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础结构的练习题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指的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它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2.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 主文化又叫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4. 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5. 同辈群体也称同龄群体,伙伴群体,在社会学中往往指的是在年龄、背景、地位、志趣、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6.亚文化又叫副文化或支流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处在次要位置,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持有的文化。

7.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个共同目标,执行一定的社会功能,而将彼此的行为联合并协调起来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8.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

9.所谓内群体,也叫“我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即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在内群体中,成员之间容易相互认识和彼此了解,能够相互关爱,生活在其中感觉轻松、自然,人们的日常生活一般以内群体为中心。

10.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连结方,当这种连结遭到破坏而扭曲变形,或这种连结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就产生结构性失调。

11. 所谓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2. 家庭是指人们基于两性结合和血缘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亲属关系。

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

2012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含答案解析试题)

2012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含答案解析试题)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A.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B.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非决定论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D.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2.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 )A.当社会形态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必然会马上灭亡B.社会形态的更替需要经过一个过程C.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不受生产力决定D.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社会也可以正常发展3.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 )A.科学技术B.人C.生产工具D.生产对象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的素质B.生产工具的水平C.科学技术D.自然资源5.从本质上来看,国家起源于( )A.暴力的征服B.生产力的发展C.私有产品的出现D.阶级的产生6.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作为阶级暴力机关的国家形式是( )A.封建主专政B.资本家专政C.无产阶级专政D.农民阶级专政7.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中最本质的职能是( )A.镇压的职能B.组织建设的职能C.进行管理的职能D.外交的职能8.“出淤泥而不染”这一说法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一致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到能动的反作用9.文化的本质是( )A.人的自然化的过程B.客体主体化的过程C.主体对象化的过程D.社会意识实现相对独立性的过程10.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 )A.在一切社会中都有鲜明的阶级性B.典型性C.直观性D.生动性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不完全一致性12.在世界历史上,19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却成为欧洲最先进思想的发源地,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总是不一致的B.社会意识不完全由社会存在决定C.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

郑大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线练习参考答案

郑大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线练习参考答案

郑大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线练习参考答案满分第一章内容已经打出来了楼主• 1.1 [单选] [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1.2 [单选]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

• 1.3 [单选]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B )。

• 1.4 [单选] [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B )。

• 1.5 [单选] [对] 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D )。

• 2.1 [多选]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和正确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是(ABCDE)。

• 2.2 [多选] [对] 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最大的有(CE)。

• 2.3 [多选]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我国有许多有利条件(ABC )。

• 2.4 [多选]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主要表现在(ABCE)。

• 2.5 [多选]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BCDE )。

• 3.1 [判断] [对]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X• 3.2 [判断] [对]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X• 3.3 [判断] [对] 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X• 3.4 [判断] [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X• 3.5 [判断] [对]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满分第02章在线测试楼主1.1 [单选] [对] 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C )。

• 1.2 [单选] [对] 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B )。

• 1.3 [单选] [对] 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C )。

• 1.4 [单选] [对]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C )。

• 1.5 [单选] [对] 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D)。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与实践本质选择题[优选内容]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与实践本质选择题[优选内容]

行业借鉴#
23
11.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 映,主要是对: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 科学文化的反映 C 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 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行业借鉴#
24
多项选择
练习题
行业借鉴#
25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毫无关系 E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行业借鉴#
9
4.地理环境是:
A 社会存在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B 人完全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 C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 社会发展中可有可无的因素
行业借鉴#
10
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可表述为:
A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B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 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无影响作用 D 对社会发展只有负面作用
行业借鉴#
4
2.社会存在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B 社会生活的总和 C 社会关系的总和 D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诸 要素的总和
行业借鉴#
5
2.社会存在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B 社会生活的总和 C 社会关系的总和 D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诸 要素的总和
行业借鉴#
6
行业借鉴#
30
3.下列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 B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 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必 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D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E 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那部分 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
行业借鉴#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观念结构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1.地理环境:外部自然条件的总和●加速延缓作用●资源、环保●2. 人口因素:●人的自然因素●质量/数量●重要作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才能转化为社会的要素(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基础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3.生产方式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3)生产方式使自然条件转化社会存在因素●(4)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有机体的物质承担者●第二,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第三,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选择(二)社会的实践本质●1.过去的历史观●神学历史观:神创论●唯心主义历史观:宿命论、英雄史观●自然主义历史观:社会达尔文主义●个别唯物因素●认识论根源: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2.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三重关系●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种实践●再次,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生活的本质是(文化)(三)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1.社会物质存在的特殊性:●人的社会●人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规律是是人的活动规律●2.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深层相似性●(1)共处一个物质体系●(2)具有客观规律性●(3)可以象研究自然科学那样对人类社会进行研究。

自然主义历史观人类社会无规律性二、社会的经济结构●1.社会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总和-三大结构●经济结构: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第一,它以一定形式把人和物结合起来成为现实生产力,并反作用于生产力。

高考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专题训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专题训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政治研究世界的实质专题训练习题及答案研究世界的实质专题训练习题及答案分析:一、选择题 (每题 4 分,共 72 分)1.总结从前的 4000 多年,人类的自然观是把大自然奉为神灵。

从 15 世纪,人类开始主宰自然界。

可是实践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朋友与伙伴的关系,人们应当尊敬自然规律,在符合自然的前提下,改造利用自然。

这是由于 ()A.人类社会是客观的B.自然界是客观的C.人与自然一直是和睦一致的D.人们在实践中不停改造着自然界的客观性分析:资料没有表现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A 不选。

人与自然应当是和睦一致的关系,但其实不是一直和睦一致,故 C 不选。

D 自己错误。

答案: B2.人类社会在实质上也是客观的,由于()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②社会地理环境是客观的③人口因素是客观存在的④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是客观的⑤生产方式拥有客观性⑥生产力因素是客观的,而生产关系则是主观的A. 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⑤⑥分析:社会心识形态是主观的东西,而生产关系则是客观的,故④⑥不选。

答案: C3.物质拥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客观实在性是()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C.全部有形的物体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分析:即万事万物独一的共同的特色。

答案: D4.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表此刻()A.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同样B.运动的规律同样C.都拥有客观实在性D.组成因素同样分析:本题重在考察对物质看法的理解。

A、B、D 的表达均是错误的。

答案: C5.世界的真实一致性就在于()A.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B.世界的物质性C.自然界的物质性D.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答案: B6.辩证唯物主义以为:“世界是物质的。

”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以下看法正确的选项是 ()A.世界上存在的全部事物和现象B.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C.全部详细物质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分析:本题考察物质的看法。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练习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 4. 简答 5. 辨析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产方式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D.各种生产要素的辩证统一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2.在国体与政体的关系问题上()A.国体是形式,政体是内容B.国体是本质,政体是现象C.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D.国体是现象,政体是本质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3.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A.法律关系B.政治关系C.经济关系D.文化关系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4.生产力所反映的关系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C.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D.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5.最集中、最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是()A.哲学B.艺术C.政治法律思想D.宗教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6.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7.国家的实质是()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D.凌驾于阶级之上的独立社会力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C.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9.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A.国家政权B.国家结构C.国家性质D.国家职能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0.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者技术水平的高低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1.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A.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B.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汇总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众意识决定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2.国家所代表的利益是()A.剥削阶级的利益B.统治阶级的利益C.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D.基本阶级的利益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3.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的本质和结构【圣才出品】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的本质和结构【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的本质和结构8.1复习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地解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揭示了社会结构的本来面貌。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和解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关键。

1.唯心主义历史观、人本主义历史观和自然主义历史观任何一个社会从结构来说,都包括物质的方面和精神的方面。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其根本内容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方面,既包括意识形态,也包括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本质上是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出来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1)唯心主义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共同本质,就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它或者用神灵的意志来说明人类社会的产生,或者主张精神或观念是历史的本质。

(2)人本主义历史观人本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性决定社会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人类历史是人的本性-人性异化-人性复归的历史。

人本主义历史观实际上是一种用抽象的人性解释历史,以人性作为观察和解决社会问题最高标准的历史观。

(3)自然主义历史观①自然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于自然条件,即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认为社会与自然、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自然主义历史观看到了自然条件对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它又夸大了这种作用,夸大了社会与自然的同一性。

②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以上三种历史观之所以没有正确理解社会的本质,没有正确解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把人类社会神化、精神化、抽象人性化或自然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者“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或者“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2.社会的实践本质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对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础结构的练习题
1.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悲惨生活,全然取决于”人口增长总要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这一个”永恒的规律”的作用。

马尔萨斯这一观点:
A.把人口因素看成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因素
B.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口相对过剩的事实,却掩盖和歪曲了事实的本质
C.在重视人口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出人口发展的规律 D.注意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表现在:
A.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
D.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3.纳什在《大自然的权力》中提出:”人们对自然的了解越多,就越难以接受那种认为宇宙是为人类而存在的观点。

与其说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不如说他是自然共同体的一
个成员”。

这说明
A.人与自然应当遵循和谐的整体发展目标
B.人与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必须从整体生态系统中去考察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D.自然历史的变迁永远为人类所主宰
4.马克思曾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同时也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说明:
A.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B.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
C.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
D.科学越来越不具有独立性
5.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性在内的统一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哲学的深刻革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进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6.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形式。

下列社会现象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A.劳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B.企业管理水平的高和低的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
7.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8.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其中蕴含着全面发展、均衡
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之所以提出”五个统筹”,是因为:
A.社会是各种关系同时存在又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
B.整个社会要均衡发展、同步发展
C.部分的发展需要总体发展的支撑
D.社会整体的发展需要部分发展的协调
10.社会有机体异于并优于生物有机体,同生物有机体相比,社会有机体具有如下特征:
A.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B.通过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间接形成
C.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D.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