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有机化学中的钯催化的反应讲解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一、偶联反应综述1.交叉偶联反应偶联反应,从广义上讲,就是由两个有机分子进行某种化学反应而生成一个新有机分子的过程。
狭义的偶联反应是涉及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碳-碳键生成的反应,根据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自身偶联反应和交叉偶联。
交叉偶联反应是一个有机分子与另一有机分子发生的不对称偶联反应。
2.碳碳键形成的重要性新碳-碳键的形成在有机化学中是极其重要的。
人们了解了天然有机物质的结构和性能,并根据有机物质的结构,通过碳原子组装成链,建立有机分子,最终实现天然有机物质的人工合成。
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利用有机合成化学手段创造出几千万种物质,且越来越多的有机物质已经广泛应用到制药、建材、食品、纺织等人类生活领域,我们的生活也几乎离不开有机物了。
合成药物、塑料等有机物质时,需要用小的有机分子将碳原子连接在一起构建新的复杂大分子,因而有机合成中高效的连接碳-碳键的方法是有机合成化学中的重要工具。
从以往该领域诺贝尔化学奖的授予情况也可以看出合成新碳-碳键的重要性:1912年维克多·格林尼亚因发明格林尼亚试剂——有机镁试剂获奖,1950年迪尔斯和阿尔德因发明双烯反应迪尔斯-阿尔德反应获奖,1979年维蒂希与布朗因发明维蒂希反应共同获奖,2005年伊夫·肖万、罗伯特·格拉布、理查德·施罗克因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了突出贡献获奖。
3.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随着时代发展,合成有机化学的研究愈加深入,20世纪后半期,科学家们发现了大量通过过渡金属催化来创造新有机分子的反应,促使有机合成化学快速发展。
特别是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发现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为化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有效的工具。
三位科学家发现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中都使用了金属钯作为反应的催化剂,当碳原子与钯原子连在一起时,钯原子唤醒了“懒惰”的碳原子但又不至于使它太活泼,于是形成温和的碳-钯键,在反应过程中,钯原子又可以把别的碳原子吸引过来,形成另一个金属-碳键,此时两个碳原子都连接在钯原子上,它们的距离足够接近而发生反应,生成新的碳-碳单键。
1,4钯迁移反应机理

1,4钯迁移反应机理
1,4钯迁移反应是一种带有钯催化剂的有机合成反应,它可以
将特定的化合物的功能基团从一个位置迁移到另一个位置。
这个反应的机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钯催化剂的激活:钯催化剂首先需要被活化,通常是通过与一种协同配体或底物反应来进行。
这将使钯离子还原成钯金属,并且形成一个活性的钯配合物。
2. 钯配合物与底物的配位:活性钯配合物将与底物分子中的一个功能基团发生配位,通常是通过和底物中的硼基团形成键合。
3. 钯-硼键的活化:活性钯配合物中的硼基团将被活化,通常
是通过与一种碱催化剂反应来实现。
这将导致钯-硼键的断裂,生成一个具有钯-硼、底物残基和碱基团的中间体。
4. 钯-硼键的迁移:在迁移反应的关键步骤中,中间体中的钯-
硼键将被迁移到另一个位置。
这通常是通过钯原子与相邻的碳原子形成键合,然后与碱催化剂中的其他基团发生配位,并且形成一个新的活性钯配合物。
5. 硼基团的再活化:最后,新形成的活性钯配合物中的硼基团将再次被活化,以实现与下一个底物分子的反应。
这将生成一个新的中间体,其中新的底物残基与钯配合物和其他反应剂的基团相连。
通过这些步骤不断重复,1,4钯迁移反应可以在不断地迁移和
生成新的功能基团的过程中进行。
这种反应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可以用于构建复杂有机分子的特定结构。
钯催化的碘化反应

钯催化的碘化反应引言:钯催化的碘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一个反应类型。
该反应以钯催化剂为催化剂,实现有机化合物中碘原子的引入或转移。
钯催化的碘化反应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和广泛的底物适应性等优点,在有机化学合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钯催化的碘化反应的基本原理钯催化的碘化反应是通过钯催化剂对底物中的碘键进行断裂和生成新的碘键,实现碘原子的引入或转移。
钯催化剂通常以钯(II)盐的形式存在,通过与底物发生配位作用,生成一个活性的钯(II)中间体。
该中间体与底物中的碘键发生反应,形成钯(IV)中间体。
最后,钯(IV)中间体通过一系列的反应步骤,生成含有新碘键的产物。
二、钯催化的碘化反应的适用范围钯催化的碘化反应适用于底物中存在碘键的有机化合物。
常见的底物包括碘代烷烃、碘代芳烃、碘代醇等。
在该反应中,碘键可以被引入到底物中,也可以被转移至其他位置。
此外,该反应对于底物中还存在其他官能团也具有一定的宽容性。
三、钯催化的碘化反应的应用1. 碳-碳键的生成钯催化的碘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常用于构建碳-碳键。
通过该反应,可以将碘原子引入到有机分子中,从而实现碳-碳键的生成。
这对于构建有机分子的骨架具有重要意义。
2. 官能团的转化钯催化的碘化反应还可以实现官能团的转化。
通过碘键的转移,可以将一个官能团转化为另一个官能团。
这为有机合成中的官能团转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3. 药物合成钯催化的碘化反应在药物合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该反应,可以引入或转移碘原子,从而实现药物分子的结构修饰。
这对于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四、钯催化的碘化反应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钯催化的碘化反应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和广泛的底物适应性等优点。
该反应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产率较高,产物纯度较高。
同时,钯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2. 挑战钯催化的碘化反应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钯催化剂的选择对反应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什么是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Palladium-Catalyzed Cross-Coupling Reaction)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
它是一类碳-碳键构造的反应,是通过将两种不同的碳基官能团或碳碳键连接在一起,以形成新的C-C化合物。
反应机理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中,两个分子的有机基团进行偶联,然后由钯离子起催化作用,生成新的碳碳键。
催化剂形式上是Pd(0)配合物,反应机理如下:1.钯催化剂先通过脱对氢化学计量通常分配Pdcatalyst (I)。
2.钯催化剂进一步和配体形成配合物(PdL2)。
3.配合物和卤代烃发生交换生成过渡态PdL2(RX)。
过渡态中,钯离子与亲电吸引剂的卤素原子形成键;此过程中C-X钩体断裂,形成第一级碳中间体。
4.结合第二个有机基团生成PdL2(RY)介于新的物种。
5.最后的反应产物通常通过还原反应,将钯催化剂还原为Pd(0)。
应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已经成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反应之一,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工、材料科学等领域。
其重要应用包括:•制备非对映选择性或对映选择性的C-C连接化合物。
•制备有机材料。
•合成复杂天然产物的合成方法研究。
反应类型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可以根据反应物和类型进行分类。
最常用的交叉偶联反应类型是官能团反应 (Functional Group Coupling) 和碳-碳双键偶联反应 (Carbon-Carbon Double Bond Coupling),这些反应分类包括下列:1.骨架化反应 (Fragmentation Reaction)2.偶联反应 (Cross-Coupling Reaction)3.代换反应 (Substitution Reaction)4.重排反应 (Rearrangement Reaction)反应优点由于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具有高效性、选择性、重复性和收率高的特点,它已经成为有机化学领域极为重要的反应之一。
钯催化反应及其机理

钯催化反应及其机理研究摘要:目前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研究一直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其中由于钯催化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等原因,使其在有机反应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被全球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列举了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的机理,及与偶联反应相关的钯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反应、钯催化的脂肪醇的芳基化反应等的机理。
关键词: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钯催化机理1.引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钯催化的偶联反应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的侧重点也和以前有所不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有机化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众多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方式中,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有着独特的优势:这类反应通常具有温和的反应条件,产率很高并有很好的选择性(包含立体、化学、区域选择性)。
很多常规方法根本无法实现的化学反应,采用了过渡金属催化后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实现。
在众多过渡金属中,金属钯是目前研究得最深入的一个。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Kumada,Heck,Suzuki,Negishi [1]等偶联反应的陆续发现,钯催化的有机反应发展十分迅速,时至今日,钯催化的偶联反应作为形成碳-碳、碳-杂键最简洁有效的方法之一,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2.钯催化各反应机理的研究2.1.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Kumada,Heck,Suzuki,Negishi 等偶联反应的陆续发现[1],钯催化的有机反应发展十分迅速,时至今日,钯催化的偶联反应作为形成碳-碳、碳-杂键最简洁有效的方法之一,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2]。
交叉偶联,就是两个不同的有机分子通过反应连在了一起(英文中交叉偶联为crosscoupling,同种分子偶联为homo coupling)。
2.1.1Heck反应Heck 反应是不饱和卤代烃和烯烃在强碱和钯催化下生成取代烯烃的反应,是一类形成与不饱和双键相连的新C—C 键的重要反应[3]。
反应物主要为卤代芳烃(碘、溴)与含有α-吸电子基团的烯烃,生成物为芳香代烯烃。
钯催化suzuki反应的应用

钯催化suzuki反应的应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钯催化Suzuki反应是有机合成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反应。
它的原理是通过钯催化剂将芳基卤代烃和烯基硼酸酯在碱性条件下偶联成为一个新的芳烃产物,并且在反应中不需要高温条件。
钯催化Suzuki反应的重要性在于其高效性、高选择性和较温和的条件。
这种反应通常在水溶液中进行,无需特殊的溶剂,也不产生过多的副反应产物。
它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钯催化Suzuki反应在药物合成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因为其反应条件温和,适用于多种官能团和取代基的底物,使得其在制备药物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盐酸多沙酮是一种镇痛药物,它的合成就可以通过Suzuki反应来进行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实现,避免了不必要的副反应,保证了产物的纯度和收率。
钯催化Suzuki反应在材料科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如现在许多有机光电材料的合成中,往往需要进行取代基的控制,以调控其电荷传输和光学性质。
而Suzuki反应由于其高效性和高选择性,成为了制备这类材料的理想选择。
比如多芳基硼酸酯与卤代芳烃的Suzuki反应可以用于合成聚合物和有机光电材料。
钯催化Suzuki反应在农药和化工领域也被广泛应用。
许多农药和化工原料都是通过有机合成来得到的,而Suzuki反应因其高效、高选择性的特点,成为了这些产物合成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比如一些农药的前体物合成中,就需要用到Suzuki反应。
一些高端化工产品的合成中,也离不开Suzuki反应的帮助。
钯催化Suzuki反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反应,它的应用范围涵盖了许多领域。
它的高效性、高选择性和温和条件使得它成为了有机合成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随着有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相信Suzuki反应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并为人类的生活和科学研究带来更多的帮助。
第二篇示例:钯催化Suzuki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材料科学和化学生物学等领域。
(完整word版)金属有机化学中的钯催化的反应讲解

XXXX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学院(中心、所):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名称:应用化学课程名称:高等有机化学论文题目:金属有机化学中的钯催化的反应授课教师(职称) XXXX(教授)研究生姓名: XXXX年级: 2012级学号: XXXXXXXXX成绩:评阅日期:XXXX大学研究生学院2012年 12 月 25 日金属有机化学中的钯催化的反应XXXXXX(XXXX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过渡金属钯在金属有机化学方面具有丰富的反应性,在各类有机化学反应中如氢化、氧化脱氢、偶联、环加成等反应中,钯是优良的催化剂,或是催化剂的重要组分之一。
本文在查阅大量近几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钯催化的反应,同时综述了钯催化反应的机理以及钯催化反应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钯,催化剂,反应机理,研究进展1钯催化的反应类型及反应机理在现今炼油、石油化工等工业催化反应中,有很多的钯催化反应,尤其是氢化反应中的选择加氢,以及氧化反应中选择氧化生产乙醛、醋酸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均广泛采用和开发钯催化剂.对石油重整反应,钯也是常选取的催化剂组分之一。
1.1氢化反应钯催化剂具有很大的活性和极优良的选择性,部分氢化选择性高,常用作烯烃选择性氢化催化剂。
1。
1。
1反应式及反应机理反应底物首先和氢气分子分别被吸附到催化剂上,然后和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形成配位键,最后完成氢的转移,氢和反应底物形成σ—键.1。
1。
2反应方程式举例1.2氧化反应烯烃和炔烃是十分常见并且重要的有机化合物,选择性地氧化这类不饱和碳氢化合物一直是化学工业和学术界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
1.2。
1分子氧参与的钯催化烯烃的氧化反应根据亲核试剂的不同,如氧、氮和碳等亲核试剂,把催化烯烃的氧化反应可以形成C-O、 C—N和C-C 键。
1。
2.1。
1反应机理钯催化烯烃的氧化反应都经过三个过程:首先,把插入烯烃形成新的C—Pd键;接着,有机钯中间体进行β—H消除产生Pd(0);最后,Pd(0)被重新氧化为Pd(П)。
pd催化加氢机理

pd催化加氢机理
PD催化加氢是指使用钯(Pd)作为催化剂进行加氢反应的机理。
具体的机理如下:
1. 吸附:加氢反应开始时,氢气(H2)和底物分子(通常是
含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被钯表面吸附。
2. 前向加氢:吸附的氢气将与底物发生反应,使底物分子的不饱和键与氢原子结合,形成饱和键,同时释放出一部分热量。
3. 解吸附:经过反应后,加氢产物和一部分未反应的底物从钯表面解吸附,脱离催化剂。
4. 后向反应:解吸附的底物和加氢产物在反应溶液中仍然可以与氢气反应,使加氢产物重新转化为底物。
5. 循环:加氢产物和底物不断吸附和解吸附于催化剂表面,通过前向加氢和后向反应不断循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底物的不饱和键逐渐被氢原子替换为饱和键,实现加氢反应。
请注意,上述机理只是PD催化加氢的一般机理,实际的加氢
反应机理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取决于底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学院(中心、所):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名称:应用化学课程名称:高等有机化学论文题目:金属有机化学中的钯催化的反应授课教师(职称)XXXX(教授)研究生姓名:XXXX年级:2012级学号:XXXXXXXXX成绩:评阅日期:XXXX大学研究生学院2012年12 月25 日金属有机化学中的钯催化的反应XXXXXX(XXXX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过渡金属钯在金属有机化学方面具有丰富的反应性,在各类有机化学反应中如氢化、氧化脱氢、偶联、环加成等反应中,钯是优良的催化剂,或是催化剂的重要组分之一。
本文在查阅大量近几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钯催化的反应,同时综述了钯催化反应的机理以及钯催化反应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钯,催化剂,反应机理,研究进展1钯催化的反应类型及反应机理在现今炼油、石油化工等工业催化反应中,有很多的钯催化反应,尤其是氢化反应中的选择加氢,以及氧化反应中选择氧化生产乙醛、醋酸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均广泛采用和开发钯催化剂。
对石油重整反应,钯也是常选取的催化剂组分之一。
1.1氢化反应钯催化剂具有很大的活性和极优良的选择性,部分氢化选择性高,常用作烯烃选择性氢化催化剂。
1.1.1反应式及反应机理反应底物首先和氢气分子分别被吸附到催化剂上,然后和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形成配位键,最后完成氢的转移,氢和反应底物形成σ-键。
1.1.2反应方程式举例1.2氧化反应烯烃和炔烃是十分常见并且重要的有机化合物,选择性地氧化这类不饱和碳氢化合物一直是化学工业和学术界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
1.2.1分子氧参与的钯催化烯烃的氧化反应根据亲核试剂的不同,如氧、氮和碳等亲核试剂,把催化烯烃的氧化反应可以形成C-O、C-N和C-C键。
1.2.1.1反应机理钯催化烯烃的氧化反应都经过三个过程:首先,把插入烯烃形成新的C-Pd键;接着,有机钯中间体进行β-H消除产生Pd(0);最后,Pd(0)被重新氧化为Pd(П)。
1.2.1.2形成C-C键1.2.1.2.1烯-烯偶联化合物3含有两个烯丙基,通过串联环化反应可以合成具有单萜柏木烷骨架的产物。
1.2.1.2.2烯-芳环偶联Iida等以Pd(OAc)2和Cu(OAc)2为催化剂,乙睛为溶剂,实现了芳氨取代的环己烯酮9的分子内环化反应生成咔唑酮衍生物10。
1.2.1.2.3烯-杂环化合物的偶联烯基取代的吲哚13在钯催化下可以发生分子内环化偶联反应生成具有三环结构的吲哚衍生物14 。
1.2.1.2.4烯-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偶联1968年,Heck首次报道了芳基金属与烯烃的加成反应。
这里的芳基金属为芳基汞。
反应机理主要包括三个基元反应:(1)转金属化;(2)钯中间体对烯烃的加成反应;(3)β-氢消除。
1.2.1.2.5烯-羧酸脱酸偶联苯甲酸可以脱去一分子二氧化碳与烯烃发生氧化偶联反应。
Pd(OAc)2/O2/DMSO-DMF 体系下,吸电子取代的芳环和供电子取代的芳环都可以与烯烃发生氧化偶联反应。
1.2.1.2形成C-O键1.2.1.2.1烷氧基化反应醇或苯酚的-OH对碳碳双键的亲核进攻会导致烷氧基化反应。
当双键上含有烷基时氧钯化中间体将会进行β-H消除,形成烯基或烯丙基醚,被称之为Wacker类型反应。
1.2.1.2.2-酰氧基化反应烯烃的酰氧基化反应也可以形成C-O键,包括分子内酰氧基化反应生成环状内酯化合物和分子间的酰氧基化反应生成烯丙酯衍生物。
1.2.1.2.3缩醛化反应Hosokawa等使用PdCl2/ CuCl/Na2HPO4/O2催化体系实现了烯醇化合物的环化反应。
1.2.1.3形成C-N键1.2.1.3.1分子内的胺钯化反应Hegedus等最先报道了烯烃的氨钯化反应形成C-N键。
1.2.1.3.2分子间的胺钯化反应烯烃与胺发生分子间的胺钯化反应形成含C-N键的钯中间体,之后进行H消除得到烯胺化合物。
Lee等用酞胺与贫电子末端烯在把催化下发生分子间胺化反应合成了烯酞胺1.2.1.3.3烯烃的双官能团化反应烯烃的双官能团化反应在可以形成两个C-X键(X一O, N, C,是合成许多有用的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手段,包括双羟化、双胺化和双氧化等等。
1.2.1.3.4烯烃的双碳化反应2009年,Sigman等用芳基锡试剂实现了烯烃的双芳化反应。
1.2.1.3.5烯烃的双氧化反应烯烃的双氧化反应可以形成两个C-O键。
2006年,Sigman等报道了把催化邻轻基苯乙烯的二烷基化反应l。
1.2.1.3.6烯烃的胺氧化反应至今为止,关于钯催化烯烃胺氧化反应的报道很少。
2009年,Muniz等实现了烯的分子内胺氧化反应。
1.2.1.3.7烯烃的碳胺化反应烯烃的碳胺化反应可以在双键上形成C-N和C-C键。
2006年,Yang等利用烯烃的胺碳化反应合成了吲哚衍生物。
1.2.1.3.8烯烃的碳氧化反应2005年,Hosokawa等报道了烯丙醇对烯醚的碳氧化反应。
该反应的机理如下,首先烯丙醇的羟基与烯醚发生氧钯化反应形成中间体62,接着C-Pd键断裂插入烯丙醇的双键形成呋喃中间体,最后进行β-氢消除得到所需产物。
1.2.1.3.9Wacker反应1998年,Sheldon等报道了水溶液中的Wacker反应,该体系成功的关键是使用水溶性的邻菲啰琳为配体。
该反应的另一个特点是不需要加入助氧化剂(如氯化铜和苯醌)。
1.2.2分子氧参与的钯催化炔烃的氧化反应1.2.2.1形成C-C键2010年,Lei等首次报道了分子氧参与的末端炔与有机锌试剂的偶联反应。
该反应对于炔烃的适用性非常广,不管是芳炔还是烷基炔都能以较高的产率得到所需产物。
1.2.2.2炔烃的双官能团化反应1.2.2.2.1形成C-O和C-C键Gouverneur等使用β-羟基炔酮与丙烯酸甲酯反应可以得到吡喃酮衍。
反应机理如下,三键首先发生氧把化形成烯把中间体,该中间体不会进行β-氢消除而是与丙烯酸乙酯发生Heck反应。
结果在炔键上形成一个C-O键和一个C-C键。
1.2.2.2.2形成两个C-C键Larock等报道了芳基硼酸与内炔的加成反应合成了四取代烯烃。
反应的最佳条件是以Pd(OAc)2为催化剂,以DMSO为溶剂。
1.2.2.2.3形成C-C键和C-N键2009年,Jiao等报道了苯胺和贫电子炔烃的偶联/环化反应合成了吲哚衍生物特戊酸的加入可以提高产率和减少反应时间。
不过该反应仅适用于一级胺和烷基取代的二级苯胺。
1.2.2.2.4炔烃的双酮化反应Wan等发现用PdBr2/CuBr2为催化剂,1,4-二氧六环/H2O为溶剂,可以实现炔烃的双酮化反应得到1,2-羰基化合物。
1.3环化反应钯催化环化反应依据钯催化环化反应中间体将其分为以下三类:1)通过π-烯基或π-炔基钯络合物环化反应;2)通过钯的氧化加成/还原消除环化反应;3)通过π-烯丙基钯中间体环化反应。
1.3.1通过π-烯基或π-炔基钯络合物环化反应1.3.1.1烯烃的环化各种官能团化的烯烃在Pd(II)催化下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生成各种环状化合物。
首先,Pd(II)快速的与C=C形成π-烯基钯络合物(π-olefin complex)。
紧接着发生分子内的亲核进攻形成σ-烷基钯中间体[σ-alkylpalladium(II)complex],在这步反应中亲核试剂主要从反面进攻乙烯基碳取代基较多的一端。
最后该Pd(II)中间体可以经过一系列的转化从而得到环状产物。
1.3.1.1.1烯基酚的环化1973年,Hosokawa等将酚的钠盐1在化学量的PdCl2(PhCN)2催化下可以以中等的产率得到2-取代苯并呋喃2。
1.3.1.1.2烯基醇的环化1976年,Hosokawa小组首先报道了Pd(II)催化不饱和醇的环化反应。
1.3.1.1.3烯基酮的环化以烯基酮的羰基氧为亲核试剂的钯催化C-O键形成的反应也己被报道。
在PdCl2催化下,双烯基酮44很容易就可生成两边连有酯基的螺环缩醛产物45 。
1.3.1.1.4烯基酸的环化钯催化下烯基酸的环化反应由Kasahara小组首次报道,烯基酸48在化学计量的Li2PdCl4催化下很快就生成内酯49,不过最高产率却只有42%。
1.3.1.1.5烯基肟的环化一个典型的肟环化的例子就是用烯基肟56来制备取代吡啶57。
1.3.1.1.6烯基胺的环化许多含氮杂环化合物都可以通过钯催化的分子内C-N的形成来实现,吲哚类的苯醒68很容易通过胺基苯醌67的分子内的环化来制备。
1.3.1.1.7烯基氨的环化钯催化的分子内环化氨酯73可以得到结构单一的非对映异构体1,3-氧氮杂环戊烷酮74,PdCl2(MeCN)2是最理想的催化剂。
1.3.1.1.8二烯的环化1.3.1.1.8.11,2-二烯的环化1987年,Walkup和Park发现带有羟基或硅基的丙二烯可以通过钯催化的羰基化环化反应非常高效的合成四氢吠喃衍生物。
1.3.1.1.8.2 1,3-二烯的环化1975年,lzumin和Kasahara等首先报道了1,3-二烯基酸的环化反应,在Li2PdCl4催化下,烯酸105很快就转化为吡喃酮106。
1.3.1.2炔烃的环化与烯烃的环化反应类似,各种官能团取代的炔烃也可以发生直接的环化反应来制备各类的环状化合物。
不同之处在于反应起初形成的是π炔基钯络合物(π-alkyne complex)最后还原消除得到环化产物。
1.3.1.2.1炔醇的环化Utimoto等首先报道了Pd(II)催化炔醇环化制备呋喃的例子。
1.3.1.2.2炔酚的环化Yang等发现邻-(1-炔基)苯酚在PdI2/硫脲/CBr4/CO体系下可以高产率的得到2, 3-二取代苯并呋喃130。
1.3.1.2.3炔酸的环化3-和4-炔酸在Pd(II)催化同样也可以发生enda或exo型的环化反应分别得到不饱和内酯134和136。
1.3.1.2.4炔醛和炔酮的环化炔醛在Pd(II)催化下也可以发生环化反应。
在反应中易被氧化的醛并不影响环化。
Yamamoto等以炔醛146为原料,可以通过Pd(OAc)2的催化得到缩醛产物147。
1.3.1.2.5炔胺和炔氨的环化Pd(II)催化的炔胺或炔氨环化反应被广泛的应用于合成各种含氮杂环化合物。
1.3.1.2.6其他环化Cacchi等报道了炔丙基邻-((1-炔基)苯基醚183的环化反应。
1.3.2通过把的氧化加成/还原消除环化反应1.3.2.1以烯烃为底物的分子内环化当在底物分子中同时拥有烯烃以及芳基、乙烯基卤代物或三氟甲烷磺酸酯时,在Pd(0)催化下就很容易发生分子内的氧化加成还原消除从而得到各种环化产物。
1.3.2.1.1利用Heck反应的芳基卤代物分子内环化Heck反应是指芳基或烯基卤代物与烯烃的偶联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