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体格测评
儿童体格测量和评估常规

儿童体格测量和评估常规
儿童体格测量和评估是评估儿童生长和发育状况的一种方法,通过测量和评估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指标来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健康发展情况。
儿童体格测量和评估的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身高测量:使用身高测量仪测量儿童的身高,通常要求儿童站立在直立测量仪上,头部贴紧仪器的垂直板,将测量仪滑动到头部顶端。
2. 体重测量:使用体重计测量儿童的体重,要求儿童脱掉外衣、鞋袜,站立在体重计上,保持平衡和放松状态,记录下体重数据。
3. 头围测量:使用软尺或测头带测量儿童的头围,将测量工具围绕儿童额头和后脑勺两侧,位置应在眉弓和耳垂的水平线上,记录下头围数据。
4. 胸围测量:使用软尺或胸围计测量儿童的胸围,测量位置应位于乳头水平线上,在儿童呼吸自然时将测量工具围绕胸部最突出的点,记录下胸围数据。
5. 生理发育评估:通过观察儿童的生理特征,如第二性征的发育情况(如乳房发育、性器官发育等),来评估儿童的生理发育状况。
6. 运动发育评估:通过观察儿童的运动能力和发育情况,如平衡、协调能力、
行走、跑步等,来评估儿童的运动发育状况。
7. 智力发育评估:通过智力测验和认知能力测试,评估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如注意力、记忆力、直觉能力等。
儿童体格测量和评估常规可以帮助医生和健康专业人员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婴幼儿体格发育指标的意义及测量

婴幼儿体格发育指标的意义及测量常用的体格发育指标有体重、身长(高)、头围等。
一、体重:体重是近期营养状况的指标,容易被家长理解,也容易测量。
婴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千克,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3千克),是出生后体重增长的第一个生长高峰期;2岁时体重约为12千克;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每年约长2千克。
小儿体重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
1-6月: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0.7(千克)7-12月: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0.5(千克)2岁~青春期:体重(千克)=年龄×2(千克)+8(千克)体重测量方法:0~3岁用婴儿磅秤,3岁以上小儿用杠杆式体重称。
测量前,小儿应排大、小便,脱鞋、袿、帽子和外面的衣服。
婴儿卧与称盘中,1-3岁可采用坐位测量。
二、身长(高)身长(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是营养状况的远期指标。
身长(高)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
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时平均生长为50厘米,1岁时生长约为75厘米;2岁时身长约85厘米;2岁以后身高每年增长5-7厘米。
2岁~青春期身高粗略估计为:身高(厘米)=年龄×7+70(厘米)。
身高测量方法:3岁以下小儿取卧位。
小儿去鞋袜,仅穿单裤,仰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家长固定小儿头使其接触头板。
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左手按住两膝,使两下肢互相接触并贴紧底板,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两侧足跟,读数。
3岁以上小儿和青少年量身高取立位。
三、头围头围的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
头围的增长与脑和颅骨的生长与双亲的头围有关,出生时头相对大,平均32~34厘米,1岁时头围约为46厘米;2岁时头围约48厘米;2~15岁头围仅增加6~7厘米。
较小的头围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快往往提示脑积水。
头围测量方法:小儿取立位、坐位或仰卧位,测量者立于被测者之前或右方,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右侧齐眉弓上缘处,软尺从头部右侧经过枕骨粗隆最高处而回至零点,软尺应紧贴皮肤,左右对称,长发者应先将头发在软尺经过处向上下分开。
整理世界卫生组织0-6岁儿童体格心智发育评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0-6岁儿童体格心智发育评价标准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能自己叠纸飞机。
♦能以画想象的各种东西为乐。
♦能研究飞机的叠法和飞法,使飞机飞得高。
♦喜欢捕捉昆虫。
♦能用椅子、积木堆成床和沙发。
♦能把看过的东西画出来。
♦在打秋千时能一会儿站起,一会儿坐下。
♦站着荡秋千能荡得很高。
♦能骑带辅助轮的自行车。
-LJ_I Am 八岁组♦能两个人对着打秋千。
♦能几个孩子一起玩接力赛。
能一个人跳绳。
精品文档♦踢毽子能一口气踢十次左右。
♦能和小朋友分两组进行接力赛和摔跤。
♦能在脚手架上互相追逐。
♦能在低单扛上前翻跳下。
♦能在平衡木上与小朋友打闹。
♦能从吊环上跳下。
♦能用长绳跳大小网花。
♦喜欢看地图和地球仪。
♦能锯木头。
♦能用画笔作画。
♦能自己放唱片。
♦能自己做简单的标本正常儿童大运动发展年龄顺序-儿童成长测评精品文档大运动1个月俯卧时能稍稍把头抬离床面瞬间。
2个月俯卧时能将头抬离床面,与床面呈45角3个月抱直时头稳定,双腿空踢有劲。
4个月俯卧时头与床面呈90 ,眼能朝前看。
5个月独坐时头身前倾,用双手撑住床面。
6个月从仰卧位置能翻成俯卧位置。
7个月独坐自如,双手能玩东西,扶双腕能站立。
8个月双手扶物能自己站住,俯卧时能原地打转,试图爬行。
9个月会爬向前,吃力,腹部紧贴床面,拉双手会迈步走(成人用劲)。
10个月拉住栏杆自己会站起来,扶物可慢慢巡走。
11个月扶物可下蹲取物,独走自如。
12个月独站很稳,牵一手可走。
精品文档15个月不扶物可下蹲取物,独走自如。
18个月扶一手可上下楼梯2〜3级(不交替足),会扔出球去(从肩以上位置)但无方向。
21个月会跑,能控制停;能踢出球去,无方向。
24个月自己扶栏杆可上下楼梯5〜6级(不交替足),双脚同时跳离地面。
27个月能控制活动的方向(如扔球、踢球等)。
30个月独自不扶物可一阶一阶上下楼绨4〜5阶(不交替足),能立定跳远(16开纸的宽度),独脚站立2〜5秒钟。
小儿体格测量-评分表

7.上臂围:患儿取立位、坐位或仰卧位,两手平放或下垂。一般测量左上臂,将软尺零点固定于上臂外侧尖峰至鹰嘴连线中点,沿该点水平绕上臂一周。以厘米计算,读至小数点后一位。
10
8.皮下脂肪:取卧位或立位,测量者用左手拇指与食指,取患儿锁骨中线上平脐处的腹壁,皮折方向与躯干长轴平行,捏起皮肤及皮下脂肪,捏时两指间的距离为3厘米,右手持量具进行测量。以厘米计算,读至小数点后一位。
结果每偏差0.2kg,扣2分。
10
2.身长:选用量床,检查量床有无破损,刻度是否清晰。患儿脱去鞋帽,仰卧于量床正中,头顶接触到头板,应使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最低点连线垂直于底板,两腿伸直,使头部、躯干部及脚后跟成一条直线。将量床足板向患儿足底移动,使其紧靠足底,记录头板与足板之间的距离即患儿身长。以厘米计算,读至小数点后一位。
10
3.坐高:选用量床,提起患儿小腿使膝关节屈曲,大腿与底板垂直,骶骨紧贴底板。滑动足板紧压臀部,记录头板与足板之间的距离即为坐高。以厘米计算,读至小数点后一位。
10
4.头围: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测量者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右侧眉弓上缘,软尺从头部右侧经过枕骨粗隆最高处而回至零点,测量时软尺紧贴皮肤,松弛适中,左右对称。以厘米计算,读至小数点后一位。
10
9.小儿哭闹,操作者善于沟通,注重人文关怀
10
结果
各测量指标结果每超2mm扣2分。
总分
100
100
10
5.胸围:患儿取卧位。小儿处于平静呼吸状态,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两眼平视。测量者左手拇指将软尺固定于乳头下缘,右手拉软尺使其绕经后背以两肩胛骨下角为准,经左侧回至零点,取平静呼吸时的读数或者呼、吸气时的平均数。软尺左右对称,轻轻接触皮肤,但不束缚呼吸。以厘米计算,读至小数点后一位。
婴儿体格检查评分标准

婴儿体格检查评分标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对婴儿的健康和成长越来越重视。
婴儿体格检查是在婴儿出生后进行的一系列检查,以评估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和体格健康状况。
本文将介绍婴儿体格检查的评分标准,以帮助家长和医生更好地了解婴儿的健康状况。
首先,婴儿体格检查的评分标准基本上是由医学专家根据大量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制定的,这些标准包括婴儿的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指标。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婴儿,评分标准可能有所不同。
下面将分别介绍0-1岁和1-2岁两个年龄段的评分标准。
0-1岁的婴儿体格检查评分标准:1. 身高:正常范围为45-75厘米。
2. 体重:正常范围为2.5-9千克。
出生一个月后,每月体重应增加约500克。
3. 头围:正常范围为33-38厘米。
4. 胸围:正常范围为30-42厘米。
5. 眼睛和耳朵:应无明显畸形。
6. 嘴巴和牙齿:嘴巴无异常开口,牙齿无明显问题。
7. 颈部:颈部无异常弯曲或僵硬。
8. 臀部和腿部:无臀部和腿部肌肉萎缩或异常畸形。
9. 肺部听诊:应无明显异常音。
1-2岁的婴儿体格检查评分标准:1. 身高:正常范围为70-90厘米。
2. 体重:正常范围为9-14千克。
每年约增加3-4千克。
3. 头围:正常范围为43-48厘米。
4. 胸围:正常范围为42-50厘米。
5. 眼睛和耳朵:应无明显畸形。
6. 嘴巴和牙齿:牙齿应有6颗或以上,无龋齿或牙龈异常。
7. 颈部:颈部无异常弯曲或僵硬。
8. 臀部和腿部:无臀部和腿部肌肉萎缩或异常畸形。
9. 肺部听诊:应无明显异常音。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婴儿体格检查评分标准,具体的评分标准还需根据医生的判断和其他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此外,每个婴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状况都有所不同,因此,评分标准仅供参考,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总结起来,婴儿体格检查评分标准是帮助家长和医生评估婴儿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
通过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并参考评分标准,可以及时了解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情况,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
最详细的儿童全身体格检查考核评分标准

最详细的儿童全身体格检查考核评分标准一、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详尽的儿童全身体格检查考核评分标准,以便医生、护士和相关医疗人员能够全面评估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
本标准涵盖了儿童各个年龄段的体格指标,包括生长发育、体重、身高、心肺功能、骨骼发育等方面的考核指标。
二、考核指标1. 生长发育指标:- 体重增长情况:记录儿童自出生至今的体重增长曲线,比对标准生长曲线进行评估。
- 身高增长情况:记录儿童自出生至今的身高增长曲线,比对标准生长曲线进行评估。
- 头围增长情况:记录儿童自出生至今的头围增长曲线,比对标准生长曲线进行评估。
- 骨骼发育情况:进行骨龄评估,比对标准骨龄进行评估。
2. 体格检查指标:-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或相关设备评估儿童的视力,将评估结果归类为优、良、差。
- 听力检查:通过听力测试仪或相关设备评估儿童的听力,将评估结果归类为正常、轻度损害、中度损害、重度损害。
- 心肺功能评估: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肺活量等方面的检查,将评估结果归类为正常、异常。
- 皮肤检查:检查儿童皮肤的光洁度、弹性、有无异常病变等情况,将评估结果归类为正常、异常。
- 骨骼健康评估:进行骨龄评估、骨密度检测等,将评估结果归类为正常、异常。
3. 体重指标:- 体重异常评估:根据儿童年龄、身高、性别等因素,比对国际标准体重指数(BMI)评估体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 肥胖指数评估:计算儿童体重与身高的比值,根据标准肥胖指数评估儿童是否存在肥胖问题。
三、评分标准根据以上考核指标,对每个指标进行评分,将评分结果综合计算得出总体评分。
评分标准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特点进行调整,确保评估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
评分标准示例:- 优:90-100分- 良:80-89分- 及格:70-79分- 不及格:0-69分四、使用方法医生、护士和相关医疗人员可根据本标准提供的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通过详细检查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评价

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评价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是家长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他们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评价包括体格发育、智力发育、精神发育和社会发育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体格发育评价体格发育评价主要是通过婴幼儿的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来反映其身体发育情况。
测量这些指标的目的是了解婴幼儿的身体状况是否正常,并与同龄儿童进行对比。
通过长期观察和记录,可以发现身体发育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同时,体格发育评价还可以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婴幼儿的生长趋势,提供参考依据。
二、智力发育评价智力发育评价是衡量婴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它涉及到婴幼儿的认知、语言、记忆、思维等方面。
评价智力发展水平可以采用专业的测评工具,如贝尔坦量表、巴西尼量表等。
这些测评工具分为多个年龄段,通过观察婴幼儿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评分,得出相应的智力发展水平。
通过智力发育评价,可以发现婴幼儿存在的认知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指导。
三、精神发育评价精神发育评价是评估婴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通过观察和了解婴幼儿的情绪表现、社交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等方面的情况,可以对其精神发育状况进行评价。
婴幼儿的精神发育评价需要家庭和专业人员的共同参与。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婴幼儿的表现,反映给专业人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提供咨询和干预。
四、社会发育评价社会发育评价是评估婴幼儿社交能力和与他人的互动情况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婴幼儿的社交行为、情绪表现和与人交往的方式,可以了解婴幼儿的社会发育状况。
婴幼儿的社会发育评价不仅需要关注他们是否具备基本的社交技能,还要关注他们与家人、朋友和其他儿童之间的互动情况。
评价社会发育状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指导,促进婴幼儿的社交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评价需要综合考虑体格发育、智力发育、精神发育和社会发育等多个方面。
婴幼儿身体评估方法

婴幼儿身体评估方法
1、体重是评估婴幼儿近期身体营养状况的直接指标,通过它可以反映婴幼儿摄取和利用营养物质的效率。
为了确保测量准确,我们需要在婴幼儿空腹并排去大小便后,脱去衣裤、鞋帽、尿布等物品,使用专用的婴幼儿体重秤进行测量。
身长则反映了婴幼儿骨骼生长的情况,也是评估婴幼儿长期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测量时,需要让婴幼儿仰躺在量床上,保持全身伸直,头顶接触量床顶板。
测量者需用左手按直婴幼儿的双膝部,使双下肢伸直、并拢,并紧贴量床的底板。
接着,用右手推动测量滑板,使滑板紧贴婴幼儿的足底,并确保测量板两端测量值一致后,读取数值。
2、头围是评估婴幼儿大脑发育的重要指标。
头围的增长过快或过慢都可能提示存在异常。
在测量时,我们使用软尺从婴幼儿两条眉毛的眉弓开始,将软尺的零点放在眉弓连线的中点上。
然后,将软尺沿眉毛水平绕向婴儿的头后,找到脑后枕骨结节(脑后的最高点),将软尺绕过这个结节的中点,并绕回前脑。
最后,将软尺重叠交叉,交叉处的数字即为婴幼儿头围。
为了全面评估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我们还需要将婴幼儿的身高、体重、BMI等指标与同性别、同年龄的参考人群进行比较,
计算出相应的Z评分。
Z评分在-2SD至+2SD之间被认为是正常范围,而-2SD以下则表示生长发育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关注。
这些评价标准仅适用于5岁以下的儿童,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婴幼儿其评价标准也有所不同。
因此,定期对婴幼儿进行体格测量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这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营养问题,确保婴幼儿得到充足的营养支持,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脚后跟、双腿没有接触到测量板
只有一条腿伸直,另一条腿没有伸直
身高测量
取立正姿势,两眼直视前方,双臂自然下垂 脚跟并拢,脚尖略分开,挺胸收腹 脚跟、臀部、两肩胛间后枕部靠立柱 顶板与颅顶点接触 读数,精确到0.1cm
头围
头围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
头围小:脑发育不良;头围大:脑积水
婴儿取卧位
幼儿取坐位
体重测量
测量者不要接触孩子 不要让孩子接触其他物体或扭动身体 读出测量结果,记录数据
新生儿精确到1g;婴幼儿精确到10g
连续测量两次,两次测量结果相差应小于10g
如果大于10g,再测一次
测量体重的常见错误
使用不合适的测量工具 磅秤没有调零或者不平衡 应该脱掉的衣服没有脱掉 没有将孩子放置在测量床(椅)的中央 测量时测量者接触到了孩子
平均出生头围:34cm 0~3月,约2cm/月;满3个月时,头围40cm 4~6月,约1cm/月;满6个月时,头围43cm 7~9月,约0.6cm/月;满9个月时,头围45cm 10~12月,增长1cm;满一周岁,头围46cm
12~24月,增长2cm;满两周岁时,头围48cm
0-2岁的头围连续监测最有意义
身长测量
测量者
站在孩子右边,用右手扶住孩子的脚 当助手固定孩子头时,扶住孩子的腰 让助手使孩子头顶接触到头板
如孩子头顶没有接触到头板,托着孩子腰部朝头板移动, 助手一直固定着头部,保持正确姿势
身长测量
测量者
使孩子处于测量板中央,肩、背及臀部紧贴测量板 左手按住孩子的膝盖,让孩子的腿和脚伸直 右手移动足板,紧贴孩子双脚跟部
体重 身长/身高(以2周岁为界) 头围 上臂围 三头肌和肩胛下皮褶厚度
WHO儿童生长标准研究 六个研究点的分布
WHO儿童生长标准研究 0-24个月婴幼儿平均身长
评估方法
百分位法:
P3、P15、P50、P85、P97
标准差离差法(Z评分法):
Z评分 =(测量数据-同年龄同性别参考标准中位数) /参考标准的标准差 -2、-1、0、1、2
帮助父母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 密切注意有无病理性黄疸、呕吐、胃肠道功能异常
体重增长不良者需加强随访
特殊新生儿的体重增长
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儿
尽量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 每周称重并记录 体重增长最好达到200g~250g/周
巨大儿
出生后可能生长速度较慢,需要长期观察
0-3岁儿童体重增长的速率及规律
上臂围可用于评估5岁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
>13.5cm,营养良好 12.5~13.5cm,营养中等 <12.5cm,营养不良
2006年WHO儿童生长标准包括上臂围
上臂围测量采用刻度卷尺
上臂围测量
取立位、坐位或仰卧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 取左臂,自肩峰至鹰嘴连线的中点为测量点,水平绕 臂一周测量
婴幼儿体格生长测评
.
体格生长指标
生长指标
生长速度
体重 身长(高) 头围 上臂围
年龄别体重 年龄别身长(高) 年龄别头围 年龄别BMI
皮脂厚度
体质指数(BMI)
身长(高)别体重
体重
体重是全身各个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最常用的反映人体营养状况的指标
头围增长的规律
出生后前半年增长最快 0-2岁间连续测量头围最有意义
头围测量采用刻度卷尺
头围测量
取卧位、坐位、站立均可 从头部右侧眉弓上缘向后,经枕骨粗隆,从左侧眉弓 上缘回至右侧眉弓上缘
读数精确到0.1cm
连续测量两次,两次结果差0.2cm以上,测量第三次
胸围
反映胸廓、胸背部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
身长测量
准备工作
脱去孩子的帽子、发饰和鞋袜 尽量脱去孩子的外衣或衣物 把滑动板放在测量板末端 检查刻度是否为零 让孩子平躺在测量板上
身长测量
助手
站在孩子脑后或旁边 把手放在孩子耳边 安全舒适地固定头部
身长测量
头部位置
耳孔与外眼角连线与测量板垂直 下巴没有前倾或后仰 测量过程中孩子的头一直处于合适位置
将体格生长和运动发育相连接
WHO儿童生长标准研究
研究方法
纵向随访研究, 0-24个月婴儿 横断面调查,18-71个月婴幼儿
研究对象
8440名健康母乳的喂养婴幼儿 来自巴西、加纳、印度、挪威、阿曼、美国 采取促进健康的基本做法,母乳喂养、母亲不吸烟
WHO儿童生长标准研究
统一体格测量方法和工具,测量:
足月儿,出生时胎龄满37周至不足42周,37周~42周
早产儿,出生时胎龄不足37周,<37周
过期产儿,出生时胎龄超过42周,>42周
新生儿
根据出生体重区分为:
正常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在2500g~4000g 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g,
<1500g为极低出生体重儿;<1000g为超低出生体重儿
测量精确到0.1cm
皮脂(褶)厚度
测量皮肤及皮下脂肪厚度,用于评估肥胖程度
常用的测量部位:
背部皮下脂肪厚度(肩胛下皮褶厚度) 上臂内侧皮下脂肪厚度(肱三头肌皮褶厚度) 腹壁皮下脂肪
皮脂厚度测量需要皮脂卡尺
皮脂(褶)厚度测量
用左手拇指及示指,两指距离3cm,在测量部位捏起皮肤 和皮下脂肪,右手提皮脂卡尺测量;测量精确到0.1cm 肩胛下皮褶厚度:取左肩胛骨下角下稍偏外侧处,皮褶自 下侧向上中方向,与脊柱成45度角 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肩峰与鹰嘴连线中点水平,皮褶方向 与长臂长轴平行
巨大儿,出生体重>4000g
适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体重的P10~P90
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同胎龄儿体重的P10 大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同胎龄儿体重的P90
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区分为:
新生儿期生理性体重下降
由于摄入不足、胎粪排出和水分丢失等,致婴儿出生 后体重下降
0-3岁儿童体重的评估
年龄别体重
正常范围:
百分位值:P3~P97(P15~P85,良好) Z-评分:-2~+2(-1~+1,良好)
身长别体重
年龄别BMI
儿童年龄别体重生长曲线图
儿童正常的体重增长模式
儿童异常的体重增长模式
儿童身长别体重生长曲线图
儿童BMI评估
BMI=体重(kg)/身长(高)(m)2
出生后3~4日,体重降到最低点
7~10日内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下降幅度不超过10%
尽早开奶、按需哺乳可减少体重下降幅度 恢复出生体重后,新生儿体重增加可达到20g/d以上
新生儿期体重增长
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约:3.3kg(2.5~4.0kg) 新生儿期体重增长约1.0kg 新生儿期体重增长<0.5kg,须积极寻找原因
5岁以下儿童,一个月为一个年龄段
3个月以下婴儿,一周为一个年龄段
儿童体格生长参考值表
评估内容
生长水平
生长速度 匀称程度
年龄别体重
年龄别身长 年龄别头围 年龄别BMI 身长别体重
生长水平评估
与同年龄同性别的WHO儿童生长标准值或其他儿童 生长参考值比较
百分位值:<P3、P15~P50、>P97
13~24个月,约1cm/月,满两周岁时,87cm
25-36个月,约2cm/3个月,满三周岁时,95cm
0-3岁儿童身长评估
年龄别身长
正常范围:
百分位值:P3~P97(P15~P85,良好) Z-评分:-2~+2(-1~+1,良好)
坐高/身高
儿童年龄别身长生长曲线图
0-3岁儿童头围增长的规律
P3~P97,正常
P15~P85,良好
Z-评分法:<-2、-1~0、>+2
Z评分-2~+2,正常
Z评分-1~+1,良好
生长速度评估
动态纵向观察儿童生长
对体格生长指标进行定期连续测量,并与WHO儿 童生长标准值或其他儿童生长参考值比较
绘制生长曲线图评估生长速度最佳、最方便
匀称程度的评估
正常范围:
百分位值:>P97肥胖;>P85超重 Z-评分:>+2肥胖;>+1超重
儿童年龄别BMI生长曲线图
0-3岁儿童身长增长的速率及规律
平均出生身长:50cm 0~3月,约4cm/月,满3个月时,身长62cm 4~6月,约2cm/月 7~12月,约1cm/月 满一周岁时,身长75cm,比出生身长增加50%
身长测量
再次检查孩子的体位
头顶接触头板,眼睛向上看,身体和下肢伸直,平躺于测量 板的中央,脚后跟和足底紧贴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