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 道教 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要略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文化要略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文化要略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文明的国家之一,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第二节:儒家文化与儒家思想1. 儒家文化的特点:儒家文化强调人伦关系、尊师重道、崇尚礼仪等特点。

2.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道德修养。

第三节:道家文化与道家思想1. 道家文化的特点:道家文化注重个体的修养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由与自然。

2. 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道、阴阳、五行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平衡。

第四节:佛教文化与佛教思想1. 佛教文化的特点:佛教文化强调慈悲与智慧,崇尚修行与解脱。

2. 佛教思想的核心观念:四谛、八正道、因果报应是佛教思想的核心观念,强调人生的苦、空、无常与涅槃。

第五节: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学1. 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中国传统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注重表达情感与审美意境。

2. 中国传统文学的代表作品:《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代表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与人民的生活。

第六节: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1. 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

2.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贴春联、包饺子、赏月、放鞭炮等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典型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

第七节:中国传统医药与养生1. 中国传统医药的特点:中国传统医药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调理。

2. 中国传统养生的方法:养生功法、饮食调理、起居调节等是中国传统养生的方法,强调身心健康与长寿。

第八节: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造型。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六章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六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中外文化交流
1.中国很早就与美洲有来往,影响巨大的早期中外交往就是(“周穆王西游会见王母的故事”),这在《史记》和晋代的《穆天子传》中都有生动的记载。

2.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吴书》记载徐福东渡到达的是(亶州)。

3.日本至少在(明代)开始祭祀徐福。

4.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所记的从西汉帝国的南疆到印度洋的海路。

5.(东汉时)中国人已经知道从波斯到红海的海路。

6.为适应海上贸易的需要,宋代设置(“市舶使”),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7.元代人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真实记载了柬埔寨吴哥时代的文化。

8.(鉴真)是日本律宗的始祖。

9.日本的平安二宗是(天台宗)和(真言宗)。

10.唐代的(义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描述了东南亚和印度佛教、地理、民俗以及医方。

11.李白的《哭晁衡》写的是日本人(阿倍仲麻吕)。

1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

13.(《马克"波罗游记》)是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

传教士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利马窦)于公元16世纪来到澳门。

14.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备受信任,以一外国人出任清政府的钦天监。

15.介绍中国历史最早的一部著作的是西班牙人(多萨)在罗马出版的西班牙文(《中华大帝国史》),随后法国人(杜赫德)编撰的(《中华帝国志》),于1735年在巴黎印行,是欧洲人研究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二部分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要略》
笔记第二部分
育明教育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辅导多年来总结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辅导模式,拥有一套含金量极高的内部真题及视频资料,历年在冲刺阶段的模拟考试中都押中了大量的考研真题,《中国文化要略》这本书也是众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主要参考书目之一,值得考生认真阅读。

育明教育资深咨询师薛老师认为,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可观的,有志于从事汉语对外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学生可以积极报考该专业,由于国外汉语教师缺口与日俱增,就业前景及待遇也是非常乐观的。

54.道教一般把(楼观台)作为最早的道观。

55.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保护神。

56.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57.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
(1)信安拉是唯一的神
(2)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3)信天神
(4)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
(5)信一切都是由安拉决定的
(6)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
58.五功: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重点版)1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重点版)1

第一章简论1.泰勒的文化定义: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 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 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 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 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 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1.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4.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 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 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

7.汉武帝将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 属于监察性质, 还不是行政区域, 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4.文化的核心是人。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5、当代哲学家张岱年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综合,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西。

三、就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墨、道、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

第二章地理状况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的舞台,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文化要略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读书笔记【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二、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儒家、道家、佛教三、中国文化的特点:历史悠久、包容性、人文关怀四、结论:中国文化的价值和现代意义正文中国文化要略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不言而喻。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厚的文化之一,中国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仁爱”、“礼仪”,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佛教的“慈悲”、“般若”等理念,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佛教三大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倡导“仁爱”、“礼仪”等道德理念;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佛教文化则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慈悲心,倡导“般若”、“慈悲”等理念。

再次,中国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包容性、人文关怀等特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吸收、融合各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同时,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民为邦本”、“和谐共生”等理念。

最后,中国文化的价值和现代意义不容忽视。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独特的价值观和理念,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例如,儒家的“和而不同”、“礼治国家”等理念,道家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理念,佛教的“慈悲为怀”、“般若智慧”等理念,都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要略是一部重要的文化研究著作,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

中国文化要略各章重点

中国文化要略各章重点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资料第一章1.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4.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

7.汉武帝将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的目录是一份宝贵的文化指南,它不仅提供了关于中国文 化的全面概述,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这部目录,读者可以全面 了解和深入探索中国文化,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无论对 于中国文化研究者还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这是《中国文化要略》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第三,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
作者们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等,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宗教对中国的影响和传 播。本书还介绍了中国民间信仰和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第四,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作者们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 雕塑等,同时也介绍了现代艺术的发展和特点。本书还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方面 的内容。
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加速的时代,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 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我们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优劣之处, 取长补短,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文化要略》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让我们更全面地 了解了中国文化,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通过阅读这本 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和尊重。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从古代的夏商周到近现代的明清时期,从政治、经济、 军事到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本书都有详细的介绍。同时,本书也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地域差 异和民族特色,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背景。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同时也介绍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借鉴。本书还深入探讨了中 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中庸之道等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
1,道教是中国本土上产生的宗教,产生的渊源如下:
原始宗教和巫术,行为基础;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方术”,思想基础;阴阳五行学说,理论基础;黄老学说,名称来源,即道家把传说中的黄帝和春秋时候的老子当做道教的人。

(这个要结合概论来补充)
2,道教的正式产生在东汉中叶。

3,道教的基本信仰是所谓的道,也称“大道”,与老子的道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怎么联系了,怎么不同了)
A,“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天地万物的母体,是一个包容一切又生成一切的创世物;
B,“道”清虚自然,无为自化,人们只有清教无为,恬淡寡欲才可以体会“道”
C,“道”始于天生,“道”生元气,由元始妙一之气化生出“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余禹天,太清境大赤天”(一起化三清)。

道教尊崇三个最高神,分别居住在三清天: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4,道教把道经总称为“三洞真经”。

5,道教的基本特点: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适应;保留了历史上的自然宗教因素,而且夹带着不少迷信成分;它的宗教内容和传道组织包括了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的几个层次;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生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注重眼前利益,又有长远发展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

道教的发展与宗派:
1,道教迅速发展的原因:道教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本土产生的,有一定的民族基础;道教的传播手段与各阶层的群众切身利益有关;入道成仙的口号有相当的诱惑力。

2,葛洪所著《抱朴子》,把神仙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系统地论述了“神仙方药,鬼怪怪化,养生延年”的理论和方法,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道教理论。

3,道教的发展重要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4,唐代进一步发展和兴盛——明中叶后,官方道教衰落,民间依然活跃——清代,道教衰微,佛教兴盛。

5,道教以其产生的渊源不同,内部分为两派:丹鼎派和符箓派。

丹鼎派:由方术发展而来,以炼丹取药,祈求长生成仙为特点
符箓派:由巫术发展而来,以鬼神崇拜,画符念咒,驱魔降妖、祈福消灾为特点。

6,在南北朝时候,道教已经形成楼观派、茅山派、上清派、灵宝派、与天师道一并流行。

7,元代形成的正一道与金代创立的全真道成为长期并行的两大教派。

正一道以天师道为主,融合上清、灵宝、茅山等派别形成,保留了符箓派的许多特点,这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天师世袭,明代很盛。

全真道:创立于金代,创始人是王重阳,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不重符也不烧炼,专重修身养性,但道士必须出家,至元代丘处机掌管全国道教,全真道或得巨大发展。

(1219年,成吉思汗于西域雪山召丘处机,遂封“长春真人”,赐号“神仙”。

道教文化和道教圣迹
1,道教信仰主要来源于道教思想和道教神话,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家思想和佛教精神。

2,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A,道教的某些活动包含了一定的科学精神,对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了贡献。

如冶炼、中药。

B,道教的养生之道和引导之术,是现在体育活动的直接来源。

如:气功、武术、太极。

C,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教的成仙思想和仙界构想,刺激了作家和艺术家们的想象力,丰富了文学创作中的浪漫色彩。

如《封神演义》、《西游记》。

D,在民间习俗方面,不少传统节日渗入道教内容。

(哪些?)
3,第一座道观“楼观台”,被称为天下第一福地。

4,白云观是全真道第一丛林,即全真道道徒修行、受戒的大庙之一。

5,崂山,在山东青岛市,宋元以后形成道教圣地,山中多为道观,只有一座佛寺。

崂山道士因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的描写而闻名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