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定增解禁潮来袭 股价倒挂有“红包”
定增保底抽屉协议又惹祸

012醒,甚至是拒绝提供放弃底线的服务;发现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以及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要善于向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进“忠言”,在关键时刻拉人家一把,不让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乃至其董监高因此而堕入被法律追责的深渊。
帮人就是帮己,如果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能够及时了解到中介服务机构的善意,那么合作前景会更广阔,口碑效应会帮助中介服务机构拿到更多的业务份额,何乐而不为?当然,中介服务机构要努力为上市公司治理增添正能量,不仅要在跟上市公司打交道时来做,还要增强主观能动性,多学习,多向自身的行业主管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汇报沟通,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大政方针,不至于因为自身的无知和懒惰,在服务上市公司时被动触雷,在严重影响上市公司治理甚至是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把自己的饭碗砸了。
那样的话,有点得不偿失。
Observation定增保底抽屉协议又惹祸假若抽屉协议认定无效,这将有效遏制定增潜规则滥行,引导定增市场重回健康发展轨道文/熊锦秋3月10日,泛海控股发布公告称,其孙公司民生投资与“科力远集团”于2017年就认购科力远非公开发行股票签订协议(科力远集团为科力远控股股东),因科力远集团未按约定支付合同款项,民生投资于2021年2月向北京第二中院提起诉讼,要求科力远集团支付本金、利息、违约金共计约9731万元。
这可能又是一起定增保底收益翻车案。
2017年11月科力远实施定增方案,每股发行价9.54元,发行7861.64万股,其中民生投资斥资1.5亿元认购1572.33万股,锁定期12个月。
但定增之后,科力远股价一路下跌到目前的4元左右,2020年三季报显示,民生投资所持科力远股票依然一股未抛,出现较大账面损失。
之所以民生投资起诉科力远集团讨要本息,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信息,2017年民生投资参与科力远定增时,与“科力远集团”签订协议,约定科力远集团承诺民生投资实际出资金额的年化收益率不低于9%,否则承诺补足差额。
这个兜底协议也就是平常所称的定增抽屉协议,私下双方认可、的外部发展环境。
小市值定增破发股解禁前的机会

封面文章Cover·Story小市值定增破发股解禁前的机会本刊记者张婷2015年6月,牛市狂欢之后,A股市场开启下跌模式,指数跌幅超过60%,多数个股走势十分萎靡。
不过,定增市场却似乎没有受到太多股灾的冲击,持续表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无论是募集资金还是定增数量都没有出现明显萎缩的迹象。
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近一年来(2015年9月1日-2016年9月28日)已有908家公司实施定增,但是由于市场走势不佳,有112家公司目前二级市场股价已经跌破了当初的定增价,这意味着本来多以折价方式参与定增的大股东或者机构实际上已经处于浮亏的状态。
“牛市股票,弱市定增”。
这些跌破增发价的定增股不少都暗藏着一定的机会,是名副其实弱市下的“避风港”。
但是,并非所有的破增股都是“金矿”,值得我们去挖掘。
根据此前券商通过对历史统计数据研究发现,在定增股解禁前3个月左右,跌破定增价的标的超额收益较为明显。
如果更进一步研究可得知,总市值小于50亿元的破增股股价回补更强。
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首先选取了限售股解禁日在明年1月底之前,且定增破发的公司进行统计,共有36家公司符合这一标准,而这其中,总市值小于50亿元的公司又有3家,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
超过12%公司定增破发虽然今年以来A股市场走势较弱,但是定增市场却相当火爆。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定增市场总募集金额超过万亿元,创下同期的历史新高。
同时,随着资产荒现象的蔓延,资金溢价参与增发的现象也层出不穷,众生药业、丽珠集团、上海电气、王府井等多家公司溢价增发无不显示出定增的独特魅力。
然而,在市场跌跌不休的背景下,前期实施定增的公司伴随着股价的下挫,将参与定增的机构套住其中。
Wind资讯统计显示,近一年来共有908家公司实施定增,截至9月28日收盘,定增破发的个股达到112家,占比12.33%。
其中有34家公司的股价倒挂超过15%。
(见表一)宁波港(601018)今年8月向控股股东宁波舟山港集团以8.08元/股的价格发行了3.73亿股,购买其持有的舟港股份85%的股份,目前宁波港二级市场股价不到5元,本次定072016年第38期Cover·Story封面文章增虽然大股东是以相关资产认购,但仍处于账面浮亏的局面。
《定向增发、认购方式与大股东利益输送》范文

《定向增发、认购方式与大股东利益输送》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融资需求的增长,定向增发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股权融资方式。
定向增发是指上市公司向特定投资者发行新股,以筹集资金用于公司发展或项目投资。
然而,在定向增发过程中,认购方式及大股东利益输送等问题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定向增发的认购方式及大股东利益输送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二、定向增发的认购方式1. 关联方认购:即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其关联方参与认购。
这种情况下,由于双方存在的特殊关系,往往会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2. 战略投资者认购:战略投资者通常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和资源优势,其参与认购有助于公司业务发展和战略布局。
3. 机构投资者认购:包括基金、保险、信托等机构投资者,其参与认购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和市场形象。
三、大股东利益输送现象在定向增发过程中,大股东利益输送现象时有发生。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定价不公:大股东通过操纵定价机制,以较低的价格认购新股,从而获取更多利益。
2. 资金使用不当: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将公司资金用于不当用途,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3. 信息披露不充分:大股东在定向增发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情况,导致中小投资者无法充分了解公司真实情况。
四、防范大股东利益输送的措施为防范大股东利益输送现象,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对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2. 强化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过程中充分披露信息,确保中小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公司真实情况。
3. 引入独立董事和监事会:通过引入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等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进行利益输送。
4. 鼓励机构投资者参与:鼓励机构投资者参与定向增发过程,提高市场的专业性和理性程度,从而减少大股东利益输送的空间。
5. 严格监管和执法:加强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对发现的利益输送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和惩罚。
定增新规打套利降折扣 三年期锁价恐绝迹

定增新规打套利降折扣三年期锁价恐绝迹
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
2016 年再融资规模近1.79 万亿,非公开发行火爆超乎想象。
火热的表面下,折价不断收窄、解禁收益率下降等暗礁渐为
外界所知,监管层拟收紧再融资的各类传言亦是不绝如缕。
2 月17 日,靴子终于落地。
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的部分条文进行了修改,这也意味着,2006 年至今运转10 多年的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发生改变,市场影响巨大。
首当其冲的,便是新规后,发行定价改
变后以往通过牺牲流动性给予折扣对价的定增模式不再行得通。
而折价又是定增投资中影响收益的重要因素,一种观点是,套利空间不
复以往,机构参与定增的积极性减弱,定增方案流产几率加大。
更为明确的
是,由于按照发行首日定价,三年期锁价的定增很可能要淡出市场。
套利空间不再
一年前,遏制离谱价差出现,阻断通过再融资的方式套利的监管信号传出,并逐步有上市公司在定增中尝试市价发行,市场预期渐盛。
2 月17 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的决定》,同时发布了《发行监管问题--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新规明确,取消将董事会决议公告日、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作为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定价基准日的规定,明确定价基准日只能是非公开发行
股票发行期的首日。
占比超过九成的定增是以董事会决议日为定价基准日的,新规后不允许
董事会决议日和股东大会决议日作为定价基准日,这将极大影响到定增的套利
空间。
一家中型上市券商分析人士指出。
定向增发成功与失败案例

定向增发成功与失败案例一、什么是定向增发?定向增发是指上市公司向符合条件的少数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行为。
1.人数限制:规定要求发行对象不得超过10人2.折价发行:发行价不得低于董事会预案公告日前20日均价的90%3.锁定期:发行股份12个月内认购后变成控股股东或拥有实际控制权的36个月内不得转让4.高门槛:单个项目一般需要几千万甚至几亿资金。
2021年定增项目平均参与起点1.31亿元。
二、定增市场新趋势定向增发作为融资方式的一种,在资本市场的重要程度正逐渐增强。
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1-2021年,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规模、家数、实际定增数量及规模均呈现快速上升。
2021年,两市定增募资金额超过6000亿元,接近2021年3463亿元的一倍。
让我们再深入一些……定向增发的收益来源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即折价率、市场波动收益β、个股成长性收益α,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示:定向增发收益=折价率+市场波动收益β+个股成长性收益α折价率:定增参与价格较二级市场一般有10%-30%的折价,具有一定的“安全垫”作用。
市场波动收益β:目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较低,各大机构预期未来市场上涨概率较大。
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在市场低位参与定增投资,可分享市场上涨带来的β收益,定增盈利概率较大。
个股成长性收益α:从定向增发的成功案例来看,定向增发后公司股价上涨与其定增资金用途、对公司当前经营状况的改善程度盈利增厚、单位盈利能力提升、财务健康等等息息相关。
定向增发股的上涨逻辑,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新入资产/新投项目改变了公司原有估值;2新入资产/新投项目提升公司单位盈利能力;3定向增发项目公布吸引市场关注。
定向增发成功案例:东、西大众定向发股。
两大众公司初上市时,由上海国资控股西大众大众交通,再由西大众控股东大众大众科创。
后来,大众公司职工持股会受让了西大众持有的东大众股份,东大众“国退民进”,而西大众还是国有控股。
为了改变西大众的实际控制人身份,1999年西大众向东大众定向发行1.4亿股法人股,东大众则用1000辆营运车的实物资产认购增发股份,增发后,东大众成为西大众的第一大股东。
《定向增发限售股解禁前的盈余管理及其影响研究》范文

《定向增发限售股解禁前的盈余管理及其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定向增发限售股已成为中国股市的一种重要融资方式。
当限售股即将迎来解禁之时,公司往往会采取一系列盈余管理措施来调整其财务状况。
本文旨在研究定向增发限售股解禁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其对市场和投资者的影响。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遵守相关法规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调整财务报告等手段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在定向增发限售股解禁前,企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的动机和目的更加明显,这将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市场表现以及投资者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盈余管理的方式与手段1. 会计政策选择:企业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来调整利润表,如折旧政策、存货计价方法等。
2. 资产重组:企业通过资产置换、资产剥离等方式调整资产结构,以达到优化财务状况的目的。
3. 交易安排:企业通过调整收入、成本等交易活动的时间和金额,来影响盈余状况。
四、盈余管理对市场及投资者的影响1. 市场反应:在定向增发限售股解禁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往往会引起市场的关注和反应。
当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提高财务状况时,往往会引发投资者的积极反应,推动股价上涨。
反之,若盈余管理导致财务状况恶化,则可能引发投资者信心下降,股价下跌。
2. 投资者决策:投资者在判断企业价值时,往往依赖于企业的财务报告。
因此,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当企业采取合理的盈余管理手段时,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准确的财务信息,帮助其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反之,若盈余管理行为被视为操纵利润或误导投资者,则可能引发投资者的不满和质疑。
五、案例分析以某上市公司为例,分析其在定向增发限售股解禁前采取的盈余管理措施及其对市场和投资者的影响。
通过深入剖析该公司的财务报表、公告以及相关新闻报道等资料,了解其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和效果,以及市场和投资者的反应。
限售解禁对股票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限售解禁对股票价格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中国股市的限售股逐年增加,解禁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解禁的股票数量众多,显然会对股价产生影响。
在股票市场中,由于供需关系的影响,股票价格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解禁股票数量的增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限售解禁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
首先,限售股解禁后将增加供应量,导致股票市场的供需关系出现变化。
当供应量增加、需求不变或减少时,股票价格通常会下跌;反之则会上涨。
所以,在限售股解禁之前,机构投资者会根据解禁数量和解禁时间,结合市场走势和资本市场资金流向,提前做好相应的投资策略。
如果解禁数量大、时间长,且市场处于熊市,机构投资者很可能会选择抛售股票,造成股票价格的下跌。
如果解禁数量少、时间短,且市场处于牛市,机构投资者则可能会选择继续持有或增持股票,这有助于股票价格的上涨。
其次,限售股解禁会对市场情绪产生影响,影响股票价格。
解禁前,一些股民会看好解禁之后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或者短线操作,等待解禁后利润率的提高。
但如果解禁后股票价格不能上涨,这些股民就可能产生恐慌情绪,抛售股票,将导致股票价格下跌。
此时,很多散户可能会进行随波逐流的投资,误认为大规模抛售是市场的普遍趋势而跟风抛售,这进一步加剧了股票价格的下跌。
再次,限售股解禁也会对公司的股权结构产生影响。
一些机构投资者手中的限售股票解禁后,会导致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可能会引发公司的潜在争夺。
如果某个大股东在解禁之后决定出售股票,可能会被其他机构或个人股东承接,从而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而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
最后,限售股的解禁可能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证券市场的买方和卖方,不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股民,也包括大量的外资,这些外资的进出可能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如果宏观经济环境疲软,外资可能会纷纷撤离,这将会对证券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
总之,限售解禁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不止于一种,需要结合公司股票本身、市场走势和宏观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来进行分析。
定增与IPO股份解禁的关系及投资策略分析

定增与IPO股份解禁的关系及投资策略分析近年来,资本市场日益成熟,投资者对于各类投资方式和策略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其中,定增和IPO股份解禁是常见的两种投资方式,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险。
本文将分析定增和IPO股份解禁的关系、对投资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投资策略。
定增是指已上市公司通过向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以筹措资金的方式。
定增的特点是流程相对简单,筹资时间相对较短,而且多数情况下可以获得高于市场的发行价。
但是,对于定增的投资者来说,需要考虑的主要风险因素是股权稀释和公司治理规范性问题。
IPO股份解禁则是指原本未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后,股东持有的在锁定期内的股份解除限售后流通到市场上。
此时,投资者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解禁股份的数量以及解禁后对于股价的影响。
一般而言,解禁股票数量越大,市场供应量越大,股价压力越大。
在定增和IPO股份解禁的关系上,有多种可能的情况。
例如,某些公司在发行IPO之后可能会选择进一步发行定增,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此时,相应的定增方案需要考虑到解禁股份的情况,以避免对已有投资者造成较大的压力。
此外,有些公司可能在过去已经进行过定增,但在IPO解禁后仍有部分股份需要解禁,也需要考虑到解禁后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
在投资策略上,对于定增和IPO股份解禁的投资者来说,需要根据特定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1)关注公司治理。
对于定增和IPO的公司,在投资之前需要对其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进行仔细调查。
特别是对于已有的解禁股份,需要对股东协议以及后续的股份流向进行充分的了解,以避免公司治理问题对于投资的影响。
(2)关注解禁情况。
解禁股票数量是影响股价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股份解禁前,投资者需要对解禁的数量和股东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解禁的进展和可能的变化。
此外,在解禁之后,需要对股价的波动进行仔细观察,以及时制定相应的交易策略。
(3)关注市场风险。
除了定增和IPO解禁的特定风险之外,投资者还需要对整个市场风险进行全面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增解禁潮来袭股价倒挂有“红包”
资金是水,股价是船。
4月份M2(广义货币)的增速为12.8%,这是自去年7月以来,增速首次跌破13%,这让本就疲弱的市场,再次蒙上了流动性收紧的阴影。
不过,本周接受《红周刊》专访的专业人士表示,M2增速下降,不代表货币政策收紧。
目前流动性依然稳健偏宽松。
而对于资本市场中的债务违约、定增解禁等“吸血”黑洞风险,也是维持在可控的围,而且定向增发解禁潮中,也依然有红包可抢。
M2增速降低未导致流动性困局
4月份M2增速为12.8%,是今年以来最低的一个月,也低于全年目标13%。
这引发了投资者对于流动性收紧的担忧。
此外,债券违约、大股东减持等对股市带有“吸血”作用的事件频频发生,也在多方面影响着市场中的流动性。
在弱势震荡的行情下,上证指数失守3000点,本周盘中又跌破2800点。
在投资者信心本就不足的大背景下,这一系列表象加剧了投资者对流动性收紧的担忧。
本周,《红周刊》记者采访的证券行业专业人士表示,投资者对流动性的收紧预期有些过于忧虑了,M2增速下降,不代表货币政策收紧。
因为在名义GDP增速下降到7%以下时,M2增速略低于13%,流动性依然属于稳健基调,甚至偏宽松。
而对于资本市场中出现的债务违约、大小非解禁等“吸血”黑洞产生的风险,也是维持在可控的围。
股市投资降温拖了M2增速后腿
5月13日,央行公布了4月份M2数据,余额为144.5万亿元,同
比增长12.8%,这也是自去年7月以来M2增速首次跌破13%。
此前的3月份,M2余额为144.62万亿,同比增长13.4%,相比3月,4月份M2增速少了0.6个百分点,真金的货币则少增了8173亿。
一石激起千层浪,是谁拖了M2增速的后腿呢?
对此,央行负责人15日出面解释原因,主要有两点,分别为财政存款大幅增加和同业业务增长放缓。
简单来说,财政存款分为央行财政存款和地方财政存款,央行财政存款可以派生货币,产生M2,而地方财政存款不能派生存款。
我国央行财政存款数额不进行公布,但总量很小,绝大多数以地方财政存款形式存在。
央行数据统计,今年4月份财政存款增加9318亿元,同比多增8217亿元,影响M2增速约0.64个百分点。
原因是由于地方债券发放量增多,以及“营改增”政策下,企业提前缴纳了大量税金。
《红周刊》记者了解到,机构和央行每月会对M2增长进行预判。
一些因素可以粗略计算M2体量,M2=存款总额-财政存款-不纳入广义货币的存款(外币存款)+流通中的现金+证券保证金-委托贷款,从中可以看出,财政存款增加对M2增速确有所拖累。
央行负责人解释的第二点原因是同业业务增长放缓,同业业务代表金融机构间发生的业务,例如汇票、本票是银行与银行间的业务,以及股权投资——是银行与证券公司间的业务。
股权投资算在M2中,是上述等式中的“证券保证金”一项,但受到去年6月份以来的三次“股灾”影响,资金投资股市的热情大幅降低导致股权投资增速减慢,央行官网数据统计,4月份股权及其他投资同比少增1195亿元。
此
外,部分投资者也会将资金从股票账户中转出,用于购买房产、理财等资产,但购买房产和银行理财的资产不被算在M2中,所以股市投资降温同样引发了M2增速的回落。
货币政策依然稳健略偏宽松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向东在本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认为,M2回落不能代表货币政策收紧,这个指标不应该孤立地看,应该和现行经济发展水平一同评价。
“我国名义GDP出现回落时,M2也出现回落,不能代表货币政策是偏紧的;如果名义GDP走高,M2增速也上涨,不能代表货币政策是宽松的,这两个指标需要一起看,”向东说,“在GDP增速回落到7以下后,M2不能再维持原来那么高的水平。
”
向东解释说,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经验公式:M2增速=GDP增速+CPI 增速+2至3个百分点。
他认为虽然因为我国居民存款率较高等原因,导致M2增速普遍高于GDP增速+CPI增速+2至3个百分点,但是根据GDP的增速来划定M2增速的逻辑是一致的。
“市场中的流动性不是在4月份发生收紧,而是在1、2、3月份放松较多。
从一季度一线城市房价涨幅可以看出,综合、住宅、工业地价环比增速依次为0.96%、1.27%、0.73%,分别较上一季度上升了0.22、0.13、0.44个百分点。
一季度食品价格也出现大幅上涨,3月最后一周,生猪价格涨到接近29元/公斤,超过历史最高的22元/公斤的价格。
”向东说。
“在6.7%的GDP增速下,M2再维持高水平,就会发生金融系统风
险,一季度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个膨胀化,物价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而且全年M2增速的目标是13%,这个目标不是机械性的,而是动态的,会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做一些调整,所以12.8%在正常区间。
”而央行给出的结论也同样是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各种市场利率也保持在低位平稳运行。
《红周刊》记者通过银行间的同业拆放利率了解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7天)基本稳定在2.5%左右,14天利率则在2.7%上下小幅波动,整体利率水平维持在近5年低位,整个市场的资金面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钱从股市流向房市
一季度的流动性偏宽松,1月份甚至放出了天量的信贷,M2余额达到141.63万亿,同比增长14%,2、3月有所回落,但始终维持在13%以上。
但资金没有进入股市,这从两融余额和成交量的下降就可见一斑。
而且正如第一部分所述,股市的资金流出还反过来拖了M2增速的后腿。
《红周刊》记者统计,代表股市活跃度的成交量和两融余额在今年1月份开始出现了明显回落。
去年沪深两市全年两融余额月平均值为13716亿元,其中4、5、6月份两融余额高达18398亿元、20795亿元、20493亿元,全年只有9月份低于10000亿元。
而今年1~4月份两融余额仅有8000亿~9000亿元。
此外,沪深两市成交量也出现大幅萎缩,去年全年成交金额月平均值为211076亿元,去年4~7月份成交金额分别高达296976亿、309739亿、364701亿、280692亿元,全年仅有2月份成交金额
低于100000亿元。
而今年1~4月份徘徊在100000亿元左右,5月份截至20日,成交金额仅为61288亿元。
“资金没有流向股市,绝大部分资金聚集在、、的房地产行业中。
”向东说。
固定收益团队首席分析明明也认为,今年资产轮动速度加快,房价高,资金就聚集在房市,大宗商品价格高,资金就聚集在大宗商品市场。
除了资金的自由选择有更多收益的资产外,央行也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定向对某些领域进行注资。
如5月3日,央行宣布,从5月份起,央行每月初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发放上月PSL(特定投向贷款对应的抵押补充贷款),目的是支持三家银行发放棚改贷款、重大水利工程贷款、人民币“走出去”项目贷款等。
央行的另一公开市场操作工具MLF(中期借贷便利)也有部分针对“三农”等薄弱体系进行的贷款项目。
“今年再次降息、降准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央行更多正在通过碎片化、定向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体进行注资。
”明明对《红周刊》表示。
债券违约、定增解禁影响可控
经历了去年6月份至今的三次股灾,投资者的信心始终不足,市场也在存量资金的博弈下,维持弱势震荡。
企业债违约潮、大小非解禁潮,也同样加剧了投资者对流动性的担忧。
企业债违约今年频频发生,从光伏等盈利低下的行业扩展到钢铁、煤炭等过剩行业,违约主体也从民企扩大到国企、央企。
截至4月末,
今年已经发生了22起企业债暂停、11起企业债违约事件。
今年到期还款的债券数量也攀升到历史高点,据统计,2014年企业债到期数为1700只,2015年为3000只,今年达到了4300只。
企业在今年应偿付的总量也随之增加,2014年偿还量为2.69万亿,2015年为3.9万亿,今年猛增到5.1万亿。
“如果企业债违约继续大量发生,部分行业的公司可能出现债券利率高也没有人购买,这就造成了市场的实际利率上升,进而冲击股市。
”5月初,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吕随启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表示。
但向东认为,债务违约并不会对流动性形成风险,因为大量违约企业属于周期性行业,随着一季度实体经济复,周期性企业的产品价格逐渐上升,企业盈利得到了一些改善,而银河证券的测算也显示风险可控。
定增解禁的压力近期也在加大,而据西南证券统计,2016年全年定增解禁金额达到1.15万亿元。
其中,全年计算机、化工、房地产解禁金额较高,计算机全年解禁金额达1432.2亿元,而化工和房地产则分别为1153.5亿元、711.1亿元。
而即将到来的6月份定增解禁市值高达600多亿元。
向东认为,解禁的数量在每天成交量中分量不重,仅在1%~3%,影响不会很强烈。
(定增解禁具体的现象和机会,会在下篇文章中呈现)
“流动性只是股市行情差的一部分原因,宏观经济疲软、美联储加息或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收紧流动性也会对中国股市产生影响。
同时,投资者信心不足也会对此产生共振。
”向东说,“股市有自己的发展规
律,在经济‘L’形走势的大方向下,股市本来也不会出现高速上涨。
不能像去年的几千点定调一样激励股市,这只是饮鸩止渴,股市需要公正公平公开,国家不要干预,愿意投资的投资,愿意融资的融资,不再是一个政策市。
仅仅靠流动性堆起来的股市,是虚假繁荣,政府应该让市场回归一个没有暴涨暴跌的正常市场。
”向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