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4)

2017-2018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观察下图图片主要说明A.建立了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B.分割宰相权利并趋于完善C.创新制度以便加强君主权力D.三省六部制度已基本形成3.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这表明在宋朝A.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B.政府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C.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D.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4.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自何年起,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
”材料现象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C.说明内阁首相取得决策权D.表明权力制衡己被打破5.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A.甲说、乙说B.甲说、丙说C.甲说、丁说D.乙说、丙说6.雅典城邦的克利斯提尼执政期间,极力发展梭伦构想的政策,为了促进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民主化,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特意制定了A.五百人议事会B.陪审法庭C.十将军委员会D.陶片放逐法7.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
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一历史一、单项选择题1、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二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2、宗法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
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不包括A.家谱B.宗祠C.族规D.授土3、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有了生产的安定环境,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4、《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地方服从中央B.集权独断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5、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6、小麦同学很喜欢看穿越小说,自己也构思了几个穿越故事。
下列故事说法不正确的是A.回到明朝当承宣布政使,管理一个地方的行政事务B.回到唐朝参加科举考试,中一回状元C.回到宋朝当个枢密使,掌管财政大权D.回到汉朝当个侍从,替汉武帝出谋划策解决王国问题7、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A.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8、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
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一(历史)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中的“周制”是指()A.郡县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行省制2.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齐国开国国君、齐文化奠基者。
姜太公后裔代表每年到齐国故都山东临淄参加纪念姜太公诞辰祭礼。
姜太公后裔的祭祖活动与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相关()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血缘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材料中“现代化”内涵理解准确的是()A.郡县制取代分封制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享4.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①西汉郡国制②唐朝实行三省制③宋朝设参知政事④元朝实施行省制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5.统一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但地方分权经常威胁到国家的统一。
我国古代通过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最终从制度上克服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分权势力的有()①秦朝实行郡县制②汉武帝推恩王侯子弟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宋太祖派文臣管理州郡。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以一个公司作比喻的话,皇帝是董事长,宰相就是总经理,内阁是秘书部,而内阁首辅只是董事长的私人秘书。
”这说明内阁的主要职责是()A.皇帝的侍从顾问B.主持朝政大事C.替皇帝批答奏章D.管理六部官员7.公元前5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保护私有财产B.限制贵族权力C.维护平民利益D.扩大统治基础8.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其确立的标志是()A.“光荣革命”B.《权利法案》颁布C.责任内阁制形成D.1832年议会改革9.1789年,美国举行了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范围:必修一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目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1、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朱元璋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
规定凡文书纸上均须加盖半印(即关防官印),以便核对。
这一制度的设置旨在A.确保文书安全 B.削弱丞相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行政效率2、罗马法规定当某个新施工是在公共场所进行的,每个市民都可以发出新施工警告”,“但是,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止新施工的警告”。
这说明在古代罗马A.法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B.市民拥有对政府监督权C.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D.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3、罗素说:“我们习惯于指出,希腊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
但是我们并不总能认识到,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它比起当政府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
”可见,罗素认为()A.希腊民主是人类黄金时期 B.直接民主有严重的局限性C.希腊民主更强调集体统治 D.直接民主具有一定合理性4、.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人王室疆土,抢夺巳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A.宗法制遭到破坏B.天子权力开始削弱C.分封制受到冲击D.贵族政治彻底瓦解5、《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人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
郑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33.(10分)
(1)核心:遏制共产主义,谋求世界霸权。(2分)影响:冷战正式开始(2分)
(2)两极格局动摇,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美国侵越战争失败,企图继续推行全球霸权政策;欧共体的发展,欧洲的崛起,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6分,任意三点即可)
2017—2018学年上期期末考试
高中一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A
C
C
A
C
A
C
D
B
B
A
B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C
B
D
A
B
D
B
D
A
B
A
D
B
二.非选择题(31题14分,32题16分,33题10分)
31.(14分)
(1)作用:确保中央权力,促进国家统一和发展;否定君主专制,确立民主共和;培养服务意识,“为民”观念,保障人民利益。(4分,任意两点即可)
背景: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邦联制的弊端;启蒙思想的影响等(4分,任意两点即可)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曾对商周两族的宗教意识作过比较,“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尊礼,敬神而远之”。
这反映出A.商朝未形成宗法观念B.周朝注重礼仪形式C.周人否定鬼神的存在D.儒家思想影响深远2.汉武帝初置刺史时赋予其“六条问事”的权力,包括政、刑、民、选署等诸多方面,都是郡国事务的重要事项,并且主要针对地方郡国二千石官员。
但同时规定“非条所问,即不省(察)”。
据此可知,刺史A.以轻御重、以小监大B.成为地方最高长官C.为了削弱相权而设立D.职权受到明确限制3.据史料记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开皇十八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这表明隋文帝时A.恢复实施察举制B.道德品行成为选才的唯一标准C.科举制全面实施D.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4.“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
”据此判断“他们”是A.内朝成员B.三省长官C.内阁大学士D.军机大臣5.雍正帝时,军机处虽因军务而设,但其职掌并不限于此,“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由此推知,军机处A.职权范围不断扩大B.掌握军国大事的决策权C.推动皇权空前强化D.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6.鸦片战争后,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下列条款属于《南京条约》的是A.开放天津B.协定关税C.开设工厂D.公使驻京7.孙中山指出:“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
”据此可知A.太平天国未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B.太平天国的主要任务是反侵略C.孙中山主张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相结合D.孙中山从根本上否定太平天国8.胡适在1910年6月30日给母亲的信中说:“现在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唯有出洋留学一途。
山西省大同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统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注意事项:1.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错误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周代对于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棺椁制度规定:天子三棺四椁,诸侯二棺三椁,大夫一棺二椁,士一棺一椁。
但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墓中已发现多例大夫级的墓用二棺三椁和二棺二椁者,一些士一级的小墓也多见用一棺二椁者。
这表明战国时期A. 等级差别已经消失B. 礼乐制度走向崩溃C. 经济水平大幅提升D. 世袭制度已被废除【答案】B........................2. 地方行政区划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重要方式,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主要经历了秦汉郡、县两级,唐代道、州、县三级,宋代路、州、县三级。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 地方行政机构极不稳定B. 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C. 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削弱D.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反应,排除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B;有两级到三级甚至更多,体现出了中央在地方设置上,机构更加完整,管理更加具体,说明中央集权不断的强化,排除C,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来分析材料。
3. 有学者指出: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
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则成为一种职业。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精校打印版)名校

XX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一历史试卷第 I 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计5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代号填在下面的答题栏内)②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③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④分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5、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XX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第1页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6.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汉武帝时“中朝”的设置④清朝的军机处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7.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2018年度高一(上)历史期末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丞相自出现时可能拥有较高权力D.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2.《左传。
庄公二十三年》记载了朝会的功能:“夫礼,所以整民也。
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贡赋多少;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
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
”据此可知,朝会A.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集中体现 B.在于确认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C.旨在君臣平等议事共同作出决策 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和君臣关系3.《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材料反映了该制度A.源于自然法则B.体现神权思想C.强调等级对立D.规范社会秩序4.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
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文献记载因受编纂者主观影响而价值不大B.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相互印证C.出土文物证明刘贺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粗人D.史书上“荒淫无道”的记载是对刘贺的丑化5.唐代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
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A.考生名望决定结果B.主要受制于门阀C.未得到平民的认可D.继承了前代的遗风6.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
”这表明宋代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A.增加录取数量,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降低报考要求,扩大官吏人才来源C.完善考试程序,体现公平竞争原则D.革新考试内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7.《唐会要》载:“元和二年十二月敕:自今已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
如后举事发,长吏奏停现任。
……并量事轻重贬降,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
”由此可见,唐朝科举A. 地方可直接举荐进士B. 注重对士人品德的考查C. 不看重士人诗文水平D. 由御史台主持考试事务8.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
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
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
”这说明当时A.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B.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C.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D.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9.据史料记载,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不临民,不治事”,非奉诏不得进京;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形成皇帝在宗室亲王直接簇拥下共同运作官僚体系管理国家的局面。
明清这两种分封A.背景相同B.内容相同C.对象不同D.目的相同10.“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成为偕主的台阶。
”据此可知雅典A.用民主方式对待民主的敌人B.城邦体制下人们心胸狭窄C.开启了民主政治的鼎盛时期D.官僚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11.辩论是古代雅典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
公元前5世纪末,许多公民在公民大会或法庭上假装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这成了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
这表明当时A.辩论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已不重要B.雅典公民辩论和演说水平提高C.民主决策具有保护平民的倾向性D.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12.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中,希腊制度确实相当特别,它形成了公民参与的政治制度,出现“民众的政治”,但由于它不提供集中的权力,“民众的政治”在希腊城邦的内乱中寿终正寝。
材料意在强调古希腊民主A.因自身缺陷而消亡B.导致古希腊内乱C.易导致权力的滥用D.是少数人的民主13.《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
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
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
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
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
出现这种情况说明A.罗马法的执行缺乏强制性B.罗马法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C.罗马帝国扩张导致各种矛盾的尖锐D.罗马法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14.罗马法规定有能力的罗马人要承担更重的国家公职,做这样的事都是无偿的,所以这些职位被称为“荣誉”,而且任职者要拿出自己的钱来应付公共的开支。
最后,罗马法中还有公益许诺(Pollcitatio)制度,即已担任或将担任公职的人允诺以自己的费用为自己的城市完成某项公共工程。
”这说明罗马法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B.关注执政者的经济实力C.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D.重视团体主义精神15.早期阶段的罗马法规定:凡为法律行为,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若不依法定方式而为,或稍有差错,纵有意识表示,也没有法律效力。
这表明早期罗马法A.不尊重当事人意愿B.形式重于实质内容C.注重保护公民利益D.审判程序非常严密16.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法学阶梯》中,将契约细分为四种实物契约、四种合意契约、口头契约和文字契约,除此之外还将其它的非典型契约统称为无名契约。
可见其A.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应用B.具有注重形式和程序繁琐特点C.为民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D.注重维护身份平等和个人私权17.罗马法规定:打麦场邻地的所有人不得在其土地上建设房屋,致挡阻阳光和扬麦时所需要的风。
这说明在古代罗马A.法津不能保护私有财产B.法律对公民和自由民区别对待C.法律重视调节贵族和平民的利益矛盾D.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18.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三款规定:“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
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
”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A.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B.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尊重基本人权,主张重罪轻罚D.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19.世界各国的政体各异,都是本国国情的产物。
下列四种政治体制的图示,属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是A. B.C. D.20.1688年,七位贵族领袖秘密策划,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来继承英国的王位。
这样,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
这反映了“光荣革命”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B.使国王“统而不治”C.实现了权力中心的转移D.建立了责任内阁制21.依照英国政治学家的权威性表述,英王有被咨询权、鼓励权和警告权。
当政治斗争发展到引起政府危机时,英王能够充当仲裁人,起到恢复民主程序、稳定政局的作用.这意味着英国君主A.议会与首相之间起协调作用B.“统而不治”局面已被打破C.成为推动民主发展的关键人物D.对维系政局稳定有一定作用22.在威廉登上英国王位后,因为他是荷兰执政,利益在欧洲大陆,只要议会为他提供遏制法国所需的财务,他就无意干预议会的权力。
直到1760年乔治三世即位,没有哪位英国君主企图控制议会领袖,议会领袖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国家制度。
这种制度体现为A.《大宪章》的签署B.《权利法案》的实行C.两党政治的出现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23.据统计,英国政府所提议案在1867~1869年被议会修正的年均为5.7项;在1880~1885年被修正的年均为l.8项;在1896~1900年被修正的年均为0.2项。
这反映了英国A.内阁影响力逐渐增强B.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C.代议制政体遭到破坏D.政府制约了议会的权力24.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
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
它反映了A.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B.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C.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D.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25.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彪斯在评价美国的选举制度时说,美国已经从“每个有产者一票、每个男人一票、每人一票向一美元一票发展”。
他旨在说明在美国A.主权在民原则受到挑战B.政党政治左右美国政坛C.选举机制不断完善发展D.社会契约思想面临危机26.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2月4日晚,美国国土安全部发表声明,根据联邦法官裁决,全面暂停实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入境限制令,恢复此前对待入境旅客的检查方式。
这一事件说明A.各州拥有高于联邦政府的权力B.法院拥有制衡元首的权力C.美国总统无权签署入境限制令D.美国的司法权高于行政权27.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将他不喜欢、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解除职务,他的打算落空后,进而试图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可法国人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记忆犹新,结果是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在1877年进一步澄清。
史学家普遍认为这A.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B.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C.延续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D.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28.1882年,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
1883年,议会中各反对党攻击俾斯麦政府的军事开支。
1887年,俾斯麦要求议会批准今后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而议员们只同意批准三年经费,直到皇帝下令解散这届议会,重行选举组成新议会,七年军事预算提案才得以通过。
这说明当时的德国A.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政体遭到破坏B.议会依法有效行使了对行政的监督权C.民主意识增长,宰相无力控制议会D.帝国议会只是君主专制的一块遮羞布29.恩格斯说:“俾斯麦在经济方面是很乐意迎合资产阶级的,甚至在讨论议会的权限问题时,他所显示的也不过是带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拳。
”“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是德国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B.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选举产生C.议会通过的法案由皇帝批准生效D.德意志其他各邦保留自治的权利30.近代英国确立了议会君主制,美国确立了总统共和制,德国确立了二元君主制,法国确立了“总统制和议会制的混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