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0课

合集下载

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0课色彩的色相1-人美版

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0课色彩的色相1-人美版

教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10课色彩的色相1-人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色相的定义,掌握色彩的基本分类,能够运用色相环进行绘画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观念,提高绘画技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教学内容1. 色相的定义及分类2. 色彩的搭配与应用3. 色相环的制作与运用4. 色彩绘画创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色相的定义,学会运用色相环进行绘画创作。

难点:色相的分类及搭配,色相环的制作,创作出富有美感的绘画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材、色相环挂图、投影仪、PPT课件学具:水彩笔、蜡笔、彩铅、画纸、剪刀、胶水、色相环模板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色彩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颜色。

(2)提出问题:这些颜色是如何分类的?引出课题——色相。

2. 讲解新课(1)讲解色相的定义及分类,展示色相环挂图,让学生了解色相的顺序。

(2)讲解色彩的搭配与应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色相搭配的美感。

(3)示范色相环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色相环。

3. 实践环节(1)发放画纸、水彩笔等材料,让学生运用色相环进行绘画创作。

(2)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作业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互相欣赏、评价。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色相的定义及分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创造美好色彩。

六、板书设计1. 色彩的色相2. 副色相的定义、分类、搭配与应用3. 正文:- 色相的定义- 色相的分类- 色彩的搭配与应用- 色相环的制作与运用- 色彩绘画创作七、作业设计1. 课堂练习:运用色相环进行绘画创作,题材自选。

2. 课后作业:收集生活中的色彩元素,运用色相知识进行搭配,创作一幅色彩丰富、富有美感的绘画作品。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十课 水墨画风景-湘美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十课 水墨画风景-湘美版

【精品】10、水墨画风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绘画知识和临摹学习的感受分析山水画作品,说出作品的表现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对画中所表现意境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掌握树木树叶的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出教室,领略大自然的美、中国园林之美。

教学重点:作画过程中能合理运用点、线、墨块、色块。

教学难点:墨色浓淡变化和景物虚实处理的方法。

树木的表现方法。

教法学法:观察、欣赏、讲解、演示示范、自主表现教学准备:水墨工具(毛笔、墨汁、墨碟毛毡、镇纸等)宣纸、国画颜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让学生看幻灯片,猜画面的内容。

2、继续展示下一页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提问:有谁知道是一幅什么画吗?3、生答,师总结,导出本课的课题《水墨画风景》,板书课题:《水墨画风景》。

二、赏析作品:1、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幻灯片中得作品。

A、师提问:大家仔细观察,在这幅画的空白处,表现的事物形象是什么?生答师总结:空白处表现的事物形象是——天空、云雾、水、地。

B、师提问:大家再仔细观察画面,除了刚才这些事物形象外,画面当中还画了哪些事物形象。

生答师总结:树、石、山、房子等。

2、引导学生欣赏一组水墨山水作品(幻灯),学生边欣赏老师边介绍水墨山水的特点:水墨山水画是通过对树木、山石等形象的描写,来表现山川自然风景,其笔法以勾、皴、擦、点、染为主,其墨法在于浓淡干湿,笔墨结合,作画讲究立意,借景抒情,往往还在空白画面中留白,表达虚实相生的意境。

3、引导学生赏析比较本课首页中的三幅作品。

引导学生在如下三个方面赏析比较:A、水墨表现的整体效果,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所营造的氛围。

B、树木、山石造型的生动姿态,大小、前后、轻重、呼应组合关系和效果。

C、树木、山石的画法。

三、看微课视频、学画山石与树木:1、山石的画法2、单树树干的画法。

A、下笔先取势,确定树干姿态。

B、从上往下画起,注意树枝的穿插,前后左右的关系。

C、注意树木自然的生长规律。

2、树叶的画法。

第10课 色彩的色相(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上册-人美版

第10课 色彩的色相(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上册-人美版

第10课色彩的色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色彩的色相。

色相是指色彩的种类,是色彩的最大特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色相的概念、分类及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色相的概念,掌握色相的分类,学会运用色相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1. 色相的概念及分类的理解。

2. 色相在创作中的运用。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色相环、色卡、教学课件。

2. 学具:水彩画具、画纸、调色板、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色彩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色彩,激发学生对色相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讲解色相的概念、分类及运用。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色相的特点和作用。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色相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运用色相进行创作。

4. 交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色相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第10课色彩的色相2. 内容:- 色相的概念- 色相的分类- 色相的运用七、作业设计1. 课堂练习:运用色相进行一幅水彩画的创作。

2. 课后作业:收集生活中的色相素材,进行观察和分析,记录自己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色相的概念、分类及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色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美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色相的运用色相的运用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0课彩墨脸谱:京剧脸谱-人教新课标(2023秋)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0课彩墨脸谱:京剧脸谱-人教新课标(2023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京剧脸谱的基本概念。京剧脸谱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特殊化妆方式,通过不同的颜色和图案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特点。它是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不同行当的脸谱在实际表演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脸谱来区分角色。
具体内容包括:
1.京剧脸谱的起源、功能及各类脸谱的代表人物;
2.彩墨画的材料准备、基本技法及注意事项;
3.结合实际操作,指导学生完成一幅具有个人特色的京剧脸谱作品。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脸谱的分类、特点及其象征意义,提高彩墨画的基本技能,培养审美表现力。
2.教学难点
-京剧脸谱的细节识别:学生可能难以区分不同行当的脸谱图案和色彩,需要通过对比分析、互动问答等方法帮助学生识别和记忆。
-彩墨画技法的运用:学生可能在彩墨画技法上掌握不够熟练,如线条勾勒不流畅、色彩渲染不均匀等,教师需进行个别辅导和示范操作。
-创作过程中的个性化表达: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个人创意融入脸谱创作,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挥想象,将个人情感和想法通过脸谱作品表现出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彩墨画练习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京剧脸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学会运用彩墨技法表现个人情感和创意,增强艺术表现力。

第10课画情绪 画性格(教案)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上册

第10课画情绪 画性格(教案)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上册

教案第10课画情绪画性格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情绪和性格的特点,学会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性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对人物情绪和性格的观察力、表现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情绪和性格的特点及其在绘画中的表现。

2. 人物情绪和性格的绘画技巧。

3. 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运用绘画语言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性格。

难点: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性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材、PPT、黑板、粉笔。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情绪和性格的人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他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情绪和性格的特点,以及如何在绘画中表现它们。

通过示例作品分析,让学生了解绘画中线条、色彩等元素的表现力。

3.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描绘不同情绪和性格的人物。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六、板书设计1. 第10课画情绪画性格2. 内容:情绪和性格的特点绘画中的表现方法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描绘一位自己熟悉的人物的情绪和性格,要求运用所学绘画技巧。

2. 拓展任务:收集一些表现情绪和性格的绘画作品,分析其表现手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评价,使学生掌握了表现人物情绪和性格的绘画技巧。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绘画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一、实践操作环节的重要性实践操作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绘画创作中。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0课 彩墨脸谱_画脸谱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0课 彩墨脸谱_画脸谱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0课彩墨脸谱_画脸谱 | 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脸谱的起源和种类,认识脸谱特点和意义;
2.学习中国画脸谱的构图方法;
3.学习绘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4.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画出富有个性的脸谱创作。

二、教学重点
1.构图方法的教学
2.表达线条和色彩感的技法掌握
三、教学难点
1.表达脸谱的表情和情感的方法掌握
2.运用创意因素绘画出自己设计的脸谱作品。

四、教学准备
1.准备板画专用工具(笔,色彩,水等物);
2.制作脸谱模板;
3.准备提取彩墨的材料
4.准备展示脸谱的图片和资料材料。

五、教学过程
5.1 了解脸谱的起源和种类,认识脸谱特点和意义。

1.了解中国脸谱的历史和传承;
2.介绍不同种类的脸谱和不同的角色代表的意义。

5.2 绘画技法的掌握
1.讲解脸谱构图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分析和介绍构图中线条、色彩和形态的表现方法;
3.练习基本线条和填充色彩的操作技巧。

5.3 创作脸谱作品
1.设计自己的脸谱构图和主题;
2.绘制自己的脸谱作品;
3.完成和评价脸谱作品。

六、教学评价
1.了解脸谱的基本知识和起源;
2.了解脸谱的种类和不同角色代表的意义;
3.运用构图基本要求和方法创作脸谱作品;
4.绘制脸谱作品的技法掌握;
5.表达脸谱的表情和情感的技法掌握;
6.能够创造独特而富有个性的脸谱作品。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0课动态之美(一)▏人美版(北京)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0课动态之美(一)▏人美版(北京)

教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0课动态之美(一)▏人美版(北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态之美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2. 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对动态事物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动态之美的基本概念:动态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化和运动。

动态之美是指事物运动变化中所呈现出的美丽和魅力。

2. 动态之美的表现方法:通过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手段,表现事物动态之美。

3. 动态之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自然界、人类社会、艺术作品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动态之美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手段,表现动态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动态之美的事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感知动态之美。

2. 讲解:教师讲解动态之美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示范:教师通过实际操作,示范如何运用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手段,表现动态之美。

4. 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动态之美的创作练习。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动态之美基本概念:动态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化和运动。

动态之美是指事物运动变化中所呈现出的美丽和魅力。

表现方法: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

七、作业设计: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家后创作一幅表现动态之美的作品,要求运用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手段,表现出事物的动态之美。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展示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动态之美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手段,表现出事物的动态之美。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动态之美的深入讲解和分析还不够,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动态之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0课 动态之美(一) ▏人美版(北京)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0课  动态之美(一) ▏人美版(北京)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0课动态之美(一)▏人美版(北京)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态之美的概念,理解动态与静态的区别。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动态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技巧表现动态之美,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教学内容1. 动态之美的概念及特点2. 观察生活中的动态场景,发现动态之美3. 动态之美的绘画表现方法及技巧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动态之美的概念及特点2. 动态之美的绘画表现方法及技巧教学难点:1. 观察生活中的动态场景,发现动态之美2. 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动态之美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动态场景图片、绘画工具等2. 学生准备:绘画纸、铅笔、彩色笔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动态场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动态之美。

2. 讲解:讲解动态之美的概念、特点及绘画表现方法。

3. 示范:教师示范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动态之美。

4. 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动态场景图片,运用绘画技巧进行绘画练习。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进行评价与指导。

板书设计1. 动态之美的概念及特点2. 动态之美的绘画表现方法及技巧3. 绘画练习要求作业设计1. 观察生活中的动态场景,选择一个进行绘画表现。

2. 要求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表现出动态之美。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动态之美的概念、特点及绘画表现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动态场景,并运用绘画技巧进行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与指导,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动态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如运动中的运动员、舞蹈表演、流水、飘动的树叶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动态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色彩的色相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寻找色彩,认识色彩,表现色彩。

体验不同色彩所表达的不同感觉
2、学习色彩的知识,认识什么是原色,什么是间色。

了解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大胆运用喜爱的色彩,培养运用色彩的能力。

3、学会色彩的调配,能用原色调配间色。

教学重点:学会色彩的调配,能用原色调配间色。

教学难点:调配时水和色彩的分量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颜料,水,毛笔,调色盘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是美妙的。

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世界是彩色的,有千变万化的色彩。

(出示一些大自然的图片,学生观察生活和大自然中的色彩。

)观察过自然中的色彩,观察学生的衣服、学习用品之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了解的色彩。

思考一下,生活中的色彩有哪些,有多少种?
二、新课。

1、复习三年级开始的色彩知识:什么是三原色,什么是三间色,红黄蓝这三种颜色是色彩中的“老祖宗”,有称三原色。

三原色两两相配,产生三间色。

2、什么是色相?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色相,顾名思义即各类色彩的相貌称谓,如大红、普蓝、柠檬黄等。

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

事实上任何黑白灰以外的颜色都有色相的属性,而色相也就是由原色、间色和复色来构成的。

所有的颜色都有自己的相貌,这叫色相。

3、欣赏课本中的图片
学生结合图片分组讨论:
(1)、挑选自己喜欢的色相,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色相在生活中的应用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3)、自己准备用哪些色相不同的色彩画一幅什么样的画。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4、小组交流发言
三、学生作业:创作一幅色彩画
四、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