时要翻译成“呢”。

“诸”是“之乎”的合音。

在是非问句里,发问的人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字,这种“乎”字要译成“吗”。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战国策·齐策四)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卫灵公)许子冠乎?(孟子·滕文公上)在选择问句里,“乎”字要译成“呢”。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乎?”(战国策·楚策)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孟子·告子上)特指问句里的“乎”字要译成“呢”。

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孰为汝多知乎?(列子•汤问)“乎”字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字、“宁”字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

反问句中跟疑问代词相呼应的“乎”字译成现代的“呢”,其余的“乎”字译成现代的“吗”。

其何伤于日月乎?(论语•子张)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战国策•赵策)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先生独未见夫仆乎?(战国策•赵策)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战国策•齐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乎”字跟“其”(表示委婉语气)、“无乃”(表示恐怕是的意思)、“得无”(表示该不会的意思)等词相呼应的时候,表示一种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吧”字。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其恕乎!(论语•卫灵公)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四)有时候,“乎”字并不表示疑问,而是表示感叹。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诸”字是“之乎”的合音。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论语·先进)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举尔所知。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文言文常见18 语气词用法和分析一、两个语气词连用。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

例如:(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译句:(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例句中的“也已”是限止语气兼论断语气。

语气重点在“已”,它同“矣”,可译为“了”。

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不算常见,其中较多的是“也已”、“已也”等。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

例如:①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译句:那么您已经是圣人了吗?】②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译句: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③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译句: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例①是疑问语气兼报道语气,语气重点在“乎”,可译作“吗”。

例②是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欤”,可译为“吗”。

例③是较舒缓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邪”,它同“耶”,可译为“呢”。

三例语气的重心在疑问。

3.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

例如:①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译句:孔子说:“没有谁了解我啊!”】②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译句:难道不是为了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呀?】③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译句:(这个道理)难道只是限于伶人吗?】④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译句:啊!也够盛大隆重了啊!】⑤(齐宣王)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译句:(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凭借德行使人民生活安定吗?”】例①~④均为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夫”或“哉”上,“夫”可译为“啊”,“哉”分别可译为“呀”、“吗”、“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
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夫将者,国之辅也。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

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

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如:壮士,能复饮乎?
(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

如:天乎!吾无罪。

/子其行乎?
(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顿语气。

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问。

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

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

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

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

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2)表感叹,相当于“耶”。

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