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笔记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欣赏笔记

外国文学欣赏笔记

外国文学欣赏笔记第一篇:外国文学欣赏笔记外国文学欣赏笔记1《堂·吉诃德》的作者创作的文艺复兴背景骑士精神创作意图主要人物及其形象分析叙事线索反讽的艺术手法现代小说的开端2《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作者的历史地位对照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3现实主义文学的两种倾向两大高峰及其作品举例4《双城记》的作者创作意图主要人物故事梗概狄更斯式人道主义主题思想故事的网状结构5《简·爱》的作者主题思想主人公形象分析叙述模式通俗文学元素的借鉴6《红与黑》的作者主副标题的内涵作品主题的性质主人公形象分析7《高老头》的出处作者高老头式的父爱认识拉斯蒂涅与于连的比较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手法的理解及举例说明8《安娜·卡列尼娜》作者主要人物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含义9《老人与海》作者主人公硬汉形象冰山原则思想内涵外国文学选修课考试复习内容解答1《堂·吉诃德》主要人物及其形象分析:堂吉诃德①滑稽可笑的疯子:痴迷于骑士小说,神经错乱,失去理性,模仿骑士言行,游侠冒险,闹出许多令人捧腹的笑话。

②可敬可悲的英雄:可敬在始终怀抱铲除不平、扶危济困、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具有固守信念、勇于牺牲、百折不挠的高贵品质。

可悲在他单枪匹马的孤独,想用落伍的中世纪骑士道来实现先进的社会理想,而这种理想又不能被时人理解。

故事模式和叙事方式:游侠骑士小说的故事模式,以人物游踪事迹为线索的单一叙事模式。

2《巴黎圣母院》对照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对照原则”就是将形式或内容相反相对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形成比照,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善者自善,恶者自恶;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一种基本的文学表现手法。

雨果不但将其理论化加以大力提倡,而且在《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中成功地应用了“对照原则”,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情节冲突紧张跌宕,场面描写色彩强烈,给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主要体现在人①物形象对照②情节和场景对照两个方面。

外国文学笔记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

外国文学笔记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

外国文学笔记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一、俄罗斯的独特文化品位:宗教热忱:“不信仰东正教就不是俄罗斯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圣母崇拜(俄罗斯文学作品多优美女性形象);罪孽意识;顺从性格。

反思精神:关注抽象问题,特别是社会问题;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和对人生道路的思索;忧郁气质。

忏悔意识:外族入侵,专制压迫,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宗教中寻求精神寄托,形成罪孽意识——注重忏悔——肯定灵魂,否定肉体——热爱苦难和自虐。

二、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特征:1、名家如林,名作如海,群星璀璨:代表作家有: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等。

2、两大主题:《谁之罪》赫尔岑——————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怎么办?》车尔尼雪夫斯基——————推翻沙皇专制。

3、具有强烈的自我反省和忏悔意识:出现了“多余人”形象和忏悔的贵族4、俄国文学不仅是一种社会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而且是一种“心灵现实主义文学”三、俄国文学经典作家:茹科夫斯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俄国第一位抒情诗人”,代表作:《斯维特兰娜》;普希金——俄国民族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理——代表作《死魂灵》、《钦差大臣》;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塑造了30年代“多余人”彼巧林的形象;屠格涅夫——《父与子》,表现贵族阶级与平民知识分子的斗争;《罗亭》塑造了40年代“多余人”形象;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塑造得“多余人”奥勃洛摩夫,说明了贵族阶级已经丧失了生存的能力和必要;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俄罗斯戏剧之父”,其剧作《大雷雨》被杜波罗留波夫誉为“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塑造了一系列平民知识分子——“新人”形象,取代了贵族知识分子——“多余人”形象;涅克拉索夫——长诗《在俄罗斯谁能过上好日子?》表现农民的觉醒与反抗;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又一座高峰;陀思妥耶夫斯基——其探讨人性复杂的作品在同时代无人企及,被追认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四、作家:屠格涅夫:1818生于俄罗斯贵族家庭,父为军官,母性暴虐。

读书笔记赏析(优秀10篇)

读书笔记赏析(优秀10篇)

读书笔记赏析(优秀10篇)读书笔记赏析篇1《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乐成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于爱情、糊口、社会形态以及宗教都采纳了自力自主的踊跃向前立场和勇于斗争、勇于争夺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

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只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

我想,错了。

笔者也是一名女性, 糊口在颠簸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起头。

而在《简爱》里渗入最多的也就是这类思想——女性的自力意识。

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自力,早已经被扼杀在俯仰由人的童年糊口里;如果她没有那份自力,她早已经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糊口在一路,起头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糊口;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正,我们此刻手中的《简爱》也再也不是使人打动的流泪的经典。

以是,我起头去想,为啥子《简爱》让我们打动,喜爱的舍不患上放下——就是她自力的性格,使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们禁不住要问,仅这一步就能自力吗?我认为,不会的。

终究女性的自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昔时毅然脱离罗切斯特同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

我想,这应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自力的决定性的一步。

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强硬的性格,自力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打动。

以是她是乐成的,幸福的女性。

简爱已经作为自力女性的经典,我但愿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论是贫穷,照旧富有;不论是仙颜,照旧边幅平淡,都有夸姣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自力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糊口。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乐成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于爱情、糊口、社会形态以及宗教都采纳了自力自主的踊跃向前立场和勇于斗争、勇于争夺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读书笔记赏析篇2我的元旦礼物是什么?你猜怎么着?我不知道。

这是我叔叔给我的很多书。

外国文学上个人笔记

外国文学上个人笔记

外国文学1、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斯共同品质是什么,分析三位英雄形象,阐明古希腊人的英雄观。

共同品质:英雄主义(在责任方面有一定差异)、勇敢超人(骁勇)、荣誉感、自然流露(退战、挑衅、狡黠献计)、正义感(重新出战、劝告阿勒珊德罗斯、劝阿喀琉斯出战)英雄是理想人格的外化,展现人的生活、意志和情感1、自然人性观。

从身体的自然要求出发,肯定性情(在中国,身体是次要的,身体的定位由权力话语决定),并对女性的身体持赞美态度(为了海伦值得一战,只要是真情实感就行,而在古代中国女子一般只具有生殖意义);2、卓越观念:超凡的是最好的,不是以道德作为评判标准。

分三种机制,即情感(美)、认知(理性)、行为(意志),在美上海伦是最好的,在认知上奥德修斯是最好的,在行为上阿喀琉斯是最好的;3、英雄主义2、论述《神曲》的空间立体结构不是线性叙述,相似的空间排列,将同种的人放到一起,每一层有每一层特有的故事,相互独立3、谈谈堂吉诃德形象的思想隐喻性一理想主义,惩恶扬善、爱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将拯救世界的重任归到自己身上,西方的传统;二理想主义的必然失败,,从中世纪神学观念重视荣誉到重视经验,塞万提斯的“戏拟”是为了批判泛滥的骑士传奇,也是为了批判旧思想宣扬新思想,堂吉诃德最终自己否定了自己的“骑士道”4、以《哈》和《伪》为例谈谈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不同观念:人文主义(个人情感)和古典主义(理性、形式)目的:人文主义和现实的冲突;讽刺现实的丑陋伪善文体:悲剧和喜剧滑稽人性格情感:矛盾的行进中的性格(理想与现实)和静止单一的性格(禀性文化性);直接描写(独白、情感复杂、藏在内心)和正面侧面描写结合(清晰而明确,层层递进李健吾云,顺着他已经建立好了的性格,迅速转入行动,把世态喜剧带到大闹剧,又把闹剧和高潮统一起来,做成荒诞也是最好笑的嘲弄)语言:深刻和辞藻堆砌表现虚伪隐喻和转喻:转喻是用同类的具体个别代表一般,如答尔丢夫代表一群表里不一的人,是现实主义;而隐喻是用一类代表另一类,用有形代替无形,如转换成意象,是浪漫主义常用手法。

外国文学读书笔记

外国文学读书笔记

外国文学读书笔记我在学校阅览室中看到了一本《飘》,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不得不说,这部小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了。

它告诉我很多做人的道理,人要独立自主,坚持梦想,就算失败也不能放弃。

因为只有努力过、拼搏过,才不会后悔。

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小说的主人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子斯佳丽从小被养父母送到了塔拉庄园,她与一位英俊、强悍的庄园主男子汉吉斯相爱,两人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但是,这种幸福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新婚之夜的甜蜜过后,妻子斯佳丽发现丈夫爱上了自己的表妹。

由于一次意外,丈夫遇害了。

正处在人生最低谷的斯佳丽无法接受残酷的现实,她把对丈夫的怀念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可最终她还是放弃了生存的信心,于是写下了这部长篇小说。

故事中,男主人公汉吉斯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他虽然非常富有,但是却讨厌束缚和控制,他以妻子的反叛为骄傲。

但是他内心仍然善良,最后为了帮助两个失去父亲的孩子而去世。

斯佳丽的性格比较复杂,她生性自由奔放、叛逆好强,但又缺乏勇气,害怕独立面对未来。

所以,她没有选择忍受,而是用笔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记录下来,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人在痛苦悲伤、绝望无助时,不要忘记自己拥有爱,要坚持梦想,努力寻找机会,重新站起来,这样的人生才不枉活一回。

对于斯佳丽来说,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活下去,而且是要勇敢地活下去,这样才能摆脱痛苦。

就像那首歌唱的一样:“生命的路你和我,要用心走过。

”只要活着,总会有希望的。

人要坚强,要相信美好的事物就在眼前。

斯佳丽坚信自己没有死去,因为她始终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不管什么时候,她都不会放弃生存的信心。

她需要一点点运气,也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

当她慢慢走出困境后,生活似乎一下子变得充实起来,她逐渐找回了生活的勇气。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要灰心丧气,要乐观积极向上,这样才能活得开心快乐!经历了生死考验后,斯佳丽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外国散文读书笔记摘抄(3篇)

外国散文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1854年出版的一部哲学作品。

这本书以梭罗在马萨诸塞州瓦尔登湖畔的瓦尔登小屋中的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探讨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及简朴生活的价值。

一、瓦尔登湖的自然之美瓦尔登湖位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附近,梭罗在书中详细描述了瓦尔登湖的自然风光。

他认为,瓦尔登湖是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地方,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以下是几段摘抄:1. “瓦尔登湖的美丽,并不在于它的华丽,而在于它的宁静和深邃。

它仿佛是一首永恒的诗歌,静静地诉说着大自然的秘密。

”2. “瓦尔登湖的水,清澈见底,仿佛能洗去人们心中的尘埃。

在这里,人们可以忘却世俗的烦恼,感受到大自然的温馨。

”3. “湖边的树木,高大而挺拔,它们仿佛是湖的守护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二、瓦尔登湖的生活哲学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充满了简朴和宁静。

他认为,人们应该摒弃世俗的诱惑,追求内心的真实。

以下是几段摘抄:1. “我选择简朴的生活,并不是因为贫穷,而是因为我想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

”2.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总是被物质的欲望所困扰。

然而,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物质的积累,而在于内心的满足。

”3. “瓦尔登湖的生活,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应该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而不是沉迷于物质的享受。

”三、瓦尔登湖的社会批判梭罗在书中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人们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培养。

以下是几段摘抄:1.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总是被金钱所驱使,他们为了金钱而奋斗,却忘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2. “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人们被卷入其中,无法自拔。

他们为了追求地位和财富,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

”3. “瓦尔登湖的生活,让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改变自己,改变社会。

中外名著赏析笔记

中外名著赏析笔记

中外名著赏析笔记中外名著是世界文学的精华,代表着每个文明文化的高度。

中国有唐诗宋词,而欧美有伟大的莎士比亚等著名的作家。

这些名著以其伟大的影响力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赏读中外名著不仅能够让我们沉浸在它们优美的文学世界之中,也能让我们收获智慧,得到思想的提升。

因此,做一篇有关中外名著赏析的笔记对我们对文学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值得我们去赏读的泰戈尔的《飞鸟集》。

这部诗集以其庄严的文学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诠释了印度文化的精髓。

它将神话与现实相结合,将情感与伦理结合,充分展示了印度文化的多元性,而这些都是其他文化难以企及的。

另外,它更贴近现实生活,寓言多而深刻,心灵鸡汤色彩浓厚,给人以淡淡的快乐,让人更愿意放下身心的沉重,接受世间的滋润。

接下来,罗曼罗兰的《安妮日记》也是我们必须赏析的名著之一。

这部作品的特点是细腻的人物性格、深刻的人生观以及令人惊艳的文学语言。

它深刻揭示出人类丰富的心理活动,为我们展示了一副真实的生活画面,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罗兰的文学才华。

另外,《安妮日记》是一部欧洲文学史上的杰作,它能唤起一种犹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为我们联想到一些深沉的人生观念,为我们提供一个研究跨文化差异的宝贵机会。

此外,也不能忘记我们要探讨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它是莎士比亚戏剧之中最流行的名作,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它以优美的文学语言及其深刻的社会和宗教意义刻画了英国社会的变迁,充分展示了英国文化的多元性。

它触及了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比如人性、历史、社会制度等,它唤起了一种共鸣,充分表现了英国文化的特征,使我们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到不同文化的美丽。

总之,中外名著的赏析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它能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探究不同的文学风格,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和鉴赏能力。

因此,借此机会,我们可以去欣赏留存至今的优秀文学名著,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外国文学读书笔记

外国文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1、《摩柯婆罗多》《摩诃婆罗多》是无数的知识河流汇集而成的浩瀚海洋,是一个辽阔大国的总汇,是一部天书,也是往世书,神话传说、历史,还是史诗、宗教经典,是印度光辉灿烂的文化知识传说中,唯一不朽的纪念碑。

故事主线是俱卢和般度两个同宗部族之间的争斗,漫长的明争暗斗之后决战俱卢之野,般度五子取得最终胜利结尾。

俱卢族和般度族本来就是同宗堂兄弟,师徒、朋友亲人往往属于不同阵营,不得不厮杀,很多人处在两难之中。

书中对遵守正法的行为无疑是歌颂的,但遵守正法总是带来死亡,这个结局很无奈。

结尾处,所有的人都死了,只有坚战一个人活了下来,他经受了最后的考验。

书有很多人生的智慧,或者说是禅意,或者是印度教的某些教义。

摘抄哲句如下:1.能忍受邻人辱骂的人就能征服世界。

能控制自己怒火像驾驭野马一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御者,而那些仅仅手握缰绳却任马匹胡奔乱跑的人并不算是御者。

能像蛇蜕皮似的消除自己怒火的才是真正的英雄。

受到别人的严重打击能毫不动摇的人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来不发怒的人比之那些遵照经典规定虔诚进行了一百年祭祀的宗教仪式主义者还要高超。

爱发怒的人会被自己的仆人、朋友、兄弟、妻子所弃绝,会脱离道德和真理。

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于孩子们所说的话是绝不会记在心头的。

2.道德高尚的人并不能保证永远不犯错误,罪大恶极的人也不是永远一无可取。

人生是一个复杂的网。

活在这世上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既做过好事也做过坏事的。

任何人都对得他自己的行为负责,承受报应。

3.我们为什么要做贪欲的牺牲品呢?我们并不是为穷困所迫啊。

我们为什么要走不正当的道路呢?我们不满足自己的极度荣华,却要贪图权势和财富,妄想获得那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做了恶事不能不收获恶果。

4. 高尚的人是不吹嘘自己的德行的。

5. 死有什么意义?只有活着才能做出有价值的事。

2、《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长篇叙事史诗,是欧洲的“文学圣经”,是属于英雄的叙事诗。

它们不仅生动地对我们描绘了当时氏族社会最繁荣时期的情况,而且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欣赏笔记
1《堂·吉诃德》的作者创作的文艺复兴背景骑士精神创作意图主要人物及其形象分析叙事线索反讽的艺术手法现代小说的开端
2《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作者的历史地位对照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3现实主义文学的两种倾向两大高峰及其作品举例
4《双城记》的作者创作意图主要人物故事梗概狄更斯式人道主义主题思想故事的网状结构
5《简·爱》的作者主题思想主人公形象分析叙述模式通俗文学元素的借鉴6《红与黑》的作者主副标题的内涵作品主题的性质主人公形象分析
7《高老头》的出处作者高老头式的父爱认识拉斯蒂涅与于连的比较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手法的理解及举例说明
8《安娜·卡列尼娜》作者主要人物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含义
9《老人与海》作者主人公硬汉形象冰山原则思想内涵
外国文学选修课考试复习内容解答
1《堂·吉诃德》主要人物及其形象分析:堂吉诃德①滑稽可笑的疯子:痴迷于骑士小说,神经错乱,失去理性,模仿骑士言行,游侠冒险,闹出许多令人捧腹的笑话。

②可敬可悲的英雄:可敬在始终怀抱铲除不平、扶危济困、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具有固守信念、勇于牺牲、百折不挠的高贵品质。

可悲在他单枪匹马的孤独,想用落伍的中世纪骑士道来实现先进的社会理想,而这种理想又不能被时人理解。

故事模式和叙事方式:游侠骑士小说的故事模式,以人物游踪事迹为线索的单一叙事模式。

2《巴黎圣母院》对照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对照原则”就是将形式或内容相反相对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形成比照,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善者自善,恶者自恶;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一种基本的文学表现手法。

雨果不但将其理论化加以大力提倡,而且在《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中成功地应用了“对照原则”,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情节冲突紧张跌宕,场面描写色彩强烈,给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主要体现在人①物形象对照②情节和场景对照两个方面。

(具体展开)
3现实主义文学的两种倾向两大高峰及其作品举例:
分为内倾性和外倾性,前者如《红与黑》,后者如《高老头》。

两大高峰为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
4《双城记》的创作意图:殷鉴之作:有感于当时英国危机四伏的政治气氛,欲借此作引起英国统治者警戒,达到呼吁改良,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

狄更斯式人道主义:是以个体人为本思想一种具体体现。

同情下层百姓的悲苦和不幸,谴责为富不仁者的暴行。

寄希望于富人阶层的良心发现和大发慈悲来改变下层人的命运。

倡导宽容博爱仁慈的基督思想,以德报怨,以爱化恨,用温和的改良主义达成双方的和解和共存。

这是文学家为社会矛盾开出的幻想性治理药方。

故事的网状结构(对其他作品故事结构的归纳和比较):通过众多情节线索有机交织,形成纵横交错的情节网络,立体展现生活的横截面。

(以《双城记》和《高老头》故事线索来说明)
5《简·爱》主题思想:女权主义的宣言;反映了英国十九世纪丑恶不公的社会现实和拜金主义风气。

主人公形象分析:她虽是出身贫寒,相貌平平的平民女子,却敢于反抗,忠于理想,拥有知识,渴望独立,富有主见,蔑视金钱和权贵,追求平等和尊严,是在平静和忍耐的外表下有一颗真诚火热的心,矢志不渝地追寻着真正的爱情和幸福,是一位觉醒的全新女性形象。

叙述模式:第一人称的自传体叙述模式
阅读赏析:“`我告诉你我非走不可!'我回驳着,感情很有些冲动。

`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体会这一段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对爱情的认识。

6《红与黑》的标题内涵:即“红与黑”的象征意义
红——拿破仑时代军队的红制服;瑞那夫人的血。

黑——王朝复辟年代僧侣的黑衣;玛蒂尔特的丧服。

(分别从政治主题和爱情主题去加以理解,具体展开)
副标题“1830年纪事”:1830前后正是拿破仑倒台王朝复辟时期,作者意欲通过于连的故事,展示那个时代政治的现实和实质。

作品主题的性质:一部以爱情故事为线索的政治小说。

主人公形象分析:⑴是一个王朝复辟时期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和代表:他出身低微贫穷,却已受拿破仑革命的影响,具有了一定的平等反抗意识和强烈的扬名显身、飞黄腾达世俗欲望,然而在等级森严、制度腐败的特权社会里,像他这样的青年只有靠妥协虚伪的手段才能达到目的,但这个处心积虑的人终因不愿出卖灵魂,放弃尊严,遭到上流社会封杀而失败。

⑵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复杂、充满矛盾式的人物:表面上谨慎服从,骨子里高傲反抗,既自尊自爱、真诚勇敢又自卑怯懦、虚伪狡诈,既充满激情又富于冷静,既独立自主,又时时表现出屈从依附。

7《高老头》的出处:与《欧也妮葛朗台》一样都出自《人间喜剧》
高老头式的父爱认识:伟大无私痴情崇拜物质满足荒唐可悲(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给以评价)
拉斯蒂涅与于连的比较:相似点⑴出身和本性(2)野心和手段,都是那个时代普通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打着那个时代的烙印。

不同点(1)才干和抱负(2)最终的抉择及其原因。

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手法的理解及举例说明: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手法: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普遍重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通过对典型社会历史环境中典型人物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的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和整个时代面貌。

巴尔扎克的创作突出体现了这一原则,《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野心家性格蜕变形成过程就与他所处的对比悬殊的巴黎上下层社会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风气息息相关:拉丁区的伏盖公寓破败寒酸,是下层人物的寄居之地;圣日耳曼区古老
的鲍赛昂府华丽典雅,是上流社会贵族“领袖”的府邸。

当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处回到栖身的伏盖公寓时,环境的强烈对比格外刺激着他的野心,使已经享受过上流社会生活的他再也不肯自甘贫贱,在拉斯蒂涅性格演变过程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高老头惨死前人们的种种表现,包括高老头的女儿女婿、伏盖太太以及冷漠的房客等,一方面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另一方面也使他彻底认识了现实社会,这种恶劣环境引起的他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最后使他下决心与巴黎社会“拼一拼”,也就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

《红与黑》中于连矛盾个性的形成也和他所处的复辟王朝表面上的猖狂和资产阶级暗地里壮大的时代环境相吻合。

(需具体展开论述)
8《安娜·卡列尼娜》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客观方面上流社会的虚伪残酷,卡列宁的虚伪麻木,沃伦斯基的不坚定、动摇;主观方面安娜本人渴望真诚,追求自由的个性特点。

(展开分析各方面)
9《老人与海》硬汉形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是作者塑造的一系列具有勇于挑战自我,临危不惧,在死亡面前保持优雅风度的斗士形象。

桑地亚哥就是这一形象的哲理性升华,他的境遇就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命运,而他的选择就是人类存在的真谛。

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它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是海明威用冰山在大海中存在的形态特征对自己所遵崇的简洁有力、含而不露叙事风格的一种形象概括。

这种风格具体表现在:电报式语体;高度感性化表达;时间高度集中的叙事模式。

思想内涵:人不可摆脱失败的悲剧命运,但人要勇敢的面对失败;对对手和命运怀有一种超越性欣赏的审美态度。

阅读赏析:“他明白他如今终于给打败了,没法补救了,就回到船梢,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舵。

他把麻袋在肩头围围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

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

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

夜里有些鲨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象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

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

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多么轻松,多么出色。

船还是好好的,他想。

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儿损伤,除了那个舵把。

那是容易更换的。

……那么是什么把你打败的,他想。

`什么也没有',他说出声来,`只怪我出海太远了'。

”体会这一段中所反映的老渔夫对“失败”内涵的独特理解以及作者叙事艺术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