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word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设计第9课说“木叶”-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设计第9课说“木叶”-

说“木叶”【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示意性的理论。

(2)认识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固性特色,提升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意会力。

2.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取的能力剖析诗歌同类现象。

(2)指引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优秀阅读习惯。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用诗句的优盛情蕴来感动学生,创建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忱,使学生感觉我们中华民族深沉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加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课重难点】教课重难点为运用文中论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课用时】一课时。

【教课过程】一、导入上一篇课文我们学习了《字斟句酌》,知道了文字与思想感情之间存在着亲密关系,无论阅读与写作,我们都要有一字不愿放松的谨严精神。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可贵的精神再次走进中国古典诗歌的奇特世界,去深入咬嚼一番。

请填充:,不尽长江滔滔来。

什么是落木?——就是树叶那杜甫为何不用树叶、枯木,而用落叶?(议论纷纷)这个问题我们仍是讨教专家给我们解答吧!二、作家简介林庚:毕业于清华大学并担当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楚辞研究、唐诗研究堪称林庚教授“双璧”。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了有名的“盛唐气象”论,还对盛唐诗歌进行了艺术归纳———“少年精神” 。

三、研读课文,议论问题1.时至深秋,《说“木叶” 》一文出现堪称恰逢其时。

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何?——树。

2.同学们说那是树,我说是木,能够吗?请生物科代表告诉我们,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差异?——用生物学的观点说,两者没有差异。

3.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差异,为何我们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的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得形象是大不同样的,有同学能谈谈它们分别是如何的形象吗?启迪:像姑娘仍是像小伙,像如何的姑娘小伙子?明确:树——枝繁叶茂、洪亮葱郁,蓬蓬松松(像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木——木头、木板、木材,枯竭、孤独、笔挺、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汉)4.树与木这样的差异,主要原由在什么地方?明确:树——茂盛的枝叶和密密丛丛的浓荫,有饱满浓重之感(枝繁叶茂,浓阴匝地)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旷冷清,让人联想到落叶。

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说课稿

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说课稿

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内容为《火影忍者》中木叶村的介绍与分析,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火影忍者》这一动漫作品所描绘的世界观及其中的主角–漩涡鸣人和他身处的村庄–木叶村。

二、教学目标1.掌握动漫作品《火影忍者》中木叶村的基本特点、历史地位、发展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2.深入了解漩涡鸣人作为主角的特点,从主角出发对木叶村的分析加深对全作世界观的认知。

3.培养学生在语言运用、思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木叶村的基本特点,掌握它的位置、发展历史、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2.初步领会漩涡鸣人与木叶村的关系,掌握鸣人作为主角的性格特点,并从这个角度出发对木叶村进行深入分析。

四、教学难点1.如何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并表达出来。

2.在给出多方位信息的前提下,进行精准思考和分类,得出准确答案。

五、教学方法1.全课问答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2.组内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思考和总结,展示出不同的思路和见解。

3.板书分析法:对箭头、图标等具体细节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能更好地记忆并理解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先提问:“大家观看过《火影忍者》这部动漫作品吗?”然后,简要介绍《火影忍者》的故事背景及其主角。

2. 学习环节2.1 木叶村的基本情况•木叶村的位置及与其他村庄的关系;•木叶村的发展历史;•木叶村的影响到底有哪些。

2.2 漩涡鸣人•漩涡鸣人的性格特点;•漩涡鸣人对木叶村与其他人的影响。

2.3 分析和总结在基本知识介绍完毕后,让学生围绕主题,分组进行小组内讨论,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3. 展示环节让学生依次展示组内的研究结果,进行问题的检验和答案的对比,力求得出最准确的答案。

4. 总结环节结合学生的讨论和展示结果,总结本课程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思考并总结方法、技巧,以便在之后的学习中能逐渐提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说木叶》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一、说教材《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5册第3单元,必修五第三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学习本单元,在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参照选文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评论。

同时,因为本单元课文不同与以往学习的文学作品,都是论说性的,一次在阅读方法上应该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重难点)2、积累古诗词句;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说学生高中学生阅读的文艺评论并不多,加上文艺评论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但只是蜻蜓点水,走与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感到难懂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将文章讲透。

三、说教法:整体把握--重点研读--拓展延伸--课堂训练四、说教学过程1、感知文本,把握字词。

目的:积累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2、初步感知课文2、整体把握文本,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

安排以下一些环节 --这些环节意在突出落实重点(一)、速读1-3段,简说下列问题:(略说)1、第1段中心句?(举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2、第2段中心句?(对“木叶”和“树叶”两个词,古诗人多用哪个?)3、第3段,说明“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木叶”的 象征意义
课堂反馈:收集学生的问题,进行 答疑解惑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认真完成,独 立思考,按时提交
作业检查:教师批改,及 时反馈,针对指导
作业评价:根据完成情况, 给予相应等级或分数
教学重点
理解“木叶”的含义和作用 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探究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表现, 评估教学效果
作业批改:通过批改学生的作 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 况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成绩评估 学生的学习效果
家长反馈:通过家长反馈了解 学生的学习情况
反馈机制
课堂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业与测验:布置作业和测验,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 家长反馈: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状况,促进家校合作。
学生意见调查:定期进行学生意见调查,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汇报人: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跳 跃性
深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 意义和表达技巧
理解“木叶”的概念和含义
体会诗歌中“木叶”所表达 的深层情感和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课文。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创设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通用5篇)

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通用5篇)

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通用5篇)高三语文《说木叶》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本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

三篇课文都阐述诗歌鉴赏的知识,《说“木叶”》排在第二篇,也可看做恰恰是第一篇《咬文嚼字》的范例。

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作者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思路清晰,说理形象透彻,便于接受。

学习本文,一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另一面可以引领学生学习文艺随笔本身的写作特点。

二、说学情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体验,学习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具备鉴赏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解能力。

随着我校课堂改革的发展,学生普遍适应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但对诗歌鉴赏相关的题目存在畏难情绪、惰性思维,对本文的难度预期值较大,影响学习的内动力。

而且学生层次水平不一,理解鉴赏的差异较大。

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让各类学生都可以对接文本,同时由浅入深地突破,借助品味诗句中的审美体验,于形象中认识艺术的规律。

三、说目标和重难点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1、筛选信息,比较归纳,认识木叶这一艺术形象。

2、理解本文借说“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筛选信息法理清作者观点,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比较、联系,理解引用诗词中的意象及情感,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句,感悟诗歌语言暗示性带来的丰富意蕴,唤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说“木叶”》说课稿

《说“木叶”》说课稿

《说“木叶”》说课稿说课稿:《说“木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说“木叶”》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说“木叶”》的主题和内涵。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丰富想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PPT、教材《语文》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火影忍者》的视频片段,提起学生对于“木叶”这个词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

二、预习展示(10分钟)学生们上课前预习了《说“木叶”》这篇课文,教师请一些学生来展示他们的预习笔记和想法。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以问题形式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比如“什么是‘木叶’?它是代表什么?”等。

2. 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几个小组进行学习总结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概括主题(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木叶”》的主题,即“家乡在人心,家乡在远方”。

2. 学生们以小组形式总结整理课文中关于主题的词句,然后进行汇报。

五、语言表达(1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们讨论《说“木叶”》这篇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 学生们以小组形式选择一种语言表达手法,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创造。

六、写作练习(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写作话题:你的故乡是什么样的?你对故乡有哪些感受?2. 学生们尝试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们互相交流文章,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完善。

七、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们选择代表,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文章,教师和同学们进行评价和点赞。

八、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写信的形式,给家人或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五、教学反思:通过《说“木叶”》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了解到“木叶”是代表家乡的象征,也明白了家乡并不在地理位置,而是存在于每个人内心。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说课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说课

《说“木叶”》说课稿以下从四大方面说本课的设计一、说地位《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文学理论类文章,虽说有一定难度,但它处于高中语文课文学习的收尾部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较强。

仔细品读,对学生的理论水平、认识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都会有极大的帮助和提高。

所以据此制定以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3、学习文学语言化抽象为形象的神奇。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文学语言,提高审美品位,感受文化魅力。

二、说教材《说“木叶”》通过对“树叶”与“木叶”的比较,得出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并通过对其原因的探究,得出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这种特质在诗歌鉴赏中其实就是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也可以在作文中作为一种形象说理的写法进行借鉴。

所以据此制定以下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文学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难点:学习文学语言化抽象为形象的神奇。

三、说学法因为课文所处的位置和本身特点,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走进课文,以夯实基础,强化筛选概括能力、归纳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知能力;又要走出课文,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所以据此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学生上课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拓展延伸学生学习知识迁移四、说学习过程•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语引入2展示作业3得出结论4回顾强化5引申联系6学以致用以下是具体学习流程1 导语引入因为本文理论性较强,不是很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语的设计目的是以激起学生挑战自己的热情和决心。

2 展示作业链接课件(学生作业展示以下两个问题)(1)文中分别引用“树”与“木”的诗句找出来。

(2)归纳概括“树叶”与“木叶”的区别。

此处是锻炼学生的筛选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3 得出结论链接课件(学生课堂讨论明确以下两个问题)(1)据预习作业内容概括“木”的艺术特征。

《说“木叶”》说课稿、教案、学案、练案

《说“木叶”》说课稿、教案、学案、练案

《说“木叶”》《说“木叶”》说课稿《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一、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的特点,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方法分析诗歌同类现象,并积累古诗句。

过程与方法:1.归纳总结“木”、“木叶”的内涵。

2.拓展延伸,讨论交流,总结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本文的教学重、难点:1.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诗歌语言富有暗示的特点,来解读诗歌语言的内涵和意境。

2.走出课文,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三、本文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五、教学流程:(一)导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辽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众多名句,为何诗人们如此青睐“木叶”呢?什么是“木叶”呢,由木叶又可嗅出怎样的气息呢?此导语在于用书中优美的诗句入题,创造一种美的意境,再进行设疑,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确定学习重点。

课前学生做过预习,这样便于学生先把握住文章的文题,再在细枝末节上去深入地求证、印证中心,进而对课文有个准确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word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5册第3单元,必修五第三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学习本单元,在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参照选文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评论。

同时,因为本单元课文不同与以往学习的文学作品,都是论说性的,一次在阅读方法上应该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重难点)
2、积累古诗词句;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借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说学生
高中学生阅读的文艺评论并不多,加上文艺评论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但只是蜻蜓点水,走与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感到难懂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将文章讲透。

三、说教法:整体把握——重点研读——拓展延伸——课堂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1、感知文本,把握字词。

目的:积累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2、初步感知课文
2、整体把握文本,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

安排以下一些环节——这些环节意在突出落实重点
(一)、速读1-3段,简说下列问题:(略说)
1、第1段中心句?(举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2、第2段中心句?(对“木叶”和“树叶”两个词,古诗人多用哪个?)
3、第3段,说明“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字。

然后,用哪句话“启下”?
明确:
1、屈原以后,“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人有一个现象: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3、尾句“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起到了启示下文的作用。

小结:可见,前三段只是一个“引子”,下面的文字才是正题,是课文重点。

(二)、速读第7段,回答问题:(略说)
思考:作者在这里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明确:“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可是,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

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显然,这就需要解读4、5、6段。

(三)、研讨4-6段,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详说,此处为重点、难点)
1、“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结合段中例子,发挥想象,深入理解之。

2、“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结合段中例子,发挥想象,深入理解之。

3、作者论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目的是什么?(这三段的中心句?)
4、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又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
5、6这三段又是解说原因的。

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之。

5、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为什么?
明确以上问题:
1、“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

“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木”有暗示的颜色性,“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气息。

这是“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3、中心句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在概念〈词句〉之后,有言外之意。


4、“木”与“树”,一字千里。

古代诗人之所以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是因为:“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且“木叶”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这样,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自古文人多悲秋”也。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
5、不好。

a、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并贯穿全文,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b、以“说木叶”为题并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使较为抽象的文艺理论得到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c、以“木叶”具有暗示性,来阐释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三、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探讨文本中诗句——本环节意在突破难点
1、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
启发性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
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
诗歌语言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2、根据意象特征,分析其意象在文本诗句中的特点
木:空阔黄色
树:饱满绿色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黄色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绿色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飘零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饱含水份,繁密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木叶的形象:
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小结: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味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味言外意味。

四、拓展延伸
概括下列诗句中意象“月”的暗示性: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答案:
1、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的心情。

2、寄托离别、相思、怀乡的情感。

3、表达广义的哀思,是诗人失意人生的写照,是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

五、作业
分别找出文中关于树、叶、木叶、落木的诗句,并体会各句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附参考答案:
木叶:秋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屈原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月赋》谢庄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月歇山。

《临江王节士歌》陆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渡河北王褒拟古》陶渊明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捣衣诗》柳恽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古意》沈全期树:春、夏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橘颂》屈原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招隐士》淮南小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野田黄雀行》曹植午阴嘉树清圆。

《满庭芳》周邦彦叶:春、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折杨柳》萧纲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拟古》陶渊明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美女篇》曹植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喜外卢纶见宿》司
空曙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青溪小姑歌》吴均落木:深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哀江南赋》庚信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答柳恽》吴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