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第二节:消费税计算

第四章 第二节:消费税计算

4、进口环节应纳消费税计算
1、计税依据: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 税)÷(1-消费税税率)
2、例:某公司进口一批小轿车50辆,关税完税价 格为每辆10万元,关税80%。小汽车的消费税税率 为5%,计算应税销售额
应税销售额=组成计税价格
=(10+10*80%)/(1-5%)×50=947.4万元
自 产 自 用 进口
移送 使用数量
案例
收回数量
委托 加工
进口数量
(三)、
复合计征 • 卷烟 • 粮食白酒 • 薯类白酒
• 应纳税额=应税销售数量×定额税率+应税销售额 ×比例税率
例:一瓶一斤装五粮液白酒出厂价为200元, 则应纳消费税=200×20%+1×0.5=40.5元
返回
视同销售行为
下列情况均应作为销售或视同销售,确定销售额 (或销售数量),并按规定缴纳消费税。 ①有偿转让应税消费品所有权的行为。 ②纳税人自产自用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应 税消费品的,不纳税;用于其他方面的,于移送 使用时纳税。 ③委托加。 ④进口的应税消费品,于报关进口时纳税。
【答案】A
• 【例题1.计算题】某高尔夫球具厂接受某 • 俱乐部委托加工一批高尔夫球具,俱乐部 • 提供主要材料不含税成本8000元,球具厂收取含 税加工费和代垫辅料费2808元,球具厂没有同类 球具的销售价格,消费税税率10%,组成计税价 格为。
组成计税价格=[8000+2808÷ (1+17%)]÷(1-10%) =11555.56(元)
•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消费税的计算。啤酒实行从量定额征收消费税,20 00×250+5000×220=1600000(元)=160(万元)。

第四章 第二节 幂级数

第四章 第二节   幂级数

可沿K内曲线 逐项积分,且收敛 注1 (4.5)可沿 内曲线 逐项积分 且收敛 可沿 内曲线C逐项积分 半径与(4.5) 相同 相同. 半径与 即
或∫

C
z a
f ( z )dz = ∑ cn ∫ ( z − a ) n dz , C ⊂ {z : z − a < R} .
n =0


C
cn f (ζ )dζ = ∑ ( z − a ) n +1 . n= 0 n + 1
证明 设z是圆K内任一点,
因为级数∑ cn ( z1 − a ) 收敛,
n

a•
所以 lim cn ( z1 − a ) = 0,
n n →∞
n =0
•z
•z1
从而它的通项序列必有界, 即有正数M,使 从而它的通项序列必有界 即有正数 使
cn ( z1 − a) < M , (n = 1,2,L)
n
(3) 既存在使级数发散的复数, 也存在使级数收 敛的复数.
y
设 z = z1 时, 级数收敛;
收敛圆
z2

z = z2 时, 级数发散.
a•
收敛半径
R • z1.
如图: 如图 幂级数
cn ( z − a ) n ∑
n =0 ∞
x
的收敛范围是以点a为中心的圆域.
cn ( z − a )n 的收敛范围是何区域 问题1: 问题 幂级数 ∑ 的收敛范围是何区域?
n →∞
或lim n cn = l , (Cauchy-Hadamart)
n →∞
则幂级数∑ cn ( z − a ) 的收敛半径
n

第四章 第二节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第四章 第二节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与北京 时间 区时差
2 1 8 13
8+2=10
8+1=9 8-8=0 8-13= - 5 东加西减
东京 东九区
伦敦
中时区
纽约 西五区
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2、世界各地的区时
如何校准宾馆大堂的钟:
1、确定当前的“北京时间” 2、找出各城市所在的时区 3、计算北京与各城市的时区差 4、根据东早西晚原理,运用时区差计算 各城市的区时
12:00
24:00
6:00
读图: P110
当经度180O的地方是正午12点时,0o经线的 地方是 24 点钟, 处于早晨6点钟的是 90°E 经线的地方。
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地方时来得早。
结论:同一瞬间,不同经度的地方时 刻不同,相同经度的地方时间相同。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规律:东早西晚,东边的地方时总是 比西边的地方时来得早。
区时: ∵伦敦在北京的西面
∴12-8=4
1、已知北京(东八区)的时间为5月1日12:00, 求东京(东九区)、纽约(西五区)的区时? (1)东京时间=12:00 +(9-8)=13:00 即东京时间为5月1日13:00。 (2)纽约时间=12:00 -(8+5) =-1:00 + 24:00-1天 = 23:00-1天 即纽约时间为4月30日23:00。 注:当算出的区时为负数时,应加上24:00, 日期减一天。
北京的时间和 “北京时间”
思考
你知道电视台、电台为什么 总是播报“北京时间”,而 不播报北京的时间呢?北京 的时间指北京当地的时间, 它和上海当地的时间一样吗?
1、地方时和区时
北京的时间和上海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这是由于北京和上海所处的经度不同。 太阳位于某地的正南或正北方向时, 那里就是12点。

第4章 第2节 材料采购业务的核算

第4章 第2节  材料采购业务的核算

2、原材料实际成本计价核算(2/8)
例2、上述材料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钢材 贷:在途物资——钢材 156 000 156 000

2、原材料实际成本计价核算(3/8)

例3、企业从红日厂购进钢材100吨,每吨进价1500元,增值 税率17%,运费共6000元,结算单据已到,材料验收入库, 货款尚未支付。 100×1 500+6 000=156 000 元 1 500×100×17%=25 500元 (1)购买时: 借:在途物资—钢材 156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5 500 贷:应付账款 181 500 (2)材料验收入库时: 借:原材料—钢材 156 000 贷:在途物资—钢材 156 000
生产车间
实际成本下的入库单图示
实际成本下的出库单图示
第二种:按计划成本收发原材料
原材料购入
1
材料实际 采购成本 计算材料 成本差异
2
材 料 收仓 发库 数 量
入库单
计划价
出库单
3
把生产成本 和期末余额 调整为 实际成本 财务部 日常收发核算 财务部 期末调整成本
入库单 出库单
生产车间
计划成本下的入库单图示
2、原材料实际成本计价核算(4/8)

例4、 企业从红日厂购进钢材100吨,每吨进价1500元,增 值税率17%,运费共6000元,开出3个月商业承兑汇票。 100×1 500+6 000=156 000 元 1 500×100×17%=25 500元
(1)购买时: 借:在途物资—钢材 156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5 500 贷:应付票据 181 500
增值税 图解 增值税 发票

第四章第二节

第四章第二节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二、实验原理
加速度a和质量m、外力F都有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时,先保持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 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 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
量的关系.这种先控制某个参量不变,研究另两个参量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解析】 (1)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即先保证物体质量不 变, 研究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 再保证物体受到的合力不变, 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2)探究 a 与 m 的关系时,保持 F 不变,改变 m 大小;探究 a 与 F 的关系时,保持 m 不变,改变 F 的大小,故 A、B 1 错误.a - 关系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作出这个图象容易证 m 明 a 与 m 成反比,C 正确. 只有当小车的质量远大于托盘与砝码的总质量, 托盘与砝码 的总重力才约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D 正确.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解析】
(1)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支持力、纸带
的拉力、木板对小车的摩擦力和细线拉力的作用.为了使细 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力,因此应把木板的一端
垫起适当的高度,以使重力、支持力、纸带的拉力和摩擦力
的合力为零,即小车做匀速运动,因此在进行这一操作时, 不应挂砂桶,小车应连接纸带,A、C错误;B正确. (2)由于绳子的拉力不易测量,本实验中用砂和砂桶总重力 的大小来代替绳拉力的大小,而砂桶做加速运动,设加速度 大小为a,则FT=m(g-a),当砂桶的加速度很小时,

第四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第四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第四章第二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一、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先进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超越以往一切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
●(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所坚持和追求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的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追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
在精神之魂
●(二)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纳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是中华文明的气质
●二、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人民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的价值
追求,引导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性
●(一)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立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立场
●(二)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三、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真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真正的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契合,与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而且因其
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真实可信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以往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其真实性
●(二)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
●“普世价值”就是一种极具迷惑性、欺骗性并且带有鲜明政治倾向的价值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2、自动化机器代替不了人的劳动。
3、制造和使用自动化机器的工人劳动是复杂劳动。
(4)资本的本质
在本质上,“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 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资本的所 有者凭借对生产条件的占有,无偿占有工人剩 余劳动的关系。”——马克思
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本采取了各种物质形态: 如货币、商品、生产手段(厂房、机器设备)、 原材料、能源、辅助材料等。但是它们本身并不 是资本。只有当它们被用来当作生产与获取剩余 价值的手段时,它们才被称之为资本。
如果一个企业主的资产形成是合理的,如自我劳动积累,那么 即使企业主本身不介入直接的劳动过程,只要他依靠其资产所有权 的收益在合乎社会规范的量的界限内,就是正当的权益,是让渡资 产的使用支配权和使用收益权的必然结果,虽然存在一定的剥削, 但这是允许的。
不能抽象谈论剥削是好是坏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者的管理者和指挥 者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 着积极作用。· · · · · · · · 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 · · · · · · · · 当然就 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 社会的这种指挥监督劳动,当企业达到相当规模,足 以支付其经理(特殊雇佣工人)的工资,资本主义生产所 有权同资本主义生产使用权产生分离时,就无须资本家亲 自担任了,“留下来只有管理人员,资本家则作为多余的 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 ——马克思
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理论过程分析 1、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新价值创造过程
劳动资料 旧价值转移 G——W 劳动对象 劳动力 新价值创造 W′ G′
旧价值转移过程 统一
实践过程分析
2、资本增殖的具体过程(举例) 假定:纺纱工人1小时劳动创造1元的价值;每天工作6小时, 工资6元;

第四章 第二节 唐朝的开国与盛世

第四章 第二节 唐朝的开国与盛世
经济上: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文化上: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兴办学校 法律上: 慎用刑法,尊重生命,既体现仁德,又保护了 劳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 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庄稼丰收),米斗三四 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 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 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 也”。 ——《贞观政要》卷一
经 济
文 化
发展农业 发展科举
“盛世”的实质:
封建剥削和压迫仍然存在,只是统治者把剥削 和压迫限制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思考:中国封建社会盛世景象出现的规律?盛 世现象给我们的启示?
1.从背景上看:
都是在封建国家统一的前提下,新的王朝建立之初出 现的;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 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
二、贞观之治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王珪曰:“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 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 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
吸取隋亡教训,注重居安思危
《唐律》比《秦律》减少160条死刑条款。 如规定:对孕妇处以死刑,要在产后百日执行。
慎用刑法,尊重生命,体现仁德,保护了劳动力
从材料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 生活改善
“贞观之治”盛世的表现
• • • • 政治清明 社会稳定 经济恢复和发展 民风淳厚,生活改善 民族关系融洽 中外交流繁荣
三、武则天的统治 1.武则天掌权: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的政绩: 农业、用人、科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一、系统结构模型化基础(一)结构分析的概念和意义任何系统都是由两个以上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与结构的整体。

结构即组成系统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包括现代企业在内的大规模复杂系统具有要素及其层次众多、结构复杂和社会性突出等特点。

在研究和解决这类系统问题时,往往要通过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以求得对问题全面和本质的认识。

结构模型是定性表示系统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的本质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关联情况的模型。

结构模型化即建立系统结构模型的过程。

该过程注重表现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是系统认识、准确把握复杂问题,并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

阶层性是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基本特性,在结构模型化过程中,对递阶结构的研究是一项重要工作。

结构分析是一个实现系统结构模型化并加以解释的过程。

其具体内容包括:对系统目的--功能的认识;系统构成要素的选取;对要素间的联系及其层次关系的分析;系统整体结构的确定及其解释。

系统结构模型化是结构分析的基本内容。

结构分析是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是系统优化分析、设计与管理的基础。

尤其是在分析与解决社会经济系统问题时,对系统结构的正确认识与描述更具有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系统结构的基本表达方式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形成系统的特定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可采用集合、有向图和矩阵等三种相互对应的方式来表达系统的某种结构。

1、系统结构的集合表达设系统由n(n≥2)个要素(S1,S2,…,Sn)所组成,其集合为S,则有:S={S1,S2,…,Sn}系统的诸多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一般都是以两个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为基础的。

所谓二元关系是根据系统的性质和研究的目的所约定的一种需要讨论的、存在于系统中的两个要素(Si、Sj)之间的关系Rij(简记为R)。

通常有影响关系、因果关系、包含关系、隶属关系以及各种可以比较的关系(如大小、先后、轻重、优劣等)。

二元关系是结构分析中所要讨论的系统构成要素间的基本关系,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形:Si与Sj间有某种二元关系R,即SiRSj;Si与Sj间无某种二元关系R,即Si R Sj;Si与Sj间的某种二元关系R不明,即Si R Sj。

在通常情况下,二元关系具有传递性,即:若SiRSj、SjRSk,则有SiRSk(Si、Sj、Sk为系统的任意构成要素)。

传递性二元关系反映两个要素的间接联系,可记作R t (t为传递次数),如何将SiRSk记作SiR2Sk。

有时,对系统的任意构成要素Si和Sj来说,既有SiRSj,又有SjRSi,这种相互关联的二元关系叫强连接关系。

具有强连接关系的各要素之间存在替换性。

以系统要素集合S及二元关系的概念为基础,为便于表达所有要素间的关联方式,我们把系统构成要素中满足其种二元关系R的要素Si、Sj的要素对(Si,Sj)的集合,称为S上的二元关系集合,记作Rb,即有:Rb={(Si,Sj)|Si、Sj∈S,SiRSj,i、j=1,2,…,n}且在一般情况下,(Si,Sj)和(Sj,Si)表示不同的要素对。

这样,“要素Si和Sj之间是否具有某种二元关系R”,也就等价于“要素对(Si,Sj)是否属于S上的二元关系集合Rb”。

至此,我们就可以用系统的构成要素集合S和在S上确定的某种二元关系集合Rb来共同表示系统的某种基本结构。

例4—1某系统由七个要素(S1、S2、…S7)组成。

经过两两判断认为:S2影响S1、S3影响S4、S4影响S5、S7影响S2、S4和S6相互影响。

这样,该系统的基本结构可用要素集合S和二元关系集合Rb来表达,其中:S={S1,S2,S3,S4,S5,S6,S7}Rb={(S2,S1),(S3,S4),(S4,S5),(S7,S2),(S4,S6),(S6,S4)}4—4 例4—1有向图〖TS)〗有向图(D)由节点和连接各节点的有向弧(箭线)组成,可用来表达系统的结构。

具体方法是:用节点表示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用有向弧表示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

从节点i(Si)到j(Sj)的最小(少)的有向弧数称为D 中节点间通路长度(路长),也即要素Si 与Sj 间二元关系的传递次数。

在有向图中,从某节点出发,沿着有向弧通过其它某些节点各一次可回到该节点时,在D 中形成回路。

呈强连接关系的要素节点间具有双向回路。

表达例4—1给出的系统要素及其二元关系的有向图如图4—4所示。

其中S3到S5、S3到S6和S7到S1的路长均为2。

另外,S4和S6间具有强连接关系,S4和S6相互到达,在其间形成双向回路。

3、系统结构的矩阵表达(1)邻接矩阵邻接矩阵(A)是表示系统要素间基本二元关系或直接联系情况的方阵。

若A=(aij)n ×n ,则其定义式为:aij= 1,SiRSj 或(Si,Sj)∈Rb(Si 对Sj 有某种二元关系)0,Si R Sj 或(Si,Sj)∈Rb(Si 对Sj 没有某种二元关系)有了表达系统结构的集合 (S,R b)或有向图(D),就可很容易地将A 写出,反之亦然。

与例4—1和图4—4对应的邻接矩阵如下: S1 S2 S3 S4 S5 S6 S7 A= 0000000100000000010000000110000000000010000100000⎡⎤⎢⎥⎢⎥⎢⎥⎢⎥⎢⎥⎢⎥⎢⎥⎢⎥⎢⎥⎣⎦很明显,A 中“1”的个数与例4—1中Rb 所包含的要素对数目和图4—4中有向弧的条数相等,均为6。

在邻接矩阵中,若有一列(如第j 列)元素全为0,则Sj 是系统的输入要素,如图4—4中的S3和S7;若有一行(如第i 行)元素全为0,则Si 是系统的输出要素,如图4—4中的S1和S5。

(2)可达矩阵S1 S2 S3 S4 S5 S6 S7若在要素Si 和Sj 间存在着某种传递性二元关系,或在有向图上存在着由节点i 至j 的有向通路时,称Si 是可以到达Sj 的,或者说Sj 是Si 可以到达的。

所谓可达矩阵(M),就是表示系统要素之间任意次传递性二元关系或有向图上两个节点之间通过任意长的路径可以到达情况的方阵。

若M=(mij)n ×n ,且在无回路条件下的最大路长或传递次数为r ,即有0≤t ≤r ,则可达矩阵的定义式为:mij= 1,SiR t Sj (存在着i 至j 的路长最大为r 的通路)0,Si t R Sj (不存在i 至j 的通路)当t=1时,表示基本的二元关系,M 即为A ;当t=0时,表示Si 自身到达,或SiRSi ,也称反射性二元关系;当t ≥2时,表示传递性二元关系。

矩阵A 和M 的元素均为“1”或“0”,是n ×n 阶0—1矩阵,且符合布尔代数的运算规则,即:0+0=0,0+1=1,1+0=1,1+1=1,0×0=0,0×1=0,1×0=0,1×1=1。

通过对邻接矩阵A 的运算,可求出系统要素的可达矩阵M ,其计算公式为: M=(A+I)r (4—1)其中I 为与A 同阶次的单位矩阵(即其主对角线元素全为“1”,其余元素为“0”),反映要素自身到达;最大传递次数(路长)r 根据下式确定: (A+I)≠(A+I)2≠(A+I)3≠…≠(A+I)r-1≠(A+I)r=(A+I)r+1=…=(A+I)n(4—2) 以与例4—1和图4—4对应的邻接矩阵为例有: S1 S2 S3 S4 S5 S6 S7A+I= 1000000110000100110000001110000010000010100100001⎡⎤⎢⎥⎢⎥⎢⎥⎢⎥⎢⎥⎢⎥⎢⎥⎢⎥⎢⎥⎣⎦其中主对角线上的“1”表示诸要素通过零步(自身)到达情况(单位矩阵I),其余“1”表示要素间通过一步(直接)到达情况(邻接矩阵A)。

S1 S2 S3 S4 S5 S6 S7S1 S2 S3 S4 S5 S6 S7(A+I)2=A 2+A+I= ()()()()100000011000000011`000011100000100000110100001⎡⎤⎢⎥⎢⎥⎢⎥I I ⎢⎥⎢⎥⎢⎥⎢⎥I ⎢⎥⎢⎥I ⎢⎥⎣⎦其中带圆圈的“1”表示要素间通过两步(间接)到达情况(矩阵A 2)。

按照前述布尔代数的运算规则,在原式(A+I)2的展开中利用了A+A=A 的关系。

进一步计算发现:(A+I)3=(A+I)2。

由(4—2)式即有r=2。

这样,根据(4—1)式,与例4—1和图4—4对应的可达矩阵为: S1 S2 S3 S4 S5 S6 S7M=(A+I)2= 1000000110000000111100001110000010000011101100001⎡⎤⎢⎥⎢⎥⎢⎥⎢⎥⎢⎥⎢⎥⎢⎥⎢⎥⎢⎥⎣⎦(3)其它矩阵在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的基础上,还有其它表达系统结构并有助于实现系统结构模型化的矩阵形式,如缩减矩阵、骨架矩阵等。

①缩减矩阵根据强连接要素的可替换性,在已有的可达矩阵M 中,将具有强连接关系的一组要素看作一个要素,保留其中的某个代表要素,删除掉其余要素及其在M 中的行和列,即得到该可达矩阵M 的缩减矩阵M ′。

如原例可达矩阵的缩减矩阵为:S1 S2 S3 S4 S5 S6 S7 S1 S2 S3 S4 S5 S6 S7S1 S2 S3 S4 S5 S7 M ′= 10000011000000111000011000001110001⎡⎤⎢⎥⎢⎥⎢⎥⎢⎥⎢⎥⎢⎥⎢⎥⎢⎥⎢⎥⎣⎦②骨架矩阵对于给定系统,A 的可达矩阵M 是唯一的,但实现某一可达矩阵M 的邻接矩阵A 可以具有多个。

我们把实现某一可达矩阵M 、具有最小二元关系个数(“1”元素最少)的邻接矩阵叫M 的最小实现二元关系矩阵,或称之为骨架矩阵,记作A ′。

系统结构的三种基本表达方式相互对应,各有特色。

用集合来表达系统结构概念清楚,在各种表达方式中处于基础地位;有向图形式较为直观、易于理解;矩阵形式便于通过逻辑运算,用数学方法对系统结构进行分析处理。

以它们为基础和工具,通过采用各种技术,可实现复杂系统结构的模型化。

(三)常用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是以各种创造性技术为基础的系统整体结构的决定技术。

它们通过探寻系统构成要素、定义要素间关联的意义、给出要素间以二元关系为基础的具体关系,并且将其整理成图、矩阵等较为直观、易于理解和便于处理的形式,逐步建立起复杂系统的结构模型。

常用的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有:关联树法、解释结构模型化技术、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化技术等,其中解释结构模型化(ISM)技术是最基本和最具特色的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ISM 技术是美国J ·N ·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