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掌握消息的六要素。

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能够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

理解消息语言的特点。

分析消息的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区分消息和其他文体的不同。

体会消息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消息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朗读法:通过朗读消息,感受消息的语言特点和情感氛围。

分析法:分析消息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新闻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新闻的了解和认识,引出消息这一新闻体裁。

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讲解消息的定义、特点和结构。

消息是一种简要、迅速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最新变化的新闻体裁。

消息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等特点。

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结合具体的消息实例,分析消息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介绍阅读消息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浏览标题,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其次,阅读导语,把握消息的核心信息;然后,阅读主体,了解消息的具体内容和细节;最后,阅读背景和结语,加深对消息的理解。

以一篇简单的消息为例,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分析《消息二则》的内容和主题分别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篇消息。

引导学生找出消息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例如,“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句话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了国民党军队的溃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四单元《消息二则》。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消息二则》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两则消息,分析其结构、特点及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新闻类文本的理解能力。
2.语文实践活动:结合《消息二则》的学习,让学生尝试撰写一篇简短的新闻稿,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新闻素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新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具体内容包括:
(1)学习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分析《消息二则》的言特点,了解新闻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
(3)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不同类型的新闻,如动态新闻、综合新闻等。
(4)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学生关注时事,学会筛选、整理新闻信息。
(5)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撰写新闻稿,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关于新闻结构的讲解,我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分析,让学生们对新闻的五个部分有了明确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运用更多实例,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新闻结构的认识。
其次,新闻语言的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解释新闻语言的特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新闻语言的魅力。然而,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特点,学生们似乎还有一定难度。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实践和体会。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

学会分析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

掌握消息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消息二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模仿写作消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心社会的意识。

增强学生对新闻工作者的敬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消息的结构和要素。

体会消息语言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会准确提取消息的主要内容。

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撰写简单的消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两则时事新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新闻是如何传递给我们的?新闻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息二则。

(二)知识讲解1、消息的定义消息是一种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2、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消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或夸大。

时效性:消息要及时反映最新发生的事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简洁性:消息的语言要简洁明了,篇幅不宜过长。

准确性:消息的内容和表达要准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

3、消息的结构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导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详细叙述消息的具体内容,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背景:介绍与事件相关的背景情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

结语:对消息的内容进行总结或展望。

(三)文本分析1、展示第一则消息,引导学生分析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并总结主要内容。

2、让学生分组讨论这则消息的语言特点,如用词准确、简洁等。

3、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第二则消息。

(四)写作指导1、给出一个简单的事件,让学生按照消息的结构和语言要求进行写作。

2、学生完成写作后,互相交流、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消息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特点、结构、语言等,强调学习消息写作的重要性。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这是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优质课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重点)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难点)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以求有的放矢。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世界科学,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荣誉奖。

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

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答案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嘱(yí)渗透(shèn)卓有成就(zhu?)仲裁(zh?ng)拨款(bō)逝世(shì)颁发(b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3.作者简介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

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4.背景介绍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

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主备教师:审核: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八上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毛泽东同志于1949年4月22日撰写的两则消息。

统编教材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

此单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

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建构属于自己的、有机的知识结构,获取较多的直接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

活动探究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此单元的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候并没有接触新闻,甚至也没有积累新闻的知识,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初步积累了新闻文体常识,了解到相关新闻体裁。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等关键要素,还要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比如消息的结构、语言及情感上的独特。

学习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是,因为生活中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而且本单元的课文都有旁批,所以通过自读、小组合作及教师指导,完成课文阅读的难度并不太大。

“活动·探究”单元的阅读活动,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速读、跳读为主要阅读方法为辅。

课前要让学生了解并积累有关新闻的知识,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和新闻本身的发展。

课中: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5分钟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向前发展,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学生观看图片,请同学说说自己平时都是从哪些途径获取新闻的,两三人即可。

以图片的形式,引入课文,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文本研读30分钟1.指导学生了解新闻题材,积累有关新闻的知识2.介绍写作背景学生明确以下知识点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分类:从广义上说,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报告文学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 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教案#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2023最新-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

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教案#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

2. 学习阅读消息,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3. 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4. 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

(2)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准确性和简洁性。

2.教学难点:(1)理解消息中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情感表达。

(2)学习消息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

而新闻就是及时报道这些事情的一种文体。

今天,我们将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消息二则》,来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

二、检查预习1. 请同学们说说对新闻这种文体的了解,包括消息的特点。

明确:新闻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狭义上新闻即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消息的特点是时效性和真实性,前者要求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后者要求用事实说话,真实是消息的生命。

2. 阅读课文,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思考这则消息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标题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是“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是“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诸城进击中",结语是“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3. 积累重点字词。

明确: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息二则》教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讲读法。

预习要求:1. 先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再通读课文,梳理本文的“五要素”。

2. 从互联网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

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二、介绍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研读“‘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相关内容,教师补充介绍。

)1、新闻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新闻的特点:⑴传播性。

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只写给自己看,或写给个别人看的,就不是新闻了。

新闻的其他特性都与这点有关,都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要。

⑵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编造、虚假。

⑶时效性。

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

“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

一是时间上的新。

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

二是内容上的新。

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有的新闻,如特写、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等,也追求文字形象、生动,以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2、消息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

导语,即开头部分,将全文最重要的内容作概括性的说明。

消息写作,以概述为基本表达方式。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

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

如:《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

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

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结尾,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

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三、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芜湖:wú摧枯拉朽:kū荻港:dí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四、熟读课文(可以全班整体朗读,也可以个别阅读)。

1.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该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⑴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⑵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小结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最主要文体之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也是我们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

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1)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分析本消息的结构: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电头():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附】: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

如:法国:法新社。

英国:路透社。

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

(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

(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

(中)主标。

(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本文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思考: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

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的导语: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