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那双眼阅读答案
湖北省鄂东南三校联考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湖北省鄂东南三校联考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第一至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诚者,实也,真也。
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
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
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都可称为理论命题。
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
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
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
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
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
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贵州省贵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贵阳市六校2024届高三年级联合考试(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
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
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
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 [德] 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
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
浙江省湖州、衢州、丽水2023年4月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湖州、衢州、丽水2023年4月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创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确实是存在虚构的,也是需要虚构的。
从理论上讲,它为什么需要虚构,这种虚构在非虚构写作中有何重要理论意义,这是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首先,它是张扬非虚构写作“真实性”的根本需要。
“真实”或“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也是区别于虚构写作最鲜明的特征。
从理论上讲,它是不允许虚构的,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真实,作家会通过虚构细节、场景对话甚或心理活动等,在真实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在场的真实感、生命感乃至情感的代入感。
也就是说,在真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与虚构,其意义首先在于证实作家叙事的可信性和可靠性并获得读者的认可和信任,进而产生更加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其次,它是彰显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内在需要。
如果说“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一属性,毋庸置疑,“文学性”则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二属性,也可以说是它与生俱来的审美品性。
非虚构写作在美国兴起时之所以被命名为“非虚构小说”,就是因为它借用小说(文学)的手法来讲真实的故事,把真实故事写得犹如小说一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从而具有叙事美感和艺术性;而且,这种“小说化”或“戏剧化”叙事策略也成了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重要体现,成为非虚构写作审美品格的自觉追求,因而也成为非虚构写作区别于新闻报道和社会学、人类学的调查报告等非虚构文本的重要特征。
再次,它是凸显非虚构写作“思想性”的价值需要。
非虚构写作不仅仅是简单呈现生活众生相,也不单单是通过艺术手段讲好真实故事,还要呈现一种整体性现实,以逼近人生和社会真相,抵达更高意义上的真实——生活本质的真实。
可见,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有深度、有见解、有思想的写作。
非虚构作品,只有借助虚构与想象,“才有可能超越生活表面触及世界的深层肌理”,才能把作品的深度带向极致,“去证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
背后那双眼阅读题及答案

背后那双眼阅读题及答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语文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背后那双眼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背后那双眼》阅读原文①那一年,我读中二(中学二年级)。
②清楚地记得:当时《南洋商报》有个服务版,每周都拨出一定的版位,让读者免费刊登“征求笔友启事。
”③我是个终日把自己囚禁于文字的女孩——既爱读,也爱写。
握在手中的那管笔,仿佛藏了千军万马,老是呼啸着想冲出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是个木讷口拙而又孤僻离群的人,因此,以笔交友,对于社交生活一片空白的我来说,充满了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力。
④一日,鼓起勇气,以“漪佩”为名,拟了一则“征友启事”。
⑤两周以后的一个早上,才踏出房间,便听爸爸喊道:“过来。
”指着报上的那则征友启事,问道:“这漪佩,是你吗?”⑥爸爸那张好像发霉面包的脸,使我本能的起了战栗性的惧怕,以细若蚊子的声音应道:“是”。
⑦接下来那一周,信件惊人得多——不是一封一封地飞来。
而是一叠一叠地涌来。
信箱几乎都撑破了。
⑧爸爸坐在身边,拆信、读信。
然后,成堆成堆地用橡皮筋子捆起来,表情肃穆地嘱我拿去丢掉。
我倔强地忍着眼泪,照他的指示做,信从十多层楼上往垃圾桶扔下去时,发出了闷闷的声音,我明显地感觉到悲哀像一阵黑黑的风,冷冷地掠过我挂了一块铁的心。
⑨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很大的一个疙瘩。
它连同生命里许多不快乐的事儿深深地埋葬在我记忆的底层里。
⑩事隔30年,在接受资深记者黄丽萍小姐的访问时,爸爸忽然提起了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说:“我怕她误交损友,所以,不让她回信。
”听到这话,眼前立刻浮起一个瘦小的背影。
她站在垃圾桶前,把信一捆一捆地往下丢,长长的脸,满满地都是怨;细细的眼,湿湿的都是泪。
可是,这女孩,没有想到,她的背后,有一双充满关怀的眼情,如同_______。
等意识到背后有这样一双温暖的眼睛时,这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而且,她也正以同样的目光,注视着她自己的孩子哪!《背后那双眼》阅读题目21.文章记叙了“我”和爸爸之间的一件事,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是_______,最后结果是_______。
2024年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9小说阅读仿真押题含解析

小说阅读(仿真押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无须多言[美]鲍勃·佩克斯“你们不知道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些年来,我始终以为你们对我的话不感爱好。
”老人这样对他们说。
这是我离开餐厅的时候听见的。
餐厅里济济一堂。
坐在我四周的要么是家庭聚餐,要么是挚友聚在一起聊聊最近的新闻、商务会议,也有像我这样只是来放松一下的。
当然,大家都热情地交谈着。
不过我对面的那张桌子上有点不一样,那张桌子上的人总是默默无语。
我刚坐下来时,望见两个男人静静地坐在那里。
其中一个看上去30多岁,穿着旧工作服,头上仍旧戴着棒球帽。
另外一个我猜有80岁左右,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皱纹,呈现着岁月的痕迹。
身上穿着一件建筑工人常穿的红格子衬衫夹克,比较厚,外出时穿着应当很温煦,但是也不会厚到会限制你的行动。
不过看起来他没有什么地方要去,就像他们之间的谈话一样,没什么要说的。
“噢,我今日实在是饿坏了,爸爸。
铲雪、扫雪的工作就是这样。
”年轻人说。
“嗯,是啊。
”老人答道。
接下来又是很长时间的缄默。
突然,我听到年轻人说:“他们来了。
”手指着门口。
年轻人看上去轻松了很多。
最终有人要加入到他们中间,把谈话接着下去了。
新来的两个人,看起来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十来岁的孩子。
女人坐在年轻人的旁边,老人起身给孙女让出一个位子。
女人边坐边说:“爸,真兴奋见到您。
”“我也一样。
”老人说。
接下来又是缄默,甚至比之前缄默的时间还要长。
服务员走过来,他们点了早餐。
老人起身,嘴里叨念着:“我要去一下洗手间,人上了年纪,总是这样。
”老人离开后,年轻人说:“天啊,我真不知道该对他说什么。
我们就坐在这里到处看,他总是不说话。
”“我明白,可是该对他说什么?”女人说。
“他这么个老人,对一个老人该说些什么呢?”孩子插了一句。
哦,不。
我起先坐不住了,我简直无法坐在那里再听他们说下去。
我要说上几句,话到嘴边我咽不下去了,哪怕他们可能会说这不关我的事。
“问一问他童年的事情。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五篇含答案

母亲石梁衡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
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
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
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
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
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
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
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
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
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
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
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
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
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
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
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
我赶紧去扶她。
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
我的鼻子一下酸了。
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
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
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
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
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
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
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
《背后的眼睛》阅读练习及答案

背后的眼睛⑴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他发现了老人和羊。
⑵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位双眼失明的老人。
一把木椅,一支竹杖,斜倚在门前晒太阳。
而那只羊,就拴在老人左手边的柿树上。
柿子树上挂满了熟透的红柿子,一个个,像欲望的眼。
⑶他的目光被那只羊牵引。
那是一只多么健硕的羊啊,强健的四蹄,肥嘟嘟的屁股,宽阔的后背,无不彰显着它的肥美。
这只羊足足有五十多斤重,若牵到自由贸易市场将会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⑷那是个明媚秋天的午后,正是乡下最忙的季节。
庄子里的大人孩子几乎是倾巢出动,大人割稻捆稻,孩子在田埂上剥豆角或跟在大人后面捡拾散落的稻穗。
田野里一片喧腾,所以整个庄子反倒显得沉寂空旷。
“城里忙腊月,乡下忙八月”,这时的庄子没一个闲人。
⑸这个老人让他看出了端倪。
老人身材瘦弱而佝偻,苍白的脸色透露出大病初愈后的虚弱。
特别是那双眼睛,空洞、无神。
此时正值“秋老虎”发威的时候,太阳依然耀眼刺目,但老人看向太阳竟没有半点的躲闪与不适。
这个发现让他惊喜。
⑹他蹑手蹑脚,迟疑着,向老人和羊走去。
⑺咳咳……⑻剧烈的咳嗽让他停止了前进的脚步。
看到老人咳得缩作一团,他险些有上前帮忙捶捶后背的冲动。
⑼原本他是到舅妈家借钱的。
舅妈操着擀面杖说,一家不知一家难,一边把 50块钱掖到他手里。
他咬着嘴唇没再说什么。
自从五岁那年爹娘外出做工双双遇难,他就习惯了和年迈的阿婆一起相依为命。
这次阿婆意外摔倒住进医院,让他瞬间塌了天。
这生命之重,让十四岁的他如何能承受?⑽他攥.紧了口袋里的那张催款单据,单据已被汗水浸透。
若再不交医疗费,明天阿婆的治疗药水会全部停掉。
他知道,停掉就意味着阿婆的死亡。
隔壁山子他爹就是这样走的。
⑾不能没有阿婆。
他心骤然收紧。
屏住呼吸,风一样无声无息走到拴羊的柿树下。
只要他一伸手,就可“顺手牵羊”。
⑿他偷瞄了一眼,老人已经停止了咳嗽,咳嗽引起的潮红在脸上还未散去。
他依然半倚着门,脸仰着,眼睛茫然望向高远的天空。
天空上,有灼目的太阳和棉朵的云。
浙江省宁波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宁波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
试题卷共8页,有四个大题,19个小题。
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目规定区域内作答,做在试题上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一、书写(5分)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
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二、积累(20分)班级开展以“梳理与探究”为主题的学习经验分享活动。
请你参与,完成1—3题。
1.结合语境辨音形。
(4分)【任务一】为下面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一个对读书着.迷的孩子,一捧起书,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1)着.迷( ) (2)着.落( ) A.zhāo B.zháo C.zhe D.zhuó【任务二】找出右图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______改为______ (2)______改为______2.专题整理填诗文。
(10分)(1)古诗文中的声音丰富多彩。
“晓雾将歇,①____________”赋予了山林无限生机,“万籁此都寂,②____________”营造了禅院清幽的氛围,陆游笔下“③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描摹了热闹淳朴的乡俗,《醉翁亭记》中“觥筹交错,④____________,众宾欢也”再现了和乐融洽的场景。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笛声寄托了将士的思乡之情: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中的声音表现了诗人面对风雨从容豁达的生活态度: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诗句。
(填序号)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E.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后那双眼阅读答案
导读:背后那双眼
①那一年,我读中二(中学二年级)。
②清楚地记得:当时《南洋商报》有个服务版,每周都拨出一定的版位,让读者免费刊登“征求笔友启事。
”
③我是个终日把自己囚禁于文字的女孩——既爱读,也爱写。
握在手中的那管笔,仿佛藏了千军万马,老是呼啸着想冲出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是个木讷口拙而又孤僻离群的人,因此,以笔交友,对于社交生活一片空白的我来说,充满了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力。
④一日,鼓起勇气,以“漪佩”为名,拟了一则“征友启事”。
⑤两周以后的一个早上,才踏出房间,便听爸爸喊道:“过来。
”指着报上的那则征友启事,问道:“这漪佩,是你吗?”
⑥爸爸那张好像发霉面包的脸,使我本能的起了战栗性的惧怕,以细若蚊子的声音应道:“是”。
⑦接下来那一周,信件惊人得多——不是一封一封地飞来。
而是一叠一叠地涌来。
信箱几乎都撑破了。
⑧爸爸坐在身边,拆信、读信。
然后,成堆成堆地用橡皮筋子捆起来,表情肃穆地嘱我拿去丢掉。
我倔强地忍着眼泪,照他的指示做,信从十多层楼上往垃圾桶扔下去时,发出了闷闷的`声音,我明显地感觉到悲哀像一阵黑黑的风,冷冷地掠过我挂了一块铁的心。
⑨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很大的一个疙
瘩。
它连同生命里许多不快乐的事儿深深地埋葬在我记忆的底层里。
⑩事隔30年,在接受资深记者黄丽萍小姐的访问时,爸爸忽然提起了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说:“我怕她误交损友,所以,不让她回信。
”听到这话,眼前立刻浮起一个瘦小的背影。
她站在垃圾桶前,把信一捆一捆地往下丢,长长的脸,满满地都是怨;细细的眼,湿湿的都是泪。
可是,这女孩,没有想到,她的背后,有一双充满关怀的眼情,如同_______。
等意识到背后有这样一双温暖的眼睛时,这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而且,她也正以同样的目光,注视着她自己的孩子哪!
21.文章记叙了“我”和爸爸之间的一件事,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是_______,最后结果是_______。
(2分)
22.文章第③段写“我”刊登“征友启事”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23.下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应怎样理解?(3分)
①第⑥段中“发霉面包”: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⑦段中“撑破”: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⑨段中“疙瘩”: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中两次描写“我”丢掉成捆信件时的情景,为什么?(2分)
25.“事隔30年”。
爸爸仍然记得“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说
明什么?(2分)
26.第段明明是作者自己听了爸爸说的话以后,想起了30年前的情景,为什么用第三人称“她”呢?(2分)
27.文章段的空白处,应填一比喻句,请根据上下文将它写出来。
(不超过20字)(2分)
28.文章在刻画爸爸这一形象时,用了哪些描写手法?(2分)29.文章以“背后那双眼睛”为题,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21.时间:我读中学二年级时,起因是我交笔友经过:爸爸阻止结果:在爸爸的监督下,将信丢到垃圾箱
22.①清楚记得:当时《南洋商报》有个服务版,每周都拔出一定的版位,让读者免费刊登“征求笔友启示”;②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是个木讷口拙而又孤僻离群的人。
因此,以笔交友,对于在社交生活一片空白的我来说,充满了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力。
23.①爸爸生气以后脸色很不好看②信很多③比喻很重的心事
24.突出这件事对我的打击,为后文揭示父亲作铺垫。
25.从侧面说明爸爸对女儿的关心爱护。
26.重现当时情景,突出了“我”当时的弱小,那么爸爸的关爱就更显得重要了。
另外也便于抒发感情。
27.略
28.语言、动作、神态。
29.突出了爸爸对女儿的默默关爱显得意味深长,含蓄。
【背后那双眼阅读答案】
1.那水那巷那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2.那水那巷那情阅读答案
3.那树阅读题及答案
4.那树阅读答案
5.那井那人阅读答案
6.《广场舞的背后》阅读答案
7.在门的背后阅读答案
8.那树阅读题附答案
上文是关于背后那双眼阅读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