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差别

合集下载

中国幼儿教育与国外幼儿教育的差别

中国幼儿教育与国外幼儿教育的差别

中国幼儿教育与国外幼儿教育的差别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十分独特而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打椅子"。

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子不小心被一把椅子碰倒,孩子的妈妈会很"心疼地"把孩子从地上扶起来,一边安抚孩子,一边指着椅子说:都是"这个椅子"不好,让俺宝宝摔倒了,妈妈打"这个椅子"给宝宝出气,于是妈妈就使劲地拍打"那把椅子"。

显然,"那把椅子"是不会错的,当然母亲似乎也是没有错的,只是她在安慰儿子的时候,用错了教育的方法而已。

儿子会从被椅子碰倒的"疼痛"中吸取"教训"吗?我想是不会的,而且儿子很可能还会在相同地方摔倒"第二次"。

因为儿子看到有错的是"椅子",而不是他。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育方法还很容易培养儿子推脱责任,不能自我反省的惯性思维。

当他慢慢长大,被人生路上的一些"沟沟坎坎"而"绊倒"的时候,他也会养成找各种客观理由而不愿意自责自省的坏习惯。

一位旅居日本东京的中国母亲回国省亲,和国内亲人谈到"打椅子"现象时,说了她在日本的见闻。

这位母亲说,日本东京的一个家庭,看到一个3岁的孩子在客厅走动的时候不小心被茶几碰倒,顿时大哭起来。

不过接下来的事情,让她感觉"吃惊"。

那位日本妈妈听到儿子的哭声,就过来把他扶起,既没有安慰儿子,也没有拍打茶几,而是郑重其事地说:儿子,你再重新走一遍!于是那个哭泣的孩子就真的再走了一遍。

结果儿子走第二遍时,没有碰到茶几。

中国母亲以为日本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到此结束。

没有想到,接下来,日本妈妈立刻对儿子说道:一个小孩会碰到茶几,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是你走得太快,第二是你走路的时候没有看着前面,第三是你走路的时候在想着别的东西。

中国与国外的教育制度比较

中国与国外的教育制度比较

中国与国外的教育制度比较中国与国外的教育制度有着诸多不同之处,包括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评价体系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与国外教育制度的比较,并分析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1. 教育理念中国教育制度以高分数、升学率和分数的评价为核心,追求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试能力。

这种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用能力,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中国教育强调对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纪律性,学生往往需要听从教师的命令和指示。

相比之下,国外教育制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国外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更多地担任辅导员和引导者的角色,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2. 课程设置中国的教育制度以考试科目为主导,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在这些科目上应付各种考试。

然而,这种设置可能导致学生只注重记忆和应试,而忽略了其他领域的发展。

而国外的教育制度更加注重灵活的课程设置和多元化的学科。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不同的课程,包括音乐、艺术和体育等。

这种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并培养他们的多元化能力。

3. 教学方式中国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灌输式的教学。

教师通常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学生需要被动接受教育。

在教育班级中,学生往往被要求保持安静,听从教师的指示。

与之相反,国外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

教师更多地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4. 评价体系中国的教育制度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排名。

这种评价体系导致学生注重应试技巧而非真正的学习,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

与之相对,国外的教育制度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教师会综合考虑学生的学术表现、课堂参与、作品展示等多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种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评价。

中国幼儿教育与国外幼儿教育的差别 精品文章

中国幼儿教育与国外幼儿教育的差别 精品文章

中国幼儿教育与国外幼儿教育的差别精品文章中国幼儿教育与国外幼儿教育的差别在现代社会中,幼儿教育是家庭和社会重视的焦点之一。

各国的幼儿教育不尽相同,中国幼儿教育与国外幼儿教育也存在一些差别。

本文将就中国幼儿教育与国外幼儿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课程设置在中国,幼儿教育课程设置注重德育为先。

通常包括语言、数学、艺术、体育、社会与科学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学前教育体系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特点进行划分,例如3-4岁的启蒙教育、4-5岁的初级教育和5-6岁的高级教育。

而在国外,幼儿教育课程设置更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包括学科知识、创造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中国幼儿教育更强调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

而国外的幼儿教育更注重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

教师更多的是扮演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评估体系在中国,幼儿教育的评估主要以考试为主导。

学生需要接受各类考试,如期末考试、升学考试等。

评估的重点在于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国外的幼儿教育更注重综合评估。

教师会通过观察、评估表和作品等多种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四、学习环境中国的幼儿教育主要以学校为主,教室内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

教师和学生交流相对较少,课堂氛围较为严肃。

而国外的幼儿教育注重创造性和社交性的发展,学校通常提供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孩子们可以自由探索和互动交流,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五、师资素质中国的幼儿教育注重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经验。

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专业背景,并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而国外的幼儿教育更加注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培训教师的过程更加注重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的培养。

总的来说,中国幼儿教育与国外幼儿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体系、学习环境和师资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美启蒙教育区别

中美启蒙教育区别

中美启蒙教育区别
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
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美启蒙教育的区别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首先,中美启蒙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启蒙教育注重学生的基
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中美启蒙教育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在中国,启蒙教育以
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则以接受知识为主。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采用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此外,中美启蒙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启蒙教育的课程设置
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基础学科,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中美启蒙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一些
明显的差异。

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借鉴。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发,促使我们对启蒙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国外教育孩子的方法与中国有的区别

国外教育孩子的方法与中国有的区别

国外教育孩子的方法与中国有的区别在中国,孩子摔一跤,家长都会很担忧。

而在国外,孩子摔一跤,家长就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让孩子觉得成长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由此可以看出guo外孩子的方法和不一样的。

在日本,家长觉得只有让孩子穿少一点才能增强孩子皮肤温度的调节能力,从而到达御寒的能力,提高孩子的抵抗力。

而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锻炼不是很重视,在大局部父母心里,只要给孩子良好的照顾,让孩子吃饱了,穿暖了,就可以了。

这也让儿童医院总是人满为患,其实孩子的体弱多病,都是父母“轻锻炼”引起的。

而在日本,家长对孩子的身体锻炼特别重视,因此日本的孩子生病的机率很小。

在韩国,家长让孩子单独睡觉。

他们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单独睡觉。

在一开始的时候,孩子如果苦恼,他们会抚慰孩子,告诉孩子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睡觉了,这样他们就会安心抱着自己睡觉。

而在中国,家长不放心孩子自己睡觉,怕出什么事或者晚上蹬被子着凉生病。

其实,从卫生角度来说,让孩子单独睡觉是最科学的,因为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睡觉,呼出的浊气会让孩子吸入,对孩子的带来不利的影响。

在法国,家长会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和自由的时间。

他们觉得给孩子安排一系列的补课,学习,会让孩子失去生活的乐趣,体验到的只是学习的压力,这会给孩子的身心安康带来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法国,有很多孩子娱乐的场所,例如旱冰场,自行车练习场,秋千,跷跷板等,孩子可以通过这些娱乐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并能够很好的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最重视的就是学习。

所以中国的孩子学习压力非常大,因为只要考试成绩不好,就会受到父母的责备。

在这方面,很多孩子长的很瘦小,并不是营养不够,是因为缺少锻炼。

中国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方面比国外的孩子还要差,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可以借鉴国外教育孩子的方法,全方面的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中国幼儿教育与国外幼儿教育的差别

中国幼儿教育与国外幼儿教育的差别

中国幼儿教育与国外幼儿教育的差别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其认知、情感和社交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幼儿教育和国外幼儿教育在理念、方法和课程安排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

本文将从幼儿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幼儿教育与国外幼儿教育的不同之处。

一、幼儿教育理念的差别中国幼儿教育注重启蒙教育,尊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

中国家长普遍强调学术能力的培养,并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

幼儿园教育强调学前教育的功能,主要通过传统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

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使得中国孩子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和记忆能力,适应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

另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可能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相比之下,国外幼儿教育更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国外幼儿教育强调自由发展和尊重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主动探索和实践。

教育者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种教育模式更注重孩子的快乐体验和自主发展,培养出更加自信、开放和独立的个体。

二、教学方法的差别中国幼儿教育注重教师的指导和控制,教室通常以传统的讲台式布置,强调学科内容的传授和记忆。

教育者主导教学活动,注重纸上知识的掌握。

教室中通常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提供有序的学习环境,但可能降低了幼儿的主动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

相比之下,国外幼儿教育更加注重幼儿的体验和主动参与。

教育者充当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环境通常灵活多样,包括角色扮演、室外活动和创造性的游戏等。

教育者重视教育活动中的互动与合作,鼓励幼儿自由表达和发挥创造力。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课程设置的差别中国幼儿教育课程以传统学科为主,如语言、数学和科学等。

课程内容着重培养孩子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然而,有些人认为这种课程安排过于死板,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中外教育差异

中外教育差异

• 国外的教育优点还有很多,对比之下,就 不难看出我国的教育和国外的差距,有人 说,美国是孩子们的天堂。因为那里的中 小学十分注意利用孩子们的爱玩、好动、 好奇的天性,做到寓教于乐,以调动其学 习的积极性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挖掘每一 个孩子的潜能。中国的教育是孩子们的地 狱,超负荷的学习和作业让孩子们喘不上 来气。 • 另一方面,我上网查阅了现行中外教育的 一些不同,网上的资料我们来具 体看一下:
• 2、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的对比也很有讲究,比如加拿大 有学院、大学学院、大学几个层次,大学也有医科博士 类大学、综合类大学和普通类大学之分,分类层次和中 国的学制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像大多数的介绍中简单 把“学院”等同于我们的“大专”, 大学等同 于“本 科”,因为他们的方向和目标是不一样的,在加拿大可 能很多“大学”毕业的人因为需要还到“学院”再去学 习。 • 3、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他们的本科有很多是三年的, 而硕士多为一年。有一些专业国内大专毕业也可以直接 到英国读硕士, 这种学制吸引了大 量的中国留学生。 但是,实际上英国的硕士和我们意义上的硕士是不 一 样的, 它是以“完成课程和作业”为标志的课程教育 而不是我们意 义上的以“研究、完成课题”为标志的 学历层次教育。
• 5.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在世界上 优秀的学校里学生的中心地位一直是不 可动摇的。英国的一些著名高等院校成 功经验之一,就是他们很早就实行了导 师制,像牛津、剑桥,15世纪开始就实 行导师制,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关心。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用来填充知识的 容器,而是一个待点燃的火种”。教师 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把这火种点燃。牛 津大学也有句妙 语:“导师对学生喷烟, 直到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苗。”每个 人的火种 是不一样的,需要依靠同学的 力量、靠家长的力量、靠教师的力量一 起把不同的火种点燃。

国外幼儿园教育与国内幼儿园教育的区别

国外幼儿园教育与国内幼儿园教育的区别

国外幼⼉园教育与国内幼⼉园教育的区别这是⼀个⽇新⽉异充满⽣机和活⼒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所有地球上的⼈感到世界变⼩了,地域和疆界已不再成为⼈类⾏动和交往的阻隔。

原来不属于东⽅传统和⽂化的东西已渗透到我们的⽣活中了。

这就使得我们能够接触到国外的幼⼉教育,并与之⽐较取长补短,下⾯我们来看⼀下中、西幼⼉园教育的不同吧。

⼀、⼉童教育观的不同1、社会对教育⼉童的不同观点早在⼋⼗年代⽇本幼⼉教育便进⾏了改⾰,提出幼⼉教育的根本在于为幼⼉准备⼀个适宜的环境,并重视通过⽣活的体验来促进幼⼉⾝⼼的发展。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幼⼉教育内容的规定上也发⽣了重⼤的令⼈注⽬的变化。

原六⼤领域(健康、⾃然、社会、⾳乐、美⼯、语⾔)改为五领域,健康、语⾔两领域不变,其余三领域是:⼈际关系、环境、表现。

这就是说原培养良好的社会⽣活习惯、个⼈⽣活习惯和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关⼼为⽬标的“社会”领域现被“⼈际关系”代替。

其诸⽬标将统帅在培养⼈际交往能⼒这⼀中⼼的⽬标之下。

“⾃然领域”扩⼤为环境,以培养幼⼉“对物关系”能⼒为⽬标,在与家庭、幼⼉园、社区以⾄更⼤范围的社会环境和⾃然环境的接触过程中,让幼⼉学习、认识、改善环境。

原纲要的“⾳乐”、“美⼯”合⼆为----“表现”这清楚的表明现纲要把培养幼⼉对美的兴趣感受⼒,在从事艺术活动中的乐趣、喜悦、⾃我表现能⼒、创造能⼒放到了第⼀位,⽽这正是⾳乐、美术等⼀切艺术教育的本质所在,幼⼉期具体的技能、技巧的学习显然不被强调。

相对⽐来说中国的幼⼉教育⼩学化、成⼈化的倾向⽐较严重;对发展个性存在着错误的理解,有的甚⾄把个性发展与定向发展等同起来,对幼⼉进⾏不适当的“专长定向培养”;教育⽅式上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把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忽视了⼉童游戏对⼉童发展的重要性;只把注意⼒集中在幼⼉的智⼒开发上⾯,忽视幼⼉品德、健康和习惯的发展。

2、教师对教育⼉童的不同观点知识的获得是个能动的过程,⼉童的学习必须成为⼉童主动探索、⾃我思考、提问、⽐较、争论的过程,为⼉童提供这样的机会、创设这样的⽓氛和环境是教师的职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差别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十分独特而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打椅子”。

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子不小心被一把椅子碰倒,孩子的妈妈会很心疼地把孩子从地上扶起来,一边安抚孩子,一边指着椅子说:都是“这个椅子”不好,让俺宝宝摔倒了。

妈妈打“这个椅子”给宝宝出气,于是妈妈就使劲地拍打“那把椅子”。

显然,“那把椅子”是不会错的,当然母亲似乎也是没有错的,只是她在安慰儿子的时候,用错了教育的方法而已。

儿子会从被椅子碰倒的“疼痛”中吸取“教训”吗?
我想是不会的,而且儿子很可能还会在相同地方摔倒“第二次”。

因为儿子看到有错的是“椅子”,而不是他。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育方法还很容易培养儿子推脱责任,不能自我反省的惯性思维。

当他慢慢长大,被人生路上的一些“沟沟坎坎”而“绊倒”的时候,他也会养成一种找各种客观理由而不愿意自责自省的坏习惯。

一位旅居日本东京的中国母亲回国省亲,和国内亲人谈到“打椅子”现象时,说了她在日本的见闻。

这位母亲说,日本东京的一个家庭,看到一个3岁的孩子在客厅走动的时候不小心被茶几碰倒,顿时大哭起来。

不过接下来的事情,让她感觉“吃惊”。

那位日本妈妈听到儿子的哭声,就过来把他扶起,既没有安慰儿子,也没有拍打茶几,而是郑重其事地说:儿子,你再重新走一遍!于是那个哭泣的孩子就真的再走了一遍。

结果儿子走第二遍时,没有碰到茶几。

中国母亲以为日本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到此结束。

没有想到,接下来,日本妈妈立刻对儿子说道:一个小孩会碰到茶几,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是你走得太快,第二是你走路的时候没有看着前面,第三是你走路的时候在想着别的东西。

那么你刚才被茶几碰倒,是哪一种情况呢?最后,中国母亲感慨地说,那位东京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对她而言,不亚于进行一场家庭教育的“革命”。

无独有偶,一位刚到美国定居的年轻中国母亲在给家人发的一封电子邮件里,也描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这位年轻的中国母亲在电子邮件里这样写道:一天上午,我从商店出来在路边等车,看见一个年轻的美国妈妈带着一个小孩走在人行横道上,孩子看起来三四岁的样子,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小孩突然摔了一跤,年轻的美国妈妈走到孩子身边,并没有弯下身子把儿子扶起,而是大声说了一句:卢迪,男子汉,站起来!然而,那个小孩子显然是摔疼了,不但没有从地上站起来,还开始哭了起来。

没有想到,那个年轻的美国妈妈又对孩子
说了一声:卢迪,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妈妈相信你一定会站起来!也许是妈妈的鼓励,那个孩子真的从摔倒的地方站了起来。

年轻的美国妈妈拉着孩子的手走到路边,然后蹲下身子,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又说:知道吗?卢迪,以后再摔倒,要学会自己站起来,你看你刚才的样子,像个咱们家的男子汉吗?你在家里不是说过,长大了要保护妈妈,你刚才那样子怎么保护妈妈呀?
在电子邮件的结尾,年轻的中国母亲又写道:看到美国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才知道自己以前在国内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落后甚至是错误的。

也许国外年轻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并非绝对正确,但却不能不引起中国母亲的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