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实验方法学

合集下载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药学实验(药理学实验)实验五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硫酸镁)作用的影响,了解核酸镁不同给药途径产生不同作用的原因;掌握硫酸镁的作用以及小鼠灌胃、腹腔注射方法实验原理硫酸镁为一种容积性泻药(此外还有刺激性和润滑性泻药),口服在肠道难吸收,在肠内形成高渗压而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从而扩张肠道、刺激肠壁、促进肠道蠕动,产生泻下作用。

注射给药可使血中Mg2+增加,由于Ca2+和Mg2+化学结构相似,Ca2+和Mg2+间存在相互拮抗作用,Ca2+参与运动神经末梢Ach释放,而Mg2+拮抗Ca2+这种作用,结果使神经肌肉接头处Ach减少,骨骼肌紧张性降低,肌肉松弛。

同时对中枢神经及心血管系统产生抑制作用。

因此产生抗惊厥及降压效果。

本实验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硫酸镁作用性质的影响。

大多数药物需进入血液分布到作用部位才能发生作用。

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为吸收(absorption),吸收速度的快慢及吸收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及强度。

其中给药途径是决定药物起效时间及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给药途径不同,则药物吸收快慢亦不同,其吸收快慢顺序除静脉注射外是: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

给药途径不同,其吸收程度又不同,由此使药物作用强度不同。

药物经不同给药途径所致的吸收程度是: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较为完全,口服次之,皮下较差;皮肤表面吸收程度最差,一定要脂溶性特别高的药物才能通过此途径较好地吸收。

而胃肠道给药,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有首关消除的影响等,使药物吸收程度有所不同。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药理学实验方法包括

药理学实验方法包括

药理学实验方法包括
1、体外实验:主要是在体外模拟生物系统的实验,用于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
如电聚焦法、半稳定法、趋式滤液法、吸附氯化钾法、血浆药代动力学等。

2、动物实验:通过运用实验动物,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药效学性质,帮助有效的
选择和用药,从而推动药物研发的发展。

3、临床实验:最重要的药理学研究方法,是对导致药物最终出现药效作用的机制和
动力学等进行研究。

通过临床研究,一方面可以评价药物的作用本质,另一方面也可以研
究其作用剂量,并可以用于起草药物的作用规律,从而可以指导有效的用药。

4、免疫学方法:新药研究中常用的药理学实验方法,用于评价药物分子对免疫反应,即向某种特定抗原的免疫反应。

5、微量元素分析:是研究药物的一种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药
物的释放、吸收、转化、排出和代谢谱等。

6、分子生物学方法:是一种新兴的药理学方法,用于研究药物对蛋白质、基因和细
胞内信号传导机制的影响。

7、微生物药理学实验:是研究药物抗病毒、抗菌和抗原过程的一种实验方法,旨在
该药物是否具有抗菌活性,该药物对微生物种群的影响,其有效剂量等。

药理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

药理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

药理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药理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是指在药理学研究中进行药物活性、毒性、代谢及药效评价等方面的实验操作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1. 药物制备:首先需要准备所需的药物溶液。

根据实验需要,药物可以是天然的、合成的或者已经商业化的。

药物溶液的配制方法包括溶于溶剂中、配制不同浓度的药物溶液等。

药物在实验前需要进行精确称量,确保药物剂量的准确性。

2. 动物实验模型: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是进行药理学实验的关键。

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猪、猴等。

通过选用适合的动物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从而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动物实验前,需要进行动物的饲养和培养。

3. 药物给药方式:药物给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和实验的目的。

常用的给药方式包括经口给药、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直肠给药等。

给药时需要注意用药剂量、次数和给药时间的准确控制。

4. 临床观察和测量指标:在药理学实验中,需要对动物进行临床观察和测量,以评价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常见的观察指标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

另外,还可以通过采集血液、尿液等样本,进行对药物代谢、药物浓度的测定。

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药理学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通常包括数据整理、计算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最大效应等指标,绘制药效曲线等。

统计分析可以通过方差分析、t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

6. 实验设备消毒和废弃物处理:在药理学实验过程中,需要定期对实验设备进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实验结束后,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安全处理药物残余和废弃物,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总结起来,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药物制备、动物实验模型选择、药物给药方式、临床观察和测量指标、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以及实验设备消毒和废弃物处理。

这些基本操作方法是进行药理学实验的基础,通过合理的操作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药理实验方法学

药理实验方法学

第一章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简介第一节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与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在药理学实验中应用较为广泛,包括核酸分子探针的标记、核酸分子杂交、多聚酶链反应、蛋白印迹杂交技术、cDNA文库、随机分子库技术、外核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转基因动物、人类基因治疗等。

现将更为常用的技术介绍如下:一、核酸分子探针的标记标记核酸分子探针(nucleic acid probe)是进行核杂交的基础,根据核酸分子探针的来源及性质进行选择,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探针选择直接影响杂交结果的分析。

根据检测对象和目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探针种类及标记方法。

㈠探针种类1.基因组DNA探针是克隆化的各种基因片断,也是最常用的核酸探针,探针应尽可能选用基因编码(外显子),避免使用内含子及其它非编码序列。

2.cDNA探针与mRNA互补的DNA链称cDNA,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核酸探针,特异性较高。

3.RNA探针RNA与RNA或DNA杂交体的探针稳定性,特异性高。

4.寡核苷酸探针人工合成寡核苷酸片段做探针,可根据需要合成相应序列。

㈡标记物常用的探针标记物有两类:放射性同位素和非放射性同位素。

标记物的检测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

标记和探针结合不影响杂交的特异性和稳定性。

其中放射性同位素是应用最多的探针标记物,但易造成放射性污染,多数同位素的半衰期短,不能长期存放。

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32P¸3P¸35S,有时也用14C,125I或131I。

二、核酸分子杂交(nucleic acid hybridiazation )是指具有一定同源序列的两条核酸单链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异质双链的过程。

核酸分子杂交是分子生物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主要用于特异DNA或RNA的定性定量检测。

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体外酶促扩增特异DNA片段的方法。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产生的效应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在药理学的研究中,常常需要使用各种研究方法来评价药物的药效、毒性和代谢动力学等方面的特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理学研究方法:1. 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采用体外的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研究药物对细胞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例如,通过培养癌细胞株,可以研究药物对癌细胞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2. 动物实验:在动物模型中进行实验是药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给动物注射药物,可以观察其对动物行为、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的影响,从而评价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兔子和猪等。

3. 临床试验:在人体中进行的临床试验是评价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临床试验的设计需要严格的伦理标准和科学要求,通常包括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安全性和剂量反应关系等内容。

临床试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I期为安全性和耐受性试验,II期为疗效试验,III期为大样本、多中心的疗效试验,IV期为上市后的药物监测。

4. 分子生物学技术: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常常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深入研究药物的靶点和作用机制。

例如,可以通过PCR、Western blot、ELISA等实验技术来检测药物对特定蛋白的表达、修饰和相互作用等。

5. 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对接: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对接是药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通过利用分子模型和计算模拟技术,可以预测药物分子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优化药物设计和筛选潜在的药物分子。

6. 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是研究人群健康状况、疾病发生和流行规律的科学。

在药理学研究中,流行病学研究可以用于评价药物的效果和不良反应风险等。

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人群调查、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等。

7.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评价药物在生物体内代谢和消除的过程。

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可以获得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参数,并进而评估药物的临床用药指导。

总结起来,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对接、流行病学研究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等。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是研究中药作用药理机制的重要科学手段。

近些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飞速发展,中药药理学也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它已经成为中医药广泛应用的重要支持。

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方法学涵盖了实验室动物模型、毒理学数据的解释、抗病毒活性的分析以及药物的有效成分的发现和鉴定等实验手段。

以实验动物模型为例,实验中需要使用对应的动物模型、试验方法和实验条件来验证药物是否有安全性和某种特异性的活性,或者是否有药物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等药理学数据。

实验动物模型一般包括大鼠、小鼠、大白鼠、鸭子等动物,根据药物疗效特点和实验目的,可以采用多种动物模型,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

毒理学数据的解释是实验的重点,它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并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研究药物的毒理活性,评价它是否有无毒性和有益作用。

抗病毒活性的分析也是实验中重要和必须的部分,它尤其适用于中药药理学研究,它可以通过免疫细胞杂交等实验手段,分析药物的抗病毒活性、视网膜保护剂作用等,为临床医疗提供实质性的依据。

此外,以中药药物鉴定分离和定量测定为基础的药理学研究,可以精准把握药物的活性成分,从而指导其合理用药。

这在实验中也需要进行调查研究。

总之,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是实现理解中药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工具。

多种实验手段结合起来,有助于深入研究中药药理特性、解析药物动力学和药物有效成分等问题。

它为临床医疗应用提供了支持,增加了对中药药效研究的是理解,为临床新药的研制和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保障。

药理学实验方法

药理学实验方法

word药理学实验方法第-讲实验动物的选择在药理学实验中,要根据实验目的,选择不同动物,常用动物有:1、青蛙和蟾蜍心脏(离体、在体)实验, 制备坐骨N-腓肠标本等。

2、小白鼠:药物初筛:镇痛、耐缺氧、抗肿瘤药物、LD50测定、避孕药实验等。

3、大白鼠:抗炎作用,大白鼠踝关节肿胀实验,血压测量,胆管插管等。

长期性毒性试验。

4、豚鼠:对组胺敏感,并易于致敏,常用抗过敏药(平喘药、抗组胺药)实验。

离体心房、心脏、肠管实验等。

豚鼠对结核菌也敏感,也用于抗结核病药物实验。

5、兔:家兔易得,驯服,便于静脉注射和灌胃,常用于观察药物对心脏的作用和对CNS 的作用。

又由于其体温变化较敏感,也常用于体温实验及热原检查。

家兔也常用于避孕药实验。

6、猫:猫的血压比较稳定,具有咳咳嗽反射和呕吐动作。

因而常用于心血管药物实验和镇咳药、镇吐药实验。

7、狗:狗的血压比较稳定,常用于降压药、升压药和抗休克药实验。

狗比较容易驯服,最适用于慢性实验。

手术造瘘(胃、肠)以便观察药物对胃肠蠕动和分泌的影响。

此外,长期毒性实验也常用狗来进行。

* 附:给药途径及剂量限制1. 小白鼠(1)灌畏法:0.1~0.25ml/10g体重。

(2)皮下注射:0.1~0.3ml/10g体重。

(3)肌肉注射:0.2ml/每侧。

(4)腔注射:0.1~0.25ml/10g体重。

(5)静脉注射:0.05~0.1ml/10g体重。

1.大白鼠(1)灌畏法:2.0ml/10og体重。

<3.0ml/只。

(2)腔注射:0.1~0.25ml/10g体重。

第二讲实验动物的麻醉和处死一、各种实验动物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word1、乙醚乙醚为挥发性麻醉药。

常用于小动物(小鼠)的麻醉。

使用方法有:开放发和封闭法。

2、戊巴比妥钠戊巴比妥钠的作用稳定、麻醉持续时间中等(一次给药可维持作用2~4 hr),一般实验均可使用。

常用其3% 溶液。

各种动物所用剂量如下:狗:30mg/kg,iv猫、兔:30~40mg/kg,iv或ip大鼠、小鼠:40~50mg/kg,ip3、乌拉坦乌拉坦的作用较弱,对呼吸的抑制作用小是其优点。

药理实验方法学

药理实验方法学

药理实验方法学
药理实验方法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实验方法。

它包括对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药物毒性和药物相互作用等进行实验研究。

药理实验方法学的实验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药物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对生物体内各种生理活动的影响,从而探讨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药物毒性等。

常用的药理实验方法有:
1.动物实验法:通过在动物体内投放药物,观察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药物毒性等,从而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

2.体外实验法:通过在体外实验室中投放药物,观察药物对细胞、组织和生物体内的影响,从而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

3.药效学实验法:通过对药物的药效学实验,研究药物在体内
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毒性等,从而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

4.药代动力学实验法:通过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药
物在体内的药效学、药物毒性等,从而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

5.药物毒性实验法:通过对药物的毒性实验,研究药物在体内
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从而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简介第一节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与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在药理学实验中应用较为广泛,包括核酸分子探针的标记、核酸分子杂交、多聚酶链反应、蛋白印迹杂交技术、cDNA文库、随机分子库技术、外核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转基因动物、人类基因治疗等。

现将更为常用的技术介绍如下:一、核酸分子探针的标记标记核酸分子探针(nucleic acid probe)是进行核杂交的基础,根据核酸分子探针的来源及性质进行选择,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探针选择直接影响杂交结果的分析。

根据检测对象和目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探针种类及标记方法。

㈠探针种类1.基因组DNA探针是克隆化的各种基因片断,也是最常用的核酸探针,探针应尽可能选用基因编码(外显子),避免使用内含子及其它非编码序列。

2.cDNA探针与mRNA互补的DNA链称cDNA,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核酸探针,特异性较高。

3.RNA探针RNA与RNA或DNA杂交体的探针稳定性,特异性高。

4.寡核苷酸探针人工合成寡核苷酸片段做探针,可根据需要合成相应序列。

㈡标记物常用的探针标记物有两类:放射性同位素和非放射性同位素。

标记物的检测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

标记和探针结合不影响杂交的特异性和稳定性。

其中放射性同位素是应用最多的探针标记物,但易造成放射性污染,多数同位素的半衰期短,不能长期存放。

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32P¸3P¸35S,有时也用14C,125I或131I。

二、核酸分子杂交(nucleic acid hybridiazation )是指具有一定同源序列的两条核酸单链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异质双链的过程。

核酸分子杂交是分子生物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主要用于特异DNA或RNA的定性定量检测。

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体外酶促扩增特异DNA片段的方法。

传统的DNA扩增法是分子克隆法,需经过DNA 酶切、链接、转化等步骤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载体。

然后导入细胞中进行扩增,再用同位素标记的探针进行筛选,操作复杂,耗时。

PCR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

PCR是本世纪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四、cDNA文库是指以mRNA为模板,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形成的互补DNA(complementary DNA,cDNA)。

cDNA文库是指一群含重组DNA 细菌或嗜菌体克隆。

每一个克隆只含一种mRNA的信息,足够数目克隆的总和则含细胞的全部mRNA信息,此种克隆群体叫cDNA文库。

五.随机分子库技术(random moleculer library)采用不同技术手段和在不同的分子水平有效地实现分子的多样性。

其技术路线,一是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生成已知结构的化合物,以某种特定方式和一定规律组合在一起,只要确定某一化合物具有活性,即可根据建库的组合方式确定其结构,围绕此技术发展的随机分子库总称为化学合成库(synthetic chemical library)。

二是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直接合成的DNA或RNA的核酸库(nucleic acid library ),由DNA随即编码表达的小分子和大分子的混合群体而表达物的表面显露又提供了可从庞大的复杂的群体中快速筛选到目的物,这就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极富有应用潜力的核酸编码分子肽库(oligonucleotide-encoded peptide library )。

六.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技术真核细胞具有比原核细胞更为庞大的和复杂的基因组。

高等真核细胞基因组编码成千上万个基因,基因内遗传信息从DNA到蛋白质的传递过程,即基因表达过程受不同层次调节机制精密调控,此调控既决定着基因表达的量,又决定基因表达的时空顺序。

调控过程精密复杂,涉及到转录前染色质的活化;转录水平的调节;转录后的加工;翻译水平的调节及翻译后的修饰等。

基因表达的调控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

七.转基因动物是用实验方法导入的外源基因在其染色体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

此种方法可建立转基因动物模型,以研究外源基因在整体动物中的表达调控率;能改变动物基因使其表现更符合人类需要;也可用转基因动物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第二节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分支,它以生命基本单位细胞为研究对象,应用近代物理、化学和实验生物学方法,从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来揭示细胞生命活动及规律,其中包括细胞的生长、发育、分裂、分化、遗传、变异(包括癌变)、兴奋、运动、代谢、衰老与死亡等基本生命现象,并且利用与调控细胞的行为活动,已达到为生产实践尤其为医药卫生事业服务。

当前细胞生物学与医药保健事业联系的较为紧密的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真核细胞基因结构及其表达调控;2)细胞膜、膜系、受体与信号传递研究;3)细胞生长、分化、衰老、癌变、死亡,尤其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研究;4) 细胞工程,包括基因工程及体细胞核移植的研究。

一、细胞培养常用方法1、细胞原代培养(primay culture)又称初代培养,即直接从机体取下细胞、组织、或器官、让他们在体外维持与生长。

原代细胞的特点是细胞或组织刚离开机体,他们的生物状态尚未发生很大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他们在体内的状态,表现出来源组织或细胞的特性,因此用于药物实验尤其是药物对细胞活动、结构、代谢、有无毒性或杀伤作用等研究是极好工具。

常用的原代培养方法有组织快培养法及消化培养法。

前者方法简单,细胞也较易生长,尤其是培养心肌有时能观察到心肌组织块的搏动。

细胞从组织块外长并铺满培养皿或培养瓶后即可进行传代。

2、细胞的传代培养当细胞生长至单层汇合时,便需要进行分离培养否则会因无繁殖空间、营养耗竭而影响生长,甚至整片细胞脱离基质悬浮起来直至死亡。

为此当细胞达到一定密度时必须传代或再次培养,目的是借此繁殖更多的细胞,另一方面是防止细胞的退化死亡。

二、器官培养方法器官培养(organ culture)是指用特殊的装置使器官、器官原基或它们的一部分在体外存活,幷保持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器官培养可模拟体内的三维结构,用于观察组织间的相互反应、组织与细胞的分化以及外界因子包括药物对组织细胞的作用。

器官培养方法很多,最经典的方法即表玻皿器官培养法;一种最常用的方法是不锈钢金属网格法及Wolff培养法和扩散盒培养法,实验者可根据情况选择采用。

三、放射自显影术测定放射自显影术(autoradiography)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电离辐射对核子乳胶的感光作用,显示标本或样品中放射物的分布、定量以及定位的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能在紧密接触的感光乳胶中记录下它存在的部位和强度,准确显示出形态与功能的定位关系。

现已可将放射自显影术与电镜以及生物分子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研究放射性物质在组织和细胞内的分布代谢,而且可以揭示核酸合成及其损伤等改变,目前已在生命科学各领域被广泛应用。

四、染色体分析技术染色质或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在细胞水平的形态特征。

前者是指当细胞处于合成期时遗传物质经碱性染料着色后,呈现出细丝状弥漫结构;当细胞进入分裂期时,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化凝聚为形态有特征的染色体。

特别是在分裂中期,复制后的染色体达到最高程度的凝聚,称为中期染色,是进行染色体形态观察分析的最佳时期。

染色体分析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1)为临床诊断提供新手段;2)研究不育和习惯性流产发生的遗传基础;3) 通过检查胎儿的染色体,预防有染色体异常患儿出生(先天愚型);4)根据染色体的多肽性进行亲子和异型配子的起源研究;结合DNA 重组技术可以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的具体区带上。

五、电镜技术早在1940年,英国剑桥大学首先试制成功扫描电子显微镜,但因分辨率低无实用价值。

1965年英国剑桥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开始生产出商品扫描电镜,其以显著优点广泛用于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电子学及勘探、冶金、国防、公安、机械与轻工业等诸多领域,并已成为非常有用的研究工具。

电镜主要特点:1)景深大,较光学显微镜大几百倍;2)图像富有立体感,是一个具有真实感的三维结构立体图象;3)图像放大范围大,光学显微镜有效放大倍数为1000倍左右,透视电镜的放大倍数为几百倍至100万倍,扫描电镜可放大十几倍至几十万倍;4)分辨率高,扫描电镜可达6-3nm;5)样品可在三度空间平移和旋转,聚焦后可以任意放大倍数,而不需调整重新聚焦。

六、细胞、细胞器、及细胞间质的分离技术、1、细胞的分离分离不同的细胞及亚细胞组分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研究某种药物治疗白血病的机理,需要分离培养人或动物的骨髓细胞,观察药物的细胞作用;研究与细胞生长分化有关的生长因子的作用,需将与此类因子有关的细胞分离出来;分离细胞膜,线粒体等细胞的亚组分,对于研究信号传递,某些遗传疾病,也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2、细胞膜的分离细胞内的膜系统与细胞质膜统称为生物膜(biomembrane),他们都有共同结构和特征。

首先要分离出形状完整的、具有生物活性的、高纯度的细胞膜,用于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观察膜在细胞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及信息传递的过程。

3、细胞核的分离细胞核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完整的保存遗传物质,幷指导RNA合成,后者为蛋白质及其它细胞组分合成所必需。

因此细胞核分离是研究基因表达及细胞核形态结构的首要步骤。

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经匀浆后,用分级离心或超声波处理等方法进行纯化。

4、溶酶体的分离溶酶体是处理细胞吞噬物的细胞器,含有高浓度的各种水解酶类,调控细胞内的消化过程。

溶酶体的分离常用于研究因溶酶体功能缺陷而引起的多种疾病。

5、线粒体的分离线粒体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在线粒体内进行氧化所产生的能量供给。

制备线粒体关键是保持其完整性及高纯度。

6、细胞DNA、RNA分离与纯化核酸是遗传信息及基因表达的物质基础。

核酸的提取与纯化关键是保持核酸的完整性,但较困难,主要因为:一是细胞内有活性很高的核糖核酸酶;二是酸碱等化学因素;三是高温机械损伤等物理因素,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七、细胞凋亡研究方法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为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指的是有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激活其自身内部机制,尤其是开启与关闭某些基因以及内源性DNA内切酶活化,导致产生细胞自然性死亡的过程。

可以认为细胞死亡的这种方式是一种生理性的自发过程。

为此有人也称其为细胞自杀。

目前认为程序性死亡几乎和细胞的增殖同样重要,如果没有细胞凋亡,个体不能形成与存活,或者发生疾病。

只有通过细胞凋亡的发生,使特定细胞群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部位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