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合集下载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

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

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一、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

“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

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

近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出现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中国民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相继而来的是产生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成长,使改良派的维新活动具有了比较坚实的阶级基础,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相同点:1.三次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2.都来涉及军事、经济、文教方面的改革;3.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4.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5.从目的上看,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6.从方法和步骤上看,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艇,建立新式海军;7.从结果上看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低潮, 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不同之处(一)历史背景不同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半殖民地逐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内部部分成员为解决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坚船利炮入侵)而引起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新的强大的民族危机迫在眼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激起了新的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两方文化碰撞中形成了要救国只有维新变法,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的新思维;(二)改革指导思想不同洋务运动的日的与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两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

戊戌维新变法是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开民权、设议会、废科举,也就是在一定范围改造“中体”。

如果说前者是新瓶装旧酒的话,后者则是旧瓶装新酒。

(三)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制度下,在封建思想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而戊戌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局限,主张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四)侧重点不同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侧重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对封建儒学统治予以坚守,属于器用层面的改革。

而戊戌维新运动侧重于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从其最大效果来看,它更是一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运动,属制度层面的改革。

(五)过程与结果不同洋务运动由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实权派推动,首先是采用西方练兵和大量购置西式武器,同时大力仿照西方设厂制造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于分组比较合理,所以合作学习进展得比较顺利,同学们积极参加小组的学习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相同之处(一)历史背景相似二者改革的发生历史背景都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了整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富强所逼迫产生出来的。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当今,有的论者认为,两者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

有的论者则“不认为有理由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

关于戊戌变法的进步性,现在不承认者希罕了。

争论的焦点在洋务运动上。

后者基于认为“洋务运动是反动的”,不仅不认为有理由把洋务运动放在历史的进步潮流里,而且竭力否认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间的联系,生怕因两者的某种联系而给洋务运动带来某种进步性。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之间究竟有无联系?如果有,有什么联系?两者间是否截然对立?这些问题有必要重新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一戊戌变法是怎样发生的?现在仍然流行的说法是:“甲午战争是戊戌变法的原动力”。

许多著作和论文在论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原因时,只从中日甲午战后开始,认为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丧师辱国,割地赔款,才“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因而奋起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也有的提到甲午战前,说“戊戌变法是甲午前三十年中社会政治发展的结果”,但在他们看来,戊戌变法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对立物而出现的。

持此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当洋务运动压制中国资本主义,而以富强自夸时,微弱的代表资产阶级要求的改良主义者提出了经济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开始破产时,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政治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完全破产后,终至酝酿为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只是以自己的“完全破产”才证明戊戌变法出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不承认戊戌变法是之前几十年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不承认洋务运动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物质的思想的条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首先,戊戌变法的发生是以洋务运动的经济成就为物质条件的,是以洋务运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为社会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分析比较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

分析比较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首脑洪秀全希望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中国,推翻满清.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先进的武器以及生产工具.所以战争拖的越久越不利,再加上洋人的介入,以及太平天国内部的迅速分裂,腐朽(当时谁不想当皇帝).最终失败.
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忧外困.统治集团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中央以恭亲王奕忻为代表,地方上以李鸿章等为代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为求富为口号.兴办洋务.但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洋务运动只是为延续清朝统治而兴起的办洋货,学夷术的运动,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封建制度.它的失败是注定的.
戊戌变法: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各地举人的不满于是梁启超,康有为联合各地举人一齐上书光绪帝拒绝议和.并变法图强.光绪帝同意,但清朝实权被慈禧把持.光绪无权,再加上维新派与保守派的矛盾日益尖锐.使变法无法继续进行.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屠杀维新派人士,变法失败.所以说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改革运动,都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期进行的,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然而,两者在具体的目标、策略和结果上存在一些异同。

相同之处:1.背景相似: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受到外国侵略和国内落后所激发。

在19世纪末,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促使了这两个运动的兴起。

2.引进外国技术:为了推动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强调引进外国技术和知识。

洋务运动引进了许多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而戊戌变法则通过派遣留学生、招聘外籍专家等方式,引进了西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不同之处:1.目标不同:洋务运动首要目标是强化军力以抵御外敌侵略,主要关注军事和工业技术的引进。

而戊戌变法的主要目标是推行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以实现中国的近代化。

2.策略不同:洋务运动注重通过引进来西方技术和设施来加强军事力量,主要是由政府主导。

而戊戌变法则更加注重通过制定新法律、改革制度,以及推动思想解放和教育改革等途径来实现改革,更加强调人民主体的作用。

3.结果不同: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技术,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以及对工人的剥削等问题,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戊戌变法则受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改革成果被削弱甚至颠覆,最终未能实现持续的改革效果。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目标、策略和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洋务运动注重引进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目的是为了强化军力,而戊戌变革则更加全面地推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戊戌变法更加注重通过法律和制度改革来达到改革的目标,并赋予人民主体的作用,然而最终改革未能持续下去。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比较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比较

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比较相同点:1.社会背景:都是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内容:都向西方学习,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3.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4结果:都失败了,但都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1.社会背景: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戊戌变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革。

3.目的: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戊戌变法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主张:洋务运动只学科学技术,自强、求富;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5.影响: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1.背景相同(1)国际:都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

(2)国内: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方式)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革;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领导阶级(1)相同:都是资产阶级。

(2)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4.主张(目的)(1)相同:都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不同: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5.结果相同: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6.意义(1)相同: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不同: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看当代中国的改革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看当代中国的改革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看当代中国的改革11文学1班许奕1120900142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兴起与改革开放的实施都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的异同,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来分析今天中国现行的改革开放,经济改革要取得成功必然需要政治体制改革。

重温历史,总结经验,可以给我国现今的改革开放提供更多有益的历史启示。

一、从背景分析三者之间的异同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内忧外患”的清朝统治者受到来自外国侵略势力和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双重威胁,力图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因此在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使中国富强起来,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形势。

在变落后为先进、变贫弱为富强的变革思潮的历史背景之下,注定了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仅仅是为了拯救清王朝,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所以,在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失败了,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式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但是面对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强大旧势力的反对,这场运动还是失败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19世纪末,中国不断遭到列强的侵略和欺辱,尽管一些先进思想开始涌现,但传统的封建体制使中国难以摆脱落后的命运。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两代重要的改革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改革。

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是针对科技和工业的现代化改革,由同治皇帝倡导,前后历时近35年。

戊戌变法(1898年),也称戊戌维新,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一些在京城的青年官僚提出的变法运动。

这两次改革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改革方向。

本文将分别从背景、目的、成效三方面对两次改革进行对比。

一、背景洋务运动的出现与科技革新以及废除科举有密切关系。

1861年,同治皇帝登基,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使得皇帝意识到国家要强盛必须有科技和工业支撑。

1862年,封翁一上书,建议将洋务署设立在南京,促进与外国的交流学习。

1865年,开设了洋务学堂,以洋人作为教员,教授教科书不讲的自然科学、自然地理、机械学等技术知识。

此后,大量的海外留学生也返乡从事技术咨询和制造业。

可见,洋务运动的背景在于国家对科技现代化的急切追求。

戊戌变法所处的年代背景与洋务运动不同。

时间上,变法前清末多年,九一八事变与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陡峭,人民普遍反感清政府。

空前严重的腐败状况和百姓贫困萎缩的财政经济,都为变法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基础。

当时,康有为等一批“戊戌党人”认为改革的必要性及缘由有两点:一是抵御外敌侵略,二是推行封建制度下“以科举为本”的传统狭隘型社会结构,使大量人才流失、社会静脉发展偏离科学发展规律。

不难看出,戊戌变法的背景在于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以及人民对革新的迫切需求。

二、目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最终强国保家。

尽管洋务运动涉及的诸多领域涵盖面极广,但它的目的是科技领域的现代化。

重点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研制和制造军舰、坚固大炮和火器等尖端科技武器,以及制造机器或设备,推广机器、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建筑现代化军事和工业基础设施,提高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机械化生产的推广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

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

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一、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

“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

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

近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出现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中国民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相继而来的是产生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成长,使改良派的维新活动具有了比较坚实的阶级基础,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相同点:1.三次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
2.都来涉及军事、经济、文教方面的改革;
3.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
4.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5.从目的上看,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6.从方法和步骤上看,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艇,建立新式海军;
7.从结果上看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低潮, 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区别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都是发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但是这两场运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1、时间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2、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3、从目的上看,洋务派与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维新派则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即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官员);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

5、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

6从内容上看,洋务派、抵抗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7、性质不同:前者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后者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8、从失败的根本原因上看,抵抗派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而洋务派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三)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促进了传统观念意识向近代化的转变,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在保守观念极为浓厚、顽固派反对甚烈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洋务运动,它本身就是对传统保守观念的一个有力冲击。

“师夷长技”的观念,承认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落后,认识到必须向西方学习,使人们逐渐改变轻一些旧观念。

”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二、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军事近代化变革
中国近代化观点的形成是从对洋枪洋炮的认识开始的。

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近代化开始的,军事近代化走在了中国近代化的最前列。

通过海陆军改革,清军战斗力有所加强,对外国的侵略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洋务军事近代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与军事本身,作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始,它有重要意义,它代表着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中国产业技术近代化的开始,改变了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结构。

三、“泛化”到经济领域的近代化技术和近代生产关系
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创办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却把“近代工业导入
中国”,“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

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四、 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对教育近代化的影响,主要是创立了新式的学堂,派遣出国留学生,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科技文化的有机构成。

“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 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起点。

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近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新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教育管理的出现,推动了教育近代化的进程;留学教育的推行,使中国近代教育主动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戊戌变法既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又是洋务运动的发展。

维新派提出了“定宪法”、“开国会”的政治要求,虽然这些政治要求并未列入百日维新的议事日程里,从政治思想史方面看,提出定宪法、开国会的政治要求仍然是对洋务运动的发展。

这些要求是兴起于洋务运动中的中国资产阶级成长程度的政治上的反映。

民权、立宪的理想虽然早于洋务运动若干年,但洋务运动发轫者们提不出这种政治要求,能提出这种要求的资产阶级还在生产之中,与封建上层建筑冲突的生产力才从国外引进来。

提出定宪法、开国会的要求,只是到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为其服务之时才可能,只是到了资产阶级成长到有了政治觉悟之时才有可能。

提出定宪法、开国会的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要求从经济向政治发展的表现。

而洋务运动则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清朝帝国主义解体的情况下,一部分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不自觉地行动的表现。

所以,戊戌变法对洋务运动的发展正表现着中国资本主义和资
产阶级本身的发展。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差距,正是历史的差距。

我们不可将洋务派与维新派放在同一历史时期同日而语。

那种因戊戌变法提出了某种洋务运动不曾提及的更高的要求,而否定洋务运动的企图,显然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