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疫情

合集下载

人群聚集时的预防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措施

人群聚集时的预防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措施

人群聚集时的预防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措施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群聚集的场合越来越多。

然而,人们在聚集的场所容易接触到各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风险,例如流感、新型冠状病毒等。

为了确保人们在人群聚集时的健康和安全,必须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来控制疾病传播。

本文将就人群聚集时的预防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措施进行探讨。

一、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基础。

在人群聚集的场所,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经常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

同时,使用纸巾或肘部掩盖咳嗽和打喷嚏是也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减少疾病传播。

此外,人们要避免与有呼吸道疾病症状的人密切接触,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保持室内通风室内通风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在人群聚集的室内场所,如会议室、教室和办公室等,必须确保良好的通风。

可以通过打开窗户、使用机械通风设备或空气净化器来实现室内空气的流通和净化。

坚持定期开窗通风和清洁空调过滤器等措施,能够有效减少病原体在空气中的传播。

三、人群管理与控制为了预防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传播,人群管理与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在人群聚集的场所,如医院、机场、车站等,应该设置合理的分流、隔离和排队等措施,以实现人员流动的有序和控制。

此外,加强人员的信息登记和健康监测也是有效管理和控制人群的手段。

采用这些措施可以减少人员间的直接接触和传播风险。

四、加强场所卫生消毒场所的卫生消毒是人群聚集时预防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环节。

在人们离开场所后,必须及时对公共设施和表面进行消毒,特别是常接触的物体和区域,如门把手、扶手、电梯按钮等。

可以使用酒精类或含氯类消毒剂进行有效杀菌。

这种定期消毒的做法能够降低病毒和细菌的存活及传播风险。

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减少呼吸道疾病的感染。

人们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定期锻炼身体,并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和酗酒等。

此外,对于易感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等,更要加强健康管理和个人防护,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疾控中心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疾控中心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疾控中心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为做好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国家、省下发有关方案,特制订本预案。

1指导思想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疾病防控职责,提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工作原则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控结合;上下联动,分级负责。

3组织领导3.1成立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心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主要负责中心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

3.2成立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专家组,负责辖区内疫情防控技术指导,具体承担疫情风险分析评估、监测结果的认定、流行病学调查、疫点消毒指导和咨询等。

3.3成立由流行病、消杀、健康教育等人员组成的应急工作队,承担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流调、疫点消毒、高暴露人群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指导。

4应急准备4.1制定、完善相关技术方案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科学制定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技术方案。

4.2技术培训组织开展中心内部、医疗单位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技术培训,提高防控工作水平。

4.3物资储备保证必需的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条件,准备充足的个体防护装备、消杀器械及药品、检测试剂等物资。

4.4医疗机构防控技术指导加强对医疗机构门、急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督促医疗机构设立发热门诊、落实预检分诊、转诊、疫情报告、隔离、消毒、医疗废物处理等制度。

4.5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检验标本的采集、运输、检测、保管、使用管理。

4.6协作机制根据对疫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建立疫情信息通报制度、预测预警机制,一旦获得疫情信息,及时进行通报并采取联防联控措施。

1 呼吸道传染病现场处置(王成)

1 呼吸道传染病现场处置(王成)

(四)事件的分级、响应及评 估
1、分级:根据流感暴发、流行的危机程度、扩散的范围等,对时间 危险度进行评估。将流感疫情分为四级: (1)符合特别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流感疫情(Ⅰ级):当出现新变异 毒株的流感病毒感染人并有扩散趋势,即将或已经发生全国范围 或世界性大流行时。 (2)符合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感疫情(Ⅱ级):流感疫情同时 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 水平2倍以上。 (3)符合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感疫情(Ⅲ级):一周内或一个 县(市)行政区域内,流感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 平1倍以上。 (4)符合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感疫情(Ⅳ级):由县级人民政 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流感暴发疫情。
(二)调查特点
1、流行病学特点 (1)患者多分布在传染源周围,呈聚集性,离患者越近, 接触越密切,被感染机会越大,发病率越高。 (2)人们常在儿童时期感染这些疾病,如麻疹、流脑、 流腮等,常被称为“儿童传染病”。流感虽没有明显 儿童发病率高的特点,丹仍容易在学校出现爆发。 (3)群体性发生多见,在短时间内罹患率可升到较高水 平。 (4)疾病的发生常与居住、生活条件有关。居住拥挤, 飞沫、尘埃浓度高,容易传染,好发于集体单位如学 校、托幼机构等。
(二)应急处理要点
按照《全国流感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监 测。学校、托幼机构、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一旦发现 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人异常增加时,要及时报 告,疾控部门要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处理。 1、相关定义 (1)流感样病例: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 之一。 (2)流感样病例暴发:指在某一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单 位或人群,在短时间内出现流感样病例异常增多(根 据本地资料综合判断)。
(三)疫情的发现、报告与确 定

某小学一起腺病毒急性呼吸道感染暴发现场调查

某小学一起腺病毒急性呼吸道感染暴发现场调查

气,2020,Nov;48(11):1396-1399 -1396・Modem Medical Journal.论著.某小学一起腺病毒急性呼吸道感染暴发现场调查李映来,王曼,罗乐(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中山528403)|摘要]目的:调查中山市某小学一起腺病毒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传播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制订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并针对病例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搜索到32例病例,其中11例为实验室诊断病例病例分布在1个班,年龄8~9岁,罹患率62.7%临床主要症状有发热(100%)、咽痛(62.5%)、咳嗽(59.4%)、头痛(31.3%)、呕吐(2&1%)、流涕(25.0%)首发病例2019年5月20日发病,20,21日带病上课,期间天气炎热潮湿,教室紧闭门窗,采用空调降温结合潜伏期和学校放假日期,推测二代病例22例,三代病例9例。

结论:首发病例未及时隔离和教室通风不良,可能是导致本次疫情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关键词]人腺病毒;暴发疫情;呼吸道感染;流行病学调查[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62(2020)11-1396-04<loi:10.3969/j.issn.1671-7562.2020.11.007Field epidemiology investigation of a human adenovirus outbreak with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a primary schoolLI Yinglai,WANG Man,LUO Le(Zliongsh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Zhongsluin528403,China),Abstract]Objective:Investig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a human adenoviius out­break with acute respirator}7infection in a primaiy school of Zhongshan city.Methods:Case definition was carryingout for searching cases.Field epidemiology investigation was taken for information of pathogenesis and risk factorsof cases.Results:32cases were found including11exact cases who were verified that adenovirus nucleic was posi­tive by PCIl tests.All cases were8to9years old and clustered in the same classroom so that the attack rate of this outbreak was62.7%.Tlie rntiinly clinical symptoms included fever(100%),pharyngalgia(62.5%),cough (59.4%),headache(31.3%),vomit(28.1%)and rhinorrhea(25.0%).The index case was attacked on May 20,2019,and went to school on the20tli and21st.During this periond,the weather was hot and humid.The doors and windows of the classroom were closed and aircondilioning was used to cool down.It was inferred that22 secondary cases and9third generation cases were occuned referring to potential(lavs of adenovirus and holidays. Conclusion:Without isolation of the index case in time and poor classroom ventikition may be the main risk factorsfor the spread of this epidemic.|Key words]human culenovirus;outbreak;respiratory infection;epidemiology investigation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HAdV)为无包膜的双链l)NA病毒:HAdV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包括肺|收稿日期]2020-05-29【修回日期]2020-11-06[作者简介]李映来(1985-),女,广东汕头人,主管医师E-mail:52435561@I通信作者]王曼E-mail:123784249@[引文格式]李映来,王曼,罗乐.某小学一起腺病毒急性呼吸道感染暴发现场调査现代医学,2020,48(11):1396-1399.李映来,等.某小学一起腺病毒急性呼吸道感染暴发现场调查-1397•炎、支气管炎、膀胱炎、眼结膜炎、胃肠道疾病和脑炎等c HA(1V肺炎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较为严重的类型之一。

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控措施

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控措施

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控措施呼吸道疾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了解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对于减少疾病的传播和保护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一些常用的防控措施。

一、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呼吸道疾病是指影响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包括感冒、肺炎、结核等。

它们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一个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可以通过飞沫进入另一个人的鼻腔或口腔,从而引起新的感染。

此外,一些呼吸道疾病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例如手部接触到被呼吸道病毒污染的物体后,再接触自己的眼、鼻或口。

在流行病学上,呼吸道疾病具有以下特征:1. 呼吸道疾病的季节性流行。

许多呼吸道疾病在特定的季节更容易传播。

例如,流感在冬季和早春季节非常常见,而过敏性鼻炎则在春季和夏季高发。

这与季节性病毒的传播和人们在特定季节的行为有关,例如在寒冷季节人们更容易聚集在室内。

2. 呼吸道疾病的聚集性流行。

呼吸道疾病可以在特定的群体内聚集传播,例如学校、医院、工厂和社区。

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这些地方的接触频繁,病毒更容易传播。

在这些聚集性流行中,呼吸道疾病的传播速度也会更快。

3. 呼吸道疾病的年龄特异性。

不同的呼吸道疾病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感染率和症状严重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婴儿和幼儿更容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而老年人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更容易感染流感等。

二、呼吸道疾病的防控措施针对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防控措施:1. 提高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关键。

我们应该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公共场所或有疾病的人之后。

此外,我们还应该避免触摸自己的眼、鼻或口,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2. 使用口罩。

戴口罩是防止呼吸道疾病传播的有效方法。

当你身处人员密集的地方或有人咳嗽或打喷嚏时,戴上口罩可以减少你呼吸到的病毒数量,降低感染的风险。

一起海岛小学生支原体肺炎的暴发调查

一起海岛小学生支原体肺炎的暴发调查

坐 落在 山坳 ,教 室门窗常处于关 闭状 态 ,通风不畅 。
解这 起 聚集 性肺 炎 的发 生 、发展 经过 。调 查 内容包
2 发病情 况 首例病例柯某 系 6 1 0 班学生 , 5月 1 3日发病 ,5月 1 日起 该 班级 相 继有 5例 病 例发 6 病 ,疫情 迅速 向其他 班级 蔓延 。根据 病例 定义 , 20 0 9年 5月 1 3日’7月 1 日该 校共 发生 实验 室确 0 诊 病例 4例 ,临床 诊 断病例 2 3例 ,共 2 7例 ,罹 患 率 8 1% ,无重症 肺炎 ,无 死亡病 例 。 .8 3 临 床 表 现 发 热 ( 温 ≥ 3 . ℃ ) 2 例 体 75 7
头县倪屿希望小学于 20 年 5月 1 —7 1 09 3日 月 0日 发生了一起聚集性肺炎疫情 ,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 验室检查 ,证实为一起肺炎支原体感染暴发 ,现将 调查 情 况报告 如 下 。
1 3日
月 1 0日该 学 校 内学 生 、教 职 员工 ,体 温
1 75℃ ,伴有 咳嗽 、咽痛 或 胸 闷等 呼 吸道症 状 , >3. 白细胞 计 数正 常或改 变 。

4 2・
逝’ 随医 ̄ 2 1 年第 2 卷第 8 江 01 3 期
Z eag r ete ein , u.21 , o2 . o8 hjn e nv d i A g 01 V l 3 N . i Pv i M ce

起 海 岛小学 生支原体肺炎 的暴 发调查
蔡后 富 周祖 木
中图分类号 :1 1 . 1 89;R 6 . 5 5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 0 0 3 (0 1 8— 0 2—0 07— 9 1 2 1 )0 0 4 2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关于××学校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报告2004年2月25日上午10时30分,我区疾控中心接到××儿童医院医务科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名××学校的学生,临床诊断为肺炎。

据该学生反映,近期其所在学校有数十名学生有发热。

”接到报告后,我区疾控中心立即和该学校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将初步核实情况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

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我区疾控中心于10时45分派员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学校,位于××区××路××号。

该校为寄宿制学校,有48个班级,在校学生1380名,教职员工165名。

(二)发病情况:自2004年2月17日起,该校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截止2月25日下午3时,累计发生91例,分布在22个班级。

经调查,首发病例周××,女,10岁,四(6)班学生,住×××宿舍。

该患者于2月17日出现发热(40?),伴有咳嗽、头痛、流涕等症状,当天前往我区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上感”,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目前已恢复正常返校上课。

患病学生发病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4。

患病学生班级分布情况为:四(6)班12人、四(2)班6人、五(3)班5人,其余班级均有1,2人。

91名发热学生中,目前体温恢复正常并返校上课的有50人,其余41名学生均离校回家正在治疗或恢复中。

对2月25日发病的8名学生调查表明,8名学生均有发热(38,39.5?)伴咳嗽、头痛、畏寒等临床表现。

其中有2名学生已就诊,1人诊断为肺炎,1人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其余6人已前往医院就诊,目前诊断结果不详。

(三)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学生中仅有1名有流感疫苗接种史。

病区聚集性发热及呼吸道感染病例防控措施

病区聚集性发热及呼吸道感染病例防控措施

病区聚集性发热及呼吸道感染病例防控措施聚集性的发热及呼吸道感染极易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造成感染流行和暴发,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防止各病区在收治聚集性的发热及呼吸道感染病例时造成迅速传播和扩散,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拟定防控措施,供临床参考执行。

一、病例定义在48小时内同一病区累计达到5例及以上的发热(腋温≥38℃)及呼吸道感染病例视为“聚集性病例”发生。

二、报告程序1.各病区加强监测,确保“聚集性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治。

2.一旦确定为“聚集性病例”,应在12小时内由科室负责人电话上报感控科,并积极采取防控措施。

3.感控部接到报告,立即通报医务科及护理部,协助科室查找发病原因,必要时申请医务部组织院内专家组会诊排查。

4.经会诊确定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立即转诊至感染性疾病科隔离病房观察诊疗,并电话上报属地疾控中心,同时按相关规定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及后续的订正报告。

5.“聚集性病例”实行日报告:由该病区感控护士认真填写“聚集性病例报告表”,感控医师如实填写“聚集性病例基本情况调查表”。

每天上午11点感控护士将当天病区内发热病例汇总结果电话上报感控部。

三、消毒隔离1.患者安置:发热患者集中收治在病区一端,采取分类隔离的方式进行管理:腋温≥38℃的病人可隔离收治在同一间病房,体温恢复正常者在另一间病房隔离观察,两天后无明显不适症状者解除隔离;隔离病房外贴粉色隔离警示标识。

2.严格体温监测:“聚集性病例”发生期间,病区每天给普通患者监测体温两次,发热病例按护理文书的要求监测体温(每日至少测温4次)。

3.做好病区环境卫生清洁工作,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通风不良时进行空气消毒。

4.隔离病房每日循环风空气消毒机消毒空气2次,每次2小时;地面和物表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3次,并做好相关消毒记录。

5.医务人员诊疗过程中做好标准预防,戴外科口罩,做好手卫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疫情
回顾对1起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疫情的成功处置,总结防控经验,为今后处理类似疫情能够提供参考。

方法查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报告、医院临床病历和实验室检测资料,参照卫生部《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试行)》,制定防控措施。

结果此次疫情持续时间20天,呈单峰爆发,疫情范围局限于某动物保护基地内部,157名员工受到疫情威胁,共计确认发病44例,罹患率28.03%;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最高38.8℃)、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血常规检测:6例白细胞总数升高(10.8~20.5×109/L),3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最高90.3%);咽拭子细菌学检测:5份培养出草绿色链球菌、1份培养出化脓性链球菌,病毒学检测:5份咽拭子样本病毒学快速检测,排除普通流感及禽流感病毒感染。

所有发病患者痊愈,接触者中无二代病例发生。

结论本次疫情是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伴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疫情,疫情发生于动物保护基地且处于地震后防疫时期,需要考虑疫情与场所中动物及地震有无关联性;在暂时诊断不明的情况下,依据症状及体征建立病例定义有利于疫情形势判断,施与救治患者、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症状监测、消毒及宣传教育措施可有效控制疫情。

新都区政府接成都市某地某动物保护基地周围村民反映,基地内员工中出现多例发热病例。

鉴于该疫情呈聚集性发病,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现场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现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临床病历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报告资料。

1.2方法
1.2.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发病的44例患者进行询问及咽喉部检查(包括对症状较重患者采集咽拭子检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1.2.2建立病例诊断定义根据《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1] [2],结合上级疾病控制专家建议,建立了病例定义:
流感样病例:发热(腋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缺乏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发病突然,以发热(腋下体温≥38℃)、咽部不适等为主要症状,全身症状轻或无,缺乏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

急性扁桃体炎病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扁桃体充血红肿病例。

化脓性扁桃体炎病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扁桃体化脓病例。

1.2.3疫情处置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及《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1.2.4 实验室检测[3] 采集患者血液进行常规检测;采集患者咽拭子进行病原学检测,其中,细菌学检测由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新都区第一人民医院联合进行培养,病毒学检测由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用快诊试剂进行快速检测。

2 结果
2.1疫情发生地情况位于成都市某地的某动物保护基地,占地约13公顷!分10个工作区域,饲养黑熊168头。

疫情发生前1月,黑熊无发病及死亡记录,基地内未养殖其他种类动物。

基地工作人员分饲养、保安、财务、教育、清洁、维修、餐厅、项目、人事、兽医组10个组,共157人。

其中55人住基地集体宿舍,其余102人回家居住。

9人1年内曾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1人在疫情发生前1月内接触过病死禽类(该患者症状较轻,诊断为急性上感)。

2.2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该基地共计报告患者67例,除8人因各种原因未接受调查不纳入统计外,接受调查的59例患者中,临床排除诊断15例,确诊44例,罹患率28.03%。

2.2.1时间分布5月12日发生首发病例,5月26日发生1例,27日发生2例,28日发生1例,29日发生14例,30日发生21例,31日发生4例,发病主要集中在29、30日,共占总发病人数的79.55%(图1)。

图图1 发热病例发生的时间分布
2.2.2居住地分布确诊的44例患者中,14人住基地集体宿舍,罹患率25.45%(14/55);其余30人则分别在龙桥镇、新繁镇等周边乡镇家中居住,罹患率29.41%(30/102)。

不同居住地人群间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5)。

2.2.3人群分布男性24人,女性20人,性别比:1.2:1;发病人员中年龄最小的21岁,年龄最大的56岁;饲养人员发病32人,罹患率49.23%(32/65),保安6人,罹患率40.00%(6/15),餐厅工作人员及清洁工各2人发病,财务人员及维修人员各1人发病。

2.3临床资料[4] 所有患者起病急,多在调查前2日内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咽痛不适,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中毒症状如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其中发热病例6例,体温最高为38.8℃;其中发热患者中扁桃体有脓点的患者5例,其余人员有轻度的咽部充血或扁桃红肿;听诊双肺未见异常;所有患者病情较轻,无危重患者。

2.4实验室资料血常规检查16例,其中6例血象升高,白细胞总数为10.8~20.5×109/L,其中,中性百分比升高3人(最高90.3%)。

其余血象无异常。

采取住院患者咽拭子标本6份,其中5份培养出草绿色链球菌,1份培养出化脓性链球菌。

采集5份(1人拒绝)住院患者咽拭子样本进行病毒学快速检测,排除流感及禽流感病毒感染。

2.5影像检查资料对临床症状较为明显16人摄X光胸片检查,结果均无异常。

2.6首发病例情况首发病例:陈某,女,31岁,住员工宿舍。

5月12日开始出现疲惫、发烧等症状,未采取治疗措施,数日后好转;5月29日,出现咽喉痛,30日上午出现畏寒、发烧,续之出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查体:体温38.5℃,生命体征平稳,扁桃体轻度肿大,无咳嗽,眼结膜充血及腹泻等症状体征,胸片检查无异常,既往病史无异常。

30日晚到镇卫生院对症治疗后好转。

2.7临床诊断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起动物保护基地多名员工发热的诊断如下;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8例。

2.8防控措施疫情发生后,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5~7]:①救治患者。

对6例症状较为典型的患者收住入院治疗,避免了疫情扩散。

②发热症状监测。

本次疫情中,发热是普遍反映的症状,启动发热症状监测有利于早期、及时发现疑似患者。

③消毒与杀虫。

对动物保护基地的重点部位、重点环境消毒及杀虫为主的综合控制措施。

④医学观察。

对轻症患者及未发病人群采取医学观察。

⑤宣传教育。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解说等途径,向患者及基地员工提供防病知识宣传,提高认识,缓解因疫情导致的紧张情绪。

经过以上综合预防控制措施,6例住院病例除1例住院治疗3日痊愈外,其余5病例及门诊病例均于1~2d内治愈。

截止6月3日,所有病例症状消失,经10d医学观察,无二代患者发生,疫情得到控制。

3 讨论
3.1疫情发生时期特殊本次疫情发生于5.12汶川特大地震后18日,正处于灾后防病的关键时期,且不时仍有余震发生,很多人仍处于灾后恐惧情绪中,对身边发生的任何疫情均可能过度敏感。

该动物保护基地员工在地震灾后参与了都江堰等灾区的流浪狗的救助后出现临床症状、体征,且呈聚集性,村民将救助动物行为与发病情况进行联系,是特殊时期的应激反应。

3.2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资料不一致的认识调查中发现,存在部分病例报告主观症状与客
观检查资料不一致的情况,其中,8人报告症状未接受调查,占11.94%(8/67);15人报告主观症状但没有客观体征支持,占22.39%(15/67);44例确诊患者中均报告发热症状,仅6例体温高于正常,占13.64%(6/44)。

这种现象可能与正值地震灾后时期,加之是聚集性发病,心理暗示作用导致更多的人感觉到躯体症状有关。

提示在针对群体或聚集性疫情,采取群体性询问调查方式,可能导致调查资料严重夸大、失实的情况。

在调查疫情时,收集病例资料,特别是聚集性疫情资料时,应注意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确保调查数据客观真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