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条件初探

合集下载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江淮丘陵地区位于中国江苏和安徽两省交界处,这里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和文化成因。

在这片丘陵地区,民歌是人们用来表达自己情感和生活体验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下面我们将从音乐特征和文化成因两个方面来探讨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独特魅力。

一、音乐特征1.旋律简单优美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旋律简单优美,多数是由民间流传的曲调经过世代传承和演变而来。

这些曲调大多朴实无华,却时常带有一种朴实而深沉的情感。

在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中,可以听到许多优美的旋律,这些旋律不仅悠扬动听,而且往往能触动人心。

2.歌词质朴真挚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歌词质朴真挚,常常表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眷恋、对乡土的深情。

在这些歌词中,可以看到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赞美,对情感的宣泄,这些都是江淮丘陵地区民歌中歌词的特点之一。

3.节奏明快活泼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节奏明快活泼,大多以4/4、2/4为主。

这些欢快的节奏往往让人忍不住跟着节拍,情不自禁地加入到歌曲的旋律之中。

这种节奏让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充满了朝气和活力,也让人们在歌唱之中感受到快乐和愉悦。

4.以调为主题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以调为主题,即以景点、山川、地名、历史人物等为题材进行歌唱,其中以爱情题材的歌曲最为常见。

这种以调为主题的民歌,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江淮丘陵地区的风土人情,也能够让人们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二、文化成因1.地域环境江淮丘陵地区的地域环境是民歌文化形成的重要成因。

这片丘陵地区山清水秀,自然景色优美,这种自然环境的美丽激发了江淮丘陵地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为民歌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历史文化江淮丘陵地区的历史文化也为民歌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这片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得民歌中常常融入了许多古老的传统元素,这些传统元素不仅为民歌赋予了特殊的魅力,也传承了地方的历史文化。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是对这一地区独特民歌文化的深入探究和分析。

该地区位于江苏、安徽两省交界处,地理环境独特,人文历史悠久。

民歌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达形式,在这一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思想和历史记忆。

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底蕴,挖掘民间智慧和情感表达方式,丰富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研究这一地区的民歌文化,也有助于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歌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民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该地区的民歌文化,可以深入了解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特点,有助于揭示该地区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民歌文化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对于弘扬民俗风情、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文化的研究还可以为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深入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歌文化,不仅有助于丰富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1.3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通过对地理环境与民歌文化、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民歌文化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歌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以及民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该区域民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特色。

通过对民歌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江淮分水岭区域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这一地区的窗口。

也可以促进该地区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推动地方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本研究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为民歌文化的研究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淮河流域五河民歌过渡交融性特点成因分析

淮河流域五河民歌过渡交融性特点成因分析

淮河流域五河民歌过渡交融性特点成因分析王敬【摘要】五河民歌的音乐风格呈现南北兼容的过渡性特征,其成因可从地理、历史、气候等方面去分析。

地理位置上,五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下段,属于南北过渡地带,音乐上呈现南北过渡性质;历史上,动乱、灾荒、迁徙等人口流动也促进了对五河民歌交融性特点的形成。

%The music style of Wuhe folk songs presents a north‐south transitional blending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its cau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history and climate .Geo‐graphically ,Wuhe County li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Huaihe River in the north‐eastern An‐hui Province ,w hich belongs to the north -southern transitional belt ,so there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musically north‐southern transition .Historically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unrest ,calamity and mi‐gration ,also boost the existence of the blending characteristic of Wuhe folk songs .【期刊名称】《滁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五河民歌;过渡交融性;人口迁移【作者】王敬【作者单位】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系安徽蚌埠2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地处淮河之滨的五河孕育出了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五河民歌便是其中一朵奇葩。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江淮分水岭是中国重要的山区之一,这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培育了独特的民歌文化。

本文旨在探究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

首先,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该地区自古就是民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许多著名的民歌都源自这里。

这些歌曲通常以地方方言演唱,讲述着当地人生活中的点滴故事。

例如,安徽南陵县的《开心乐》、《打铁歌》等歌曲,就是以南陵独特的方言演唱的。

这些歌曲不仅反映了当地的生活,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文化具有多样性。

在这个地区,民歌不仅有唯美的爱情歌曲,也有婚丧嫁娶、劳动生产、祭祀活动等多种主题的歌曲。

例如,安徽潜山县就有以劳动为主题的《水车盘》、《锄禾歌》等歌曲,表达了当地农民的劳动生活和精神风貌。

江苏省南京市的《方言歌》则是一首爱情歌曲,表达了当地年轻人群体的爱情观和生活情感。

第三,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文化具有历史和古老的特点。

这个地区的民歌多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歌曲中记载着当地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例如,安徽金华县的《草泥马》就是一首关于古老传说的歌曲,讲述了一个少年与草泥马的温馨故事。

江苏苏州市的《杀猪歌》则是一首反映古代生产方式和社会风貌的歌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最后,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文化具有民间性质和艺术性质。

这个地区的民歌多数都是由普通人创作和演唱的,具有浓郁的民间特征。

但这些歌曲同时又非常具有艺术性,有着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方式。

例如,江苏泰州市的《草鞋闹》就是一首旋律优美、情感丰富的歌曲,流传至今仍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综上所述,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多样性、历史和古老的特点以及民间性质和艺术性质。

这些特点使得该地区的民歌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意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淮河流域川地民歌的分布及特点研究

安徽淮河流域川地民歌的分布及特点研究

安徽淮河流域川地民歌的分布及特点研究作者:武松林来源:《牡丹》2018年第36期安徽东邻江苏和浙江,西邻湖北和河南,南邻江西,北邻山东,区位优势显著。

淮河和长江横贯安徽省的北部与南部,将其从北向南划分成三大区域,即淮河以北、江淮地区以及江南地区,三个区域之间存在自然地貌方面的差异,即淮北地区主要是平原,江准地区主要是平原与山地过渡地带的丘陵,长江以南地区主要是山地。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与音乐文化差异,安徽淮河流域的川地民歌可以划分成三大区城,即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淮河以南的丘陵地带以及皖西大别山地区。

由于三个地区的人文特征不同,音乐受到不同环境和气候等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它们都是我国安徽淮河流域的重要文化。

因此,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使得各地的民歌分布和特点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对安徽淮河流域川地民歌进行分析。

一、安徽淮河流域川地民歌的分布和特征分析在汉语词典中,川地一词的解释是平旷的地带。

在本次研究中,川地主要是指淮北的平原地区,安徽淮河流域的“川地民歌”指的是分布于淮北平原,通过中原官话进行演唱的一种大胆和泼辣的民歌。

安徽省的淮北平原处于东经114°55′~118°10′和北纬32°25′~34°35′,地处暖温带,属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在这一区域,海拔都在50米以内,除去东北地区具有较少的低山残丘以外,剩余区域的地势都是非常开阔和平坦的,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周围的行政区划而言,这一区域以东和江苏相接,以南与淮河相邻,以西和河南毗邻,以北和山东接壤。

其与相邻区域的各种文化长时间交融,并且相互影响。

这一地区的民歌主要是小调、号子与舞歌,有些地方有少量山歌。

民歌的这种分布状况,与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直接联系。

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中收录的民歌和其属地中可知,安徽省淮北平原区域的民歌主要有号子、山歌、小调以及风俗歌,除此之外,还有舞歌、秧歌与生活音调等。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歌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逐渐失传,文化多样性受到冲击,一些珍贵的民歌形式面临消失的危险。

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为相关文化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1.2 研究意义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特点。

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进行文化属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些民歌记录了当地人民生活和情感,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和信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地方文化、传承乡土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民歌的特点和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为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民歌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启示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概述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是指流传于江苏、安徽两省交界处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这一地区的民歌通常以山歌、田园歌、婚庆歌等形式存在,传唱于民间,记录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感情和信仰。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流传范围较广,不仅在农村地区广泛传唱,也在城市中得到一定的关注和传承。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歌词大多以方言演唱,表达了地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

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在表演形式上也有独特之处,常常伴有舞蹈和器乐表演,形成了具有浓厚民间色彩的表演艺术形式。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江淮分水岭地区位于中国江苏省和安徽省的交界处,是中国著名的分水岭之一。

这一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独特的民歌文化,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本文将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地域文化和民俗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一、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历史渊源江淮分水岭地区自古就是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交汇地带,这一地区的民歌文化受到了两大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近代历史上,江淮分水岭地区曾是农民起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农民反抗压迫的斗争催生了许多优秀的民歌作品。

江淮分水岭地区还是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结合部,这一地区的民歌在题材和风格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歌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

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创作题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历史传统的歌颂。

在对自然的赞美中,民歌歌颂了江淮分水岭地区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人们对山川河流的深厚情感。

而对生活的热爱则体现了江淮分水岭地区人民的朴实和乐观,他们用歌声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对历史传统的歌颂是江淮分水岭地区民歌的重要题材之一,这些歌曲以铿锵有力的旋律和深情款款的歌词,赞美了当地人民的勇敢与智慧。

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在风格和表现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

这一地区的民歌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形式,民间歌手常常在节日、婚庆、悼念等场合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口头传承的方式延续了古代文化传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在曲调上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曲调多以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为基础,具有朴实、深情的风格。

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在歌词方面也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些歌词常常以地方方言为基础,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民歌是这一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体现了江淮分水岭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淮河流域民间花鼓灯音乐文化探究

淮河流域民间花鼓灯音乐文化探究

淮河流域民间花鼓灯音乐文化探究淮河流域民间花鼓灯音乐文化探究淮河流域位于中国东部,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民间文化。

在这个地区,花鼓灯音乐文化是一种独特而迷人的表演艺术形式,它不仅烙印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也承载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花鼓灯是淮河流域民间的一种戏剧形式,融合了舞蹈、音乐、戏曲和文学元素。

它起源于宋代,经过了数百年时间的传承和演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花鼓灯的舞台通常是几个平台组成的,上面装点着色彩斑斓的灯饰,为演出营造了神秘而浪漫的氛围。

花鼓灯中的音乐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艺术表达手法。

它采用平调、念白和吟唱的形式,结合了悠扬的旋律和纯朴的歌词,体现了淮河流域的民俗和民间精神。

这种音乐通常由木鱼、钹、铙钹等乐器伴奏,创建了独特的声音效果,给观众带来了视听的双重享受。

在花鼓灯的演出中,舞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舞者们手拿着花鼓,在乐曲的节奏下翩翩起舞,动作婀娜多姿。

舞者们穿着鲜艳的戏服,戴着独特的面具,通过舞姿来传递情感和表达意境。

他们的舞蹈动作通常寓意着生活的欢乐、美好和祝福。

花鼓灯音乐文化还体现了淮河流域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花鼓灯的表演中,演员们除了唱歌跳舞外,还会运用夸张和幽默的表演技巧,通过滑稽的动作和搞笑的情节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种幽默的元素不仅使演出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传递一种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此外,花鼓灯音乐文化也起到了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在淮河流域,人们将花鼓灯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在农历的一些重要节日和乡土祭祀中进行表演。

花鼓灯演出不仅吸引了当地的观众,还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游客。

人们在赏花鼓灯的过程中,增进了感情,凝聚了彼此间的群体认同感,使当地的文化传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淮河流域的花鼓灯音乐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

年轻一代对这一形式的兴趣逐渐减少,传统的演员队伍也在逐渐减少。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花鼓灯表演艺术,同时积极推广和传播淮河流域的花鼓灯音乐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26卷 第 4期 2006年 8月
# 淮河文化研究 #
Journal o f X inyang N orm a l University ( Ph ilos. & Soc. Sc.i Ed i.t ) V o.l 26 No. 4 A ug. 2006
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பைடு நூலகம்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条件初探
/ 文化过渡区域 0虽然是特殊的、客观存在的区 域, 但它不是纯粹地理学的概念, 也不是从行政地域 中产生的, 更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文化 现象, 它是以现实存在的区域性文化属性和文化模 式以及物质的、社群的、精神的文化关系为依据确定 的。其本质是区域间的文化过渡性。文化过渡性有 着内外两种表现, 其内部表现是通过不同的价值观、 世界观、认识论和信仰系统来实现的; 其外部表现是 通过社会机能和人的创造物来实现的。淮河流域的 民间音乐作为一种内部表现形式的外化, 反映了不 同文化区域内的人们的思想和认识。文化过渡区域 所产生的民间音乐, 具有多元的音乐文化属性和价 值趋向, 担负着协调与通道的职能。所谓协调的职 能是指在区域内部, 调节其与周边地区的文化关系, 使其能够在文化结构和文化价值的 选择上达成共 识; 所谓通道职能是指在不同类型的文化区域之间, 发挥起特殊的连接和纽带作用, 并为周边的文化区 域提供所需的文化信息和技术交流, 并建立起畅通 的渠道和桥梁。这一认识也是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 化区概念产生的理论基础。
我国自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了文化地理 学和比较音乐学的研究。但是, 从更广阔的时空领 域, 研究我国不同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民间音乐, 还是 从 20世纪 70年代末和 80年代初才开始的。随着 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人文科学的 各个学科, 以自身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目的为基 点, 重新审视中国区域文化的发展里程。特别是近 些年来, 有关中华文明起源多元理论的提出, 使中国 区域文化研究、讨论和历 史评估 / 成为学术界理论 界的一个热门课题 0[ 3] 2。淮河流域的民间音乐文化 研究也无例外地加入到这一研究行列, 许多艺术学 界的专家学者或从歌种、乐种、曲种、剧种和舞种, 或 从历史、民俗、社会、考古和人文地理等学科角度, 研 究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系属关系, 认为淮河流 域的民间音乐文化既有过渡性的特征, 又是一个融 合型的文化区域 [ 4] 95。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民间音乐; 文化过渡区; 融合性; 文化特性; 音乐特征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0964( 2006) 04-0066-04
一、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概念的产生 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科与民 族音乐学科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个学术概念。它 研究的是民间音乐文化现象, 在淮河流域这一特定 的空间范围内, 所产生的组合形式、文化背景与历史 发展轨迹。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 1) 自然环境与 民间音乐文化之间所存在着的必然联系; ( 2) 物质 文化与 民间音 乐文化 之间 所存在 着的 密切 关系; ( 3) 民间音乐文化在人们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中 所起到的作用; ( 4)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民间音 乐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 5) 民间音乐文 化在淮河流域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的传承方式与 传播途径; ( 6) 民间音乐文化在历史的传承与传播 过程中所产生的流变及其构成这种文化流变的历史 原因; ( 7) 民间音乐的旋律构成因素和规律、表现内 容和手法、词曲演唱和乐器演奏的方法, 以及民间音 乐文化的个性化习惯范式和 民间音乐风格; 等等。 19世纪初, 德国的地理学家卡尔 # 李戴尔发表了他 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 连续出版了 19卷本的学术 巨著 5地理学 6, 书中 / 特别注意环境中的人文现象 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 0[ 1 ] 5, 标志着现代地理科学中 人文地理学的诞生; 与此同时代的奥地利音乐学家 艾德勒, 则用比较 / 音响产品 0[ 2] 5的方法, 来研究不 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间音乐。区域性音乐文化 的学术研究从此在全世界广泛展开。
李敬 民
( 信阳师范学院 音乐系, 河南 信阳 464000; 福建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是突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 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区域。它的 形成是民间音乐文化在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 以人们日常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 社会的精神生 活为载体, 而逐步积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地理生态环境的三个阶段、历史文化发展的三 个时期、民间音乐文化的三种类型的互为因果中形成的。
淮河流域民间音乐从其文化构成上看亦属文化
过渡性区域。 / 文化过渡 0作为一个特殊的概念, 一 方面是指 / 传统 ) ) ) 现代的连续体 0。在这个 / 连续 体 0中, 既有传统文化的延续, 又有 / 现代 0文化的产 生, 而形成了 / 双重文化价值系统 0并存的时期。这 也就是梁启超先生所说的 / 文化过渡时代 0; 另一方 面它又指在同一时代背景下,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 域、民族等之间的文化, 在空间上所形成的接触带。 这个 / 接触带 0同样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价值
生过重大的影响。 俯瞰淮河流域民间音乐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的
分布情况, 不难发现它与自然界的地形地貌有着异 常的相似性。以民歌为例, 约占淮河流域三分之一 面积的西部山岭丘壑区, 山歌是其流传的主要民歌 类型, 如挣颈红、馒赶牛、隔山应、茶山调、放牛山歌、 单对子、双对子等; 而约占淮河流域三分之一面积的 中部的平原地区, 则主要流行田 歌与秧歌, 如薅秧 歌、插秧歌、车水歌、薅草歌等; 另外是约占三分之一 面积、水网密集、湖泊众多、交通发达的东部地区, 在 民间音乐的样式上是以民歌的小调和船歌为主要类 型, 如鲁南五大调、俚曲、春调、端鼓调等。从上述这 些民歌的分布中, 一方面可以透视出它们与原生性 生态环境的关系, 另一方面也反应出人们对赖以生 存的大自然的关照和讴歌。但更多的是体现了它们 以一贯之的传承关系。与戏曲和曲艺相比, 民歌更 能体现它的原生性。而戏曲与曲艺的分布情况又能 证明民间艺术与地理生态环境的关系。因此, 在中 国历史上, 没有任何一个流域可以与淮河流域相比, 这就是因地理形态的变化而直接导致该区域的民间 音乐文化也发生变异。这一点可以通过回顾淮河流 域地形地貌的历史变迁来证明。
收稿日期: 2006-02-05 基金项目: 国家艺术规划项目 ( 03DD085);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2003BYS001) 作者简介: 李敬民 ( 1961-), 男, 河南西平人, 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副主任, 福建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
究生, 主要从事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研究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
# 66#
李敬民: 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条件初探
系统并存, 具有文化过 渡的特征。历时的 / 文化过 渡 0的本质是文化变迁, 这种变迁有着明显的倾向 性, 也就是旧的文化模式逐步被新的文化模式所取 代; 共时的 / 文化过渡 0的本质是文化融合, 这种融 合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样式有机的整合, 产生 了一个新的文化区域。无论是文化变迁还是文化融 合, 都是 / 文化过渡 0的一种运动形式, 它们总是在 历时和共时的过程中实现。
自南宋以后的黄河夺淮, 从根本上改变了淮河 流域民间音乐文化赖以生存的两个基本条件, 致使
# 67#
第 26卷 第 4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年 8月
其民间音乐的分布也随之发生了分化, 开始形成了 东部地区民间戏曲艺术迅速崛起并发展成熟, 中部 地区民间说唱艺术逐步成熟并成为主流。而西部地 区仍保留和传承着民间歌曲和民间歌舞的主要演唱 形式的格局。
根据淮河流域地形地貌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可 将其分为两个时期三个阶段: 两个时期是指, 南、北 方民间音乐文化的融合以及民间音乐的种类分布的 相对均衡时期和东、中、西部民间音乐表演形式以及 民间音乐种类分布的分化时期; 三个阶段是指, 淮河 独流入海阶段 ( 公元 1194年, 即金章宗明昌五年以 前 ) , 黄河夺淮阶段 ( 公元 1194年到公元 1855年 ), 黄河北徙后阶段 ( 公元 1855年至今 )。这三个阶段 的淮河流域在地理上发生重大变迁的同时, 民间音 乐文化也随之 跟着发生了深刻 的变易。概 括讲就 是, 南宋以前, 虽然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曾不同程 度地受到了来自南北方音乐文化的影响, 但其音乐 文化的两个基本因素 (即语言系统、民风民俗、生产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人文因素和地况地貌、水土物 候、村舍分布及物质资源 等自然因素 ) 还基本上保 持着相对稳定的独立性, 因此, 也决定了该流域的民 间歌曲和民间歌舞以及民间说唱音乐的传承与传播 还保持着相对均匀的分布和特色。即便是隋代大运 河的建成, 在一定程度上对淮河下游流域的社会生 活产生了影响, 但就民间音乐的品种分布而言仍保 持着相对的均衡态势。
二、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形成的地理条件 淮河流域位于北纬 31b~ 36b, 东经 112b~ 121b 之间,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的桐柏山太 白顶, 干流全长 1 000公里 ( 无论是到入海口或是到 入江口均同 ), 平 均落差仅 65 米, 共有支 流 35条。 它北倚黄河南堤、泰沂山脉, 西起嵩山、伏牛山、桐柏 山 ( 包括汝水的几条支流 ) , 南以大别山、皖山、张八 山与长江流域分界, 东临黄海, 其流域面积为 27万 平方公里, 流域界长约 3 000多公里, 纵横跨度为东 西长 700余公里, 南北宽平均约 400公里。所跨行 政区界包括现今的鄂、豫、皖、苏、鲁五省的 35 个省 辖地区 ( 地级市 ) 、213个县 ( 县级市, 包括跨流域的 34个县 ), 约占全国面积的 2. 8% , 人口 1. 3亿多, 约 占全国总人口的 11. 9% [ 5 ] 119。其地 形地貌的构成 是南、西南、西、西北、东北为高山、丘陵, 中部和东部 是水网密集、河流众多而土地肥沃的平原。这种形 似箕状的地形地貌对淮河流域的民间音乐文化曾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