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近代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

1898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派的推进;光绪帝的支持等
改革官制;奖励实业;办新式学堂,改革科举等
①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也是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近代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进行过三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经历了从器物变革到制度的调整,再到政体的改革,层次渐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名称
时间
背景
内容
影响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使清府面临“内忧外患”局面;中外政府暂时和好;洋务派的出现;总理衙门的建立。
说明:清末新政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洋务运动,说明了清政府已在被动和主动顺应历史潮流。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办新式学校长派、留学生出国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近代技术人才;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冲击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客观上奠定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的基础。
清末新政
1901--1905
适应帝国主义侵略需要;安抚内部各派;缓和阶级矛盾和人民的反抗斗争;解决财政危机。
编练新军、改革官制、制定法律、奖励实业、兴办学堂、废除科举、派留学生。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不同之处(一)历史背景不同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半殖民地逐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内部部分成员为解决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坚船利炮入侵)而引起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新的强大的民族危机迫在眼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激起了新的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两方文化碰撞中形成了要救国只有维新变法,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的新思维;(二)改革指导思想不同洋务运动的日的与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两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
戊戌维新变法是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开民权、设议会、废科举,也就是在一定范围改造“中体”。
如果说前者是新瓶装旧酒的话,后者则是旧瓶装新酒。
(三)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制度下,在封建思想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而戊戌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局限,主张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四)侧重点不同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侧重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对封建儒学统治予以坚守,属于器用层面的改革。
而戊戌维新运动侧重于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从其最大效果来看,它更是一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运动,属制度层面的改革。
(五)过程与结果不同洋务运动由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实权派推动,首先是采用西方练兵和大量购置西式武器,同时大力仿照西方设厂制造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于分组比较合理,所以合作学习进展得比较顺利,同学们积极参加小组的学习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相同之处(一)历史背景相似二者改革的发生历史背景都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了整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富强所逼迫产生出来的。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当今,有的论者认为,两者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
有的论者则“不认为有理由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
关于戊戌变法的进步性,现在不承认者希罕了。
争论的焦点在洋务运动上。
后者基于认为“洋务运动是反动的”,不仅不认为有理由把洋务运动放在历史的进步潮流里,而且竭力否认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间的联系,生怕因两者的某种联系而给洋务运动带来某种进步性。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之间究竟有无联系?如果有,有什么联系?两者间是否截然对立?这些问题有必要重新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一戊戌变法是怎样发生的?现在仍然流行的说法是:“甲午战争是戊戌变法的原动力”。
许多著作和论文在论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原因时,只从中日甲午战后开始,认为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丧师辱国,割地赔款,才“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因而奋起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也有的提到甲午战前,说“戊戌变法是甲午前三十年中社会政治发展的结果”,但在他们看来,戊戌变法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对立物而出现的。
持此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当洋务运动压制中国资本主义,而以富强自夸时,微弱的代表资产阶级要求的改良主义者提出了经济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开始破产时,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政治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完全破产后,终至酝酿为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只是以自己的“完全破产”才证明戊戌变法出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不承认戊戌变法是之前几十年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不承认洋务运动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物质的思想的条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首先,戊戌变法的发生是以洋务运动的经济成就为物质条件的,是以洋务运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为社会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改革运动,都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期进行的,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然而,两者在具体的目标、策略和结果上存在一些异同。
相同之处:1.背景相似: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受到外国侵略和国内落后所激发。
在19世纪末,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促使了这两个运动的兴起。
2.引进外国技术:为了推动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强调引进外国技术和知识。
洋务运动引进了许多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而戊戌变法则通过派遣留学生、招聘外籍专家等方式,引进了西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不同之处:1.目标不同:洋务运动首要目标是强化军力以抵御外敌侵略,主要关注军事和工业技术的引进。
而戊戌变法的主要目标是推行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以实现中国的近代化。
2.策略不同:洋务运动注重通过引进来西方技术和设施来加强军事力量,主要是由政府主导。
而戊戌变法则更加注重通过制定新法律、改革制度,以及推动思想解放和教育改革等途径来实现改革,更加强调人民主体的作用。
3.结果不同: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技术,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以及对工人的剥削等问题,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戊戌变法则受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改革成果被削弱甚至颠覆,最终未能实现持续的改革效果。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目标、策略和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洋务运动注重引进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目的是为了强化军力,而戊戌变革则更加全面地推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戊戌变法更加注重通过法律和制度改革来达到改革的目标,并赋予人民主体的作用,然而最终改革未能持续下去。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看当代中国的改革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看当代中国的改革11文学1班许奕1120900142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兴起与改革开放的实施都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的异同,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来分析今天中国现行的改革开放,经济改革要取得成功必然需要政治体制改革。
重温历史,总结经验,可以给我国现今的改革开放提供更多有益的历史启示。
一、从背景分析三者之间的异同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内忧外患”的清朝统治者受到来自外国侵略势力和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双重威胁,力图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因此在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使中国富强起来,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形势。
在变落后为先进、变贫弱为富强的变革思潮的历史背景之下,注定了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仅仅是为了拯救清王朝,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所以,在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失败了,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式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但是面对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强大旧势力的反对,这场运动还是失败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

三、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四、洋务运动的经过
1.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3.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4.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培养 人才);
五、洋务运动的结果
清政府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戊戌变法
洋务广义地说泛指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物如外交通商传教及引进机器技术狭义地说指清朝一部分当权的官僚所进行的引进西方机器生产科学技术及武备的活动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六年级1班
张怡雯 彭沁禾 杜晓莉 张子豪 康 越
洋务运动
一、什么是洋务运动?
洋务,广义地说,泛指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 的一切事物,如外交、通商、传教及引进机器技术 等。 狭义地说,指清朝一部分当权的官僚所进行的 引进西方机器生产、科学技术及武备的活动。
一、什么是戊戌变法 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 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 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 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 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 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 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二、戊戌变法主要人物
光绪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
三、戊戌变法过程
三个阶段: 1、萌发于早期维新思想; 2、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3、百日维新进入高潮;
四、戊戌变法结果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19世纪末,中国不断遭到列强的侵略和欺辱,尽管一些先进思想开始涌现,但传统的封建体制使中国难以摆脱落后的命运。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两代重要的改革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改革。
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是针对科技和工业的现代化改革,由同治皇帝倡导,前后历时近35年。
戊戌变法(1898年),也称戊戌维新,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一些在京城的青年官僚提出的变法运动。
这两次改革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改革方向。
本文将分别从背景、目的、成效三方面对两次改革进行对比。
一、背景洋务运动的出现与科技革新以及废除科举有密切关系。
1861年,同治皇帝登基,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使得皇帝意识到国家要强盛必须有科技和工业支撑。
1862年,封翁一上书,建议将洋务署设立在南京,促进与外国的交流学习。
1865年,开设了洋务学堂,以洋人作为教员,教授教科书不讲的自然科学、自然地理、机械学等技术知识。
此后,大量的海外留学生也返乡从事技术咨询和制造业。
可见,洋务运动的背景在于国家对科技现代化的急切追求。
戊戌变法所处的年代背景与洋务运动不同。
时间上,变法前清末多年,九一八事变与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陡峭,人民普遍反感清政府。
空前严重的腐败状况和百姓贫困萎缩的财政经济,都为变法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基础。
当时,康有为等一批“戊戌党人”认为改革的必要性及缘由有两点:一是抵御外敌侵略,二是推行封建制度下“以科举为本”的传统狭隘型社会结构,使大量人才流失、社会静脉发展偏离科学发展规律。
不难看出,戊戌变法的背景在于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以及人民对革新的迫切需求。
二、目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最终强国保家。
尽管洋务运动涉及的诸多领域涵盖面极广,但它的目的是科技领域的现代化。
重点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研制和制造军舰、坚固大炮和火器等尖端科技武器,以及制造机器或设备,推广机器、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建筑现代化军事和工业基础设施,提高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机械化生产的推广等等。
华师大版-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案

【导入新课】回忆总结:四次鸦片战争战争时间国家条约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8 英国《南京条约》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国法国《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日本《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7-1900.9英美法德《辛丑条约》完全沦入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亡国危险日益临近的时候,先进的中国人并没有完全屈服,而是展开了自己的救亡自强之路。
【讲授新课】一.历史发展顺序洋务运动————————————甲午战败——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18世纪60年代—90年代)———(1895)——(1895)——(1898)——(1898)二.洋务运动1.背景:洋务运动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刺激下产生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 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3.领导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4.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5.过程:18世纪60—70年代:“自强”主办军用工业三局一厂18世纪70年代——:“求富”主办民用工业三局一所(曾国藩创建安庆内军械所——最早兵工厂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军工企业)(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民用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制造总局~~~中国近代最大军工企业
福州船政局造船厂—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
天津机器制造局
2.民用工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 (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1890年张之洞筹办的汉阳铁厂,是中 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工业。
1861-1890年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企业名称
军 安庆内军械所 事 江南制造总局
1、光绪帝下诏变法 2、变法法令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3、戊戌政变
4、“戊戌六君子” 5、“百日维新”
6、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填一填: 百日维新的内容
类别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改订律法,澄清吏治
有利于资本主 义的发展和西
经济 奖励实业,改革财政
方科学知识的 传播;有利于
军事 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戊戌六君子
谭
林
嗣
旭
同
杨 锐
杨 深 秀
刘
康
光
广
第
仁
二
一
、 、感
他 为 什 么 说 自 己
这 壮位 士为 是改 谁革 ?而
勇
受 一 下 :
“
于
死
牺
的
牲
其
的
所
”
?
戊戌变法历史意义,失败原因,教训
1.意义
2.性质 3.失败 原因
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和思想解放运动,虽挫败了,但在社会起 了思想启蒙的做用,对社会也起了深刻 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认真阅读第31至32页内容
一、从“自强”到“求 富”
目的?维护清政府统治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代表?中央: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
道光帝第六子。 1861
议 政王,总揽清政府内政外交。
恭亲王
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A 8、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企业打的旗号是
A、自强
B、求富 C、发奋
D、创新
当堂训练
C ❖ 9、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 )
❖ A、镇压农民起义 B、抵抗列强侵略
❖ C、维护清朝统治 D、师夷长技以自强
B ❖ 10、推动洋务运动的中枢机构是( )
❖ A、外务部
B、总理衙门
❖ C、海军衙门 D、都统衙门
D. 师夷长技以自强
A 15.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的根本目的( )
A.维护满清封建统治
B.赶走外国侵略者
C.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使中国富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16.毛泽东曾说:“(在中国)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
A 这主要指张之洞创办了
A.汉阳铁厂
B.福州船政局
C.湖北织布局 D.江南制造总局
张之洞
主张:
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与科 学技术,兴办近代工业
旗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机构: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
内容:19世纪60~90年代
前期
后期
60年代
70年代
“自强”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80年代
90年代
“求富”
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1.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旧址
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创办时间 三 1861 局 1865 一 1866 所 1867
地址 安庆 上海 福建马尾 天津
创办人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崇厚
民 轮船招商局 用 开平矿务局
湖北织布局
汉阳铁厂
三 1873 局 1877 一 1888 厂 1890
上海 滦州 武昌 汉阳
李鸿章 李鸿章 张之洞 张之洞
开始:1898年6月,光_绪_帝_颁布了一系列法
令,实行变法.
当堂训练
1、从19世纪__60_年代到__90_年代, 6、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
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_夷_长_技_以_自_强 道:“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
_”的洋务运动.
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虚有其
2、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 C) 表。”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洋
A 5、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天津机器局
D、福州船政局
B 6、洋务运动最大的军事工业企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天津机器局
D、福州船政局
C 7、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直接目的是
A、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B、鼓励私人办企业
C、辅助军事工业,维护清朝统治 D、与官办企业竞争
❖ D、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
C 13.下列叙述与洋务运动无关的一项是( )
A.引进西方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B.对外国经济侵略进行了一些抵制
C.建立了近代化的政治制度
D.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 14.洋务运动的核心主张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师夷长技以治夷[来源:学科网]
C.师夷长技以求强
破产
洋务运动的结局: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北洋 标志: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
失败。
①西方列强不真心支持
原因
②顽固派的阻挠 ③洋务派缺乏健全的领导核心
④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彻底 变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
学习,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它的内
容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
业化和思想上的自由、民主化。
洋务:一切涉外事务
包括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创办新式陆、海军、办新学堂、 派遣留学生等许多涉外内容,并 非仅指办工业。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 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小结
洋 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
务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
运
创办军事工业——“自强”
想,是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
他的两本代表作被人称之为
“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
喷发”。
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经过:
序幕
酝酿和开展
高潮
公车上书 创办政治团体、 报刊、学堂
(1895年康有
为、梁启超等)
戊戌变法
也叫百日维新
(1898年光绪 帝为首发动)
短暂的“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三、百日维新(重点)
A、李鸿章 B、曾国藩 C、左宗棠 D、张之洞
C 2、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A、李鸿章 B、曾国藩 C、奕 訢
D、张之洞
3、总理衙门的主持是 C
A、李鸿章 B、曾国藩 C、奕 訢 D、张之洞
D 4、洋务运动的时间在19世纪
A、60——70年代
B、70——80年代
C、60——80年代
D、60——90年代
3.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是( A.洋务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D)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A 4、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 )
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 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
洋务运动的其他内容:
3.筹建海军
北洋海军
南洋海军
福建海军
(4)开办新式学堂,培养近代人才。
派幼童出国留学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洋务派兴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902年并入京师大
学堂(后者于1912
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詹天佑等30名赴 美留学儿童
内容
创办近代 军事工业
兴办近代
评 民用工业 价 筹划海防
5、“戊戌变法”的实质是(C )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 B、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与慈禧太后 为首的“后党”的斗争 C、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旧势力的斗争 D、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斗争
• 2、1898年___月___日,光绪帝颁布“______” 诏,标志变法开始。___月___日,_________ 发动政变,政变后,除了保留_______外,其余 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变法前后历时103天, 史称___________。
• 3、19世纪末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
维新派为变法救亡奔走呼号,要求维护 _______和发展资本主义,他们积极倡导西方 ___________ 学说,冲击了___________的束缚, 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公 车 上 戊书 戌
变
法百 日 维 新
背景:1 息8 传9到5北年京春.,《 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 没有发动群众
4.结论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小结
背景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 《马关条约》的签订
序幕 公车上书(1895年)
戊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戌
变
高潮 百日维新(1898年6月 11日—9月21日)
A、镇压农民起义 B、抵抗列强侵略 务运动( A )
C、维护清朝统治 D、师夷长技以自强 A、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
3、推动洋务运动的中枢机构是(B ) 运 动
A、外务部 B、总理衙门
B、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C、海军衙门 D、都统衙门
C、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科技人才
4、下列企业与李鸿章有关的是(C ) D、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