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对戊戌维新变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当今,有的论者认为,两者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
有的论者则“不认为有理由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
关于戊戌变法的进步性,现在不承认者希罕了。
争论的焦点在洋务运动上。
后者基于认为“洋务运动是反动的”,不仅不认为有理由把洋务运动放在历史的进步潮流里,而且竭力否认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间的联系,生怕因两者的某种联系而给洋务运动带来某种进步性。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之间究竟有无联系?如果有,有什么联系?两者间是否截然对立?这些问题有必要重新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一戊戌变法是怎样发生的?现在仍然流行的说法是:“甲午战争是戊戌变法的原动力”。
许多著作和论文在论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原因时,只从中日甲午战后开始,认为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丧师辱国,割地赔款,才“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因而奋起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也有的提到甲午战前,说“戊戌变法是甲午前三十年中社会政治发展的结果”,但在他们看来,戊戌变法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对立物而出现的。
持此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当洋务运动压制中国资本主义,而以富强自夸时,微弱的代表资产阶级要求的改良主义者提出了经济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开始破产时,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政治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完全破产后,终至酝酿为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只是以自己的“完全破产”才证明戊戌变法出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不承认戊戌变法是之前几十年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不承认洋务运动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物质的思想的条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首先,戊戌变法的发生是以洋务运动的经济成就为物质条件的,是以洋务运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为社会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评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

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的评价
一、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
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
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新政:
慈禧新政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国内固有矛盾,统治者在“痛苦的让步”中还是走向了灭亡。
统治阶级内部,满汉之间、各派系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以至“事事有尽更其故之思,人人有不如其初之慨。
腐败如此,何尝见政治发达”。
清政府整顿吏治没有收到实效,为筹措各项经费,又大肆增加捐税,各阶层人民不能忍受这种牛马奴隶的生活,纷纷起来反抗,民变汹涌,革命党起事,新军倒戈,汇成了辛亥革命的洪流。
专制政权的垮台,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不仅在当时,也对后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毕竟也是中国历史的进步。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19世纪末,中国不断遭到列强的侵略和欺辱,尽管一些先进思想开始涌现,但传统的封建体制使中国难以摆脱落后的命运。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两代重要的改革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改革。
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是针对科技和工业的现代化改革,由同治皇帝倡导,前后历时近35年。
戊戌变法(1898年),也称戊戌维新,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一些在京城的青年官僚提出的变法运动。
这两次改革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改革方向。
本文将分别从背景、目的、成效三方面对两次改革进行对比。
一、背景洋务运动的出现与科技革新以及废除科举有密切关系。
1861年,同治皇帝登基,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使得皇帝意识到国家要强盛必须有科技和工业支撑。
1862年,封翁一上书,建议将洋务署设立在南京,促进与外国的交流学习。
1865年,开设了洋务学堂,以洋人作为教员,教授教科书不讲的自然科学、自然地理、机械学等技术知识。
此后,大量的海外留学生也返乡从事技术咨询和制造业。
可见,洋务运动的背景在于国家对科技现代化的急切追求。
戊戌变法所处的年代背景与洋务运动不同。
时间上,变法前清末多年,九一八事变与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陡峭,人民普遍反感清政府。
空前严重的腐败状况和百姓贫困萎缩的财政经济,都为变法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基础。
当时,康有为等一批“戊戌党人”认为改革的必要性及缘由有两点:一是抵御外敌侵略,二是推行封建制度下“以科举为本”的传统狭隘型社会结构,使大量人才流失、社会静脉发展偏离科学发展规律。
不难看出,戊戌变法的背景在于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以及人民对革新的迫切需求。
二、目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最终强国保家。
尽管洋务运动涉及的诸多领域涵盖面极广,但它的目的是科技领域的现代化。
重点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研制和制造军舰、坚固大炮和火器等尖端科技武器,以及制造机器或设备,推广机器、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建筑现代化军事和工业基础设施,提高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机械化生产的推广等等。
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洋务运动,指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影响下所进行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尝试。
这一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首先,在军事方面,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先进武器和军事技术。
这使得中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能够更好地抵御外敌入侵。
同时,这也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军队的近代化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带来了一定的工业化进程。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设备和技术,建立起一些近代工业企业。
这些企业的建立不仅为中国提供了新的生产技术和工业品,也为中国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这也为中国后来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此外,洋务运动还对中国的教育和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开办一些近代学校和大学,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西方知识背景的人才。
这些人才的涌现为中国的知识界注入了新鲜的思想与学术观念,并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智力支持。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推行过程中存在一些腐败和浪费的现象,导致财政困难。
其次,产业对国家的影响不够深入,没有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系。
最后,由于国内各方面条件准备不足,中国的洋务运动很快就被列强的侵略所打破,并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从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看,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基础支持,使得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迎头赶上了西方列强,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石。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这为中国后来的发展留下了一些隐患。
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洋务运动,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与戊戌政变的联系与影响

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与戊戌政变的联系与影响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与戊戌政变是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现代化改革尝试,而戊戌政变则是洋务运动的失败和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背景、目标和实施以及戊戌政变的发生、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洋务运动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冲击之下,为了实现国家强盛和现代化而进行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尝试。
这一运动起源于清政府对西方列强侵略的反思和意识觉醒,认识到中国必须进行现代化改革才能摆脱危机。
洋务运动的目标是通过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业,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盛。
洋务运动的实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业,通过设立洋务局和洋务学堂等机构,招募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业知识;二是兴办实业,建设工厂、铁路、船厂等基础设施,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逐渐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业,一些工业企业和现代化设施也得以建立。
然而,洋务运动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主义,洋务运动的实施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其次,洋务运动的推动者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过于强调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业,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技术的价值。
最后,洋务运动的实施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干扰和限制,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崛起,通过各种手段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的失败最终导致了戊戌政变的发生。
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广东被废黜的事件。
这一政变的发生与洋务运动的失败密切相关。
首先,洋务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政府的声望和威信大幅下降,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抗议。
其次,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引发了各方势力的不满和反抗。
最后,洋务运动的失败也引发了国内外各方势力的争夺和角逐,使得戊戌政变成为了一次政治斗争的结果。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关系及其性质问题

作者: 余明侠
作者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江苏社会科学
页码: 95-102页
主题词: 洋务运动;变法维新;兴民权
摘要: 本文针对一些论著中将洋务派与顽固派视为一丘之貉,都是镇压戊戌维新的元凶 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
认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间存在着递嬗继承的关系。
因为洋务运动的对 立面就是顽固派,所以洋务派与顽固派是有区别的。
而洋务运动所创办的各项洋务事业,则在思想 上、物质上、人才上、舆论上为戊戌维新起了奠基石的作用。
因而维新派与洋务派没有积怨和不可 调和的矛盾,相反,却引为同路人。
另一方面,本文还对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进行分析,认为洋务运 动是一次将旧中国引向现代化的早期改革,戊戌变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将“工艺”转向“政制”的深层 改革。
为此,对持戊戌变法的性质为“革命”的观点进行辨析。
从戊戌维新的“思想理论”到施政纲 领,根据史实逐次加以论证,得出其性质是“社会改良”而非“社会革命”的结论。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
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考点 概括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的主要史实及影响楼

变法的背景: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光绪皇帝成年以后,很想摆脱太后的束 缚,而有一番作为。而且在民族危机日趋 深重下,光绪皇帝对康有为上书所痛陈, 再不及时变法、国将不国的言词,深受震 动,于是,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让 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 变法的标志: 宣布变法开始。
(2)洋务运动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对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同时,洋务运动也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务认识较为 深刻的人才,对日后改革大有帮助。
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名人评史:柏杨评说洋务运动
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 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 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 漂亮的拳击手套,洋务运动就要弄那么一 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摘自《中国人史纲》
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只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
备,而不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先有爱民之心,后有忧民之
意,爱之深,翁故同忧龢之切,忧
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 一民寒,曰我寒之 。
甲午战争惨败,《马关条约》签订。洋务 运动破产。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公车上书
时 间:
提高军队作战力。由于皇 帝没有军权,措施空洞
封建守旧势力不能容忍维新 运动的发展。慈禧太后与守旧派 官员密谋准备发动政变。
荣禄
戊戌政变
第二天,袁世凯向荣 禄告密,荣禄立即进 京与慈禧太后密谋废 除光绪帝。
袁世凯
九月十三日,光绪帝 写密诏给康有为:“今朕位 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 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 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居学院建环11 张建鹏学号2110701022
洋务运动的失败对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戊戌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
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
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一、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
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二、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
“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
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
近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出现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中国民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相继而来的是产生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成长,使改良派的变行维新活动具有了比较坚实的阶级基础,由此迅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