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王子人物分析--摩西
摩西简介_摩西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摩西摩西简介最享盛名时期约前十三世纪也许历史上没有谁象伟大的犹太先知摩西那样广泛地受人爱戴,而且他的名气和尊敬他的人的数目世世代代以来在不断地增长。
摩西最享盛名时期很可能是公元前十三世纪,因为普遍认为《出埃及记》中的法老拉姆萨斯二世就死于公元前1237年。
《出埃及记》中明确地记载,摩西在世的,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与他政见不合,但是之后不到五百年中,摩西为所有的犹太人所敬仰。
到公元后五百年,他的名气和声望同基督教一道传遍欧洲许多地区。
一百年以后,穆罕默德认为摩西是真正的先知。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摩西在整个伊斯兰世界里(甚至包括埃及)成了受人敬仰的人物。
摩西在他死后三千多年的今天,仍同样受到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的尊敬_甚至还受到许多不可知论者的尊敬。
由于现代交通的发达,他现在的名气可能比过去更大了。
虽然摩西名扬四海,但是有关他生平的资料却少得可怜。
有一种推测(未被大多者所承认)认为摩西是埃及人。
因为他的名字来自埃及语而不是西伯来语,意思是“儿童”或“儿子”,是几个有名国王的名字的一部分。
《旧约》中有关摩西的故事从表面上看来都难以令人相信,因为其中讲到许多荒诞不经的事。
例如,有关燃烧的木材和摩西把所有的同事都变成蟒蛇的故事,从本质上说大多是极为荒诞的。
一个人若相信《出埃及记》中已八十高龄的摩西能率领西伯来人在大沙漠上长途跋涉四十年,也许就会有损于他的声誉。
有关摩西生平的传说比比皆是,我们当然想知道真实的摩西究竟做出过什么贡献。
许多人试图对《》中十大瘟疫和横渡红海做出客观的解释。
《旧约》中最为人喜爱的故事和其他一些神话故事一样带有传奇色彩。
例如有关摩西和纸草的故事,与在公元前2360年至前2350年期间有关伟大的阿卡德国王萨尔冈的寻欢无度的故事有明显相似之处。
一般说来,有三项主要成就应归于摩西:第一,他是率领在《出埃及记》中提到的希伯来人出埃及的政治领袖。
显然这是他受之无愧的光荣。
第二,他是《圣经》五卷书(《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的著名作者,这五卷书常常被称为《摩西五经》,构成犹太教经书。
摩西形象比较

一、《出埃及记》中摩西的性格转变《出埃及记》中,西的性格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而这一个变化过程主要是由摩西身份的变化所导致的:从一个普通的受欺压的以色列人,到被选为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并多去自己领土的民族首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摩西也开始从一个只关注自己的安危,寻求稳定生活的普通人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严厉而又处处关怀自己同胞的合格首领。
摩西在《圣经》中刚出现是说他逃往米甸,逃亡的原因是他将一个打希伯来人的埃及人给打死了,可见在摩西心里对希伯来民族是有认同感的。
然而当他杀人的事情被发现“摩西便惧怕了”,从这又可看到摩西性格上的软弱。
摩西逃往米甸居住,成为了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他虽然在自己的岳父家中住,实际上和在埃及的以色列人一样没有自己的国土,寄人篱下,受人欺负,虽然书中对于摩西此时对自己命运有何看法并没有交代,但是我们可以从出埃及的过程中频频抱怨的以色列人那里找到一个普遍观点:如果能有自己的领土,不受他人的欺压是最理想的,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点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那么还不如留在埃及做奴隶。
我们似乎可以猜测摩西也是这样的想法,所以当耶和华让他承担起拯救以色列人的责任时,他提出四个推辞的理由:“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将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呢?”,“他们若问我说:‘他(上帝)叫什么名字’我对他们说什么呢?”,“他们必不信我,也不听我的话,必说‘耶和华并没有向你显现’”,“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从你对仆人说话以后,也是这样。
我本是拙口笨舌的”,最后摩西干脆说“你愿意打发谁,就打发谁去吧”。
由此可见,这时候摩西的表现是畏惧巨大责任,同时也表明了他以及广大以色列人对自身悲剧命运的默认和对神的能力的不信任。
在摩西开始着手说服法老让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时,他仍然想着的是如何推卸责任,不停地强调自己是一个“拙口笨舌的人”,并只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说“若把埃及人所厌恶的在他们面前献为祭,他们岂不拿石头打死我们吗”,摩西这种不远承担责任的态度甚至让耶和华萌生了杀死摩西的念头。
摩西形象

在《埃及王子》中,摩西是神耶和华带领以色列奴隶走出埃及的使者。
然而他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使者形象,他有个人的情感,形象更趋饱满。
他作为埃及王后抱养的王子,收到了父王、王后的爱护,与兄弟朗姆西斯也手足情深。
幼时和年轻时候的时光也是快乐无忧,直到他眼睁睁的看到奴隶的生活惨状,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就表现了出来,后来又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他刚开始不相信,后来毅然离开王宫。
婚后的生活很甜蜜,然而他却得到了上帝耶和华的旨意,要他带领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过幸福的生活,开始时他并不想接受这一任务,然而在神力的威慑下,他开始踏上了带领以色列人民走出奴役的路。
首先,他苦口婆心的劝说兄弟放了自己的同胞,朗姆西斯虽然念及兄弟情谊,却一定要把父亲“光荣的事业”进行到底。
摩西带着神的旨意与法老抗争,直至最后实行十灾,杀了朗姆西斯的长子,兄弟俩彻底反目成仇,在这中间,摩西一直十分的坚定。
《埃及王子》是以《出埃及记》为蓝本的动画,摩西前后的形象变化很大,前期是很淘的孩子,后期则有一种苦行僧的沧桑感。
从始至终,他其实没有自己的能力改变什么,他所做的只是上帝意志的执行者,一切都有上帝操纵,他率众渡海,朗姆西斯带军队追过来,有神力消灭他们,他们要渡海,有神力开道。
我知道真实的故事是摩西承受力很多才带领几十万人经过几十年的辛苦才走出来。
中间自己的族人也曾非难自己。
这些以色列奴隶其实已经习惯了这种被奴役的生活,如果情况可以好转,更好;不能,继续受奴役也没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摩西其实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完成上帝耶和华的旨意,一方面还要承受出走途中的一切艰难险阻。
所以,我认为摩西是一个有强大意志力的人。
摩西王子

解读《埃及王子》与《出埃及记》不同艺术形式探讨英雄摩西摩西是《圣经•旧约》全书第二部《出埃及记》里的一位传奇式以色列人领袖性英雄人物。
这位希伯来人先知的成长过程比较独特——从奴隶、埃及王子到为自由而斗争的领袖。
摩西受命于上帝,带领过着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出埃及,摆脱法老的追兵,过红海,穿过茫茫荒野,九死一生,历尽艰难曲折,终于获得自由,到达上帝应许之地——迦南。
《出埃及记》作为一部宗教题材的电影,其中必然隐含着某些宗教思想,而这就是一部将基督“信、望、爱”三德阐释得很好的影片。
“信”即信仰,指使世人应接受上帝的感召,对上帝的启示和耶稣的教诲表示信奉和遵从;“望”即希望;“爱”即慈爱、仁爱,指上帝对人之爱和人在信仰中所表现的对上帝和世人之爱。
本文着重从摩西一生奇特的经历入手,从影视艺术与文本艺术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对比,探讨摩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觉醒,进而寻求自我、坚定信仰、艰苦奋斗,领导以色列人争取自由与解放的英雄形象。
一:逐渐觉醒影视作品与原作多少有些差异。
如一些细节的处理上: 摩西在圣经中是被法老的女儿而不是被皇后救起的, 至于摩西救米甸祭司女儿的那段, 圣经中也未曾提起过, 电影《埃及王子》加人了更多摩西在埃及宫廷中的童年生活场景,法老和王后对他视如己出,他也和真正的王子拉姆西斯一同长大,手足情深。
二人一同戏耍,一同闯祸,并勇于主动为对方承担责任。
特别是当摩西长大后,知道自己的身世, 打死一名欺负希伯来人的埃及监工后逃走时,拉姆西斯追上他说:“我是埃及的王,我说你没罪你就没罪。
”而摩西执意要离开时,拉姆西斯伤心地大喊摩西的名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弟弟的兄长之爱,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毕竟从影视作品发明来说影视面对的人民大众,它具有一定的商业性目的,而一部影片要打出自己的卖点,除了引经据典之外,莫过于以情动人。
在不违背大多数的信仰之外体现一种人性的美。
而相对于《埃及王子》的《出埃及记》它在逐渐觉醒阶段的描写却显得不那么人性化,毕竟《圣经》是一本宗教的权威信仰,只是相对于信教徒而言。
浅析摩西性格

浅析摩西性格【摘要】:《旧约》中的摩西既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又是上帝选定的先知,《旧约》在刻画这个人物时多用他的行动突出了其主要性格特点,但一些零星分布的他情绪的外露,却丰满了这个人物形象。
文章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针对这些外露的情绪做出分析,以丰富对摩西形象的研究。
【关键词】:旧约; 摩西; 社会角色; 角色冲突《旧约》中的摩西是上帝耶和华选中能与他面对面认识的先知,而且以后的以色列民族都再没有过像摩西这样的先知;他又是带领受苦受难的以色列民族逃离埃及人奴役的民族英雄。
他的这些经历使摩西成长为一个坚韧、刚强、有高度责任感、能够勇挑重担,而且处处关怀自己民众的合格首领。
在摩西的成长过程中,他遭遇了矛盾、遭遇了怀疑、遭遇了被杀害的危险,但这些都被摩西顺利地化解,一步一步的成长为受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在摩西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体现了他坚韧、责任心强的一面,而且这些都是通过他的行动来表现的。
但是,《旧约》中,却在零星的地方散见了一些摩西的情绪,具体来讲是他的一些发脾气的情绪,这些情绪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不和谐音”,这些不和谐音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的。
它使读者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摩西,一个更人化的摩西。
另外,这些”不和谐音”的出现也是有一定的心理因素的。
文章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它,以期能客观的认识摩西这个人物。
一、摩西性格中的”不和谐音”摩西出生在希伯来人的家庭里,又刚好碰到了埃及法老下令杀死新出生的犹太男孩。
摩西出生后其母亲为保其性命”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头,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
”[1]随后被埃及公主发现,寄养在一个希伯来妇人那里,这其实是摩西的亲生母亲。
待摩西长大后,就被带到了埃及公主那里,这时摩西就进入了埃及皇宫成为了王子。
摩西虽然在宫中接受的是埃及贵族生活方式和良好的教育,但他从没忘记自己是希伯来人,又看到埃及人对希伯来人的压制,所以王子时期的摩西就已经感受到了在夹缝中生存的艰辛与不易。
埃及王子-摩西(十)

【糖果姊姊說故事】31圈及王子-摩西(刄)人物摩西可拉眾大坍亞比蘭民一民二民切親愛的小朋友,晚宊。
刊禮拜,糖果姊姊和小朋友說的是有關以色列人出圈及之徍,快要可以進到刊帝賜給他們的迦南美地了。
摩西就從各支派裡選出了刄二個人,組戎了一個探測隊,先到迦南地各處看看,打探一刈迦南地的實際狀況,再把氮息帶回來。
沒想到他們回來之徍,雖然都肯定迦南地盐的很富庶,很好,但除了約書亞和迦勒,其餘的探子都覺得那地方的建築很堅固,人民都很強盛,他們朜本就不可能佖領那個地方,以背以色列民眾開始圇徔刊帝,分哭分鬧,覺得還不如戓點死了算了。
結果,刊帝生氣了,祂想一刈子把所有以色列人都殺了。
不過摩西一再求情,刊帝就答應摩西不立刻把百姓殺掉,不過,祂仈然要處罰那些一再不相亯他的百姓。
除了迦勒和約書亞,其餘的刄個探子都很快得了瘟疫死了,除了婦人和小孩之外,其他二刄歲以刊,曾經向刊帝發徔言的戎宑人,全部不能進入到迦南地,他們要像他們肎己所說的一樣,都死在曠野裡。
而且,他們曾經在迦南地窺探了四刄天,一天就要抵一宑,所有以色列人要在曠野裡飄流四刄宑才能進入刊帝賜給他們的迦南美地。
雖然他們都已經到了迦南地南方的入口了,不過刊帝要他們大隊人馬再轉回,沿著紅海再回到曠野裡去。
哇!以色列人這刈知道肎己闖禍了,他們知道刊帝處罰他們的方法敍,個個悲哀的要命,一個個都很徍悔,但是來不及了,該従麼辦呢?Music事情發生的第二天,一大戓,以色列人就肎動到山頂刊聚集,他們一背表示,他們錯了,嘴巴亂說話,可是他們仈然希望能到刊帝所要賜給他們的地方去。
因此,他們想立刻攻擊亞瑪立人和迦南人,把可以佖據的城市先佖領刈來,他們不要在去曠野裡漂流。
可是摩西告訴他們摩西:誰叫你們一而再再而切的違胅刊帝、藐視刊帝呢?現在刊帝要處罰你們不能進入迦南地,你們如果肎己硬要進入,事情也一定不會順利。
你們要知道,刊帝不會和你們一起去,你們肎己去,一定會被當地的亞瑪刂人和函南人殺害,這事情萬萬不可做呀!不過既悲傷分害怕分不甘心的以色列人才聽不進去摩西的話呢,他們堅持一定要攻城,結果被亞瑪刂人和迦南人一路攻擊,節節敗退,他們沒辦法,只好完全聽從摩西的指仙,再轉回曠野,開始漂流的日子。
分析《圣经》中摩西的人物形象

分析《圣经》中摩西的人物形象分析《圣经》中摩西的人物形象摩西摩西是纪元前十三世纪的犹太人先知,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执笔者。
带领在埃及过著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到达神所预备的流着奶和蜜之地——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神借着摩西写下《十诫》给他的子民遵守,并建造会幕,教导他的子民敬拜他。
本文属于犹太系列的一部分犹太教典籍圣经,塔木德,犹太法典,十诫犹太教节日五旬节,逾越节,安息日犹太圣地耶路撒冷,马萨达建筑圣殿,犹太教堂犹太教传统洗脚礼以色列十二支派吕便,西缅,犹大,但,拿弗他利,迦得,亚设,以萨加,西布伦,以法莲,玛拿西,便雅悯不列为十二支族的祭司部族:利未犹太人重要人物亚伯拉罕,雅各,摩西犹太人列表,斐洛爱因斯坦,马克思犹太教派正统派,保守派,改革派,重造派犹太历史十二支族,以色列历史,以色列王国,北国以色列,南国犹大重要事件犹太人大屠杀《圣经》中记载,由于移居到埃及的以犹太人人劳动勤奋,并且以擅长贸易著称,所以积攒了许多财富。
这引起了执政者的不满。
另外加之执政者对于以色列人的恐惧,所以法老下令杀死新出生的犹太男孩,梅瑟出生后其母亲为保其性命“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头,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
”后来被来洗澡的埃及公主发现,带回了宫中。
梅瑟长大后一次失手杀死了一名殴打犹太人的士兵,为了躲避法老的追杀,梅瑟来到了米甸并娶祭司的女儿西坡拉为妻,生有一子。
梅瑟一日受到了神的感召,回到埃及,并带领居住在埃及的犹太人,离开那里返回故乡。
在回乡的路上,梅瑟得到了神所颁布的《十诫》,即《摩西十诫》。
梅瑟最享盛名时期很可能是西元前十三世纪,因为普遍认为“出埃及记”中的法老拉姆萨斯二世就死于西元前1237年。
因为他的名字来自埃及语而不是希伯来语,意思是“儿童”或“儿子”,从他出世不到五百年中,梅瑟为所有的犹太人所敬仰。
到西元后五百年,他的名气和声望同基督教一道传遍欧洲许多地区。
埃及王子人物分析--摩西

埃及王子人物分析№1 摩西简介摩西(MOISE,又作MOSC HE)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个。
他是犹太人中最高的领袖,希伯来人的立法者。
他曾亲自和上帝接谈,受他的启示,领导希伯来民族从埃及迁徙到巴勒斯坦(PALEST INE),解脱他们的奴隶生活。
《圣经》上的记载和种种传说都把摩西当作是人类中最受神的恩宠的先知。
摩西这个形象在动画电影中作为主角,基本遵照圣经的原本形象。
№2埃及王子作为埃及的王子,他每天跟哥哥混迹在一起,从未关心过国家人民的事。
虽然可能确实比较聪明,算是个开心果(从他跟西坡拉的初次见面看出),但的确是每每闯祸(比如破坏了神庙)。
作为的雷明斯的弟弟,与雷明斯可谓建立了真挚深厚的兄弟情义,但后来为了他的人民不得不与已经顽固的哥哥作战。
动画中的兄长雷明斯(Ramese s),在《圣经·出埃及记》中完全没有提及这个人,完全是动画电影中虚构的人物。
在故事前半部分主要表现了二人真挚深厚的兄弟情谊,后半部分,兄长则继承了传统,完全代替了之前的法老父王。
动画中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增加、激化故事的矛盾,令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更据有可读性。
但这个虚构的人物确实对故事的主线影响不大。
后来摩西遇到了当时还是奴隶的姐姐,姐姐说出了真相,作为王子的他因一时接受不了而怒斥放肆,但这便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之一。
№3摩西的亲人他的母亲约基别(Yochev ed)在生下他后为了躲避埃及人的杀害将它放入尼罗河中随水而去,这的确使了他活了下来并当了20年的王子,他的姐姐(Miriam)是个一直都相信他是救世主的人,深信从被放入尼罗河的那一刻摩西就被上帝所眷顾,坚持上帝的信念。
而他哥哥亚伦(Aaron)刚开始不相信他是救世主,但在见识了神迹之后也深信不移,这跟其他受奴役的希伯来人是一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及王子人物分析
№1 摩西简介
摩西(MOISE,又作MOSCHE)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个。
他是犹太人中最高的领袖,希伯来人的立法者。
他曾亲自和上帝接谈,受他的启示,领导希伯来民族从埃及迁徙到巴勒斯坦(PALESTINE),解脱他们的奴隶生活。
《圣经》上的记载和种种传说都把摩西当作是人类中最受神的恩宠的先知。
摩西这个形象在动画电影中作为主角,基本遵照圣经的原本形象。
№2埃及王子
作为埃及的王子,他每天跟哥哥混迹在一起,从未关心过国家人民的事。
虽然可能确实比较聪明,算是个开心果(从他跟西坡拉的初次见面看出),但的确是每每闯祸(比如破坏了神庙)。
作为的雷明斯的弟弟,与雷明斯可谓建立了真挚深厚的兄弟情义,但后来为了他的人民不得不与已经顽固的哥哥作战。
动画中的兄长雷明斯(Rameses),在《圣经·出埃及记》中完全没有提及这个人,完全是动画电影中虚构的人物。
在故事前半部分主要表现了二人真挚深厚的兄弟情谊,后半部分,兄长则继承了传统,完全代替了之前的法老父王。
动画中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增加、激化故事的矛盾,令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更据有可读性。
但这个虚构的人物确实对故事的主线影响不大。
后来摩西遇到了当时还是奴隶的姐姐,姐姐说出了真相,作为王子的他因一时接受不了而怒斥放肆,但这便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之一。
№3摩西的亲人
他的母亲约基别(Yocheved)在生下他后为了躲避埃及人的杀害将它放入尼罗河中随水而去,这的确使了他活了下来并当了20年的王子,他的姐姐(Miriam)是个一直都相信他是救世主的人,深信从被放入尼罗河的那一刻摩西就被上帝所眷顾,坚持上帝的信念。
而他哥哥亚伦(Aaron)刚开始不相信他是救世主,但在见识了神迹之后也深信不移,这跟其他受奴役的希伯来人是一样的。
他的妻子米甸女孩西坡拉(Tzipporlah),因为拥有一个做大祭司的父亲,从小就养成了勇于冒险,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性格,这或多或少也对摩西造成了影响,并且她一直跟随摩西去埃及解放他的人民。
№4摩西作为希伯来人
摩西作为地位为奴隶的希伯来人的后代,他在得知真相后开始关注受奴役的希伯来人同胞,发现了埃及人屠杀希伯来人的事实,终于感触到了埃及人给希伯来人带来的痛苦与伤害,后来逃离埃及去米甸生活了一段时间,在那里得到了神的启示,坚定了要解放希伯来人的信
念,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作为上帝的救赎者中的一员,他可谓第一个被救赎的人,从小就被上帝所眷顾,并代表神救赎其他的希伯来人。
作为上帝选中的先知,给予法老(动画中已是他的哥哥雷明斯)种种暗示,种种警告,但最终因为雷明斯的顽固拒绝了神的命令。
他代表神显示出种种神迹,给了埃及十大灾难。
№5十灾——略提东西方文化差异(这里不做文化差异的研究分析)
摩西代表他的神灵给了古埃及人十大灾难,分别是:1.血水灾2.青蛙灾3.虱子灾4.苍蝇灾5.畜疫灾6.泡疮灾7.冰雹灾8.蝗灾9.黑暗之灾10.长子灾。
在埃及,尼罗河是人民崇拜的主要对象,青蛙和家畜中的羊、牛,是他们尊为神圣之神,太阳也是他们所崇拜的神。
神要败坏埃及这一切的神,所以他所用的十灾,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训。
以西方人的神学观点来看这十灾处处都显明了神的权柄和大能,他不愿用一次大灾毁灭埃及,而用十次的分灾来警告他们,其目的希望法老能够真正的觉悟悔改。
由此可见神的慈爱、公义,和宽容、忍耐、怜悯的心肠。
在多次的灾害中,他把以色列民从埃及人中分别出来,显明了选民常蒙主恩的庇佑,在灾难中有幸福。
最后要显明恶人的结局,终究要受到神的报应,而成为众人的鉴戒。
而中国的神必定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
换做中国的神来做这种事的话,必定是说教一番,开导埃及法老一心向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倘若法老不听劝解,便收他做个身边的宠物,或干脆打入地狱。
绝不会像希伯来人的神那样将灾难降临到无辜的埃及人头上。
更不会以“长子灾”这种明显以牙还牙的报仇方式解救希伯来人,从十灾能洞窥到西方人的什么性格这里不再分析……
也许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本人非常不愿看到十灾的降临。
№6横纵看摩西
由上所得:摩西是个没有亲身经历过受奴役的痛苦的人,前半生不相信希伯来的神,没有解救希伯来人的信念(不知为什么神会选中他做先知,个人感觉有奇怪……)。
作为埃及王子的时候很会“享受青春”(每天游戏,给法老添乱。
)直到他了解了真相,颓废的逃离埃及(表现了摩西人格上的消极一面,按照中国人的思路,既已知真相就应该带领希伯来人掀起一场革命,自己翻身做自己的主人。
),亲眼见到了神,并得到了神的启示。
这才变成一个信仰坚定,关怀自己人民的命运的大义之人(个人理解是狭义的“大义”之人,他带给埃及人十灾,当然也能说是法老的顽固带来了十灾,这里不展开辩论。
)值得一提的是摩西与西坡拉的爱情很是纯真,与雷明斯的兄弟情义虽然深厚确因雷明斯的顽固导致破裂。
注:“十灾”和摩西在西方传说的地位部分有参考图书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