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比较

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①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②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⑶资本主义道路
在中国走不通。
2.概括中国近代探索历程的特点。
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近代化道路失败的原因。
⑴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根本原因)⑵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⑶反动势力干涉。
⑷中国封建势力强大。
4.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⑴腐朽的封建制度。
⑵列强的侵略。
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5.近代化过程中体现出那些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和民主的精神。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比较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比较摘要: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依次出现,启动并推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这两次新政的主要内容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并且都是在重要的对外民族战争以后出现的,这是两次新政的共性所在。
但是这两次新政在其各自的历史原因、在推进过程中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新政发动者与所处的时代中心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此,看待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需要我们客观分析。
关键词: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中国近代化资本主义近代化洋务运动简介:洋务运动是在19 世纪60 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其主要领导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被称为“洋务派” 。
他们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成员为了维护自身在清政府存在前提下获得的利益,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立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师夷长技以制夷” 、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口号。
清末新政简介:清末新政是指1901—1911 年,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的危亡,迎合新兴阶级的需要而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在我国近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现就以下几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
历史背景及目的历史背景方面相似之处: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 有着非常类似的历史背景。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人民起义斗争的沉重打击。
洋务运动开始时,正是太平天国进行激烈抗争的时期。
洋务派大企业创立时,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仍有太平天国余部、捻军及各少数民族起义继续战斗。
在太平军旗与捻军勇猛冲击下,八旗绿营一触即溃,土崩瓦解,清朝政府不得不动员汉族地主组织团练, 产生了湘军和淮军等地方军队势力。
清末新政比洋务运动晚了四十年。
当时,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刚刚被镇压下去,但人民起义斗争仍然没有结束。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三者间的比较

2创办民用工业
3办新式学堂
派留学生
戊戌变法的内容及意义
有利于具 维新思想 的人参与 政治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主 要 内 容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有利于民族 资本主义的 发展 有利于西 学的传播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 废除八股文析
日:有很强的自我独立意识,民族主义感强
虽未中央集权,但地方势力也较大,制度改革比中国容易 许多 向西方学习中坚持自己的特色,结合本国国情进行全方位、 多角度、深层次的改变。
中:首先,民族主义感缺乏,因为清朝的满族的小集团利
益权压汉族人民的爱国忠诚,且对西方列强有较强的依赖 性, 其次,中国的封建力量太过强大,官员腐败,军备废弛, 百姓生活困苦 最后,缺少创新意识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差异处:首先,两国的政治背景不同;
再者,两国的文化开明程度不同; 其次,两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认识
决定
行动
“脱亚入欧”
建立户籍 制度
成 功 , 强 大
宗教、交通 ……
文化 学习西方文化 翻译著作作
司法 仿效西方制度 完善法制度
身份制度 废旧建新
明治维新
教育 发展近代 义务教育
军事 改革编制 学习西方
首先民族主义感缺乏因为清朝的满族的小集团利益权压汉族人民的爱国忠诚且对西方列强有较强的依赖其次中国的封建力量太过强大官员腐败军备废弛百姓生活困苦最后缺少创新意识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启示意义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11中文6班
汇报组 汇报人:丁杨
试论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比较

试论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比较摘要:清朝末年,国力衰微,外敌入侵。
千疮百孔的大清皇权像在风雨中飘摇的孤船,谁是都有沉没的危险。
于是,大清朝的掌权者要保住百年的基业,荣华的富贵,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要活,要生存,无论是顽固派还是洋务派,帝党还是后党,都力图挽救大清于危亡之中。
关键词:思想、政策、人物、主要影响一、主要的历史背景1.1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于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
奕 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1.2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後新政),後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摘要:本文通过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政治力量对比,经济基础对比,民智程度对比,探究了其对于近代中国改革的历史启迪。
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素质较高的民众、经济基础的发展、政府的强有力之下,我们的改革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政治力量对比、经济基础、民智正文一、政治力量对比。
在戊戌变法之前,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了,可是洋务运动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其本质并不是以根本方式改变中国落后状态,而是如何避免圣道沦亡,如何师事洋人;最根本的它并没有将中国政治观念代入近代国际的框架之中。
因此,正是由于其没有将改变中国政治观念纳入其改革的范畴以内,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势力才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戊戌变法却把改变当时中国的政治观念纳入了变革的范畴,其目地是想从政治观念的改变进而致使政治制度的改变。
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政治力量对比把,主要的政治力量分为,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
而在清政府之中,又分为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顽固派和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变革派。
不难看出,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变革派和立宪派的的观点十分契合,于是他们一拍即合。
但是,当时中国政治力量以清政府为首,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顽固派又是清政府的绝对意志,因此,戊戌变法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只能以光绪皇帝软禁宫中,六君子喋血宫城落下帷幕了。
接着,随着时间的推演,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清政府势力不断衰弱,随着慈禧太后的罪己、变法护权而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
为何慈禧太后会改变其政治态度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其一,随着庚子之变和西狩的经历,对百姓艰苦生活的真正体会,由此而产生的内疚心里,是促使慈禧太后政治态度由顽固守旧向变革进步的重要原因;其二慈禧太后面临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帝国主义不断讹诈中国,中国不断丧权辱国,另一方面国内民族矛盾突起,反满的呼声越发强烈,统治阶级内部群臣改革呼声不断壮大。
当然最最主要的还是慈禧太后希望借助新政——宪政,富国强兵,巩固权力,恢复自庚子之变后的权威。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不同之处(一)历史背景不同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半殖民地逐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内部部分成员为解决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坚船利炮入侵)而引起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新的强大的民族危机迫在眼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激起了新的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两方文化碰撞中形成了要救国只有维新变法,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的新思维;(二)改革指导思想不同洋务运动的日的与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两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
戊戌维新变法是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开民权、设议会、废科举,也就是在一定范围改造“中体”。
如果说前者是新瓶装旧酒的话,后者则是旧瓶装新酒。
(三)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制度下,在封建思想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而戊戌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局限,主张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四)侧重点不同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侧重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对封建儒学统治予以坚守,属于器用层面的改革。
而戊戌维新运动侧重于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从其最大效果来看,它更是一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运动,属制度层面的改革。
(五)过程与结果不同洋务运动由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实权派推动,首先是采用西方练兵和大量购置西式武器,同时大力仿照西方设厂制造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于分组比较合理,所以合作学习进展得比较顺利,同学们积极参加小组的学习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相同之处(一)历史背景相似二者改革的发生历史背景都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了整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富强所逼迫产生出来的。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看当代中国的改革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看当代中国的改革11文学1班许奕1120900142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兴起与改革开放的实施都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的异同,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来分析今天中国现行的改革开放,经济改革要取得成功必然需要政治体制改革。
重温历史,总结经验,可以给我国现今的改革开放提供更多有益的历史启示。
一、从背景分析三者之间的异同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内忧外患”的清朝统治者受到来自外国侵略势力和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双重威胁,力图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因此在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使中国富强起来,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形势。
在变落后为先进、变贫弱为富强的变革思潮的历史背景之下,注定了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仅仅是为了拯救清王朝,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所以,在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失败了,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式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但是面对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强大旧势力的反对,这场运动还是失败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最新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
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
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一、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
“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
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
近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出现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中国民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相继而来的是产生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成长,使改良派的维新活动具有了比较坚实的阶级基础,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相同点:1.三次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2.都来涉及军事、经济、文教方面的改革;3.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4.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5.从目的上看,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6.从方法和步骤上看,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艇,建立新式海军;7.从结果上看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低潮,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谈话}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
(清政府的3次自救运动)
洋务、维新、保皇三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概述: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封建官僚发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1898年中国的资产阶级发起了一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变法,即“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是在二十世纪初在西太后主持下,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通过颁谕展开的。
了解这种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晚清社会的变迁及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一)不同点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都是发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但是这三场运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1、时间不同:洋务运动发生在清政府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内忧外患后,维新变法发生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发生的民族危机之时;清末新政发生在,义和团爆发后,八国联军侵华瓜分的民族危亡之时。
2、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在后者是统治者自己
3、目的不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维新办法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即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官员);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清末新政是统治阶级皇族内部
5、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清末新政是变法维护其风雨飘摇的反动统治
6、从内容来看:都主张学习西方,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还学习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7、性质不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8、作用不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所以说洋务运动是洋务派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前提是不改变政治制度。
但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其根本目的是改变政体,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体系,建立君主立宪制。
(二)相同点:
1、背景: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条件下,清政府调整政策。
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和镇压太平天国时采取的;戊戌变法是在德国强占胶州湾,面临“瓜分豆剖”、“揭竿斩木”的可忧境地时采取的。
清末新政在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
2、内容都有关注经济、培养人才,增强军事的举措。
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主,开始了中国的工业化,还办新式学堂、引进科技、创建海军;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兼习中西学科、实行征兵制等。
3、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结局:都因触及君主专制政体和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度,没有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而失败。
洋务运动随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而破产;戊戌变法因戊戌政变而失败;清末新政因其反动而失败。
教训:上述三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