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自主学习讨论】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⑴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
⑵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⑴实例:。
⑵基础:调节。
⑶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这样,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⑴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 (不受损害)的能力。
⑵规律: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其自我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
2.恢复力稳定性⑴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的能力。
⑵特点: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
四、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及观察其稳定性1.制作小生态缸的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A.生产者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在下列4种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是()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类3.如果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为一个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当采取的措施是()A.在森林中引入一些稀奇的野生动物,把生产者的能量尽量多地积蓄起来B.在森林里放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程度C.定期清理小型灌木、杂草和枯枝落叶,便于游人观赏珍贵树种D.对森林适量采伐,使该生态系统处于长期相对稳定状态4.在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缸探究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条件时,应遵循一定的原理,下列设计中不合理的是()A.缸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关系B.缸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C.缸口应敞开以保证生物有氧呼吸D.应给予缸内生态系统适当的光照5.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A.①③B.②④⑤C.②③D.①④⑤6.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
5.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补充

C.瓶口应敞开以保证生物有氧呼吸
② 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之后,其恢复 速度和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与受干扰的 程度、环境条件和生态系统本身的特性有 外界干扰 关。
稳定性
正常作 用范围
抵抗力 作用指标 恢复力作 用指标
总稳定性指标
时间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 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
需要有阳光提供能量,但不可将生态缸放在阳光下直射,以免 缸内温度过高导致生物死亡,应采用较强的散射光,这样才能 维持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C 【变式训练 3】在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瓶,探究保持生态系统
相对稳定的条件时,应遵循一定的原理,下列设计中不合理的
是( )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关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以免缸内温度过高导致生物 死亡
加入河泥、沙子
使生态缸中存在原生动物和
分解者 蒸馏水中缺少植物所需的无
一般不用蒸馏水来制作生态缸 机盐,也缺少组成生态系统的 一些水生微生物 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 生态缸稳定性高低的指标 间的长短,以生态缸中生物全 部死亡的天数为指标
制作生态缸所运用的基础原理 ①满足各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②要保证太阳能源源不断地供给生态瓶。
【例 3】以下关于制作生态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B.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 C.把生态缸放在阳光直射的环境即可 D.达到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内生物数量也是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 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所选择的生物的生存能力以及数量,还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生态缸必须是密封的 生态缸必须透明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里面的水 相关分析 防止外界因素的干扰 便于为绿色植物提供光能,观 察实验结果 便于实验操作,为生态缸留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中生物必修三5.5【2017人教版】

(2)结果分析 ①生态缸中虽然成分齐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可以进 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但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 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 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②如果生态缸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则生态系统的成分复杂, 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强,在没有巨大外界环境干扰 的情况下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1)实例 1:受轻微污染的河流。
(2)实例 2:森林。 ①调节过程
②结果:鸟类、害虫的数量趋于稳定。
2.特点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 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 恢复。 3.基础:负反馈调节。
1 新情境·激趣引航
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 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 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 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 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 C
跟踪训练 2.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设计 了如下实验。
Ⅰ.实验过程如上图所示: ①取三个相同体积的无色透明的玻璃瓶分别标记为 1、2、3 号; ②在 1、2、3 号瓶内加等量的无菌水,3 号加少许河泥;
原创11: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地衣是主要的生产者)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 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森林局部火灾后,森林还能恢复原状吗? 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的破坏后恢 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草原受到极度放牧后, 恢复原状的时间漫长,难度极大!
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
思考:为什么要建造农田防护林?
(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 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三、设计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19
(5)生态缸的采光用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生物死亡
(6)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容易适应新生态环境,减少对O2的消耗,防止O2的产生量小 于消耗量
20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 性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区域生态 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弱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难以恢复。
资料: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 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
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 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 常的功能。
3.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
苔原地带没有乔木,其他植物长得也很 矮小。在苔原的沼泽地区,长满了各种苔 类, 其中地衣是极地苔原最典型的植物。 苔原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有驯鹿、麝牛、 北极兔、旅鼠、北极狐和狼等,还有一些 鸟类。那里几乎没有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 昆虫的种类也很少。
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Ⅰ
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 功能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的来源:
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 速恢复原有的数量。 2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 境的新类型。 3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恢复力稳定性的特征:
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 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恢复 力稳定性越弱。
课题: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 其稳定性 1. 在制作生态缸时,除了参考 教材中的方法步骤外,还要注意以 下几点: • (1)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也 可制作成开放型(即不加盖)。前 者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 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 (2)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 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 要合适。 • (3)为了使生态缸内的沙地保持 干燥,可在沙土下铺垫一张塑料布 ,以防止缸中水(气)渗透上来。 • (4)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 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 与制作日期。
2.保护草本、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殖快的小植 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 性。
3.保护和建设多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 互补生态。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稳定性。
右图是美国科学家 于1984年开始兴建的 “生物圈Ⅱ号”实验室, 1993年1月建成后8位科 学家入住里面欲通过自 己生产各种生存所需在 里面生活两年,结果才 过了一年多一点就因里 面氧气减少、粮食减产不
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3)(新人教版-必修3)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 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 态 系 统 的 稳 定 性
பைடு நூலகம்
原理: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生态 原理: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 自我调节能力, 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 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负反馈调节。大小取 决于自身的净化能力和完善的营养结构。 决于自身的净化能力和完善的营养结构。 表现: 表现: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高,则恢复 力稳定性较_____。 两稳定性表现之间 力稳定性较 较低 。 的关系: 的关系:反相关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则恢复 力稳定性较_____。 力稳定性较 较高 。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来源: 来源:
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 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 恢复原有的数量。 恢复原有的数量。 物种变异能力强, 2、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 的新类型。 的新类型。 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3、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在不断地发展 变化着。 变化着。当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较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状态时, 较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状态时,它的生物种类成分 和数量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能力。 和数量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能力。因此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就能在一定的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 而不发生大的变化。 而不发生大的变化。
2021-2022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缘由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或_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______。
2.缘由:生态系统具有肯定的____________。
3.调整基础:________调整。
4.实例。
(1)河流:稍微污染⎩⎪⎨⎪⎧⎭⎪⎬⎪⎫沉降化学分解 的分解消退污染—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2)森林:鸟类数量增加害虫数量 鸟类数量削减害虫数量5.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是________,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力量会快速丢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答案:1.保持 恢复 力量 2.自我调整力量 3.负反馈4.(1)物理 微生物 (2)增加 削减 5.有限的 肯定限度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及其提高措施 1.类型。
项目抵制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________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______________的力量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______后____________的力量特点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______,自我调整力量就______,抵制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少,食物网越简洁,恢复力稳定性______项目抵制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实例热带雨林中假如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削减,将由这个养分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使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河流与土壤若被有毒物质稍微污染,通过自身的________,可以很快恢复;若被重度污染,河流和土壤的________稳定性就遭到破坏了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把握对生态系统__________,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当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___的协调。
答案:1.抵制 保持原状 破坏 恢复原状 简单 越强 越高 净化作用 恢复力2.(1)干扰的程度 自我调整力量 (2)物质、能量 结构与功能三、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看其稳定性1.目的要求:设计并观看人工生态系统的________。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目标导航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ZHISHI
HONGDIANNANDIAN
D典型例题 S随堂练习
IANXINGLITI
UITANG LIANXI
一
二
三
四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 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 统,应实施相应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思考:我国的黄土高原最初是一个森林茂密、郁郁葱葱、山清水秀之处,后 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变成了不毛之地。近十几年来, 政府不断对黄土高原进行治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还远远没有恢复原 貌。试分析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因素超过这个 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到破坏。因为破坏程度极其严重,所 以恢复到原状的难度极大,需要的时间极其漫长。
-14-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目标导航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ZHISHI
IHONGDIANNANDIAN
D典型例题 S随堂练习
IANXINGLITI
UITANG LIANXI
一
二
三
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大有小,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有高有 低。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高低,是由它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所决定的。 一 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 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 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总之,生物多样性越强,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也就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探讨地球上、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以及极地附近的苔原,都已经存在至少上千万年了,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
但是现在依然基本保持着正常的森林、草原与苔原景观,仍能维系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讨论:为什么这些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呢?本节聚焦: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2、怎样理解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stability of ecosystem)。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self-regulating)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实例很多。
例如,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这是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实例。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旁栏思考:你还能举出说明生态系统中负反馈调节的其他实例吗?思考与讨论经小组讨论后,用文字、箭头,构建一个食虫鸟种群与害虫种群之间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如果有条件,可以在计算机上用Flash动画来模拟这种调节过程,构建动态的模型。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
例如,一场火过后,森林中种群密度降低;但是由于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许多种子萌发后,迅速长成新植株(图5-15)。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这样,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
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图5-16),就是原有森林生态系统崩溃的鲜明例子!想像空间想像你每时每刻都在被病菌攻击的情景。
平时不得病是由于你的抵抗力,得病后能够恢复健康靠的是恢复力。
这对你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帮助吗?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正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相对稳定。
这种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resistance stability );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resilience stability)。
例如,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功能。
这些都反映出生态系统本身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抗性。
与社会的联系在林业生产上,如果采用科学合理的间伐,使森林依然能够保持持续的更新能力,就可以长期维持稳定的生产。
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如前述的森林局部火灾后,森林仍能逐步恢复原状。
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例如,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图5-17)。
假如地衣受到大面积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相反,在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旁栏思考:想一想,研究不同生态系统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方面存在的差别,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和保护有什么意义?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
如果河流与土壤被有毒物质轻微污染,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可以很快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如果被有毒物质重度污染,自身的净化作用已不足以消除大部分有毒物质,这些河流或土壤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被破坏了。
同样,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草原受到极度放牧后,恢复原状的时间漫长,难度极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例如,如果要使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需要不断施肥、灌溉,以及控制病虫害;还可以人工建造“生态屏障”。
我国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已经建造了大规模的“三北防护林”,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风阻沙,保护了这些地区的草原和农田(图5-18)。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目的要求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基本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
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应该注意,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
实验材料蚯蚓8~10条,蜗牛5~7个,小乌龟2~3只。
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掌或仙人球2~3株。
玻璃板4~5m2,粘胶足量;沙土8~l0kg,含腐殖质较多的花土40~50kg,自来水足量。
方法步骤按100 cm x 70 cm x 50 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在生态缸内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沙土层厚5~10 cm。
在缸内低处倒进水。
将收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其中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水中,仙人掌或仙人球移植到沙土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花土上,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花土上。
封上生态缸盖。
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每一个星期观察一次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并且进行记录。
结果和结论根据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1.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有哪些?2.生态缸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3.达到稳定状态后,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有无变化?如有,是怎样变化的?练习一、基础题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准确:(1)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 )(2)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 )(3)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 )2.地球上有许多类型的生态系统。
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1)森林生态系统;(2)草原生态系统;(3)荒漠生态系统;(4)湖泊生态系统;(5)苔原生态系统;(6)农田生态系统;(7)果园生态系统;(8)海洋生态系统;(9)池塘生态系统;(10)湿地生态系统;(11)人工林地生态系统; (12)高山草甸生态系统。
上述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两个生态系统是( );人的作用突出的生态系统有( );陆地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 ),较弱的是( );水域生态系统在遭到较严重破坏后,恢复较快的是( ),恢复较慢的是( )。
二、拓展题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恢复生态学及其应用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基础。
目前,自然生态系统几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一些森林、湿地、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逐渐退化,甚至被破坏。
为了有效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恢复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生产,保证人类生存环境的稳定,就需要利用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
恢复生态的目标是,重建某一区域历史上曾有的植物和动物群落,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到(或接近) 受干扰前的原状。
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理论,特别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适应性,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并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物质、能量的投入),从而尽快使生态系统从受损的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
人们可以采用许多恢复生态学技术来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
例如,利用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植物,以改造盐碱化草原。
下面是—个简化的技术流程:在破坏严重的区域,例如洪水冲刷后的河川,可以采用恢复生态学技术对两侧坡面进行设计,并采用生态工程的办法进行生态恢复(如下图所示)。
技能训练运用术语准确表达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哲理的问题。
总结从细胞到生态系统多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对你认识生命的本质会有帮助。
这个活动,需要你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甚至还需要你自己去进一步查找资料,获取更准确的信息,并用准确的术语表达。
1.生命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与一般的非生命系统相比,生命系统的复杂程度高,而且任何生命系统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周围环境时刻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生命系统应该是什么样的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命系统的结构。
生命系统尽管结构复杂,但都是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组织性强。
生命系统的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命系统的功能。
和非生命系统相比,生命系统能够不断地从外界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形成新的组织结构,也能不断地排出物质、散失热能,等等。
细胞、个体,都能形成新的细胞、个体。
生命系统具有什么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命系统的历史。
分析生命系统的由来,追寻生命系统的历史,也是理解生命是什么的关键。
从历史的角度看,生命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章小结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含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等基本成分。
生态系统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其中物质是可以被循环利用的,物质的循环带有全球性;能量流动则是单向和逐级递减的。
生态系统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