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探地质编录2

合集下载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技术要求6(山地和钻探工程)2、浅井地质编录,3、坑道地质编录(2008.7)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技术要求6(山地和钻探工程)2、浅井地质编录,3、坑道地质编录(2008.7)

⑸文字记录和采样 采用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DZ/T0078 93) 0078— ①采用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 (DZ/T0078—93 )A5 的格式进行记 文字记录的内容应与素描图上的内容完全一致。对不同的岩性层、 录。文字记录的内容应与素描图上的内容完全一致。对不同的岩性层、 含矿层( 蚀变带、 含矿层(体)、蚀变带、断层及破碎带等界线的井深以界线与基线交点 的读数为准,井壁地质现象以及样品、标本、产状等位置, 的读数为准,井壁地质现象以及样品、标本、产状等位置,则以水平投 影在基线上读数为准。 影在基线上读数为准。 文字记录应针对主要地质体或地质现象,有择重的进行。 ②文字记录应针对主要地质体或地质现象,有择重的进行。例如描 述矿层( 要抓住矿石特征,重点记录反映矿石成因的特征和现象, 述矿层(体),要抓住矿石特征,重点记录反映矿石成因的特征和现象, 描述断层应记录断层特征(断层面、破碎带、两盘相对移动方向等) 描述断层应记录断层特征(断层面、破碎带、两盘相对移动方向等), 反映断层性质和破坏程度。并进行照相。 反映断层性质和破坏程度。并进行照相。 ⑹采样工作 浅井样槽一般布置在反映矿层走向的编录壁上, 浅井样槽一般布置在反映矿层走向的编录壁上,一般呈铅直状连续 布置。当矿层薄、样品数量少时,样槽也可呈斜向(垂直矿层)布置。 布置。当矿层薄、样品数量少时,样槽也可呈斜向(垂直矿层)布置。 刻槽样规格类同探槽 。
3.坑道(平硐) 3.坑道(平硐)地质编录 坑道
⑴准备工作 编录组一般由2—3人组成。 人组成。 ①编录组一般由 人组成 ②首先进行施工质量验收和安全检查 。 随施工进展及时在现场分段进行编录、采样, ③随施工进展及时在现场分段进行编录、采样,以便坑 壁支护。 壁支护。 清洗坑壁后,编录人员纵观有关地质现象,讨论导线、 ④清洗坑壁后,编录人员纵观有关地质现象,讨论导线、 分层、采样位置等。 分层、采样位置等。 工具、材料准备:除一般用品外,必备基线桩( ⑤工具、材料准备:除一般用品外,必备基线桩(钢钉 或铁钉)、吊锤、标杆、油漆、安全帽、照明灯具等。 )、吊锤 或铁钉)、吊锤、标杆、油漆、安全帽、照明灯具等。

钻孔地质编录详细介绍

钻孔地质编录详细介绍

钻孔地质编录细则《新疆哈密市突出山铁矿普查》项目组二○○五年八月钻孔地质编录细则一、目的、布设原则钻孔施工目的是为查明地表矿(化)体的产状、形态、厚度、矿石组合及品位等地质特征向深部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控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远景,并为储量计算提供依据。

其部署本着由已知到未知,由浅部向深部,对地表出露较好、具有一定规模,且对应有明显激电异常的矿(化)体首先部署此项工作。

本细则根据《地质矿产勘查标准汇编》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并结合以往钻探工作综合编写。

二、开孔前的准备工作1.编录人员首先应认真学习设计,明确所要施工钻孔的目的、任务及对钻孔的各项要求,熟悉已有地质资料,了解钻孔施工处的地层、构造、矿化蚀变等地质情况,为编录工作打下基础,并认真编制和填写设计勘探线剖面图、《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设计柱状图)》。

2.钻孔开钻前,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要提前10—15天到实地根据钻孔设计的孔位用罗盘和皮尺结合GPS、工程后方交汇或者地形图确定钻孔定位。

布孔后孔位用木桩作标记,木桩上用油漆标注钻孔号,以便机台及时平整机场。

孔位后不得擅自移动,在平整机场后再次用后方交汇法验证孔口位置,确保孔位未移动。

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向机台下达《钻孔定位通知书》。

格式见表2。

3.机台将钻塔、钻机安装完毕,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要到现场进行安装验收。

验收项目主要有:钻孔位置是否移动、检查和校正钻孔水平程度(罗盘测量)、钻孔立轴、钻孔天顶角及岩心收集装置(岩心箱,岩心牌等)。

验收合格后,签发《钻孔安装验收书》。

4.钻孔安装验收合格后,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填发《钻孔开孔通知书》,并应向施工人员详细介绍钻孔施工目的,地质情况及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严格保证钻孔质量,确保六大指标的实施。

岩心的清洗整理至编号等一整套工作应由钻机各班记录员承担。

ZK××地质设计书表1设计孔深钻孔类别设计方位角施工机号设计倾角钻机类型钻孔定位、安装通知书表2No批准(技术负责、分队长签名)按照地质设计于勘探线(工程具体位置)(或其坐标:X Y H )布置了(工程号)设计孔深米,方位角,倾角(坡度)其它要求:地质组长探矿组长水文地质组长(员)测量组长年月日附注:本通知书一式三份,地质组保存并通知测量组和中安装队。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3.9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二)》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3.9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二)》

39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二〕五、岩心采取率、获得率的计算〔一〕岩心采取率岩心采取率是指钻进过程中所取岩心长度与钻孔进尺长度之比的百分数。

可分为回次岩心采取率、分层岩心采取率和全孔岩心采取率。

1回次岩心采取率回次岩心采取率是指每一回次所采取岩心实际长度与该段岩心所代表的实际进尺之比〔图3-27〕。

计算公式如下: %100⨯+-=∑C B A L L L L X 回次〔6-12〕式中 回次X ——回次岩心采取率; ∑L ——回次岩心采取长度之和〔岩心取出后,将能够合拢在一起的直接量出长度;不能合拢在一起的,装入同规格的短岩心管里量长度;最后把两种长度加在一起〕,m ;A L ——本回次进尺,m ;B L ——本回次残留岩心长度,m ;C L ——上回次残留岩心长度,m 。

图3-27 回次岩心采取率计算示意图∑L-回次岩心采取长度之和;L A -本回次进尺;L B -本回次残留岩心长度; L C -上回次残留岩心长度实际工作中,岩心在钻进中磨损较大〔尤其是软岩层〕。

因此残留进尺与实际残留岩心之间差异很大,所以经常不考虑残心,故回次岩心采取率用下式计算: %100⨯=∑AL L X 回次〔6-13〕式中符号意义同〔6-12〕。

2分层岩心采取率分层岩心采取率是指每一岩层的分层采长与其钻探厚度〔分层进尺〕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100⨯=∑L L X 分分层 〔6-14〕式中 分层X ——分层岩心采取率;∑分L ——同一岩层所取岩心总长度,m ; L ——同一岩层钻探厚度〔即岩层底界面深度-顶界面深度,实质上就是分层进尺〕,m 。

3全孔岩心采取率全孔岩心采取率是指全孔要求取心孔段所采取的岩心总长度与取心孔段总进尺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100h ⨯=∑HX 全孔〔6-15〕式中 全孔X ——全孔岩心采取率; ∑h ——全孔要求取心孔段所取岩心总长度,m ;H ——要求取心孔段的总进尺〔当全孔都采取岩心时,“H 〞为孔深〕,m 。

水文地质钻探地质编录要求

水文地质钻探地质编录要求

水文地质钻探地质编录要求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内容一般包括:除描述岩芯的岩性、结构、构造外,应重点描述岩芯的块度、坚硬程度、风化程度、裂隙发育程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及发育深度。

1.岩心编录1.岩心编录程序:2.抄录班报表的回次进尺、施工方法(钻探方法、扩孔孔径、变径及其深度)有关的水文地质现象记载。

3.校正回次位置及填写岩心标签。

4.整理岩心,检查上下顺序,校正岩心长度。

5.鉴定岩性,确定分层位置,填写分层标签,并分层取代表性鉴样及分析样品(注明取样深度)。

6.终孔后,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将岩心按顺序装箱保存。

2.岩心描述的顺序及内容1.基岩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结构、矿物成分、岩心破碎情况(岩心形状)、岩心采取率、节理、裂隙和岩溶的发育程度、充填情况及充填物、断层擦痕、断层泥及其充填物、风化程度、化石、层与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性质、矿化特征、蚀变现象、构造破碎情况及次生变化等。

2.测量岩心标志面(层面、片理面、断裂面、接触界线等)与岩心轴夹角。

3.岩层、矿化、蚀变在小范围内有所变化时应丈量出具体深度并注明。

4.选择有地质意义且具有代表性的岩(矿)心,作大比例尺素描图并进行照象,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5.钻孔内岩性分层时应注明上下两层岩石的接触关系。

如渐变关系、侵入关系等。

6.记录内容要求繁简适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对矿心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和构造部位等应详细描述。

7.岩心块度的划分:大于20厘米为长柱状;10-20厘米为短柱状;小于10厘米为扁柱状;大于5厘米为块状;2-5厘米为碎块状;小于2厘米为碎屑状、粉末状。

若为块状,需对块体形态做大致描述,如楔块状、菱块状、团块状等。

8.松散岩层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湿度、成分(粒度成分及百分含量)、磨圆度、分选性、结核、包裹体、结构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特征、胶结程度及胶结类型、化石等。

8.松散岩层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湿度、成分(粒度成分及百分含量)、磨圆度、分选性、结核、包裹体、结构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特征、胶结程度及胶结类型、化石等。

钻孔地质编录

钻孔地质编录

工程地质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地质部二○一二年三月钻孔原始编录重点提示1.注意开孔及终孔验收。

2.编录前检查钻探班报表,整理岩矿心并照相。

3.残留岩心处理。

(1)认定:回次岩心长>回次进尺。

(2)处理:该回次采取率按100%计,超出部分岩心依次上推,并重新计算影响到的回次采取率。

(3)砂、粉状及不同岩性的反循环岩心不准上推。

4.观察分层:每一分层界线处都应放入分层隔板。

5.换层井深计算:(1)回次内换层:孔深=上回次孔深+本回次进尺(岩心长÷采取率)。

(2)两回次间换层:孔深=上回次止孔深。

(3)空回次换层:孔深=上回次止孔深+空回次进尺的一半。

6.分层采取率分层井深是重要计算、记录数据。

7.布样原则:遵守“五不”原则,即同一件样不跨孔径、不跨不同的矿种、矿层,不跨矿石类型及品级、样品厚度不超过可采厚度,不跨采取率相差大的回次。

8.每件样都应在岩心箱内放入采样隔板,计算样品井深(同于分层井深计算)。

9.注意钻孔六大质量指标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钻进及采心工艺有无造成风氧化矿石的贫化问题。

10.采样质量检查:布、采井深吻合性,重量误差。

11.钻孔柱状图:据编录资料、用计算机成图(非素描图)。

目录1 钻孔布置及编制钻孔设计书 (1)1.1钻孔布置 (1)1.2钻孔设计书编写 (3)2开孔及终孔验收 (3)2.1开钻前检查验收 (3)2.2终孔验收 (3)3.钻孔编录准备工作 (8)3.1业务准备 (8)3.2工具、材料、表格准备 (8)4.检查钻探班报表,整理检查岩矿心 (8)4.1现场指导 (8)4.2检查钻孔班报表 (8)5.检查处理“残留岩心” (9)5.1残留岩心认定 (9)5.2残留岩心处理原则 (10)5.3回次记录 (10)6.观察分层 (11)6.1岩心照像 (11)6.2记录回次数据 (12)6.3地质观察 (12)6.4分层 (13)7.布样 (16)7.1布样原则 (16)7.2夹石及岩脉剔除原则 (17)7.3矿层的顶底板控制样 (18)7.4布置化学样品 (18)8.地质记录描述 (19)8.1描述观察的主要目标层 (19)8.2观察及描述的主要内容 (19)8.3测量轴夹角 (20)8.4钻孔编录用语及代号 (21)9.质量检查及资料整理 (21)9.1质量检查 (21)9.2钻孔资料整理 (22)10.钻孔柱状图的编制 (22)10.1柱状图编制必须的资料 (22)10.2柱状图的格式及内容 (22)11.资料成果 (26)钻孔原始地质编录1 钻孔布置及编制钻孔设计书1.1 钻孔布置1.1.1 不同阶段钻孔布置①预查钻:可以在矿致异常或矿(化)体的有利部位布置个别钻孔,验证、了解矿体的存在、延深、产状、厚度、质量等;②普查钻:按确定的工程间距布置稀疏钻孔,圈定333资源量;1.1.2 矿体产出的形态特征与布钻的关系①矿体形态较简单—适合布钻,反之适合坑探(图1);图1 矿体形态与钻坑工程②矿体有益组分(品位)较稳定—适合布钻,反之适合坑道;③矿体产状的影响:直孔:矿体倾角较缓,适合布置直孔。

钻探工程地质物探编录实施细则

钻探工程地质物探编录实施细则

钻探工程地质物探编录实施细则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1:25万铀资源评价项目钻探工程地质物探编录实施细则西北地质局211地质大队2006年5月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1:25万铀资源评价项目钻探工程地质物探编录实施细则根据EJ/T 1159,2002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工程地质物探编录规范~以及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1:25万铀资源评价项目设计书~结合本区铀资源自身特点特制定本细则~以利于野外编录。

一、技术要求?、地质编录1、地质编录做到真实准确2、地质编录做到具有统一性? 图例采用《GB 958,8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 原始记录、通知和编录表格按照EJ/T 1159,2002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工程地质物探编录规范附录A,附录P? 根据区内地层出露情况~系统采集岩矿石标本~确定颜色、色标~建立岩石定名标准和粒级划分标准及岩石颜色系列标准。

? 地层层序划分。

由于西北地质局211大队在该区从未做过地质修测及其它地质工作~因此对本区的地层单元~沉积韵律~岩性岩相~地层厚度~标志层等划分资料~应以收集该区青海油矿管理处有关钻孔和该区区域上的相关资料~特别是石地26,的资料对该区钻孔的设计以及其它指导性工作都起1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程标号:按照GB 9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钻孔编录一般采用1:100比例尺~对测井发现的重要矿化段进行1:50重复检查编录3、编录人员应及时到现场检查了解钻探进展情况~并及时编录。

原则上不允许隔日编录,地质编录与物探、水文编录应同时进行~编录的回次、进尺、岩矿芯长度应一致。

4、编录纸质应优良~图件用2H绘图铅笔和防水黑色墨水绘制~以利于保存。

?、物探编录技术要求1、采用FD,3010进行γ和γ,β照射量率功能测量~与地质编录同步进行~记录的岩,矿,芯长度及位臵与地质编录一致。

物探编录工作应在终孔测井前结束。

对测井发现的铀矿化段进行重复、检查编录。

地质编录(大全5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地质编录(大全5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地质编录(大全5篇)第一篇:地质编录钻孔岩矿心地质编录(一)、编录前的检查工作1、钻孔编录必须随施工在现场进行,对钻孔质量进行监督,有关情况随时向技术负责人汇报。

认真检查班报表及各种记录、岩心的清洗整理编号及存放情况等一整套工作,要准确无误,如发现错误应及时和向本台机长或组长提出修改。

及时检查机台是否按有关规定进行简易水文观测、孔深测量、钻孔弯曲度测量工作,超差时应及时向上级汇报妥善处理。

预见矿层时要及时向机台提供“见矿通知书”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钻探质量。

2、岩(矿)心丈量后,核对各种原始和计算数据,确认各数据值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岩(矿)心描述。

对每一段岩(矿)心均应进行详细观察描述。

为了避免重复,一般按不同岩性、不同矿层或矿石类型进行分层记录,逐项填入地质记录表中。

厚大的单一岩(矿)层必须进行系统观察,以免遗漏地质现象,但可隔几个回次描述一次。

(二)、岩(矿)心描述内容(1)岩(矿)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化特征、蚀变现象、构造破碎情况及次生变化等。

(2)测量岩心标志面(层面、片理面、断裂面、接触界线等)与岩心轴夹角。

(3)岩层、矿化、蚀变在小范围内有所变化时应丈量出具体深度并注明。

(4)选择有地质意义且具有代表性的岩(矿)心,作大比例尺素描图并进行照象,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5)钻孔内岩性分层时应注明上下两层岩石的接触关系。

如渐变关系、侵入关系等。

(6)记录内容要求繁简适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对矿心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和构造部位等应详细描述。

(三)、样品采集随着工程进展,及时划样、采样。

要求各种样品均具有代表性。

采样小组应实地检查、现场核对岩(矿)心。

采样前应布样、填写分样牌、计算样品孔深,切忌混样及样品串号。

样品采集后,地质组长或技术负责应及时对所采样品质量进行检查,并填写质量检查卡。

采集样品有化学样、光谱样、物相分析样、岩矿鉴定样、小体重样等1、化学样目的是通过对样品的化学分析,了解矿石中金属矿物的含量,查明矿石质量,确定矿体与夹石、围岩的界线,并作为储量计算的主要依据。

地质编录规程6.28(2)

地质编录规程6.28(2)
3.5.2.2 含矿层及矿(化)体的分层 对不同的含矿层,不同的矿体、矿化类型、含矿岩石、矿石工业品级及蚀变类型都应进行划分。分层之后,还要对矿(化)体部分按取样长度规定及矿体内部结构划出采样位置。 在分层确认的基础上,在现场用油漆标注各种岩、矿体分界线及断层、裂隙界线,并加注矿区统一拟定的代号,使其醒目,便于投影作图和记录。 3.5.2.3 无矿化岩层的分层 要求按矿区填图单元,结合岩石组合、构造、蚀变等变化特征进行分层。结合野外地质标志将岩性、成分、结构、构造、生物组合等具明显特征,显著区别于相邻地质体的地层或岩石,划分为不同的岩性层或岩相带等。对于重要的构造界面,如断层的位置、性质、断层面(带)特征等也应进行划分、描述。 在具体编录中无论是文字记录或是作图,都要求对图上宽度大于1mm,长度大于3mm的不同岩性层进行划分。
3.5 观察、分层与布样 3.5.1 地质观察: 编录人员都应该认真参加地质观察。对地质现象的观察研究要认真、细致、全面、系统。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形态、大小等数据要准确,采集标本、样品的规格和数量要满足要求。 地质观察应运用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理论,观察岩石中矿物组分、结构、构造及其变化,确定岩石名称;观察岩石的蚀变类型、蚀变矿物及含量、蚀变程度、蚀变分带等以及与矿化的关系;观察矿(化)体厚度、矿石自然类型及工业品级(目测含量)等;观察断裂、裂隙分布位置、断层破碎带特征及宽度、断层性质、切割矿体程度等,目的是详细划分不同的岩性层、掌握蚀变或矿化(体)赋存位置、成矿有利因素、矿体破坏情况等。
3.6 绘图 地质编录的原始图件分为素描图及非素描图两类。以其编图过程又可分为手图及清图。 3.6.1 素描图类 探槽、探井及坑道必须在现场绘制纸质工程素描图 素描图必须绘于方格米厘纸上:素描图应绘于质量符合要求的方格米厘纸上,图纸精度以方格米厘纸精度为准。 素描图应参照实际勾绘地质体形态:在选择工程素描的投影点时,要求能基本控制地质体的大致形态:呈直线形态的界线,只需在直线的两端各选一个点投影,然后连接两点即可;呈弧形线的界线,投影点选择至少三点,两端及中间弧顶一点;波浪形界线,投影点可全部选择在波峰顶上或选择在波谷底处,再用钢卷尺测出波峰至波谷距离,并参照实际形态勾绘;断层破碎带或地质透镜体,投影点的选择,要以能控制住破碎带宽度、断层面形态和透镜体的尖灭端或膨大部份为原则。并参照实际形态勾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岩矿心拍照
在检查、整理岩矿心后,应将每箱岩矿心依次用数码相 机拍照存档。
2.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
(1).回次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 回次岩(矿)心采取率=本回次提取的岩心总长/本回
次进尺数×100%,若回次岩心采取率超过100%,即岩心 总长大于回次进尺时,一般皆为残留岩心所引起。其处理方 法是:进尺数不变,修改岩心实长数字,将回次岩心采取率 超过100%的部分(即岩心实长比回次进尺多出的部分), 依次往上一回次推。若上一回次的岩心实长由于加上推上来 的岩心长比进尺数大,回次岩心采取率又超过100%时,继 续往上推,一般只能往上推三个回次,如果回次岩心采取率 仍大于100%时,则通知机长或当班班长查明原因。
②.本回次换层位置大于岩心长度的50%时:a 无残留岩 心时:换层孔深=本回次终止孔深-本回次下层岩心长/本回 次采取率;b有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本回次孔深-本回次 残留岩心长-本回次下层岩心长/本回次岩心采取率。
两个回次间换层: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上回次残 留岩心长/上回次岩心采取率。
空回次内换层: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空回次进尺 的二分之一(是否二分之一,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钻孔天顶角、方位角测量及要求
钻孔天顶角、方位角一般要求斜孔每钻进50米,直孔每钻 进100米测量一次钻孔天顶角和方位角(当天顶角弯曲超过5度 时,测斜间距应按斜孔对待)。钻孔换径或见主矿体时,均应 加测天顶角和方位角。天顶角弯曲每百米要求:直孔不超过2 度,斜孔不超过3度。
4.钻孔孔深测量及要求
岩心牌 表3
队 分队
矿区 孔 深 米至 残留岩心 提升回次
记录员
孔号
米,进尺

米,岩心长度 米
,岩心编号及块数
年月日
(4)岩心箱编号
岩心箱装满后,用油漆在每一箱的侧壁注明:矿区名称, 钻孔编号,起止孔深,起止岩(矿)心编号及岩心箱顺序号, 最后一箱要写上“终孔”二字。
(5)岩心长度丈量
编录前应先对岩(矿)心进行丈量:测量岩(矿)心的长度 时,不论岩(矿)心磨损程度如何,都应将各段紧密连接, 放平丈量。若发现岩(矿)心有人为拉长现象,则应重新测 量,并通知当班记录员修正。采出的岩(矿)心,如果有沿 纵柱劈裂为两块或数块的现象,就应先检查各块是否属于同 一圆柱体,然后再连接丈量。
心的回次是第四回次;分母“3”表示本回次提取岩(矿)心的总块数是3块;分子 “2”表示岩(矿)心为本回次中的第二块。
(3)岩心牌
在每回次提取的最下一块岩(矿)心和下一回次第一块岩(矿)心之间, 放置一块用铅笔填写的岩心牌,以隔开两次提取的岩(矿)心。没有取得岩 (矿)心的回次也要填写岩心牌,并在岩心牌上注明,岩心牌用2H-4H铅笔填 写,岩心牌见表3。
设计孔深
钻孔类别
设计方位角
施工机号
设计倾角
钻机类型
孔深 (米)
理想柱状图
实际柱状图
岩矿石名称 及地质简述
质量要求 钻进技术措施 备注
2.钻孔开钻前,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 要提前10—15天到实地根据钻孔设计的孔位 用罗盘和皮尺结合GPS、工程后方交汇或者 地形图确定钻孔定位。布孔后孔位用木桩作 标记,木桩上用油漆标注钻孔号,以便机台 及时平整机场。钻孔定位后不得擅自移动, 在平整机场后再次用后方交汇法验证孔口位 置,确保孔位未移动。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向 机台下达《钻孔定位通知书》,格式见表2。
4.钻孔安装验收合格后,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填 发《钻孔开孔通知书》,并应向施工人员详细介绍 钻孔施工目的,地质情况及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严 格保证钻孔质量,确保六大指标的实施。岩心的清 洗整理及编号等一整套工作应由钻机各班记录员承 担。
(二)、钻孔施工后的地质技术管理工作
1.岩心管理
(1)岩(矿)心排放入箱
钻探地质编录
2008年3月1日
钻探工程是地质普查、详查、勘
探的主要手段,钻探地质编录内容包
括:1、钻孔施工前、钻孔施工后、终
孔的地质技术管理工作;2、钻孔岩矿
心地质编录;3、岩矿心管理和处理工


一、钻孔施工前、钻孔施工后、终 孔的地质技术管理工作
(一)、开孔前的准备工作 (二)、钻孔施工后的地质技术管理工作位、安装通知书
表2
No
批准(技术负责、分队长签名)
按照地质设计于 勘探线(工程具体位置)(或其
坐标:X Y H
)布置了(工程号)设计孔
深 米,方位角 ,倾角 。
其它要求:
地质组长
探矿组长
水文地质组长(员)
测量组长
年月日
附注:本通知书一式三份,地质组保存并通知测量组和安装队
3.机台将钻塔、钻机安装完毕,技术负责及编 录技术员要到现场进行安装验收。验收项目主要有: 钻孔位置是否移动、检查和校正钻机水平程度(罗 盘测量)、钻机立轴、钻孔天顶角及岩心收集装置 (岩心箱,岩心牌等)。验收合格后,签发《钻孔 安装验收书》。
(一)、开孔前的准备工作
1.编录人员首先应认真学习设计,明 确所要施工钻孔的目的、任务及对钻孔的 各项要求,熟悉已有地质资料,了解钻孔 施工处的地层、构造、矿化蚀变等地质情 况,为编录工作打下基础,并认真编制和 填写设计勘探线剖面图、《钻孔地质技术 设计书(设计柱状图)》。
ZK××地质设计书
表1
岩(矿)心经整理后,按先后次序排好(最后取出的岩(矿)心先装,最 早取出来的岩(矿)心后装),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一排排放入岩心 箱中。
(2)岩(矿)心编号
岩(矿)心放入岩心箱后,对长度大于5厘米和虽小于5厘米但较完
整的岩(矿)心用油漆进行编号,如:4 2 ,其中整数“4”表示提取岩(矿) 3
(2).分层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 分层岩(矿)心采取率=分层各回次取出的岩心总长/
(分层下界孔深-分层上界孔深)×100%。岩心采取率全 孔大于70%,矿层及顶底板围岩5米内采取率大于80%。
(3).换层孔深计算方法
一个回次内换层有下列两种情况:
①.本回次换层位置小于岩心长度的50%时:a 无残留岩 心时: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本回次上层岩心长/本回 次采取率;b有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上回次孔深-上回次 残留岩心长+本回次上层岩心长/本回次岩心采取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