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
合集下载
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

2、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 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对教师提出的每 个问题都做出反应。要改变这种消极的学习,就 要求对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让学生做出积极 反应。使学生通过选择、填空和输入答案等方式 做出反应,以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主张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知识,使学习对每个问题 做出积极的反应。
1.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2.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条件作用前 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应 (食物) (唾液分泌) 条件刺激 ————→ 引起注意但无唾液反应 (铃声) 条件作用中 条件刺激↘ (铃声) 无条件刺激(食物)——→ 无条件反应 (食物) (唾液分泌) 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 (铃声) (唾液分泌)
皮亚杰检验自我中心的三山实验
皮亚杰守恒实验
(a)
(b)
(c)
皮亚杰守恒实验
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是心理的积极运作过程。 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认知结构、心理结构为基础 ,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这也是学习 的意义所在。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是意义建 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着。 通过适时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意义建构。 教师应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来调整教学方华生的刺激——反应学说
2. 华生的刺激——反应学说
所谓刺激,他指的是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东西以及 各组织所起的种种变化。 所谓反应,他指的是有机体(动物和人)所做的 任何动作。 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 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 ,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 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人类的行为都是后 天习得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只要 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 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 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第2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152

23
第三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也被称为教学论,是研究教师教学行为及 其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各种途径和方法的学科,其研究范 围主要包括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材、教学 方法和策略、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和管理等。
教学理论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并抽象出来的科学知 识体系,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
信源
编码
信道
译码
信宿
噪音 反馈
图2.3 香农—韦弗模式
30
第四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传播理论
2.4.2 教育传播的效果
教育传播要产生良好的效果,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理。 1. 共同经验原理 2. 抽象层次原理 3. 重复作用原理 4. 信息来源原理
31
第五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系统科学
9
第二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0
第二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 国,它在60年代以前一直是作为占统治和主导地 位的心理学派而存在,分为经典行为主义和新行 为主义。
目前传播的主要模式有拉斯韦尔的 “5W”模式、香 农—韦弗传播模式和贝罗传播模式。
28
第四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传播理论
2.4.1 传播的主要模式
1.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图2.2 “5W”模式及其扩展的五个研究领域
29
第四节
第三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也被称为教学论,是研究教师教学行为及 其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各种途径和方法的学科,其研究范 围主要包括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材、教学 方法和策略、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和管理等。
教学理论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并抽象出来的科学知 识体系,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
信源
编码
信道
译码
信宿
噪音 反馈
图2.3 香农—韦弗模式
30
第四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传播理论
2.4.2 教育传播的效果
教育传播要产生良好的效果,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理。 1. 共同经验原理 2. 抽象层次原理 3. 重复作用原理 4. 信息来源原理
31
第五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系统科学
9
第二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0
第二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 国,它在60年代以前一直是作为占统治和主导地 位的心理学派而存在,分为经典行为主义和新行 为主义。
目前传播的主要模式有拉斯韦尔的 “5W”模式、香 农—韦弗传播模式和贝罗传播模式。
28
第四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传播理论
2.4.1 传播的主要模式
1.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图2.2 “5W”模式及其扩展的五个研究领域
29
第四节
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章 现代教育媒体

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A.发现风扇不转时,应立即关机 B.听到有异常的声音或闻到有气味时,立即关机 C.不要用手去摸放映镜头 D.注意安全
(三)幻灯机的维护保养和常见故障及其排除
• 1.幻灯机的维护保养 • 2.幻灯机常见故障及排除
二、投影器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新月透镜:隔热;辅助聚 光;缩短聚光系统的焦距 螺纹透镜:具有片门孔径 大、厚度薄、重量轻、透 光性能好、照度均匀 片门:又称载物台,它是 一块平板玻璃,放置在螺 纹透镜的上方,放映时承 载投影片或实物 反射镜:改变光轴方向; 将屏幕上的影像调整成正 立的影像
投影器使用注意事项
(1)放映时,应使用遮光框,以便提高观看效果
(2)在投影器上直接书写时,应该让学生看到笔尖的移动 (3)在放映过程中,应根据投影片的厚度,随时调节调焦旋钮 (4)若投影器的散热风扇不转,应立即停止工作,以免损坏机器 ( 5 )在放映过程中,若灯泡烧毁,要先关闭电源开关,再转换灯泡切换 开关。否则,在切换过程容易烧坏灯泡。放映过程中,不得随意转 换灯泡切换开关 ( 6 )灯泡工作时,钨丝极容易振裂。因此,投影器在工作时不可搬动, 并尽量减少震动 (7)切不可在灯泡发光的情况下关闭反光镜盖,这样会损坏螺纹透镜 (8)在课堂上多次使用,但间隔时间较长时,应随时关闭电源。
四、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1、教学信息更加一致,教学信息传递更加标准化。 2、教学活动更加有趣。 3、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 4、提供有效的交互。 5、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6、有利于个别化教学。 7、可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询”学习活动。 8、促进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 9、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视频展示平台与其他设备的配接
• 1.视频展示平台与电视机、投影机的配接 • 2.视频展示平台与录像机等记录设备的配接 • 3.视频展示平台与计算机的配接
《现代教育技术》弟2章视听理论PPT

节奏。
线条。 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横线,
垂直,斜线,曲线,圆形,放射结构。
Hale Waihona Puke 色彩。色彩是构成彩色画面的基本要 素。主要的色彩类型有:蓝色,绿色,红 色,黄色,白色。
明暗。
明暗在画面上可以形成黑,白 ,灰,三种基本的色调形式。 节奏是画面中有规律重复出现 的要素,就像音乐中某些有规律的,连续 变化的音符。节奏起到舒缓的作用,我们 的视线会情不自禁追随有节奏的图案。
2.3.2 视感知规律
1、人眼的视觉特性
(1)视觉的光谱灵敏度 (2)视觉范围 (3)彩色视觉 (4)分辨力 (5)视觉惰性
(1)视觉的光谱灵敏度
光源的辐射功率是一个与视觉特征无关的 客观物理量,但人眼对辐射功率相同而波 长不同光的敏感程度不同。 人眼对波长为555nm的绿光灵敏度最高, 在此两侧,随着波长的增加或减少,灵敏 度逐渐下降至零。 多看绿色可减轻眼疲劳
色调是当人眼看到一种或多种波长的光时 所产生的彩色感觉,反映颜色的类别,并 决定颜色的基本特性。
色饱和度是指彩色的纯度,即掺入白光的 程度,或指颜色的深浅程度。
(4)分辨力
人眼的分辨力可用于人眼刚能分辨出被观 察物体上相邻两点至人眼所张视角的倒数 来表示。
(5)视觉惰性
人眼的亮度感觉总是滞后于实际亮度的特 性。
察画面,把注意力停留和集中在右边的物 体 上,这就是视觉中的右撇现象。因此, 在考虑构图时要 注意右撇现象对均衡的影
3、视觉心理与构图
(1)线条 (2)色彩 (3)明暗 (4)视觉节奏
视觉心理与构图
构图是指在画面设计或者电视拍摄过程中 把被拍摄对象及造型元素加以有组织的选 择和安排,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 式的一种创作活动。 摄像构图的造型元素主要有线条,色彩, 明暗,节奏等。
《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43
第四节:视听媒体与传播理论基础
视听教育理论— 视听媒体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逐步 形成教育理论,总结和阐述各类视听媒 体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44
戴尔的视听教育理论
爱德加· 戴尔
美国教育学家 视听教学领域的代言人
其理论课概括为三个方面:
• 学习是一个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 程。 • 各类视听教材与方法应该按照他能够提供给学 习者的经验的抽象与具体程度来分。
11
12
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
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 的,任何刺激——反应单元都应看作是反射。 斯金纳将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 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 激引起的,操作性行为是由人自身发出的。
“刺激——反应——强化”理论
《新东方学英语》软件
13
创建多个用户,让每个学习的人都随时了解 自己的学习情况
14
完善的功能有助于你 更好的学习单词
15
随时提示你目前的学习计划,看你偷没偷懒
16
全面的书籍供你选择学习类型,觉得不够, 自己可以加入个人想要的书籍
17
学习计划,两种模式任你选
18
单词初记让你从头开始学单词
19
逐词浏览,让你边学边听边写 边看,做到三位一体
20
根据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反复让你复习学过的 单词,来加深印象,来积累大量的词汇量
理代传播理论—
现在一般将传播看作是特定的个体或群 体即传播者运用一定的媒体和形式向受传播 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社会活动。
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 程,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传播理论可以帮 助我们分析和研究教学传播过程涉及的要素。
51
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

斯金纳(B.F.Skinner)程序教学法的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
认知主义 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 的,它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它源自于 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行 为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作用于学习者。环境只是提供了潜在的刺激, 而刺激能否受到注意和加工,则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所以, 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 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 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因此,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 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
社会学习 理论
关于学习行为的习得过程
关于决定人类学习行为的因素 关于人的行为的内在强化过程 关于自我效能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
人本主义 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 心理学思潮,其关注的是想要成为真正的关于人的科学。人 本主义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其主要代 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
小步 子原 则
积极 反应 原则
及时 强化 原则
自定 步调 原则
低错 误率 原则
斯金纳(B.F.Skinner)程序教学法基本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
程序教学理论所依据的行为心理学原理没有考虑动物和人 类学习的本质区别。此外,这种教学刻板、缺乏灵活性,不利 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小步子原则 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特别在当 今的信息时代,更暴露了行为学习理论的局限性。但它的积极 反应、及时反馈等原则今天仍被计算机辅助教学所采用。
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章
专题二 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
学习目标
▲ 能说出多媒体教室的主要设备; ▲ 会操作投影机、中央控制器、视频展示台、电子白板; ▲ 会把多媒体教室中的主要设备连接在一起; ▲ 能说出微格教室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 会利用校园网获取教育资源; ▲ 会利用因特网获取教育资源。
知识导学图
2. 虚拟实验室
虚拟实验室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创建的虚 拟的大型实验集成系统。
3. 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原是为网络成员(网民)方便交流而设计的虚 拟社会空间,如多用户空间(Muliti User Dimension) 和面向对象的多用户空间(User Dimension Objectorinted)。
4. 虚拟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Virtual Museum)又称为数字博物馆,是 运用数字、网络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 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
5. 网上学习系统
网上学习系统主要是指因特网上各站点设置的专用学习 系统。
二、因特网教育资源
因特网教育资源的类型可以有如下划分: 1. 根据信息发布者身份的不同 2. 根据是否出版的不同 3. 根据信息适用对象的不同 4. 根据是否收费 5. 根据媒体的类型 6. 根据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来划分
单元四│因特网环境与资源
一、因特网及其教育应用 二、因特网教育资源
一、因特网及其教育应用
因特网在教育中的应用属于远程教育的范畴,其教育功 能主要体现在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构成的“虚拟教 育系统”方面,如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社区、虚拟 博物馆、网上专门的学习系统等。
1. 虚拟教室
虚拟教室是指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构 筑成的教与学的环境,可使身处异地的教师和学生相互 听得着、看得见。
专题二 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
学习目标
▲ 能说出多媒体教室的主要设备; ▲ 会操作投影机、中央控制器、视频展示台、电子白板; ▲ 会把多媒体教室中的主要设备连接在一起; ▲ 能说出微格教室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 会利用校园网获取教育资源; ▲ 会利用因特网获取教育资源。
知识导学图
2. 虚拟实验室
虚拟实验室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创建的虚 拟的大型实验集成系统。
3. 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原是为网络成员(网民)方便交流而设计的虚 拟社会空间,如多用户空间(Muliti User Dimension) 和面向对象的多用户空间(User Dimension Objectorinted)。
4. 虚拟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Virtual Museum)又称为数字博物馆,是 运用数字、网络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 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
5. 网上学习系统
网上学习系统主要是指因特网上各站点设置的专用学习 系统。
二、因特网教育资源
因特网教育资源的类型可以有如下划分: 1. 根据信息发布者身份的不同 2. 根据是否出版的不同 3. 根据信息适用对象的不同 4. 根据是否收费 5. 根据媒体的类型 6. 根据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来划分
单元四│因特网环境与资源
一、因特网及其教育应用 二、因特网教育资源
一、因特网及其教育应用
因特网在教育中的应用属于远程教育的范畴,其教育功 能主要体现在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构成的“虚拟教 育系统”方面,如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社区、虚拟 博物馆、网上专门的学习系统等。
1. 虚拟教室
虚拟教室是指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构 筑成的教与学的环境,可使身处异地的教师和学生相互 听得着、看得见。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第2章

(1)ASF(Advanced Streaming Format)。 (2)系统的构成。 (3)ASF文件制作工具。
2.3.8 视听媒体与教学的关系
1.视听媒体的主要特性
(1)材料的逼真程度。 (2)构图。 (3) 技术水平。
2.视听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的优点
(1)视听教学媒体使课堂更具趣味性。 (2)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视听教学媒体改变了学习方式,减轻了 教师的劳动强度。
2.4 多媒体开发工具
声音工具 2.4.2 图形工具 2.4.3 多媒体动画工具 2.4.4 多媒体视频工具
2.4.1
2.4.1 声音工具
1.音频获取的途径 2 .数字波形声音的采集、编辑处理与 输出操作
(1)WAVEdit。 (2)Creative WaveStudio。
(2)计算机的缺点。
2.3 多媒体技术基础
2.3.1 多媒体技术概论 2.3.2 音频技术 2.3.3 视频技术 2.3.4 数据压缩技术 2.3.5 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 2.3.6 流媒体技术 2.3.7 光盘存储技术 2.3.8 视听媒体与教学的关系
2.3.1 多媒体技术概论
2.2.1 视觉媒体
2.投影器与投影教学
(1)投影器的基本原理与构造。 (2)投影器的种类。 (3)投影器的使用。 (4)投影器特有的教学功能。
2.2.2 听觉媒体
1.录音机
(1)录音机的特点。 (2)录音机的构成与原理。 (3)录音机在教学中的应用。
2.1.1 媒体的概念
2.3.8 视听媒体与教学的关系
1.视听媒体的主要特性
(1)材料的逼真程度。 (2)构图。 (3) 技术水平。
2.视听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的优点
(1)视听教学媒体使课堂更具趣味性。 (2)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视听教学媒体改变了学习方式,减轻了 教师的劳动强度。
2.4 多媒体开发工具
声音工具 2.4.2 图形工具 2.4.3 多媒体动画工具 2.4.4 多媒体视频工具
2.4.1
2.4.1 声音工具
1.音频获取的途径 2 .数字波形声音的采集、编辑处理与 输出操作
(1)WAVEdit。 (2)Creative WaveStudio。
(2)计算机的缺点。
2.3 多媒体技术基础
2.3.1 多媒体技术概论 2.3.2 音频技术 2.3.3 视频技术 2.3.4 数据压缩技术 2.3.5 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 2.3.6 流媒体技术 2.3.7 光盘存储技术 2.3.8 视听媒体与教学的关系
2.3.1 多媒体技术概论
2.2.1 视觉媒体
2.投影器与投影教学
(1)投影器的基本原理与构造。 (2)投影器的种类。 (3)投影器的使用。 (4)投影器特有的教学功能。
2.2.2 听觉媒体
1.录音机
(1)录音机的特点。 (2)录音机的构成与原理。 (3)录音机在教学中的应用。
2.1.1 媒体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
代表 人物 局限
局限
观点
掌握学习教学强调要关 心每个学生的发展,让 所有学生掌握在复杂社 会中求得自身发展所必 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学习理论的变量
允许学习的时间 毅力
教学的质量
理解教学的能力 能力倾向
学习条件理论
加涅
代表 人物 观点 观点
学习目标 分类
九段教学法
九段教学法
认知主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
观 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者所处的环境看作是刺激,而 把学习者在环境作用下所发生的行为看作是反应,他们 关注环境在学习者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斯金纳、程序教学
代 表 人 物
原 则
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 积极反映原则、低错误率原则、及时强化原则
认知主义
观 点
言语 信息 态度 智慧 技能
动作 技能
认知 策略
学习条件理论
学习条件理论
瓦根舍因克、 拉夫基
教学内容的选择
代表 人物 观点 策略
范例教学是借助精选教 材中的示范性材料使学 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 带规律性知识,并发展 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应选择一门学科最基本的知识,即基本概 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反映学科的基本结构
观 点
皮亚杰、鱼牛童话
代 表 人 物
原 理
情景
同化、顺应
意义 建构
学习环境 四要素
协作
会话
社会学习理论
关于学习行为的习得过程
关于决定人类学习行为的因素
观 点
关于人的行为的内在强化过程 关于自我效能理论
代 表 人 物
班杜拉、黄金公司
原 理
社会学习理论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 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模块二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刘俊强 主编
学习目标
了解影响教育技术形成的三个主要方面 了解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掌握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能够运用各种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与学
目录
第一节
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
第二节
学习理论
第三节 教学理论 第四节 视听教育和传播理论学习理论 第五节 系统科学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观 点
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才是 真正的学习
马斯洛、罗杰斯
代 表 人 物
原 理
同化、顺应
教学理论
发现教学理论 范例理论
发现教学理论
布鲁纳
代表 人物 局限
观点
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 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 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教学要从学生基础出发,适应学生的知识水 平和智力的发展水平
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经过精选的,能起范例 作用的,有助于学生迁移和应用
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
代表 人物 观点 缺点
理想化
“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 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 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 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 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
1
5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 学习更为具体,从而导致更好的抽象
2
4 3
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 下手,逐步升到抽象
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 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
传播理论
拉斯维尔传播模式
控制 分析 效果 分析 内容 分析
媒体 分析
受众 分析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讯息
编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行为作用于环境,而不是 环境作用于学习者。环境只是提供了潜在的刺激,而刺激能 否受到注意和加工,则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
加涅
代 表 人 物
原 理
信息加工理论、九段教学法
建构主义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 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 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视觉教育
试听教育
试听传播
教育技术
视觉教育以照片、无声电影为主 试听教育以有声电影、教学片为主 试听传播以研究传播效果为主 教育技术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
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
以教师为中心的媒体传播教学实践领域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实践领域
以系统方法为核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实践领域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 社会化学习理论
控制系统的变化是从外部环境到系统内部一 种信息的传递
控制系统中要具有一种可以用来调节系统状 态和功能的机制
控制系统都是一种动态系统,系统内部通 过不断地自我调节,来完成和持续系统自 身的稳定
信息论
模块二
谢谢观赏
试听教育与传播理论
试听感知规律 经验之塔理论 传播理论
视听感知规律
试听感知规律
双耳 效应
鸡尾酒 会效应
经验之塔理论
经验之塔理论基本观点
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语言、视觉符 号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 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 式之不足
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 体的,越往上则经验越抽象
编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讯息
海曼-弗朗克传播模式
系统论
L•V•贝塔朗菲 代表 人物
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 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 失去要素的作用
观点2 观点1
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 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 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控制论
控制系统要具有一个预定的稳定状态或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