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笔记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笔记5篇600字

当代文学笔记5篇600字

当代文学笔记5篇600字家,是身心的归宿。

一看到“家”,便不禁和亲情联系到了一块,温馨而真切。

“家”这字总让人遐想,一种对互亲之情的期盼。

然而巴金所描述的家却是羁绊,是对激情的禁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当代文学笔记,希望你喜欢。

当代文学笔记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小到大接触的古典文学著作很多,优秀的文学大师亦不少,然而每读余华,总使我潸然泪下。

他的作品不是最优秀的,却是最让人触动心弦的。

余华在很多作品中倾注了浓烈的情感,既书写着苦难,又书写着温情,有苦难的地方总是有温情的存在。

他的作品,除了能给你感动,还有一种能使你砥砺奋进的力量,我相信这是每一部文学经典都隐含的功能。

小说《活着》是以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对“我”进行倾诉的方式回顾了他的一辈子,讲述了福贵不仅经历过动荡的社会和历史时代的变迁,还经历了与每个亲人、朋友的生死别离,到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黄牛生活。

文中的苦难生活虽然无处不在,但整体却营造出一种在大苦大难中相濡以沫的温情。

让读者感到既辛酸又朴实,无不为之动容。

其实余华并非是单纯地书写苦难,而是想通过苦难来写人性的真善美以及主人公在面对苦难时顽强不屈的精神。

在抒写人生苦难的同时,也在描摹他们生活中的希望和温馨,而这一连串苦难中的温情,正是福贵战胜苦难的重要精神支柱。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一种命运无常的苦难,活着的人活着就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境,一个人更应该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的心态。

读余华的作品,总使我想起鲁迅。

正如鲁迅所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虽然他们身处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作品中关注社会人生的动态和人生价值,并且都在作品中寄寓了深切的悲悯和人文主义情怀。

余华的小说给人恒久的温情,就如夜空中的明星,尽管渺小,总能给人在黑暗中带来明亮的希望。

此刻,苦难已不再是简单的肉体能感受到的苦难,更多的是苦难中在精神上与命运斗争的痛苦与无奈,甚至是超越精神的苦难。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蒿庵闲话》有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嘉庆重刻本;山东书局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蒿庵闲话》偏重于经史训诂方面考证的笔记,二册,张尔歧撰。

张尔歧(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今店子乡张稷若村人。

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

以诸生入清,不求闻达。

所居败屋不修,集其弟四人讲说三代古文于母前,愉愉如也。

妻朱婉婉执妇道,劝尔岐勿出,以教授乡里以终。

张尔歧是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编纂有《仪礼郑注句读》,又为监本(官定本)《礼记》石经《礼记》勘正脱误共300余处。

晚年精研三礼,在济南讲授《仪礼》时,偶尔为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听到,顾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翌日绝早即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

后来,顾炎武在谈师论道时称赞张尔歧: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蒿庵闲话》是张尔岐入清废举子业以后二十年间的作品。

书稿成于康熙九年(1670),为笔录读书所得,也有议论考据之作。

卷末蒋因培的《附记》中有云:此书自叙谓无关经学不切世务,故命为闲话,然书中教人以说闲话、看闲书、管闲事为当戒,先生邃于经学,达于世务,凡所礼记皆多精义,固非闲话之比。

其中考辨三礼,解释名物,多有可取。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四丧礼主人不得升堂条即引述《蒿庵闲话》说法。

诗文部分举韩愈《送文畅序》、《送高闲序》和《送文畅北游》诗为例批评韩愈不类儒者:韩文公《送文畅序》有儒名墨行、墨名儒行之语,盖以学佛者为墨,亦据其普度之说而以此名归之。

今观其学,止是摄炼精神,使之不灭,方将弃伦常割恩爱,以求证悟,而谓之兼爱可乎。

又其《送文畅北游》诗,大以富贵相夸诱,至云酒场舞闺姝,猎骑围边月,与世俗惑溺人何异。

《送高闲序》为蓄有道一段,亦以利害必明无遗锱珠,情炎于中、利欲斗进,为胜于一死生,皆不类儒者。

窃计文畅辈亦只是抽丰诗僧,不然必心轻之矣。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伙计旁观并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隐含作者看。

《阿Q正传》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

《伤逝》涓生的两难选择,终不免空虚与绝望。

《在酒楼上》《孤独者》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

3、继承、突破与创新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

借鉴西方,吸取传统戏剧美术诗歌小说的艺术经验。

诗化小说(《伤逝》《社戏》)、散文体(《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起死》)二、说不尽的阿Q:阿Q接受史三、《野草》与《朝花夕拾》(一)《朝花夕拾》1、“闲话风”: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对“爱”与“死”的追记与思考。

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

慈爱柔和中蕴藏着深沉的悲怆。

《阿长和〈山海经〉》《从……》《藤野先生》《范爱农》《无常》《父亲的病》亦有杂文笔法渗透所表现的批判和嘲讽。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2、“漫笔式”写法任心闲谈。

题材漫无边际,行文结构随意性,语言“原生味”。

《狗·猫·鼠》(二)《野草》1、“独语体”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

逼视灵魂深处并进行哲理思考。

2、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1生存困境与选择《死火》《影的告别》《过客》○2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这样的战士》《复仇》其一、其二《求乞者》○3自我命运与形象《颓败线的颤动》《死后》《雪》《秋夜》《腊叶》3、现实性:对绝望刻骨铭心的体验。

《淡淡的血痕中》《一觉》4、艺术特色:紧张焦灼的创作心态,全新的艺术世界。

充满奇峻的变异,华丽而艰涩,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下篇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1、时代的忠实记录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现代中国的“人史”。

富于现代性的报刊文体,及时地反映时代、作出评判,并得到反馈。

2、未经规范的自由文体个人性、先锋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①“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

文学理论笔记

文学理论笔记

1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由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是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2意蕴的内涵: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3作品意蕴的层次:①观念层:蕴含在作品内的有关人生、社会、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主要围绕五组关系展开:人——自然;群体——群体;个体——群体;自我——他人;自我——自我。

②情意层:指蕴涵在作品内的作家的情感内容,它具有特殊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冲击力;具有感受性和体验性的特征,无法明确分析,是构成文学作品内在价值的重要方面。

③欲望层:指文学作品深层蕴含的人类最基本的欲望,它既是作家创作的深层动力,也是文本内涵的深层构成。

④精神原型层:指蕴涵在作品深层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结构。

4三大基本原欲——情欲:《查黛莱夫人的情人》、《金瓶梅》、《废都》、《少年维特之烦恼》权欲:《查拉图士拉如是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物欲:《鲁滨逊漂流记》、《欧也妮·葛朗台》、古希腊阿尔戈斯号船众英雄与金羊毛神话1文学作品的体裁,简称文学体裁,是指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明显特征的文学作品类型。

2文学体裁的划分:①两分:韵文,散文②三分: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③四分:诗歌,小说,剧本和散文3诗歌定义: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有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三大特征。

4凝练性:主要体现在四方面——A、题材的高含量性:陆游《钗头凤》《示儿》,B、情感的高度集中性: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但因为篇幅的有限性和对艺术效果的特殊追求,诗歌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一个漫长的情感过程,而是某种强烈的情感状态,或者能激起强烈情感反应的某种情景;陆游《示儿》、于佑任《绝命诗》;C、意象的概括性:诗歌对情感的抒发和对自然与人事的认识、领悟往往借助意象的创造来完成,而诗歌的意象又忌杂多,它需要精心选择最有表现力、概括力的意象来承载诗人的情感与思想;余光中《乡愁》、艾略特《荒原》,贾岛《寻隐者不遇》中松、药、山、云;D、语词的凝练性:《寻李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5跳跃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诗歌特别讲究跳跃性与艺术空白,是最具有再创造余地的文学体裁。

文学摘抄笔记(3篇)

文学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摘抄:1. 贾宝玉初识林黛玉:“(黛玉)眉目如画,眼含秋水,唇红齿白,气质高雅。

宝玉一见,便觉心神荡漾,如醉如痴。

”2. 林黛玉进贾府:“黛玉走进贾府,见那亭台楼阁,绿树红花,真是一处人间仙境。

她不禁感叹:‘原来世上有如此美景!’”3.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宝玉梦入太虚幻境,见到众多仙女。

其中一位仙女对他说:‘你前世造孽太多,今世注定受磨难。

’”4. 贾宝玉与林黛玉共读《西厢记》:“黛玉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宝玉道:‘正是如此,若非你我相遇,此曲岂不空留世间?’”5. 贾宝玉与薛宝钗婚事:“宝玉与宝钗成婚,黛玉心中悲愤交加。

她独自一人来到花园,对着满园的桃花泪如雨下。

”二、笔记:1.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她通晓诗词歌赋,对各种文学名著都有深入研究。

她与贾宝玉的相识,正是基于共同的文学爱好。

2. 贾宝玉是一个多愁善感、追求自由的人物。

他反对封建礼教,渴望挣脱世俗的束缚。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他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3. 《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悲剧。

4. 《红楼梦》中的梦境描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通过梦境,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5. 《红楼梦》中的园林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了古代园林的美丽风光。

这些园林不仅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也寓意着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败。

6. 《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丰富多样,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有现代诗歌的清新。

这些诗词歌赋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7. 《红楼梦》中的讽刺手法十分高超。

作者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使读者深刻认识到封建礼教的腐朽和罪恶。

8.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她们或聪明伶俐,或温柔贤淑,或刚烈豪放,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多面性格。

9. 《红楼梦》中的家族观念和亲情描写感人至深。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上古传说文学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神话主要特征:1.无论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 还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 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 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 塑造了鲜明的形象, 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 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1.婚恋诗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3.政治讽喻诗4.史诗及其他《诗经》的文学成就: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四言诗的典范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和语言特色(质朴畅达, 词汇丰富, 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先秦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 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它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左传》的写人艺术: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 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 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左传》的辞令艺术“《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1.铺张辩丽, 夸饰恣肆的风格2.把握对方心理, 循循善诱, 以情理服人3.引譬设喻, 善用寓言《孟子》的雄辩色彩:1、把握对方心里, 循循善诱, 是对方心悦诚服;气势丰沛, 是非鲜明, 步步紧逼, 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1.异彩纷呈的故事2.奇幻谲诡的想象3.空灵飘忽的文风4.谐趣和讽刺横生5.精湛传神的文笔《荀子》1.长于比喻, 但少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涑水记闻》通行本有《稗海》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等。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南唐近事江南余载》宋代历史轶事笔记,专记南唐轶事。

北宋郑文宝撰。

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父郑彦华,为南唐右千牛卫大将军。

文宝以荫授予奉礼郎,迁校书郎。

入宋,补广文馆生,登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

累迁陕西转运副使,官终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

文宝好谈方略,以功名为己任。

久在西边,参预兵计,心有余而识不足,又不护细行,所延荐属吏至多,而未尝择也。

其子在家乡扰民亦疏于管教。

能为诗,善篆书,工鼓琴。

有集二十卷,又撰《谈苑》二十卷、《江表志》三卷。

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

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南唐近事》有一卷、二卷、三卷本,内容基本相同。

书成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97)。

作者痛惜南唐覆亡,史事湮没,故为此作。

其自序称:“南唐烈祖、元宗、后主三世,共四十年,起天福丁酉(937)之春,终开宝乙亥(975)之冬。

君臣用舍,朝廷典章,兵火之余,史籍荡尽,惜乎前事十不存一。

”本书虽多传闻,但有一定史料价值,《四库全书提要》评为“虽浮词不免,而实录终存,故马令、陆游《南唐书》采用此书几十之五六,则宋人固不废其说”。

则是研究南唐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

《南唐近事》有明万历本、崇祯本、《四库全书》、《续百川学海》、宛委山堂《说郛》本、《宝颜堂秘笈》、《唐宋丛书》等本存世。

今有:《南唐近事》中华书局1991年版;《南唐近事》张剑光点校,郑州大象出版社“全宋笔记”2003年版。

该书是以《四库全书》二卷本为底本,参校明万历本、崇祯本、《宝颜堂秘笈》本、《唐宋丛书》本等,并据陈尚君辑录成果续辑得佚文一卷。

《唐语林》历史轶事故实笔记,专记唐代历史轶事、风俗民情、名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北宋诗词散文1、基本常识:北宋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特点和南宋时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宋诗缺乏唐诗那种恢弘开廓的气象,较少充满青春气息的浪漫歌唱,更多是采用写实的创作方法,痛陈国事,沉郁悲愤。

因此,宋诗大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体现了诗人关心时政的忧患意识。

宋诗和唐诗相比,也有创作风格的不同。

大体上说,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用抒情方式表达,以情韵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胜。

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浑厚博大;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才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实,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

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则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

以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为代表的诗人,针对“西昆体”的流弊,发动了一场诗文革新运动,清除了“西昆体”的影响,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

他们的创作也初步显示出宋诗的自身特点。

北宋后期以王安石和苏轼为代表的诗人,创作了一批内容深刻、气象一新、境界独辟的诗篇,使宋诗发展出现了第一个繁荣时期。

王安石和苏轼之后,出现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

此派因南宋初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之所以称为“江西诗派”,是因为此派创始人黄庭坚是江西人。

“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整个南宋诗坛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学习“江西诗派”和反对“江西诗派”的论争。

词发展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据《全宋词》所载,宋词作品近二万首,作者一千四百余位。

北宋前期词的代表作家有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等。

北宋词至柳永而出现改观;苏轼的词代表了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

北宋后期词坛名家有秦观、贺铸、周邦彦等。

周邦彦是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的作家。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八位古文家。

宋初仍流行注重形式而轻视内容的骈文,宋仁宗时,欧阳修主盟文坛,发起并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

与欧阳修同属“唐宋八大家”的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都先后参加了这场运动,并各自在散文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苏轼是宋代最有成就的散文家。

各体散文都有很高造诣。

(2)主要作品:※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的词承袭南唐余风,多为抒写男女恋情和流连光景之作,婉曲深情是其主要风格特色。

识记:“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本词写一个远行者在征途上的感受,借闺中别情抒发离愁。

本词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以乐景反衬哀情,以递近层深之笔加强感情的表达。

上片开头三句,展开一派初春景色,是旅人途中所见。

第三句承上启下,由春景过渡到离愁;春风已暖,原野上春草散发着香气,旅人正摇动马缰,走上征途。

四、五句写途中所感。

这么美好的季节不能和所爱的人一同度过,却要离别远行,怎能不生离愁呢?这离愁不但没有因路远时长而冲淡,反而随着时空距离的加大而更深了,正像沿途的河流,无穷无尽永不断绝,眼前所见与心中所想再没有这样恰相吻合了。

梅谢柳新、草熏风暖、春水迢迢,是乐景,用来反衬离愁,以情景的反差来增强抒情效果,打动人的心灵。

下片转换角度,就闺中人着眼写离愁。

首二句刻画闺中人形象,以下三句是旅人设想的闺中人心里话。

她说,不要上楼倚栏远望吧,能望到的不过是芳草青青的平原,即使望到平原尽头,又有青山挡住了视线,而人已在青山之外,如何望得见呢?旅人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爱人的离愁,又由爱人的离愁而想到她会登高望远,想到她明知望不见却仍要倚栏凝望,这样就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他的离愁,而且感情层层加深。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1)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

这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

(2)柳永的贡献①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

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

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②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③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

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

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

④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前赤壁赋》①这是一篇散文赋,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赤壁是指黄州城外的赤鼻矶。

因“鼻”、“壁”音近而讹,非三国时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

这一点苏轼是清楚的,但在本赋中他仍把这里当作当年赤壁大战之地,只不过是便于抒发内心,假借赤壁之名而已。

识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解释:“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且夫:况且。

造物:指天,大自然。

无尽藏:这里指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适:享受、满足。

句意为:况且天地之间的东西都各有主人,如果不属于自己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索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可以随意耳听眼看,取用不完。

这才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啊,我和你且来共同享用。

②这篇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当时他行动不自由,生活较困苦,内心很苦闷。

他在文中借游黄州赤壁,驰骋想象,抒发了在谪居生活中,对人生的见解,表达了复杂矛盾的心情。

作者以水、月为例,认为对于宇宙、人生可以从变与不变两个方面去看:从变的方面看,盈虚、消长、荣辱、得失,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从不变的方面看,则一切都无增无减,没有变化,事物都是无尽的,而物各有主,不可强求。

因此,人生应随遇而安,不必介意于生死、荣辱、是非、得失。

这种齐生死、等荣辱、同忧乐、无是非的思想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成为作者在险恶的境遇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既有一定的消极情绪,又包含了超脱和乐观的情怀。

本文仅仅依托月夜泛舟的特定情景,借景抒情,因景喻理,使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文章采用主客对话、伸主抑客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来结构全篇,以作者内心矛盾的展露、解决和感情的起伏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一自然段)以写景为主,先交代与客人夜游,继而描写清风明月交织成的江山美景,然后写出主人(作者)由此而生的飘飘欲仙之感。

用笔不多,却描绘出一幅恍若仙境般的明月秋江图,为以下的感情抒发和哲理阐发设置了背景。

第二层(二、三自然段)通过客人悲凉的箫声和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之中。

客人的议论,是在抱怨个人的无所作为,叹喟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渺小,其实反映了作者思想上悲观的一面。

在客人的议论中,上文所描绘的清风明月的江山美景都染上了悲伤的色彩。

如:“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用以渲染当年曹操被周瑜所困的情景;永恒的长江、明月成了他哀叹人生短暂的对立物;江上的清风在他听来也成了“悲风”,情、理与景物融合无间。

第三层(四、五自然段)主人仍从眼前美景立论,以“水”与“月”的例子,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为自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找到了支持,反映了作者思想上达观超脱的一面。

听了主人的议论,“客喜而笑,洗盘更酌”,说明主人的议论胜利了。

结果是主客都感到轻松愉快,烦恼烟消云散,表明作者思想感情上达观战胜了悲观。

③本文之所以具有诗情画意之美,还得力于语言上的创造性。

写景、铺叙都能抓住事物特征,用新鲜生动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不同的语言组合表现不同的感情色彩。

句子骈散间行、韵散结合,流宕灵活,挥洒自如,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感,与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和意境。

举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阐说哲理等题材,都可写入词中,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苏轼词风格多样,尤其是他率先打破传统的婉约词风,开创了豪放词风。

他的豪放词,具有一种恢弘豪迈、纵放不羁、亢爽劲健的气象,富有激荡人心的力量。

他另有一些词则表现出清旷高远、或婉约缠绵的风格。

二、南宋诗词散文1、基本常识:(1)南宋前期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四位诗人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南宋后期的“四灵派”和“江湖派”都以反“江西诗派”的面目出现。

“四灵派”又称“永嘉四灵”,是指永嘉(温州)的四位诗人,因他们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称“四灵”。

他们是: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

“江湖派”因钱塘诗人兼书商陈起刻印的《江湖小集》而得名。

该集中收录的基本上都是游食江湖的在野诗人的作品。

宋元易代之际,诗坛涌现出了一批爱国的遗民诗人,文天祥是杰出代表。

范成大晚年创作了《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六十首,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成就很高,使他在文学史上赢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

陆游今存诗九千三百多首,其中多数篇章具有鲜明的爱国主题。

或抒发以身报国、驰骋沙场的慷慨情怀,表现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或无所畏惧地揭露、批判统治集团投降政策的罪恶和危害;或对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寄以无限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

陆游兼擅各种诗体,而以七律最为出色。

(2)南宋前期词的代表作家有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等。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豪放词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

南宋后期词坛出现了求典雅、重音律的词风,代表词人有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

宋元之际著名的遗民词人有周密、张炎、王沂孙、汪元量、刘辰翁等。

(3)南宋优秀散文大都根植于苦难而动荡的时代土壤。

南宋前期能代表自己时代的散文作家当推陆游、辛弃疾、陈亮等。

南宋覆亡前后,文天祥等人,满怀沉痛的亡国之感,和至死不屈的精神,发而为文,显示了宋代散文的最后光辉※《永遇乐》(落日熔金):(1)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南方时某一个元宵节所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