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

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

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环节):1.发现并提出问题。

2.作出猜想和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

5.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

(相等/不相等)6.得出结论/提出新的问题7.交流与合作(评估)第1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电磁波)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的声音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声音是什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4.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波是具有能量的(声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

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

5.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其次,在气体中最慢(固>液>气)。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在水中约为1500m/s;在钢铁中可达到5200m/s。

影响声速的因素为介质和温度。

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乐音的特性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loudness,单位是分贝,用字母表示为dB)2.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3.声音的响度与○1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距离声源远近有关,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

4.声音的高低(尖粗)叫做音调(pitch)。

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5.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frequency)表示。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合为Hz。

例如,某人的脉搏是每分钟72次,即每秒钟1.2次,因此频率就是1.2Hz。

6.一般情况下,声源质量越大,发出的音调越低。

7.声音的品质叫做音色。

音色与声源本身的材料、结构等有关。

注意点:○1响度小,声源振幅不一定小,还可能与距离声源远近有关;○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变,音调不变;○3听音调可以判断机器是否损坏,瓷器是否完好、瓜果是否成熟;○4一部分乐器是空气柱振动而发声,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8.乐音是声源做规则振动产生的,可以用响度、音调和音色来描述它的特性。

人们常将响度、音调和音色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噪音及其控制1.从生活角度来说,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叫做乐音,波形是有规律的;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叫做噪音,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苏科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苏科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苏科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4.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6.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7.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二章物态变化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物态变化:(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5.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6.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7.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雾、露――――液化(2)雪、霜――――凝华8.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第三章光现象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2.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3.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苏科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苏科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苏科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声现象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4.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6.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7.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二章物态变化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物态变化:(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5.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6.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7.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雾、露――――液化(2)雪、霜――――凝华8.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第三章光现象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2.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3.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完整版)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详细全面精华)

(完整版)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详细全面精华)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 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

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

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一、力和力的作用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

2.力的单位:牛顿(N)。

3.力的合成:合力是多个力合成后的结果,可以通过合力图或分解力图进行分析。

4.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拉力等。

5.力的效果: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速度发生变化、方向发生变化。

二、运动的规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若外力合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a=F/m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会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三、机械能和能量转化1. 动能和动能定律:物体的动能等于其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

E_k = 1/2mv^22.势能:物体由于位置的不同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化学能等。

3.机械能定理:当仅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动能增加,势能减小;当弹力做功时,物体的动能减小,势能增加。

4.能量的守恒定律:封闭系统内,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保持不变。

四、功和功率1.功的定义:当力沿着物体的运动方向作用时,力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乘以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

W=F·s2.功的单位:焦耳(J)。

3.功率的定义:力对物体所作的功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P=W/t4.功率的单位:瓦特(W)。

五、浮力和压强1.浮力及其原理: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作用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排挤掉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2.在同位和异位的介质中,物体受到的浮力相等;浸没物体所受浮力等于所排挤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3.压力及其计算方法: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P=F/A4.压强及变化: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大小,压强随着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增大。

六、机械波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波是能够传递能量的一种波动形式,需要介质的存在,分为横波和纵波。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doc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doc

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XX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XX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2017-07-02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XX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XX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我们听到的声音通常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v固﹥v液﹥v气。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人耳到声源的距离有关系。

6.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其波形是杂乱无章的.7.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2)在传播过程中;(3)在人耳处。

8.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9.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10.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应和被测物体接触,且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声音
一.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

都可以作为声源。

发声
的物体一直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能使人耳鼓膜振动,让人觉察到声音的存在。

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这表示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回声是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的。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

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是指,声音在空
气中传播的速度,340m/s,应记住。

二.声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声音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大小,增大响度的目的是使声音更响亮,听清来更清楚。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
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

(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
的单位为赫兹,Hz)
女子的音调比男子高。

3.音色:不同的发声器,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即使发生的响度和音调相同的声音,
我们还是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声音的另一因素,音色不同。

三.噪声
1.噪声: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

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乐音: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

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3.噪声的危害
4.噪声的控制
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
(1)控制噪声在声源。

(2)阻断噪声传播。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是20Hz-20000Hz之间,称为可听声。

频率高于20000Hz 的称为超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还能成像等特点。

第二章物态变化
一.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
1.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的存在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2.温度的测量
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
(1)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用外焰加热。

(2)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以免洒出酒精引起火灾。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以免引燃灯内酒精。

(4)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用湿抹布扑盖。

3.温度计及使用
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水银、酒精、煤油)
温度计正确使用方法:
(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2)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与容器壁接触)
(3)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温度计需与被测物体接触
(4)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对于不准确的温度计测到的温度与它的实际温度之间的关系是,实际温度为: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汽化的方式:
(1)蒸发
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发生,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汽化现象,吸热致冷。

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

(2)沸腾
特点: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

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规律:不断吸热,温度持续不变。

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现象。

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是气体遇冷放出热量或压强增大由气体直接变为液体的现象。

3.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闻不到的。

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沸腾前,底部开始有气泡,气泡上升变小,当沸腾时,底部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水蒸气散到空气中。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体转变为液体的现象。

(1)晶体熔化
特点:溶化时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溶化前后温度不断上升。

条件: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规律: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过程状态:固态——固液混合态——液态
(2)非晶体熔化
不断吸热,不断熔化,不断升温,没有熔点。

过程状态:固态——软——稀——液态
2.凝固:物质由液体转变为固态的现象。

(1)晶体凝固
条件: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规律: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3)非晶体凝固:不断放热,不断凝固,不断降温,没有凝固点。

3.熔化和溶化不要混淆,前者表示物质从固体变成液态的过程,而后者表示一些溶质溶化在溶剂中的过程,如盐溶于水变成盐水。

4.同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5.常见的晶体非晶体:
玻璃、石蜡、松香是非晶体,冰、海波、萘是晶体。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有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

升华吸热,有致冷的作用,例如干冰。

2.凝华:物质有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

凝华放热。

3.自然现象:露、雾和云都是水蒸气液化现象。

雪和霜都是水蒸气凝华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