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系统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系统设计

1、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是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是每个高中生必修课程之一。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社会为课堂,动手又动脑,进行体验和探究的综合学习过程。

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获得直接感受,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

内容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具体有:军训,义工,校内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科技性实践活动等。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由学校提供和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创造性地选题。

学分分配必修学分6学分。分两年学习,或集中,或分散,利用节假日完成。每个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

管理社会实践课程的组织管理由政教处、团委、年级组、班主任负责,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学分认定。

实施

(1)军训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初,共一周时间,2个学分。

(2)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次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周),2个学分。

(3)学生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和兴趣爱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自主安排活动(也可由学校集中安排),2个学分。

(4)学生的学习成果由政教处、团委组织指导,年级组配合进行展示、答辩,认定学分。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要书面通知本人,告知原因,如有异议,可作复议。

评价(见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系统)

奖励与重修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强,表现出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风貌的学生个人或小组,付出努力多且收获丰硕的,可认定为A级,成果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科学价值的,学校给予特殊奖励。考评中被判为D等者,须重修。军训的重修与下一届学生一起进行,其他活动的重修可自主掌握时间,也可另选活动项目。

校外社会实践必交材料团队总结(含活动日志)、个人小结、实践成果论文、活动照片与宣传资料、设计展板、实践地评定相关证明材料(PPT展稿及

DV光盘为选交材料)

2、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

社区服务指学生在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的以服务社区、发展自我为目

的的各种公益活动。

目标促使学生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

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的积极态度和健康情感;培养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

任意识、团队精神和主人翁精神,提高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培养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真情感,

开阔视野;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

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内容我校作为城区学校,社区服务内容包括各种公益活动,有拥军拥属、

敬老抚幼、法制宣传、环保卫生、绿地领养、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还有居民

小区的公共卫生,社区学校的辅导(上党课、团课、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

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此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

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项目上勇于创新。

学分分配必修学分2分。

管理与实施在管理上,学校将成立社区活动课程管理或指导小组,落实具

体职能。具体实施时,学校一般不作统一安排,学生可在高一或高二期间利用双

休日、假期时间分散进行,三年内的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在高二第

二学期结束时进行评价,特殊情况可将评价时间延至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社区服

务主要以小组形式进行。社区服务小组可根据需要聘请指导教师。

社区服务活动的评价设计《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记录项目有时间(三

年内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劳动时间不少于6个小时)、态

度(富于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服务精

神)等。要求填写完备,证明材料齐全。写好“个人小结与体会”,认真总结“收

获”,服务质量由被服务者的评定与证明确认之。

3、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实施目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多渠道搜集信息和整合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倡导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实施原则适度开放性原则;自主性和实践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

主性和直接体验过程;综合性原则;协作性原则。

实施主要环节动员与辅导;酝酿、选题与申报课题;汇总、审定课题;成立学生课题组,确定聘任指导教师;设计研究方案;各小组开展活动;阶段性监测评估指导及每学期课题中期汇报、评估;课题总结,形成成果;审核小组评

审,各课题组答辩。

研究性学习学分的评价和认定

1、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法,手法的多样性,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评价

(1)评价的环节:开题评价、中期评价、结题评价。

(2)评价方式:个人评,小组评,指导教师评,中心课题小组评,也可以邀请家长和校外的专家评。

(3)评价内容:

A、参与活动的态度:主要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

B、在活动中所获得体验的情况:主要通过自我陈述及小组记录活动记录以及学习结果反映。

C、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主要对学生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的方法、技能水平进行评价。

D、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主要考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及在活动前后的比较。

(4)评价的表达形式: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每个环节评定等第,结题时给予汇总,既评定等第,同时给课题组所有成员评语,建立研究性学习档案。

管理

(1)将研究性学习课程纳入常规教学,视各学生课题组开展情况,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委员会在课题结题后根据申报的成果评定出各指导老师的工作情况进行适当的奖励,对于积极开设高水平研究性学习讲座的教师也给予一定的奖励。

(2)对研究性课程实行学分制,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必须完成15个学分,每个课题学分满分值为5分(按照参加人数的多少除掉组长或执笔人的2分,其余3分加以平均,中期汇报前的工作占四分之一学分,确保对过程的监测与评估),每个学生必须取得15个学分,方可视为合格。利用学校已有的各种激励机制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研究性课程合格者方可毕业、评先进和获得奖学金。

(3)根据审核小组审核及答辩情况,筛选出优秀的课题组,除在全校展出之外,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4)被有关部门采纳和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课题成果,学校参照教学成果奖励办法予以奖励。

(5)学校鼓励本校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编制系统教材的老师给予奖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