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第二课.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提出: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博览群书,专心致志(“三年不窥园”“乘马不知牝 牡”)经历文、景、武帝时代,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 家、是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 策》受赏识、为官
有关? 1.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
2.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
3.统治者的需要。
三、提出后的实践:汉武帝独尊儒术
表现
作用
1、思想上:新 儒学得到汉武帝 全面肯定
2、政治上:起 用儒学家参政
全国推广
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 才的标准
3、教育上: ①儒 家经典成为国家规 定教科书
②太学兴盛
教育为儒家垄断
打破世袭; 提高儒学地 位
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4、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 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 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 想控制(2000年津赣卷)
正统 主流
巩固练习
1、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
A 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 )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
2、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
C 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国学第二课教学设计

国学第二课教学设计第一篇:国学第二课教学设计《国学课》三年级上册第二课、《无违为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第二课选了《为政》篇中孔子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的应答之辞,孔子针对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作了各不相同的具体回答,展现了孝的丰富内涵,强调孝的根本在于敬,也就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深处的尊敬。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每天的“每日一诵”小课程,初步能够正确诵读论语,虽然不能了解它的内涵与实践方法,但确实感受了君子基本的行为方式。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原文的大意。
3、体察孔子对四人“问孝”回答的异同,理解“孝”的丰富含义,做到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教学重难点:读文、背文。
教法与学法:以故事引入课题,留下问题。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引入内容,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阅读,通过“引、读、猜、证、悟、疑、结”七个环节,让学生在反复的涵咏中,体会“无违”的涵义,从而理解大意,达成目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时确定: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从第1课《孝为根本》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孝悌”是“为仁之本”。
那么孔子在教学中是怎样把自己对“孝”的理解教给学生的呢?学了第2课后我们就会了解孝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并能借此对孔子的教学风格有所了解。
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引出课题,一起走近儒家名士关于孝的谈论板书课题:无违为孝。
二、读: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课。
做到读音正确、断句规范。
1、2、3、4、根据学生自读情况,教师指名读,对字音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指导。
指名学生验证读,当学生基本通读之后。
教师范读。
师生配乐读。
提问:这几段选段介绍了哪些人关于孝的疑问?学生回答:(展示课件相关)。
5、6、7、追问:你认为孝应该是怎么样体现?指名答师:孔子认为什么做法才算是孝的风范?请大家找出来,集体读一读。
出示课件:无违。
三、猜:请大家合上课本猜一猜,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
幼儿国学 第2课

幼儿国学第2课一、引言幼儿国学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教育的一种方式。
通过幼儿国学的学习,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介绍幼儿国学第2课的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二、课程目标幼儿国学第2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并通过相关活动和故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造纸术的由来在这一部分,老师可以向孩子们简单地介绍造纸术的由来。
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古代造纸术的过程,并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造纸术是重要的发明之一?它对人类有哪些影响?2. 制作纸张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材料,如废纸、水、植物纤维等,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纸张。
通过实际操作,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造纸的过程,并了解到制作纸张需要耐心和团队合作。
3. 造纸术的应用在这一部分,老师可以向孩子们介绍造纸术的应用领域。
可以通过故事、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古代和现代的纸张用途,如书写、绘画、包装等。
同时,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如果没有造纸术,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四、教学方法1. 观察与思考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和提问。
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2. 实践操作在制作纸张环节中,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纸张。
指导他们使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并鼓励他们合作完成任务。
3. 故事讲述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引发孩子们对造纸术的兴趣。
可以选择一些与造纸术相关的神话故事或历史故事,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估在课程结束后,可以进行一些评估活动,以检查孩子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或小组讨论等形式的评估活动。
同时,老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六、结语通过幼儿国学第2课的学习,孩子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发明——造纸术,并通过实践操作和故事讲述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年级国学第2课《修身为本》教案

第2课:修身为本(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第二课修身为本二、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和古诗,注意读出这段文字中推理论证的气势。
三、教学重点:诵读。
既校正读音,也是进一步感觉课文的节奏。
四、教学过程:(一)诵读1.本段文字逻辑性很强,注意让学生把握好停顿和语气,正确地把握节奏。
(1)教师范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学生练读。
(3)全班齐读。
(二)诵读到一定熟练的程度,学生背诵。
第2课:修身为本(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第二课修身为本二、教学目标:1.知道“八条目”是什么,知道“格物”“致知”“庶人”等词语的意思,2.大体了解课文两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八条目”和理解“以修身为本”的观点。
四、教学难点:1.理解“八条目”与修身的关系。
将本课与上一课联系起来,帮助学生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过程:(一)字词句的讲解与脉络梳理1.学生读文。
2.教师讲解。
“格物”采用朱熹的观点,“格”解释为“至”,“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或者解释为探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3.课文包括两个段落,第一段论述“八条目”的逻辑关系,第二段提出“以修身为本”的观点。
其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句是课文的中心句。
4.论证严密、逻辑清楚是本课的一大特色,而且在同一段文字中同时运用了逆推和顺推两种论证方法。
(二)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1.“以修身为本”是在论述古代大学宗旨的语境中提出的,它首先反映了儒家学派对教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看法,其次反映了儒家对如何立身处世所持的观念。
第二课堂国学经典诵读

第二课堂《弟子规》教学总结低段第二课堂今年秋季,学校开展了第二课堂国学经典----《弟子规》教学活动,让师生在思想行为上都得到教育。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是一把幸福和谐的人生钥匙,其中的一词一句,都教育人们为人处世应该恪守的规范,学习后,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孩子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让孩子们接受圣贤智慧的教诲,能够拥有健康美好的人生!现总结如下:首先,学生的课堂纪律明显变好了。
记得第一次和一年级的小学生接触,我发现自己很难驾驭课堂,更由于小学生生性好动又多好随便说话,结果课堂秩序一片混乱。
课后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提出了新的方案。
第二次上课,我们将学生分成三组,在每组之间进行比较,使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并不断强调个人活动对集体的影响,不断对表现好的学生和组进行表扬,对其他组进行鼓励,使学生在课堂上初步做到了既积极主动又严肃认真,同时更由于《弟子规》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一读便喜欢上了,结果课堂秩序为之一新。
之后我们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如:男女生分读,开火车,表演等,在充分保证小学生天性不被抹杀的同时,尽力维护课堂秩序,使全班六十多个学生真正成为一个集体,在全校形成了书声朗朗的局面。
其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我们的教学宗旨在诵读记,并不过多的给学生施加压力,同时尽量做到照顾到班里的每一个学生,所以虽然我们的课程进行的很慢,但我们的效果是显著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在课堂上就完成当堂的任务,达到熟读或会背。
更由于《弟子规》本身具有的韵律性,学生特别喜欢。
课后,据许多家长反映,自从自己的孩子参加了本课的学习以来,常常会在一个人自己玩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背诵起来,有的孩子还主动要求自己的父母给买书和与家长一起学习,这还增进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学习气氛还带到了其他课堂上,尤其是与本课有密切关系的语文课。
这些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个人习惯。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国学第二课时

rùn yú chéng suì lǜ lǚ táo yáng
闰 余 成 岁 ,律 吕 调 阳 。
yún tãng zhì yǔ lù jiã wãi shuāng
云 腾 致雨 ,露 结 为 霜 。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2课
jīn shēng lì shuǐ
lín qián yǔ
海 咸 河 淡 ,
鳞 潜 羽 翔 。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金子生于金沙江底,玉石出自昆仑山岗。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最有名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 叫“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果子中最珍贵的是李和柰,蔬菜中最看重 的是芥和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海水咸,河水淡;鱼儿在水中潜游,鸟 儿在空中飞翔。
第1课 天地玄黄
tiān dì xuán huáng yǔ zhòu hóng huāng
天地玄黄 ,宇 宙 洪 荒。
rì yuè yí ng zè chén xiù liè zhāng
日月 盈 昃 , 辰 宿 列 张 。
hán lái shǔ wǎng qiū shōu dōng cáng
寒来 暑 往 , 秋 收 冬 藏 。
金生丽水
yù chū kūn gāng
金 生
丽 水 ,
quē nài
玉 出 昆 冈。
zhū chēng yâ guāng
jiàn hào jù guǒ zhēn lǐ
剑 号 巨 阙 ,
果 珍 李 柰 ,
hǎi xián hã dàn
珠 称
菜
夜 光。
cài zhîng jiâ jiāng
重 芥 姜。
国学第2讲课件 ok

陕西黄帝陵公祭黄帝
五帝之颛顼(高阳氏)
颛顼(音专需zhuān xū)相传是黄帝子昌意 的后裔,我国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在天 神传说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居帝丘(河南 濮阳县),号高阳氏。 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奉巫教, 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逼令顺从黄帝族 的教化。 当时南方苗族又逐渐向北发展,自颛顼到禹, 传说中常见苗族、黎族与黄帝族的不断冲突 又同化融合,到战国时期,已基本成为华夏 族的组成部分。所以,颛顼是中华儿女的人 文共祖之一。
灵芝草为什么能起死回生?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 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 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 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 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 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 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 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 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 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 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 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
河 蓟北 北
河 巴峡 巫峡 南
四 川 长
剑外
洛阳
东 江
襄阳
海
杜甫诞辰1300周年-但是杜甫很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2.“拱手而立”表示对 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 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A ) A. 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神话故事 一次,神农氏在深山老林采药, 被一群毒蛇围住。神农氏寡不敌 众。 王母娘娘派青鸟衔着她的一颗救 命解毒仙丹来救他,青鸟将仙丹喂 到神农氏口里,神农氏逐渐从昏迷 中清醒。 青鸟完成使命后翩然腾云驾雾回 归。神农氏感激涕零,高声向青 鸟道谢,哪知,一张口,仙丹落地, 立刻生根发芽长出一棵青草,草顶 上长出一颗红珠。 这味草药取名“头顶一颗珠”。 后来,药物学家给它命名为“延龄 草”。
国学第二课教学设计

《国学课》三年级上册第二课、《无违为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第二课选了《为政》篇中孔子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的应答之辞,孔子针对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作了各不相同的具体回答,展现了孝的丰富内涵,强调孝的根本在于敬,也就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深处的尊敬。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每天的“每日一诵”小课程,初步能够正确诵读论语,虽然不能了解它的内涵与实践方法,但确实感受了君子基本的行为方式。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原文的大意。
3、体察孔子对四人“问孝”回答的异同,理解“孝”的丰富含义,做到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教学重难点:读文、背文。
教法与学法:以故事引入课题,留下问题。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引入内容,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阅读,通过“引、读、猜、证、悟、疑、结”七个环节,让学生在反复的涵咏中,体会“无违”的涵义,从而理解大意,达成目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时确定: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从第1课《孝为根本》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孝悌”是“为仁之本”。
那么孔子在教学中是怎样把自己对“孝”的理解教给学生的呢?学了第2课后我们就会了解孝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并能借此对孔子的教学风格有所了解。
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引出课题,一起走近儒家名士关于孝的谈论板书课题:无违为孝。
二、读: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课。
做到读音正确、断句规范。
1、根据学生自读情况,教师指名读,对字音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指导。
2、指名学生验证读,当学生基本通读之后。
教师范读。
3、师生配乐读。
4、提问:这几段选段介绍了哪些人关于孝的疑问?学生回答:(展示课件相关)。
5、追问:你认为孝应该是怎么样体现?指名答6、师:孔子认为什么做法才算是孝的风范?请大家找出来,集体读一读。
7、出示课件:无违。
三、猜:请大家合上课本猜一猜,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
第二课
【古代传统文化典故】
孟母三迁 燕山教子 程门立雪 三顾茅庐
——【三字经】 ——【三字经】 ——【弟子规】 ——【弟子规】
燕山教子「Fra bibliotek庭之礼,俨如君臣;内外之礼, 俨如宫禁。男不乱入,女不乱出; 男务耕读,女勤织纺,和睦雍熙 (和乐升平),孝顺满门。」严格的 家教培养出孩子杰出的品德和才能, 窦家五子都荣登了进士,被称为 「五子登科」。
避暑山庄(河北承德)
拙政园(江苏苏州)
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
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花】
牡丹(河南洛阳)
水仙(福建漳州)
菊花(浙江杭州)
山茶(云南昆明)
【四大名绣】
苏绣(苏州)
湘绣(湖南)
蜀绣(四川)
广绣(广东)
【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苏)
火画扇(广东)
竹丝扇(四川)
绫绢扇(浙江)
嵩阳书院(河南嵩山)
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
《孟姜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与许仙》
【五湖】 【四海】
鄱阳湖(江西) 洞庭湖(湖南) 太湖(江苏) 洪泽湖(江苏) 巢湖(安徽)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四大名园】
颐和园(北京)
落雁
汉元帝在位期间,送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 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 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 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 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 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 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 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王 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闭月
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女儿貂蝉 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 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 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 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 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 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羞花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杨玉环进宫后, 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 见盛开的牡丹、月季……她刚一摸花。花 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 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 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 低下了头。这件事传到明皇耳朵里,便喜 出望外,当即宣杨玉环来见驾,果然美貌 无比,便将杨玉环留在身旁侍候。
【四大发明】
造纸(东汉、蔡伦)
火药(唐朝、古代炼丹家)
印刷术(北宋、毕升)
指南针(北宋、发明者无记载)
【四书】 【五经】
《论语》、《中庸》
《大学》、《孟子》
《诗经》、《尚书》 《礼记》、《易经》、《春秋》
【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 司马温公在家训中也说: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 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 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 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 计。」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中国四大美女
四大美女
西施
王昭君
貂蝉
杨贵妃
沉鱼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 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 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 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 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 渐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 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