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考察论文
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汉字的字体变化

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汉字的字体变化一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汉字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为顺序。
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字体,可大致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分为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
甲骨文是指商代刻在龟甲或兽甲上的文字,它还带有图画文字的特点,但笔画为单线条,瘦挺有力;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
已具备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
商周的金文,是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到西周后期,金文统一为大篆。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二是规范化。
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石鼓文指秦朝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石鼓文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
秦统一后,丞相李斯对大篆去繁就简,改为小篆,成为秦朝官方文字。
小篆更加线条化和规范化,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
秦隶指战国、秦汉的隶书,又叫古隶。
汉隶主要指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
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
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形成于汉代。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书写简便快速。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它从隶书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楷书形成于两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繁荣于隋唐五代,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三国的钟繇、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行书大约出现在西汉末、东汉初,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弥补了楷书的书写速度慢和草书难以辨认的缺点,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书法作品论文开题报告

书法作品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意义研究一、选题背景与意义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意义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还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书法作品为对象,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研究:1. 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通过对书法作品的外观形式、筆觸特点、结构布局、墨色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 书法作品的审美评价标准:结合传统文化和美学理论,研究书法作品的审美评价标准,并从传统到现代的不同视角进行对比分析,深化对书法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3. 书法作品的文化意义:从历史发展、社会经济背景等角度,探讨书法作品在文化传承、职业演变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书法作品对于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4. 书法作品与个体心理情感:探讨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于个体心理情感的表达和塑造的作用,并分析不同类型书法作品对于观赏者心理的影响和启发。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和学术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书法作品的文献资料,参观考察书法艺术展览和名家墨迹等实物,对书法作品进行观察和研究,并结合理论分析进行深入剖析。
四、预期结果通过对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意义进行研究,预期可以达到以下几个预期结果:1. 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通过对书法作品的分析与研究,加深对书法艺术的认识,探索其独特的审美表现和传达方式。
2. 构建书法审美评价体系:基于对书法作品的研究,形成完善的书法审美评价标准和体系,为培养和发展书法艺术提供参考和依据。
3. 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通过研究书法作品的文化意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高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 探索书法作品对个体心理的影响:通过研究书法作品与个体心理情感的关系,扩展对艺术在个体成长和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的认识。
书法与中国文化论文

二、书法中的人格精神
病榻上的唐太宗要求儿子给自己寻找《兰亭集序》,他曾经形容王羲之的作品是“尽善尽美”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景仰之情。唐代具有较为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新唐书》记载书法考试的要求是:“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不仅书法学生必修书法,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日纸一幅”。除了考试选拔学生进入书学学习,还为贵族子弟提供到弘文馆接受书法教育的机会。唐代科举制度兴起,书法的优劣就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唐代的科举制把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合二为一,“楷法遒美”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开启了楷书书写兴盛的时代。当时考生众多,吏部不能一一考察看考生的为人和言行,于是就出现了仅凭书、判的现象。书、判其实是选人判案的两个方面,书写水平就是看他们的书写是否端正,笔记是否优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判案的质量,因此书法又是试判的关键。唐朝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法的时代”,以书法为依托将知识分子的思想凝聚在“中和之道”上。同时,书法也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格,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不强的精神,在笔墨书写中可以得到极大的熏陶,颜真卿 捍卫了唐王朝的尊严,他的书法是唐代的典范,他的人格是中国人的楷模,反面人物的书法作品单纯从书写美的角度来说是很好,但是和人品结合起来的话,人们是不会接受他们的艺术作品的,因为他们的为人和做事方法与态度不被世人接受,所以他们的书法作品同样被人们拒绝在了书法艺术殿堂之外。
三、书法在清代的发展
到了清代,书法的主流是取法碑版,科举制倡导“馆阁体”,“馆阁体”成为入仕的基础,“黑、大、圆、光”是馆阁体的特点。当馆阁体发展到极致的时候物极必反自然会出现一种新的书法艺术形式—碑学中兴,尊崇北魏的碑帖。书法的审美取向也得到了普遍的改观。
中国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中国书法既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又具有物质文化性质;既具有心态文化、行为文化的性质,又具有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的性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毛笔的丰富内容和深厚蕴涵,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结晶。虽然毛笔的时代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但曾经作为中国人不可离开的书写用具,至今仍有着活的生命。在毛笔文化中所蕴涵的审美形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陶贤果 笔法的“常”与“变”

笔法的“常”与“变”——笔法的发展演变规律研究陶贤果陶贤果,湖南浏阳人,书法硕士,中国书协会员、广东省书协会员。
2002-2005年在广东书法教育重镇——暨南大学“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攻读文艺学“艺术理论与书法实践”方向硕士,获文学硕士学位。
师从著名书法家曹宝麟教授、陈初生教授。
广东省培养的第一批书法硕士。
摘要笔法在书法艺术中处于核心地位。
本文旨在研究笔法之“常”与“变”,研究古代书法笔法嬗变的历史规律及其在书法创新中的价值地位,抽绎、阐释出笔法演变中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因素。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笔法演变的自然规律。
从商周至魏晋,字体经历了篆、隶、楷的依次演变。
笔法由象形描摹向绞转、提按演变。
这个过程是笔法自然发展的过程,它体现着笔法演变的基本趋势。
二、笔法演变的历史因素。
笔法发展还受时代的物质条件约束,书写家具、坐姿、书写材料的形制等因素影响着执笔的斜、正,进而影响到点画形态的中、侧。
三、笔法演变中的个体创新。
在基本笔法齐备的条件下,书家可以自由取用,进行个性风格翻新。
但是这种翻新必须以遵循基本笔法为前提。
否则,一味追求诡异笔法,只能是作茧自缚。
飞白书是杂体书的典型,它追求诡异笔法,它的演变历史是杂体书命运的缩影。
总结上面这份历史文化遗产,能够使我们明了书法笔法的源流,知鉴别,取菁英,弃糟粕,使得书法艺术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笔法中锋侧锋创新AbstractsWriting way plays the nuclear role in the calligraphy.The author studys the regulation and variability of the writing way,and makes the research of the value of writing way as well in this paper. What`s more,the author explains the history, cultur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writing way.The writer carrys on the research from three aspects:first part is about the natural regulation of the writing way .From the shangzhou Dynasty to Wei Jin Dynasty , the character has been changed from the seal character , official script, to Regular script in turns .writing way also has transformed from imita-tion,wring ,press to lift .This process is the na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writing way, it embodys the general trend of writing way's evolvement. My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historical factors of the writing way . the development of writing way is still limited by the material condition. fu-rniture, sitting posture and material affect the brush pen direction ,inclined or positive, then affect side front,centre front of the stipple.Third part concerns the individual innovation of the writing way.Given the condition that basic writing way is ready,the calligraphist can use freely, carry on the creation.But the creation should follow the basic style of writing first.Otherwise, to pursue the quaint writing's style persistently, is to get enmeshed in a web of one's own spinning.feibai character is the typical model of the miscellaneous character , it pursues the quaint writing way, it's destiny reflect all miscellaneous characters.These studys show us the course of writing way's development and help us to take the excellence and leave the bad , promote the calligraphy healthily.Keywords: writing way center front side front creation目 录前言 (1)一、书法笔法演变的主线 (4)篆隶笔法形成及演变 (4)楷书笔法的形成 (11)二、侧锋、中锋笔法的演变 (13)春秋战国的科斗笔法 (14)侧锋笔法的盛行 (15)中锋笔法与盛唐书法 (18)“笔笔中锋”述评 (22)三、笔法的求新与突破 (27)执笔法与风格翻新 (27)运笔法与风格翻新 (28)书写工具与风格翻新 (30)四、求新与樊篱:杂体书的历史命运 (32)杂体书之名 (32)飞白书的演变——杂体书颓落命运的写照 (34)结论 (39)注释 (40)主要参考文献 (43)附:《飞白名实考》 (45)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50)后记 (51)前言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其载体是汉字,其手段是技法。
书法艺术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考察目的:访兰亭瞻书圣神韵,踏古迹看历史遗存。
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
指导教师:方老师考察时间:2015.4.24~2015.4.30 考察路线:苏州(拙政园)——绍兴(兰亭)和第五届兰亭展——杭州(西冷印社)考察研究方法:沿路线实地考察学号:2012207059 姓名:田振枫专业:书法4月24日早晨,乘坐汽车开始了我的第一次专业外出考察。
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星期的旅程,但却是美好的回忆。
那些欢乐,那些疲惫,那些美丽的风景。
第一站,苏州拙政园。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幻无穷。
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
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第二站绍兴兰亭。
书法之地——兰亭雅韵作为文化名城,绍兴有很多头衔。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书法之乡,因为中国史上赫赫有名的“兰亭”就在绍兴。
亭以书传,兰亭成了古今中外一切习书法者的朝圣之地。
实地所见,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看来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描述的并不夸张,真是个自然与雅致相结合的好地方。
王羲之爱养鹅,故兰亭第一景便是鹅池。
只见碧绿的池水中,真有几只大白鹅在水里游荡……旁边一座三角形的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二字,气韵非凡。
走在兰亭曲径通幽处,在茂林修竹,曲水流觞的熏陶下我感觉我沉睡的感觉被唤醒了。
这里处处流露出一种原始的气息,远离城市的喧嚣,有着一种结庐在人境的自得,置身此地整个人都静下来了。
在那拥挤的人潮中渴望一片乐土,一片清闲。
兰亭四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浅溪淙淙,幽静雅致,我感到心旷神怡,那么《兰亭集序》从何而来呢?这又不得不提曲水流觞了。
书法考察报告范文

书法考察报告范文一、引言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为了进一步了解书法的演变和发展,本次考察选择了中国历史上几位著名的书法家的作品进行研究和评析。
二、考察目标本次考察的目标是通过对不同书法家的作品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他们的风格特点、创作背景以及对后世书法影响的程度。
希望通过这次考察能够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和艺术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考察内容1. 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被誉为“天下典范”。
在考察中,我们观察了他的《兰亭集序》。
这幅作品以其流畅自然的笔触和独特的布局而闻名,极具艺术价值。
王羲之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书法家,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柳公权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以其雄浑有力的笔触和秀丽的结构而闻名。
我们在考察中研究了柳公权的《黄庭经》。
这幅作品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展现了柳公权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对后世书法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3. 赵孟頫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丰满华丽的笔画和婉约的气质而闻名。
我们考察了他的《行书六法》。
这幅作品展现了赵孟頫出色的艺术造诣和对书法技法的独到理解。
他对后世的书法影响深远,成为了许多书法家学习的榜样。
四、考察收获通过这次考察,我们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和不同书法家的艺术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发现每位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他们的作品都给后世的书法家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书法艺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磨练,才能达到出色的成就。
五、总结通过这次考察,我们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和著名书法家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表达文化的方式。
我们应该继续学习和研究书法艺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书法论文

课程:184 学号:n151504126 叶志韬摘要:书法本身可以说“既单纯又复杂”,它单纯到仅以黑白两色的变化和调度去征服欣赏者;但其本身又是一个多维结构。
要深入理解一件作品,有赖于多方面的知识结构。
应该从广泛的社会知识、人生的各种角度、各个层次去理解作品。
书法也如其它艺术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它与各种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江苏书法发展史书法欣赏的内容和方法书法学习的心得书法欣赏结业论文江苏书法渊源深厚,最早可考的书迹,是存于溧水境内的《校官碑》,书刻于东汉光和四年(181年),篆书方整古厚,沉郁雄浑。
三国时吴书家皇象,扬州人,擅篆、八分,章草更为人称道,相传《天发神谶碑》(吴末帝天玺元年〈276年〉)、《松江急就章》皆出于其手。
这一时期的名碑还有宜兴《禅国山碑》(吴末帝天玺元年)。
西晋苏州人陆机,善章草,负重名,手书《平复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传世名人墨迹。
南北朝时期,江苏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北方贵族纷纷南来,与本地士大夫合流,一时涌现出众多书家,同时有不少书法论著问世,书法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高度发展。
王羲之、王献之、王珣、王珉等人在南京、苏州等地的活动,使江苏成为南方“帖学”的发祥地。
唐代江苏出现过一批敢于创新,成就斐然的书家。
陆柬之,吴郡(今苏州)人,虞世南外甥,书体飘逸和畅,变化不拘,善真、行、草书,为初唐杰出书家,代表作有《陆机文赋》流传于世。
孙过庭,自署吴郡人,擅草书,变化出新,自撰《书谱》,为学习草书的重要法帖之一,有真迹流传,其中对书法创作的核心问题—运笔作了全面论述,提出“执、使、转、用”之法,启迪后世。
江都人李邕,以行草笔法写北魏书体,楷行相参,天趣自然,墨迹有《麓山寺碑》、《云麾将军碑》,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苏州人张旭,创狂草书体,将奔放的激情寄托于创作瞬间,运笔恣纵,连绵回绕,气势夺人,曾亲授颜真卿笔法,对唐代书风深有影响。
书法实践心得体会(优质15篇)

书法实践心得体会(优质1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书法实践心得体会(优质15篇)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潜能和不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考察
【内容摘要】书法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已存在近二千年。
书写风格、类型和字体远远多于欧洲,碑刻、拓本及其释文不计其数,传统学派乃至当今学派的语文学家对于古文字学研究的非同寻常
的喜好与热忱。
【关键词】书法艺术风格演变
「中国书法」这一概念首先是指用墨题写在纸上的字,中国书法史上的古典时期刻在石上的书作并不少于写在纸上或绢上的书作,它指的是手工创作的一切象形文字符号。
因此,中国艺术学家实际上将一切碑刻文物都纳入这一概念,从殷代(公元前二ooo年中叶)的甲骨到唐代的四大书法体制的建立,从美学的观点来看,书法是具有独特的审美性的艺术。
1.甲骨文只是象形符号
最早的文字据记摘是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的抽象符号文字,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甲骨文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占卜和祭祀,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或兽骨由占卜师来占卜,占卜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河南省安阳城西北五里处,由于恒水决堤,冲出许多甲骨,因此被考古学家命名为甲骨文.
2.大篆小篆的演变规范了汉字的结构
按照最早的书论,书法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已存在近二千年。
书写风格、类型和字体远远多于欧洲,碑刻、拓本及其释文不计其数,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字体整齐蝣秀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
文字的书写也具有从上到下,由右到左的这样一个书写顺序,而后大篆作为一种新兴字体被不断的完善着。
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细观李斯的《绎山刻石》,已初步具备了汉字的结构特征,圆润、流畅、有力度;虽然还没有笔画的粗细,呼应等各种变化,但对于大篆来说,书法发展到这一地步,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3.隶书的出现为书法艺术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文字的要求也提升了,文字不再仅仅是记录的作用,它的审美性也被逐渐展示出来。
由此,隶书的出现和演变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
经过变革的隶书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大气、笔画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清晰,燕尾极为精彩,由此称为蚕头燕尾,形容隶书所具有的笔势变化已经具有书法的初步特征。
也可以说,隶书是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此之前并不能称为真正的书法,在此之后才是真正的书法艺术。
隶书所具有的轻重、浓淡、虚实、抑扬、顿挫、呼应等,使汉字气韵生动从而具有书法艺术独特的美。
《韩敕碑》,永寿二年(156)刻,在曲埠孔庙,此碑字体工
整方纵,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此碑对以后唐代楷书的形成影响很大.而《乙瑛碑》书写流畅,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为后人范写的极好摹本。
4.行草的演变打开了书法艺术的新篇章
经历了时间的推移,隶书被文人们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先后出现了行书和草书的演变。
说到行书不得不提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
手稿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串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由此称《兰亭序》为神来之笔。
索靖是西晋时期敦煌龙勒人,在书法上受张芝影响很深.以善写草书知名于世,尤精章草(隶书草化后的书体).索靖的书法,浓浅得度,内涵朴厚,古朴如汉隶,转折似今草,气势是相当雄厚的,历来被书法家称为上乘.因此,书法发展到这个时期,字体的抑扬、顿挫、浓淡、虚实、前后、呼应等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从多的变化,也就是说,书法艺术已经具备了独特的审美性和艺术魅力。
5.盛唐的高度文明带来了书法艺术的全盛期
书法艺术在唐朝这个伟大的时代达到全盛期。
在楷书方面颜真卿是中唐时期书法创新代表人物.据传颜真卿对书法有着执着的追求,他观察屋檐的雨漏产生对字体的理解,经过多年的揣摩,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创圆笔,他的书法被后世称为“颜体”。
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
颜真卿所作的《多宝塔碑》及《勤礼碑》是楷书中的典范,字体端庄雄伟,气势开张,神采飞动.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笔法.颜真卿《祭侄文稿》是行草墨迹,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唐朝还有一位著名的楷书书法家欧阳询他的《九成宫格》字体俊秀,抑扬顿挫,注意整体的呼应关系也是楷书中的精品。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怀素的狂草不仅大量使用圆笔圆线,而且运用了圆笔圆线组成的圆形字.怀素浪漫主义的夸张,巧妙的创造,其书法的外形以达到以圆破方,化方为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6.书法艺术的延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经历了千年的文字演变书法艺术的发展到唐代以后就奠定了四
种基本的字体形态。
书法艺术此后出现了两位较有名的行书书法家。
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贴》为苏轼所写,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而另一个是米芾,他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筋骨、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很多书法家将书法与绘画融合,以诗入画,体现着诗、书、画、印四者结合的具
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画。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简史》
[2]卡冈·希尔图辛娜《研究东西方文艺美学的方法论原则》载《文化体系中的艺术》列宁格勒,一九八七年版一二六页
[3]卡普尔《美术字的艺术美》莫斯科,一九七九年版,十八、二十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